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青玉案

合集下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着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

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

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作鉴赏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作鉴赏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作鉴赏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语注释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即舞鱼舞龙。

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作品译文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译文二】像东风一夜吹绽千树繁花,又吹得满天繁星如雨下。

宝马雕车芳香飘洒。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光渐渐西斜,一夜鱼龙飞舞笑语喧哗。

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她们笑语盈盈恣意玩耍。

我在人群中寻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无意之间却在,灯火稀落处发现了她。

【评点】本篇为元宵节记景之作。

上片以生花妙笔描绘渲染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欢腾热闹的风光。

“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而“千树”又说明彩灯数量多。

“更吹落、星如雨”写焰火,烟花一明一灭,参差起落,洒落如星。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作品原文:青玉案⑴·元夕⑵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

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作品注释:⑴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作品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青⽟案·元⼣》原⽂翻译及赏析 《青⽟案·元⼣》作为⼀⾸婉约词,这⾸《青⽟案》与北宋婉约派⼤作家晏殊和柳永相⽐,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

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家! 《青⽟案·元⼣》 作者:⾟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宝马雕车⾹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

蛾⼉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

众⾥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青⽟案·元⼣》注释 1.元⼣:旧历正⽉⼗五元宵节,是夜称元⼣或元夜。

2.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星如⾬:指焰⽕纷纷,乱落如⾬。

星:指焰⽕。

4.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

5.凤箫:箫的美称。

6.⽟壶:⽐喻明⽉。

7.鱼龙舞: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8. 句⼦解释:“蛾⼉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去。

”:古代妇⼥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饰品。

这⾥指盛装的妇⼥。

9.盈盈:声⾳轻盈悦⽿,亦指仪态娇美的⼥⼦。

10.千百度:千百遍。

11.蓦然:猛然、突然。

12.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

13.暗⾹:本指梅花,这⾥借指美⼈。

《青⽟案·元⼣》翻译 (元⼣夜的花灯)就如东风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

华丽的⾹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弥漫着⼤街。

悦⽿的⾳乐之声四处回荡,如凤箫和⽟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群中晃动。

她们⾯容微笑,带着淡淡的⾹⽓从⼈⾯前经过。

我寻找那⼈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回头,却看见了她⽴在灯⽕零落稀疏的地⽅。

《青⽟案·元⼣》赏析 ⾟弃疾词的题材范围较⼴。

这⾸《青⽟案》,描写的是城市⼈民于元⼣(元宵节,农历正⽉⼗五⽇)观灯的情景。

从内容看,⼤约是作者在南宋都城临安任职期间所作。

词的上⽚写元⼣之夜,临安城⾥的灯⽕和观看灯⽕的盛况。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逐步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题解】这首词大约作于乾道七年(1171)至乾道八年(1172)间,时辛弃疾在临安(今杭州)任司农寺主簿。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古代有元夕观灯的习俗,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往来相会的良辰。

欧阳修(一说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词就讲述了情人们在上元灯节约会的故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同样描绘了在元夕灯火中等寻情人的情景,是稼轩词中为数很少的涉及爱情的作品之一。

句解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夕之夜,灯火辉煌,仿佛东风一夜间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又像是吹落了满天繁星,如雨一般洒向人间。

另有一种解释认为,这几句描写的不是灯火,而是焰火。

据宋人《武林旧事》所载,元夕夜临安城会“放焰火百余架”。

“花树”、“星雨”,正是形容焰火的奇异绚烂。

花炮绽放,仿佛早春的东风吹开了树上的万紫千红;烟火升天,火星四射,又似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

宝马雕车香满路节日里的大街,热闹非凡。

华丽的车马不时驶过,所遗香气四处弥漫。

“宝马雕车”,指富贵人家出来观灯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马。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动人的乐声不绝于耳。

抬头望望天空,圆月挥洒银辉,是那么明亮;低头看看四周,人们提着鱼龙彩灯,纵情欢乐。

“凤箫”,箫的美称,此处泛指音乐。

“玉壶”,喻月亮,言月之冰清玉洁。

“鱼龙”,扎成鱼、龙等形状的各式彩灯。

银月下,家家灯火,处处管弦,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词人如此着力渲染节日的热闹欢快,正是要为下面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人群中的女子,雾鬓云鬟,戴着蛾儿、雪柳,盛装丽饰。

青玉案元夕 赏析

青玉案元夕 赏析

《青玉案·元夕》赏析《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青玉案·元夕》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

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青玉案元夕》的全诗

《青玉案元夕》的全诗

《青玉案元夕》的全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简核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则既写出了行明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

原诗是: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拦带掘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携禅庆,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辩握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袭烂处。

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全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喧嚣之下静待,众人堆里独处。志向杰出者时常处于这种孤高离尘的境地。辛弃疾这首词描述了一个不入流俗、冷观眼前热火的“美人”形象,而这个理想中的美人,正是坚持志向和操守的作者自身形象的写照。全词比喻巧妙,逼真的环境描写起到了背景烘托的作用,对表达作者理想和追求反面映衬,艺术效果极为强烈。
*
作业
布置
必做题
(课内外)
抄写全文,背诵此词
选做题
(课内外)
选择佳句进行品评。
课后
反思
本词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在作文当中运用此类手法,使所要表达的内容形象生动。
注:教具安排主要指电子课件、实验器具,演示器具等。
三、列举本词中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词句各两句。还运用哪种修辞法,请指出。
四、讨论
有人认为此词是一首婉约的爱情诗,你是否同意,请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词的主要内容是对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欢声笑语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绘,记叙了主人公在车水马龙、火树银花的街头左顾右盼,寻寻觅觅,终于在灯火阑珊处见到了苦苦寻觅的知音的情景。
_八_年级上学期姓名__________学科语文__________
*教材题目
35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
*课时
1
*课次
1
教材
分析
*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词中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词作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尚的追求
*
重点
掌握词中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
*
难点
理解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尚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朗读
二、理解词意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犹如星海,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n不绝。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进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安于寂寞,这两者同是志士的操守的襟抱。《金粟词话》谓此词结尾为“秦、周之佳境也”。见仁见智,并行不悖,可两存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