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精心整理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
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关于俞伯牙的故事-伯牙绝弦

关于俞伯牙的故事-伯牙绝弦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那么你们喜欢关于伯牙的历史故事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俞伯牙的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很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古时候,流传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都能准确地道出。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越谈谈越投,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在江边呼喊着钟子期的名字,仍不见子期.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不幸染病去世了。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以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青山为之动容,河水为之呜咽.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后人用高山流水感叹知音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
历史趣谈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导语: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
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中写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
由此可见,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
话说,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
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
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
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
中秋节那天,俞伯牙坐船来到了汉江口。
由于风浪很大,俞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等待风浪的平息。
晚上,云开月出,景色十分美丽迷人。
俞伯牙望着头上的明月,不禁琴兴大发,便席地而坐专心致志的弹起琴来。
优美的琴声,刚好让钟子期听见了。
钟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难以自拔。
随后,俞伯牙又为钟子期演奏了《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两人随即结为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生活常识分享。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高山流水》,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那么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又是什么样的故事?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钟子期和俞伯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和琴,钟子期和鼓,这是两对知音。
伯牙是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钟子期是鼓手。
他们是一对知音好友,因为他们都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热爱。
伯牙弹琴钟子期击鼓,两人合作默契,音乐声声入耳,感情深厚。
然而,伯牙的知音好友钟子期突然去世了。
伯牙悲痛欲绝,他不愿再弹琴了。
他觉得没有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他决定去寻找另一个知音好友,以继续他们的音乐梦想。
伯牙辗转来到了越国的朝廷。
他听说了一个鼓手名叫鼓子期的人,他听说鼓子期的鼓艺非常高超,可以与伯牙的琴相媲美。
伯牙心中一动,他决定去找鼓子期,看看他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新知音好友。
终于,伯牙见到了鼓子期。
他们一见如故,心心相印。
伯牙拿出琴来,开始弹奏起来。
可是,鼓子期却没有击鼓,而是默默地听着。
伯牙弹了很久,可是鼓子期依然没有击鼓。
伯牙感到非常奇怪,他问鼓子期为什么不击鼓。
鼓子期却说,“我不会击鼓了,因为我知道我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而你和钟子期也是一对知音。
我不愿意替代钟子期的位置。
”。
伯牙听了,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了鼓子期的心意,也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替代的,每一对知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再也不愿意去找替代钟子期的知音了。
于是,伯牙放下了手中的琴,他再也不愿意弹奏了。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他不愿意再去寻找新的知音了,因为他知道,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钟子期了。
伯牙的这个决定,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伯牙会放弃音乐,放弃寻找新的知音。
可是,伯牙却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深思。
知音难觅,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知音是多么的珍贵。
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知音,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名瑞,字伯牙,本来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意境高远.虽然有许多人称赞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完成使命之后,他决定改走水路返回复命,也便于一路游山玩水,探访知音.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忽遇大雨如注,风急浪涌.他便命船队就近停泊在一座小山下.这一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风止雨停之后,天空现出一轮明月,江面波光粼粼.望着这迷人的景色,俞伯牙兴致大发,便命童子焚香摆琴,意欲弹奏一曲,以遣情怀.然而,一曲未了,指下“呱啦”一声,断了一根琴弦.俞伯牙顿觉惊讶.因为古人有一种说法,人在弹琴的时候,如果突然断了弦,就表明有人偷听或者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他想到,若是在城郭村庄,尚可能有聪明好学,略知音律的人偷听他弹琴.而在这夜深人静的荒郊野外,莫不是仇家索命或者盗贼谋财来了吧.忙命令仆人上岸,到芦苇丛中或者树阴深处搜寻.这时忽听岸上有人答话,说:“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小子并非奸盗之徒,乃是樵夫.只因砍柴归晚,遇到风雨,在崖石下避雨,听见你弹琴,我就听了一会儿.”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打柴之人也敢说‘听琴’二字,岂不是假话.”樵夫并不示弱,高声回答说,“大人出言谬矣!难道你没听说过‘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吗?大人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在这更深夜静的荒崖之下就不应该有抚琴之客了.”俞伯牙见此人言语不俗,便进一步问道:“既然你能听琴,那么,我问你,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笑着回答说:“大人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并随口吟出了第四句的歌词.俞伯牙听了樵夫的这番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忙邀请他上船来深谈.樵夫进船舱拜见俞伯牙之前,尽管已经摘下了斗笠、蓑衣,放下了柴刀、尖担,并且将脚上的泥水也蹭干净了,但俞伯牙看着这个粗布衣衫的乡村青年,还是有几分怠慢.又见他施礼,落座,不卑不亢,更添几分不快,于是决定考一考他.便指着手边那把属于稀世珍宝的瑶琴问道:“你既然能听琴,一定认识这把琴吧.”樵夫不慌不忙将琴的名称、来历、材质、构造、音色,以及弹奏要求和相关的古代传说,说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丝毫不差.听了樵夫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但又担心他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学问,接着又要樵夫理解音乐意境.当伯牙弹奏的琴声激越高亢时,樵夫说:“巍峨壮美呀!大人志在高山.”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宽广优美呀!大人志在流水.”至此,俞伯牙彻底叹服了.想不到自己渴求多年的知音就在面前.如此神交契合,真是相见恨晚.立即站起来,紧紧抓住樵夫的双手,连声说,“先生大才雅趣,失敬,失敬.”同时命仆人摆设酒宴,款待知音.席间,两人互通了姓名.樵夫名叫钟子期,就住在此去不远的集贤村.俞伯牙主动提出结拜为兄弟,日后生死不负.二人谈兴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俞伯牙意犹未尽,邀请钟子期随船同行几日.钟子期推辞说:“不是小弟我不愿意同行,只因家中有年迈的双亲,需要早晚侍奉.”俞伯牙又进一步邀请钟子期到晋国去.钟子期仍然诚恳地拒绝了.他说;如果我现在应承了你,回家后父母又不同意,害得仁兄在千里之外盼望,小弟岂不成了一个轻诺寡信之人.”钟子期对父母恪尽孝道,对朋友忠信诚恳的品格深深感动了俞伯牙.伯牙当即表示,自己在明年这个时候,还是到这个地方来与钟子期相会.第二年中秋前夕,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便离船登岸,打算到集贤村去寻找钟子期.在路上向一位老人打听,才知道钟子期不幸染病,已经去世了.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临终前要求埋葬在江边.说是早与朋友约好了,八月十五在汉阳江口相会.自己要在约好的地方等待朋友到来.听了老人的叙说,俞伯牙悲痛万分.他找到钟子期坟前,整衣下拜,放声大哭.然后坐在坟前的祭台石上,心手相应,情真意切地弹起了思念朋友的歌曲.俞伯牙肝肠寸断,弹奏的曲调也悲切凄婉.可是,围观者中竟有人嬉笑.俞伯牙奇怪地问老人,是什么缘故.老人说,山野之人不懂音律,以为弹琴就是个好玩的事,所以嬉笑.于是,俞伯牙长叹一声,割断了琴弦,将心爱的瑶琴在石阶上摔得粉碎.无限悲哀地说:“我唯一的知音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这个故事虽然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但却寄予了人们渴望挚友的美好愿望.因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表达朋友情谊的集体原型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时候,流传一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越谈谈越投,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在江边呼喊着钟子期的名字,仍不见子期。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不幸染病去世了.听了老人的话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以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青山为之动容,河水为之呜咽。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后人用高山流水感叹知音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杯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