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二节粉刺性乳痈
中医外科学-乳痈-笔记

中医外科学-乳痈-笔记病因病机1.乳汁淤积乳汁淤积是最常见的原因。
初产妇乳头破碎,或乳头畸形、凹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淤积,乳络阻塞结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痈肿。
2.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或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产妇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
临床表现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1.初起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淤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
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
2.成脓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雀啄样疼痛,皮色焮红,皮肤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
至乳房红肿热痛第10天左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抽吸有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溃后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
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
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
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者。
在成脓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常可见肿块消散缓慢,或形成僵硬肿块,迁延难愈。
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1.内治(1)气滞热壅证主症: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
伴有恶寒发热,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薄,脉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2)热毒炽盛证主症: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
《中医外科学》课件 细目二 乳痈

“热食汗出,露乳伤风,喜发乳肿,名吹乳,因喜作痈。” “因乳汁蓄结,与血相搏,蓄积生热,结聚而成乳痈。” “怀娠发痈肿及体结痈,此无害也,盖怀胎之痈,病起阳明。阳明,胃之 脉也,主肌肉,不伤脏,故无害。”
2021年9月25日
加减:
热甚者:生石膏、知母; 口渴甚:天花粉、鲜芦根。
2021年9月25日
内治
正虚毒恋证(溃后期)
★主证:溃后肿痛减轻,脓水不断,脓 液稀薄,疮口不愈或成乳漏
★兼证:神疲体倦,或低热不退,纳 差,舌淡,苔薄黄,脉细。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八珍去熟地加黄芪、双花、皂刺、桔梗、白芷
2021年9月25日
内治
气滞热壅证(初期)
★主证:乳汁郁积结块,肿胀疼痛, 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排出不畅
★ 兼证:恶寒发热,头身痛,口渴便秘, 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2021年9月25日
瓜蒌牛蒡汤 组成:
瓜蒌、牛蒡子 黄芩、天花粉 山栀、金银花 连翘、皂角刺 青皮、广陈皮 柴胡、生甘草
2021年9月25日
2021年9月25日
2021年9月25日
鉴别诊断
炎性乳癌
★ 多发于青年女性,尤妊娠或哺乳期 ★ 患乳迅速增大 ★ 皮肤发热肿胀,暗红或紫红,毛孔深陷呈橘皮样变 ★ 无明显疼痛、压痛或肿块,但早期腋窝淋巴结转移 ★ 全身症状不明显,血常规正常 ★ 抗炎治疗无效 ★ 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细目二 乳痈
2021年9月25日
2021年9月25日
2021年9月25日
2021年9月25日
中医外科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二节粉刺性乳痈

中医外科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二节粉刺性乳痈粉刺性乳痈即西医“浆细胞性乳腺炎”。
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期肿块多在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轻。
【病因病机】素有乳头凹陷,加之情志抑郁不畅,肝郁气滞,营气不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聚结成块,蒸酿肉腐而成脓肿,溃后成瘘;若气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
西医认为,由于乳头凹陷或乳腺导管开口堵塞,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脱落及大量类脂分泌物积聚于导管内而导致其扩张,几句无分解产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导管壁引起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此种病变逐渐扩展累及部分乳腺而形成肿块,有时炎症呈急性发作则成脓肿,脓液中常夹有粉渣样物排出,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瘘管。
【诊断】1、临床表现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且多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病人多有先天性乳头全部凹陷或线状部分凹陷。
多单侧乳房发病,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1)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
多位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溢液形状多为浆液性,也可为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
数量有多有少。
输入孔多有粉刺样物或油脂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
(2)乳房肿块:最为常见。
往往起病突然,发病迅速。
患者乳房局部疼痛不适,呈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
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向某一象限伸展。
肿块大小不等,直径大多小于3cm,个别可达10cm以上。
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边界欠清,无包膜,常与皮肤黏连,但无胸壁固定,可推移。
继则肿块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可迅速扩大,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则形成脓肿,可出现乳房皮肤水肿,呈橘皮样改变;或伴有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一般无全身反热。
也有些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持续时间可达数年,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
最新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粉刺教学讲义ppt课件

茵芪肝复颗粒
三、茵芪肝复颗粒现有研究资料 (一)、乙肝康复冲剂的药理作用研究,凌保东等,四 川生理科学杂志,1995,17(1),17~30 结论:肝脏含有丰富的酶系统,是机体解毒与排泄的重 要器官;血清SGPT、SGOT、LDH的活性以及胆汁排泄 量与BSP潴留量等是反应肝功能的重要指标;BSP由静 脉注入血循环后,主要被肝脏摄取并排泄入胆汁。当肝 细胞受到四氯化碳急性损伤后,血清中多种酶活性增高, 其解毒与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摄取排泄BSP作用下降, BSP在体内潴留量增加。实验结果显示,乙肝康复冲剂 两个剂量均能明显抑制四氯化碳所致小白鼠、大白鼠血 清SGPT、SGOT、LDH的活性升高,减轻肝组织的病理 性损伤,促进肝脏胆汁的分泌与BSP的排泄,表明乙肝 康复冲剂有助于肝炎病人肝脏解毒与排泄功能的恢复与 改善,对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茵芪肝复颗粒
(二)、与功能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 4. 对大白鼠血液血红蛋白(Hb)含量的影响的实验表
茵芪肝复颗粒
二、处方分析 : (一)中医理论角度: 1.黄芪、党参、当归、甘草气血双补,柔肝缓急起扶
正作用。 2.茵陈、栀子、大黄、猪苓、白花蛇草,清热解毒利
湿、退黄功能,起驱邪作用。 3.柴胡、甘草解郁散结,复肝条之性的功能。 三组药体现中医治疗肝炎病的扶正驱邪、清热利湿、
解毒和舒肝解郁的疗效。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粉刺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粉刺的发病特点和护理常识。 2、掌握粉刺的诊断、辨证论治。
2
一 概述
1、定义:
粉刺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 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又称为“肺风粉刺”、 “酒刺”等。西医称为痤疮。
2、特点:
多发生于青年男女的面部、胸背部。皮损是 与毛囊性一致的丘疹、黑头粉刺、白头粉刺。
粉刺性乳痈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编制说明(终稿)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项目编号:SATCM-2015-BZ(056)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陈红风程亦勤裴晓华王蓓成秀梅夏仲元吴雪卿王万春宋爱莉龚旭初张董晓卓睿楼映唐新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次1.工作简况 (3)1.1 任务来源 (4)1.2 协作单位 (4)1.3 主要工作过程 (4)1.4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作的工作 (6)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8)2.1 标准编制原则 (8)2.2 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11)2.3 修订的具体条目、内容、修订后的内容和修订理由 (17)3.标准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 (18)4.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18)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8)6.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19)7.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20)8.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20)9.应当说明的其他事项 (21)附件1 专家咨询情况总结 (22)附件2 一致性评价情况总结 (34)编制说明《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修订)》项目(项目编号:SATCM-2015-BZ056),于2014年12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担。
按照《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号“关于印发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成立了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专家指导组。
经项目组遴选、外科专家指导组协调后,于2015年3月成立了《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修订)》项目工作组。
项目工作组按照统一要求,开展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后形成指南初稿;经过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后形成指南评价稿;经过临床一致性评价、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等工作,并在项目组多次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写规则及相关要求,完成《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修订)》项目审核稿,包括:名称、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参考文献以及编制说明等部分。
粉刺性乳痈中医治疗进展

粉刺性乳痈中医治疗进展粉刺性乳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目前西医除手术外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且手术治疗后多易复发。
本文分析中医对粉刺性乳痈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中西医结合法,认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的优势。
但由于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亦多是停留在以经验为主,因此尚需要更多的临床总结和深入研究,使粉刺性乳痈的中医治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个体化,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标签: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药疗法;综述粉刺性乳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化脓性乳腺疾病,好发于非哺乳期[1]。
乳腺导管的扩张被认为是病理的根本改变,导管填塞是其病理改变的基础[2],临床以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瘘管形成为主[3],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4]。
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疾病发展变化多样,西医对于本病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或单纯乳房切除的方法,这对乳房的外形破坏较大,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造成一定的伤害,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发挥其优势,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破坏性小、复发率低,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对近几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1 内治法1.1辨证分期,内外结合方法根据急性期、非急性期病情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分期给予相应的中药口服,可以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及缓解临床症状,在慢性期采用中医传统的切开、挂线、去腐生肌法治疗,优点是损伤组织少,痛苦小,愈合后复发率低,基本保持乳房外形。
郦红英[5]辩证分为初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初期治以疏肝理气,调摄冲任,自拟方:柴胡9g、郁金9g、延胡索9g、生山楂9g、芡实9g、肉苁蓉9g、淫羊藿9g、路路通9g、牡蛎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生麦芽30g、生谷芽30g;急性期治以清热解毒,祛瘀消肿,自拟方:金银花12g、连翘12g、黄芩12g、皂角刺12g、蒲公英30g、全瓜蒌15g、赤芍15g、生地15g、半枝莲15g、丹参15g、生黄芪15g、炙僵蚕9g、白花蛇舌草50g;亚急性期治以清热消肿,活血祛瘀,自拟方:蒲公英15g、全瓜蒌15g、丹参15g、虎杖15g、金银花9g、连翘9g、莪術9g、生山楂9g、夏枯草9g、王不留行9g、桃仁9g、赤芍9g、当归12g、白花蛇舌草30g;慢性期一般不用内服治疗,选用切开法、挂线法。
中医外科学――第8章 乳房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8章乳房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乳房部的体格检查方法。
2.熟悉乳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常见证型。
教学内容1.介绍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病因病机:化脓性乳房疾病多由于乳头破损、感染邪毒或嗜食厚味、脾胃积热、乳汁积滞、排泄障碍、郁久化热、熟腐而成脓。
肿瘤类乳房疾病则因情志内伤、忧怒抑郁、肝脾受损以致气滞痰凝而成。
3.乳房肿块检查法:视诊要注意乳房大小,乳头位置及有无内陷或抬高、皮肤颜色、乳头溢液等。
触诊要注意有无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软硬、疼痛等。
4.治疗:1)内治:根据肝郁胃热证,气虚毒滞证,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证,肝肾不足、冲任失养证,肺肾阴虚痰凝证,气血两虚证而分证施治。
2)外治:根据阳证、阴证而外敷。
手术常作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乳络。
第一节乳痈目的要求1.掌握乳痈辨证论治的要点。
2.了解乳痈的发病原因。
教学内容1.概述:本病好发于哺乳期,以初产妇为多见。
妊娠后期亦可发生。
2.病因病机:外因为毒邪入侵,内因为乳汁淤积、肝郁胃热。
3.辨证:病变发展过程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
4.治疗:1)气滞热雍证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热毒炽盛证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正虚毒恋证宜益气和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初起手法按摩通乳;局部红肿外敷金黄膏;成脓期切开引流,应循乳络方向作放射状切口;溃后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脓尽用红油膏、生肌散等。
附:乳发目的要求了解乳发与乳痈的区别。
(*)教学内容1.病因病机:由肝胃二经湿火凝结而成。
乳痈亦可并发乳发。
2.辨证:乳房皮肤广泛红肿及与乳痈的区别。
3.治疗:辨证论治。
第二节粉刺性乳痈目的要求1.掌握粉刺性乳痈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
2.了解粉刺性乳痈的病因病机。
3.了解粉刺性乳痈的预防与调护。
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素有乳头凹陷,加之情志不畅,气滞络阻,乳管阻塞而致病。
3.辨证:临床一般分为乳头溢液、乳房肿块发病(多位于乳晕区)、乳房漏管三个阶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粉刺

粉刺
【考试重点】粉刺的的含义及发病部位 1.粉刺的含义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名粉刺。
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相当于西医的痤疮。
2.粉刺的发病与特点(1)发病部位: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或臀部。
(2)发病年龄:多发于青春发育期(3)皮疹易反复发生,常在饮食不节、月经前后加重。
3.辨证论治①肺经风热证:疏风清肺。
枇杷清肺饮加减。
②肠胃湿热证:清热除湿解毒。
茵陈蒿汤加减。
③痰湿瘀滞证: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各论部分第八章
第二节粉刺性乳痈
粉刺性乳痈即西医“浆细胞性乳腺炎”。
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期肿块多在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轻。
【病因病机】
素有乳头凹陷,加之情志抑郁不畅,肝郁气滞,营气不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聚结成块,蒸酿肉腐而成脓肿,溃后成瘘;若气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
西医认为,由于乳头凹陷或乳腺导管开口堵塞,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脱落及大量类脂分泌物积聚于导管内而导致其扩张,几句无分解产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导管壁引起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此种病变逐渐扩展累及部分乳腺而形成肿块,有时炎症呈急性发作则成脓肿,脓液中常夹有粉渣样物排出,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瘘管。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且多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病人多有先天性乳头全部凹陷或线状部分凹陷。
多单侧乳房发病,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1)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
多位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溢液形状多为浆液性,也可为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
数量有多有少。
输入孔多有粉刺样物或油脂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
(2)乳房肿块:最为常见。
往往起病突然,发病迅速。
患者乳房局部疼痛不适,呈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
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向某一象限伸展。
肿块大小不等,直径大多小于3cm,个别可达10cm以上。
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边界欠清,无包膜,常与皮肤黏连,但无胸壁固定,可推移。
继则肿块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可迅速扩大,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则形成脓肿,可出现乳房皮肤水肿,呈橘皮样改变;或伴有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一般无全身反热。
也有些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持续时间可达数年,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
(3)乳房部漏:脓肿自溃或切开后脓液中夹有粉渣样物,并形成与乳头相通的瘘管,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2、辅助检查
(1)乳腺X线钼靶摄片:在乳晕下区有均匀致密肿块阴影,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偶尔见片状钙化灶。
(2)乳头溢液涂片:在脓血性和乳汁样溢液涂片中,可见到大量白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腺上皮细胞可因炎症而有形态上的改变。
(3)乳房肿块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可发现多种细胞混杂,浆细胞多见,还有其他炎性细胞。
【鉴别诊断】
1、乳腺癌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与炎性乳腺癌相混淆,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与发病数周后死亡。
2、乳晕部疖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炎症反应,易误诊为乳晕的一般疖,根
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以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或油脂样物等特点,与乳房部疖发病部位表浅,脓出即愈,溃口不与乳窍相通等,易于鉴别。
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可于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小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
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孔无粉渣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
4、乳房部漏管多为急性乳腺炎、乳房蜂窝组织炎或乳房结核溃后形成,病变多发生在乳房部,漏管与乳孔多不想通,无乳头凹陷畸形。
此外,还应注意与乳房结核、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纤维瘤相鉴别。
【治疗】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宜首选。
乳头溢液者,宜寻找病因,适当对症处理。
乳房肿块尚未成脓时,促进消散。
化脓成漏管者,可配合外治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经郁热证
证候:乳头凹陷,乳晕部结块红肿疼痛;伴发热,头痛,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疏肝清热,活血消肿。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白花蛇舌草、山楂等。
②正虚邪滞证
证候:脓肿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有僵硬肿块;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黄,脉弦。
治法:扶正消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肿块初起时用金黄散外敷。
②成脓后切开引流,疮口用八二丹药捻引流,红油膏或金黄膏盖贴。
③形成瘘管者,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可根据情况选用切开法、挂线法及垫棉法等。
2、其他疗法
可做乳腺区段切除加乳头矫形术。
若病变范围大,形成多个窦道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术等。
【预防与调护】
1、经常保持乳头清洁,清除分泌物。
2、保持心情舒畅。
忌食辛辣炙煿之物。
3、发病后积极治疗,形成漏管后宜及时手术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