介绍大慈恩寺导游词_大慈恩寺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导游词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陕西大雁塔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陕西大雁塔导游词(一)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着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传是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
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
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
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长安风貌尽收眼底。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
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
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
武则天时重修,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葺。
现在的塔是七层,共64米,呈方形角锥状。
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
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
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着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
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
西安大慈恩寺观音殿介绍

西安大慈恩寺观音殿介绍好嘞,咱们来聊聊西安大慈恩寺的观音殿。
这地方可真是个宝藏啊,想想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大慈恩寺可是西安最有名的寺庙之一,历史悠久得很,有上千年的故事。
每次我去这儿,都能感受到一股特别的宁静。
你一走进大慈恩寺,空气里都弥漫着香火的味道,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慢了下来。
走到观音殿,你会被那气派的门面吸引住。
它可不是那种普通的庙宇,细节都做得特别到位。
木雕、石刻,简直是工匠们心血的结晶。
每一处都像是在讲故事,让你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
尤其是那巨大的观音像,真是让人震撼。
慈眉善目的样子,仿佛在用眼神告诉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你知道吗,观音殿里总是有不少人。
信徒、游客,大家都怀着不同的心情来到这里。
有人来祈求平安,有人则是想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那种氛围真的是让人放松,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坐在老家门口晒太阳,心里没啥烦恼。
再看看四周,古树参天,绿意盎然,真是个静心的好地方。
进了观音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尊大观音像,栩栩如生,神态安详。
很多人都会在这里点根香,心里默默许个愿,求个吉祥平安。
这一刻,时间仿佛都停滞了,周围的喧嚣和烦恼统统都被隔绝开来。
就算你什么愿望都不许,只是在这里静静地待着,心里也会感到一股温暖。
这种感觉,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的人都特别友好。
有些老奶奶会热心地跟你聊起来,讲讲她们来这里的故事。
她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眼里闪着光,仿佛在讲述一段珍贵的回忆。
这时候,你就会觉得,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寺庙,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人人都互相关心,互相鼓励。
话说回来,观音殿里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那些挂在墙上的愿望牌。
每个人都可以写下自己的心愿,挂在上面,心里默默期待它能实现。
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愿望,真是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有的人想要中个彩票,有的人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
这种简单的愿望,听着就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仿佛在提醒我们,生活其实就是由一个个小愿望组成的。
大慈恩寺导游讲解

大慈恩寺导游讲解大慈恩寺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刹”。
它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历经多次修缮后,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座重要的佛教遗址,大慈恩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成为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
本文将为您介绍大慈恩寺的悠久历史、建筑特色以及佛教文化的体验。
历史沿革大慈恩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02年,当时南朝梁武帝萧衍下令在无锡建寺,以供佛教修行者禅定静养。
寺庙最初名为“觉园寺”,后来改为“大慈恩寺”。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慈恩寺经历了多次毁坏和重建,尤其在金代时期遭受了严重破坏。
现存的建筑大都是明、清两代修复的结果。
建筑特色大慈恩寺占地广阔,总面积达到约100亩。
寺内建筑主要分为山门、大雄宝殿、东西配殿、方丈室等多个部分。
山门大慈恩寺的山门是整个寺庙的正门,也是佛教寺庙中的重要建筑之一。
山门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青砖砌成,两侧各有一对石狮子镇守。
山门内部有一座大型石刻佛像,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肃穆庄严之感。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大慈恩寺的主体建筑,也是最重要的佛殿。
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较大,内部供奉着三世佛、主佛、菩萨等佛像。
大雄宝殿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供奉着弥勒佛像,下层供奉着历代高僧的塑像。
它的建筑风格秀丽典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
东西配殿大慈恩寺的东西配殿位于大雄宝殿的两侧,分别供奉着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等佛像。
配殿的建筑风格与大雄宝殿相似,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和色彩搭配,使整个寺庙显得庄严肃穆,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方丈室方丈室是供住持和僧侣居住的地方。
这座建筑坐落在寺庙的后方,它的建筑形式和外观与其他建筑有所不同,更加简朴自然。
方丈室的周围环境清幽,有围墙将其与其他建筑隔开,给人一种安静宜人之感。
佛教文化体验大慈恩寺除了有优美的建筑外,还蕴藏着丰富的佛教文化。
来到大慈恩寺,您不仅可以欣赏佛殿的壮丽和佛像的庄严,还可以进行佛教文化体验。
首先,您可以在寺庙中参观佛教文物展览。
大雁塔大慈恩寺导游词3篇

大雁塔大慈恩寺导游词3篇大雁塔大慈恩寺导游词范文1:慈恩寺位于雁塔区境中心地带,占地46亩,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属唐长安城南的晋昌坊。
由于同唐高僧玄奘法师的佛事活动紧密相联,使慈恩寺成为闻名世界的佛教寺院。
远在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
此后1000多年来,慈恩寺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唐时慈恩寺建筑共有13庭院、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云阁、蝉房并有塑像,十分壮观。
除现有的一个院落(即当时的西塔院)外,其余早已荡然无存。
大慈恩寺(4张)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途中,曾两次遭意外散失部分经本后,对带回长安的经卷,倍加爱护。
为保护带回的520夹、657部梵本佛经,遂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上书唐高宗李治,建议在慈恩寺的西院,仿照西域的建筑形式,建造慈恩寺塔。
为藏经本而建塔,是修建大雁塔的真正缘由。
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筑规模宏大,占据晋昌坊半坊之地,面积近四百亩,有十多个院落,各式房舍1897间,是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皇家寺院。
寺院建成后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动,礼请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法师在此翻译佛经、弘法育人20xx年,合弟子窥基创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识宗。
使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祖庭。
现今的大慈恩寺识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起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础上陆续修建而成的。
现占地76亩多(50738平方米),寺院山门内,有钟、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
寺内藏经阁藏经众多,浮雕壁画叹为观止。
大雁塔大慈恩寺导游词范文2:大慈恩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
位于古城西安南郊,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关于陕西大慈恩寺的导游词5篇_导游词

关于陕西大慈恩寺的导游词5篇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
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
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下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关于陕西大慈恩寺的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陕西大慈恩寺的导游词5篇(一)各位游客: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
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
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
它北面正对大1 / 21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慈恩寺—石狮子—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
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
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
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
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
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
陕西大慈恩寺导游词

陕西大慈恩寺导游词陕西大慈恩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寺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
该寺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原名天宝禅寺,现名大慈恩寺,曾经是唐代皇家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下是关于陕西大慈恩寺的导游词。
首先,让我们来到大慈恩寺的山门前。
这座山门是寺庙的正门,有两座高耸的石狮守护门口。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两只石狮的表情不同,一只开心,一只严肃。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开脸石狮”和“闭脸石狮”,代表着寺庙内的一是喜乐,一是严肃,也可以诠释为“惊喜”和“警惕”。
进入山门后,右侧是琉璃殿,左侧是钟楼。
琉璃殿是大慈恩寺的大雄宝殿,内设释迦牟尼佛像,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
钟楼建于唐朝,古时为宣扬佛法,以宣鸣钟声而得名。
走过琉璃殿,来到主殿,这里是寺庙最庄严的地方。
主殿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也是陕西佛教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主殿的正面是宽阔的院落,四周有斋堂,僧房、经堂等建筑,是修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很有特色的塔,它叫做舍利塔。
塔的形状和建筑风格与其他佛塔不同,异常独特,也是寺内最受游客喜爱的景观之一。
除此之外,寺内还有闻一多纪念馆、诗碑廊、泉觉亭、戏台等多个景点。
闻一多纪念馆是为纪念陕西教育家、诗人、思想家闻一多先生而建的,墙上镶嵌着闻一多先生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诗碑廊内设有60多个碑刻,是寺庙内最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最后,来到泉觉亭。
泉觉亭座落在寺内一座小山坡上,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内设观音像和泉水。
如果您带着一个个小石子,可以在这里祈福,顺手扔进泉水里,相信自己的愿望会实现。
综上所述,大慈恩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极高文化价值的佛教寺庙,它带给游客的不仅是壮丽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和启迪。
感谢您的光临,祝您有一个美好的旅游。
陕西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玄奘三藏院

陕西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玄奘三藏院陕西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玄奘三藏院近几天,我发现版上有很多朋友都在询问如何讲解玄奘三藏院.也是,够为难诸位了,在我们的教材上对于玄奘三藏院是只字未提的.起初,和大家一样我对三藏院一直有陌生的疑惑,根本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以前走这里就把客人放了.不过挺不爽的,因为老有人可以带进去讲,客人如果不好说话,出来就麻烦坏了.其实慈恩寺里有什么呢?所有的内涵都集中在三藏院里.好了,废话不说,切入正题.本人其实是最讨厌写讲解词的,智者会把别人的变自己,愚者则会拿来己用.到不是介意这些东西为人所知,总觉得让别人去背导游词,有点千古罪人的感觉.玄奘三藏院里的说法很多,这里我的讲解词是综合内参上的资料整理编纂而成,可能与很多人的讲解有出入,我不是权威,而且我也没有严格的按照内参资料上的来讲,所以请有幸解读过内参的朋友不要以此为题而再此拉开火苗.更请那些对本人以鄙视,以厌倦的朋友择路而行,误以恶佞之词让人不悦. 雁塔依寺而建,却比这座寺院有名百倍,悻然当年这所寺院在中国颇具影响,如今唯物主义倡导的今天,佛教寺院以没有往昔的辉煌.武宗的'会昌法难'是佛教界最大的灾难,无数的佛教寺院被拆除,无数的佛教造像被摧毁.解放后的'十年动荡'也让佛教遭受了毁灭行的破坏.因此在国家刚刚评定4A景区的时候,曾胜及一时的慈恩寺没有被评上,在寺院僧人的组织下,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修建了这以组华丽的仿唐建筑.其中以壁画的形式展示出了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人眼中一位赋予传奇色彩人物的一生,他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下面就请大家随我步入三藏院之内,让我们以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位脍炙人口的人物.现在我们跨入的是西院的光明堂,首先应该重新的介绍以下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炜,我们中国人熟悉玄奘法师是因为明末吴成恩的小说<<西游记>>,其间神化了玄奘法师,说他是罗汉转世,来人间完成取经救难的大任,在李唐王朝被李世民加封为御弟,给予通关文碟,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护照.敕令他去西天取经.并且他一路由三个徒弟护法守护,途经十万八千里,终于到达西天印度见到我佛如来,求得真经返回大唐.这个小说只是作者浪漫主义的体现而已,真正的玄奘法师是如何呢,请大家随我看壁画.画最上面,有一位正抱这婴儿的妇人,这个婴儿就是日后的玄奘法师,现在请大家一起随小吴回到1300多年前的大唐.一天,玄奘法师的母亲做了个奇怪的梦,她梦见一位年轻的僧人向她辞行,她隐隐的觉得,这就是她的儿子啊?于是急忙呼唤,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去哪里啊,可任凭她怎么呼唤这个僧人依旧是向西而去.一梦醒来,转眼六年过去,小陈炜已经长大了,六岁的他就能七步成诗,过目不忘.被村子里奉为神童,他的父亲也是犹为高兴,一心栽培这个幼苗.可谁知法师十三岁的时候竟然双亲都去世了,举目无亲的他,就随同早以出家多年的哥哥一起生活在寺院之中.在寺院中他被佛教的思想深深触动.他开始夜以继日的阅读佛教典籍.后来也索性出家.就诞生了我们中国一位非常伟大的佛学家.由于他的博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颇有名气,并且被人称位三藏法师.佛家只有精通经律论的法师才能被称位三藏法师,而年轻的玄奘就已经夺得了这样的殊荣,这样说恐怕大家没明白是什么,这个殊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后学位,这样大家已经很直观的了解了吧?后来,玄奘法师在讲经过程中一直被佛教中很多教义所困饶,他的心里就萌生了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得正解的念头,可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建国初期,对于出境限制的还时比较严格.玄奘法师几次(以下简称法师)上表都被驳回.对此也没有打消法师求法的决心.于是法师简单的收拾了行头,跟随逃荒的灾民偷渡出境,从此法师就过上了没有护照的日子,为了躲避大唐王朝的追击,法师每天只能昼伏夜出,这一路上虽然没有西游记上说的妖魔鬼怪,但狼虫虎豹还真时不少.在西游记中有一幕,法师刚刚踏上征程的时候就遇到了斑斓猛虎,幸亏一位猎户救了他.这个事到是确有其事.这位猎户不单救了他,还一直讲法师护送出了那片密林.猎户离开后,法师又是一个人的征程.一天,他走到了烽火台的边上,为了躲避哨兵,他很小心的行走着.突然,一枚冷箭射来.幸好射到念珠上,法师才幸免遇难,这时,守关的将领已经带领士兵向法师扑来,法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的,这位将领竟被法师所感化,于是立即撤兵,允许法师继续西行.法师继续西行,没走多远,就遇上了强盗,真可谓祸不单行,强盗用刀逼着玄奘法师就范,玄奘法师盘膝而座,开始讲述我佛广施恩德于民的故事,竟然将强盗也感化了.强盗跪倒在地,愿拜法师为师,随他一起西行.期间法师用精壮的马换了匹瘦弱不堪的老马.对此徒弟大为不解,看到前方荒然的沙漠.心生动摇,并举刀威胁法师不要继续西行.法师求法之心以定,他将随身的干粮和水大都给了徒弟,并送他了几部佛经,吩咐他回去好好做人.漫漫西天路上,又只剩下法师一人,沙漠中老马可真是管用,什么叫老马识途么?法师不仅善良还很聪明,正行走间,法师突觉干渴,解水袋时一不小心打翻了水袋.在沙漠中行走,没又水袋可是要命的时,那时的法师完全可以调转头,去烽火台那里打水.可时法师在临行前发愿,不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于是他顶着烈日,踏着滚烫的沙子继续前行.一路上无数的尸骨让人触目惊心,可怎么也阻挡不住法师求法的壮志雄心.法师在沙漠中一连走了七天,七天他没进一口水,吃一口粮,按照常人恐怕早就死了.可法师坚定的信念一直让他坚持着.他超人的生命力和意志不由得让我们心生敬佩.终于,他看到了沙漠中的一座绿洲.绿洲中有一座庄园.庄主盛情的款待了法师,他看法师生的标致,就恳求法师留下来,并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法师.法师是说什么也不同意.庄主看软的不行,就硬行将法师关了起来.法师开始绝食,眼看法师一天一天消瘦下去.庄主终于同意法师西行.于是法师又开始了慢慢的西天之行.期间他经历了很多国家.有热情欢迎的.也有阻拦欲教回大唐的.可谓是险象环生,可每次都凭着法师的仁慈而化险为夷.这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芭蕉树到处都是.他已经进入到印度的天竺.他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襟.准备进入那兰陀寺.这时的那兰陀寺与往常一样,僧人们都各自修行.突然听到东土大唐的僧人来拜揭求法.响动声惊动了寺中的主持戒贤长老.他急忙沐浴更衣,亲自出门迎接.照当时佛教在世界上的地位,被孔雀帝国倡导并订为国教的佛教,在印度地位可是极为尊贵的.为什么法师来了,戒贤长老会亲自迎接呢.这要追述到二十多年前.戒贤长老突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观音菩萨显灵,告诉他二十年后的今天会有一位从大唐来的僧人.叫戒贤长老务必将平生所学尽传.一梦醒来以后戒贤长老每天都在想这个事,以至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欲下.所以在听见法师来的消息.非常激动,掐掐指头今天刚好是菩萨说的日子.玄奘法师开始住到了那兰陀寺,他开始遍读经典.经常与戒贤长老畅谈至深夜.玄奘法师在那兰陀寺一住就是三年.凭着他的聪明他精通了梵语.在戒贤长老位他举行的辩经大会上,多少德高望重的长老都有参加.可玄奘法师一连说了三天三夜也没人敢辩驳.可见'大话西游'上唐僧那张嘴也并非子虚乌有的.从此玄奘法师的名声在全印度被传开了.玄奘法师也离开了那兰陀寺,开始游学全印度.当时的印度半岛是分裂的,由几个国家在统治者,期间战况不断.玄奘法师能到达哪个国家都被认为是哪个国家的最高荣誉.所以法师在游学初期,几个国家为了抢夺法师几次都是短兵相接.法师看为了他而致使生灵涂炭.心理非常难过.开始想办法调剂几位国王,将唳气平息成位了和睦.他设立讲坛,请全印度所有的法师以及国王前来听法,这一说又是三天三夜.真是难为了法师.这次,破天荒的几位曾经斗的吹鼻子瞪眼的国王聚集在一起,在一起有说有笑的,这一切的一切可都是玄奘法师的功劳.讲法完毕,几位国王陪同法师骑象巡游.在印度象被欲为神兽.只有国王和贵族才可以乘座.可见玄奘法师的地位在当时有多么高.从这以后印度几个国家之间一直都每有干戈.法师也被奉为全印度的国师,他当时的地位可谓显赫.可法师一心念着大唐.终于有一天,他向国王辞行欲返大唐.欲听后事如何,我们下个堂在来分解.现在步入的这个躺和刚才那个就联系不到一起了,这三组壁画展示的是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西边的第一幅讲述的是释加牟尼借花献佛给燃灯古佛的过去时.中间讲述的正在进行时.东边的则时弥勒佛接替佛教主佛之位后的未来时.佛教的传承代表着佛教生生不熄,永远不灭的意义.中间供奉的就时玄奘法师,如果对小吴刚才介绍的法师心生尊敬的话,不妨膜拜一下这位法师.好,下面就请随我进入最后一个堂.前面说到,玄奘法师辞行印度.这里接着来.法师辞行的消息立即传遍了整个印度.所有的国王都赶来挽留,可任凭权利,地位的诱惑都没能动摇法师的归国之情.法师还是毅然的踏上了东归之路.所有的国王都是相送到印度边境才挥泪离去.这一次法师走,可比来的时候体面多了,象队驮着他取的经书,浩浩荡荡的朝大唐奔赴.只可惜在过通天河的时候,这些倒霉的象群受了惊,把经书全部翻到水里.法师不顾一切的抢救经书.终于一本不漏的救了回来.可是经书全都湿了.法师无奈只好打开经书.找到一块平整的石头,开始晒经.到了下午经书已经全干了.装好之后.象群又继续的向东进发.那块晒经的石头就是著名的晒经石.终于大唐已经举目可见了,可是玄奘法师却在临国驻扎下来,他上了一份信给李世民,将他游学印度的过程完成细数了一遍.李世民在大唐早就听说了法师在外的事迹,看到他能回来,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下旨宽恕了法师当年私逃出境的事.可当时他身在东都洛阳,便指派房玄龄(有资料说是长孙无忌,也有说杜如晦的.说法很多,大家自己斟酌.)迎接归来的法师.随后李世民班师回朝立即接见了法师,河他畅谈了几夜都是不眠不休.可怜的法师.我们看这组壁画他都有几个不休之夜了.随后,法师进入了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做了第一任主持,并且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的维识宗,也叫慈恩宗.当时法师在迁住慈恩寺的时候,长安十万民众,捧着香花宝烛站在朱雀大街两侧迎奉法师.法师在慈恩寺内开始对他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进行翻译.并且收了两个大弟子,窥基和圆测,这两位可不简单.一个是大唐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的侄子一个是新罗国的王子.两个弟子陪同师傅一起翻译经书.将当时中国的佛教文化推向了高峰.玄奘法师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他按照李世民的吩咐,将他游学印度过程中沿途国家的见闻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为今天我们研究当时西域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到了晚年,法师从慈恩寺搬迁到今陕西省铜川市的玉华宫中翻译经书.一天,终因体力不支而卧倒于病榻之上.两个弟子满脸泪水,看着法师圆寂.这位传奇的人物,于公元665年圆寂.当时的高宗李治为此罢朝三日,以示纪念.他的两位弟子承继师名,开创了唯实宗,完成了玄奘一生的宏愿.三藏院到此结束,累死我了.很久没打过这么多字了,在写这个的前面我问过笨哥,我写完是否还会被骂.在我们网站久的朋友都知道前阵子发生的事.我不想做了好人还背骂.虽然我写的不怎么样,不过我还是希望至少不被骂.谢谢大家的支持. 大雁塔参考资料推荐<<慈恩寺>>这本书我是从山茶那里得到的,这个书好象传世不多,不过内容真的很不错,如果朋友们能找到这本书对大家的讲解一定会很有帮助.。
介绍西安大雁塔导游词

介绍xxxx导游词介绍xxxx导游词【一】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欢迎来到大雁塔,那么你们应该对大雁塔不是很了解吧,那么我就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传是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
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
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巩固异常。
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
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长安风貌尽收眼底。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巧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
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
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
武则天时重修,后来又经过屡次修葺。
现在的塔是七层,共64米,呈方形角锥状。
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构造。
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
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宏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
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
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
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大慈恩寺导游词_大慈恩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
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
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
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慈恩寺—石狮子—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
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
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
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
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48.5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
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
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
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
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
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
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
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
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
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雕造。
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
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
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
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
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
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
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
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
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
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
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
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
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
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
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大雁塔得名来历—玄奘与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
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
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
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
“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
”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
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
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
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
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
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
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
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
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