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2(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含答案)

《明朝的统治》练习一、选择题1、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
明朝建立于()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2、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3、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4、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5、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下面从图1到图2发生变化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6、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最大的不同是()A考试的目的不同 B考试的内容不同C考试的方法不同D考试的管理不同7、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A.四书五经 B.唐诗 C.《资治通鉴》 D.宋词8、下图中的作物哪个不是明代时期从国外引进的()A. B. C. D.9、明朝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A、海南岛、定窑B、开封、汝窑C、苏州、景德镇D、南京、哥窑10、明朝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主要有()A、江都、洛阳B、北京、南京C、苏州、杭州D、澶州、明州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
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总之,所以稳定。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丞相的职权。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管理】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权。
(2)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
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 科举考试的变化命题范围: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答题格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基础过关】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如图是胡军在某电视剧中的剧照,他在剧中演绎了一位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
他演绎的这位传奇人物是()A.李世民B.朱元璋C.赵匡胤D.忽必烈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上文中的我朝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3.为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下列最有价值的文物是()A.司母戊鼎B.甲骨文C.锦衣卫印D.大相国寺4.下图是某人画的一幅明朝书生张富贵进京赶考的漫画,漫画中的张富贵背的书籍应该有()A.《论语》B.《齐民要术》C.《四书集注》D.《唐诗三百首》5.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A.废除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C.提升六部职权 D.实行八股取士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6.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名校精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测试题-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
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
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
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
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5.明朝提倡。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朱元璋B.朱棣C.朱允文D.朱标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C.试题类型繁多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选择题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
“重大改组”体现在()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④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习题(有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一、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题目要求的。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掌握】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2.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
明朝建立于()【运用】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3.明朝采取的以下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的是()【拓展】A.废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理解】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5.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最大的不同是()【运用】A.考试目的不同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D.考试管理不同6.我国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理解】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识记】A.北京和南京B.洛阳和长安C.开封和临安D.北京和洛阳8.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识记】①葡萄②占城稻③甘薯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1)材料一中的“帝”指谁?材料反映该朝代官制有哪些变化?有什么作用?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及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答案【自主学习】1.1368、朱元璋。
2.(1)行中书省、三司。
(2)①丞相、皇帝。
②五军都督府、军事大权。
(3)锦衣卫、明成祖。
3.(1)尊孔崇儒(2)四书、四书集注。
(3)八股、禁锢思想。
4.甘薯5.苏州、景德镇。
6.南京、商帮。
【真题演练】1.A2.D3.A4.A5.D6.B7.D8.C9.D 10.D【拓展延伸】(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已集中到皇帝手里。
(3)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加强了君主集权。
(4)锦衣卫。
皇权空前加强(或实行特务统治)第14课明朝的统治【自主学习】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
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真题演练】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朱元璋 B.朱棣 C.朱允文 D.朱标2.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含答案)

第()次作业日期:()月()日第14课明朝的统治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2.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A. 减轻财政压力B. 清除贪官污吏C. 强化思想控制D. 加强君主集权3. 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分管民政和财政的是()A.按察使司 B.都指挥使司 C.布政使司D.民政司4.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 强调以家世背景作为选官的标准C.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D. 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5.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6.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棣》引起了观众对朱棣的关注。
下列与朱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 设东厂B. 废丞相设三司C. 建立锦衣卫D. 设六部7.“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作者批评的是()A. 秦朝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明朝八股取士D. 清朝“文字狱”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9.“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历朝重视发展农业,引进和大力推广新品种。
下列农作物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①玉米②葡萄③马铃薯④甘薯⑤石榴A.①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10.《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后练习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后练习一、擦亮慧眼,认真识别,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相信你是最棒的噢!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2.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于()A.大都B.应天C.北京D.盛京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
”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雍正帝D.乾隆帝4.明初,有一天国子监祭酒宋讷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A.君权的强化B.君臣关系亲善C.君臣关系紧张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5.明朝设立厂卫制度的目的是()A.监视百官和京城百姓B.使其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C.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D.使君臣关系变为主仆关系6.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有()①废除丞相②设立锦衣卫③设立东厂④设立廷杖制度⑤设立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⑤7.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8.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明太祖A. 丞相制度B. 郡县制度C. 行省制度D. 科举制度9.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 强调以家世背景作为选官的标准C.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D. 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0.明朝的张武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一定要读的书是()A.唐诗B.宋词C.元曲D.四书五经11.明朝废除丞相后分理国家政务的是()A. 三司B. 六部C. 内阁D. 锦衣卫12.明朝时,掌管地方事务的是A. 行中书省B. 中书省C. 三司D. 六部13.朱元璋不放心百官和京城百姓,为侦缉官民言行,特意设立了()A. 军机处B. 东厂C. 西厂D. 锦衣卫14.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B.废除了行中书省C.废除了“三司”D.废除了锦衣卫2、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3、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采取多种措不断强化与完善。
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④明太祖废除丞相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5、《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B.京官很悲观C.京官度日如年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6、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B.中书省C.行中书省D.三司7、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行省制B.创设三省六部制C.废除丞相制D.设置军机处8、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A.都指挥司B.按察司C.锦衣卫D.东厂9、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
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
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
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
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重大改组。
“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一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这一做法有何作用?
(4)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这则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随后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 )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D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A )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D )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2015•汕尾市)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
“重大改组”体现在( D )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D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
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B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D )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C )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什么问题?
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已集中到皇帝手里。
(3)材料一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这一做法有何作用?
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加强了君主集权。
(4)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这则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锦衣卫。
皇权空前加强(或实行特务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