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

中国艺术史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第四章第五节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是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即是把砌墓室或祠堂的石块磨平打光,用刻刀在石面上刻出图像。
◆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就是在砌墓室或祠堂的方块砖和空心砖上用刻刀刻出图像,或者在制砖时,趁砖尚未烧制,正处于柔湿状态时,用模子在砖上压印出花纹或图像。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
汉代陵墓描金画银,如同缩小的宫殿。
除壁画外,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很有特色的墓葬艺术资料。
秦代时的瓦当和纹砖制作相当精美,但秦墓画像石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发现。
1977年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凤纹瓦当高48厘米,直径61厘米。
这件瓦当表面有一对用高浮雕刻成的夔凤,双凤各居瓦当的一半,几乎对称。
其身躯曲折宛转,很有装饰性。
风身以细线作装饰。
凸部和凹部互相衬托,明暗各有变化,使瓦当充满美感。
由此可见,用这样美的瓦当的建筑物一定是雕梁画栋,气势非凡。
太阳纹砖的花纹工整匀称。
它们拼接连成一片,组成华美的地面。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画像石与画像砖东汉前中期的墓室画像石在山东、河南多有发现,最著名的是山东的武氏石祠与孝堂山石祠。
武氏石祠◆武氏祠包括四个石祠和双阙、碑、石柱、石狮等部分,建成时间大约在公元147年至151年间。
这四个石祠都修成房屋状,高和宽约1米多,进深约1米半至2米。
◆石室内部都刻遍图画。
在每一面墙上都分二层甚至五层。
在各层上分别刻出古代帝王如尧、舜、桀;古代贤人如老子、孔子、周公、管仲;古代勇士如刺杀秦王的荆轲、刺杀韩王的聂政,还有神话人物及神兽,如伏羲、女祸、西王母、东王公、龙、凤、鹤。
这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设计典型的场面,以宣扬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和文化观念,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观。
孝堂山石祠插图插图插图◆荆轲刺秦王的场景,作者表现出荆轲把匕首向秦王奋力一掷,匕首刺进柱子的情景。
◆在这幅画中,工匠将表现的重心放到戏剧性的场景上和紧张的气氛中,除了以浮雕刻画人物外,他们还在画面上刻阴线,突出人物动作的力度和衣裙的飘动。
画像砖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画像砖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画像砖又称佛教造像砖或佛画砖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盛行于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形式。
画像砖通常是由泥土、石膏或石灰制成的浅浮雕、低浮雕或线刻图案,其形式多是长方形的平板或筒形的圆柱体,上面装饰有佛教图像、神像、神话故事和文字。
画像砖大量出现于唐代,此时佛教在中国的繁荣期,画像砖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代的画像砖多表现了佛教故事、宗教场面和佛像塑造,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技艺水平。
画像砖是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是中唐佛教艺术的精华。
其内容涉及佛教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佛像、菩萨、罗汉、天王、护法、供养品、顶礼、祈愿、梵文、经咒等。
在中国古代,画像砖被广泛应用于佛寺、道观、祠堂和宫殿等建筑装饰,成为佛教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一些保存较好的画像砖成为了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宗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画像砖墓名词解释

画像砖墓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画像砖墓不?画像砖墓呀,就像是一部被时间封印的精
彩史书!画像砖就如同那史书里的一幅幅生动插画!比如说吧,你看
那些精美的画像砖,它们可不只是一块块普通的砖头哦,那上面刻画
的人物、场景,简直就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就像我
们看漫画书了解各种奇妙故事一样。
)
想象一下,走进一座画像砖墓,就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的时光隧道。
(这感觉不就跟突然穿越到古代似的嘛!)那些画像砖上的图案,有
的描绘着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嘿,那不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
实写照嘛!(跟我们现在上班工作也差不多呀!)有的展示着热闹的
宴会场面,哇,那欢快的氛围好像都能透过画像砖传递出来呢!(就
好像我们参加热闹的派对一样。
)
你说,这画像砖墓是不是特别神奇?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哟!它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呀!(这就好比我们现代人创造出各种高科
技产品一样厉害!)每一块画像砖都蕴含着无数的心血和巧思。
而且呀,通过研究这些画像砖墓,我们能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好多方面呢,
像他们的文化、习俗、审美等等。
在我看来呀,画像砖墓就是一座等待我们去深入探索的宝藏!它有
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让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古代的魅力,真的太值
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和珍惜啦!。
汉画像砖石名词解释

汉画像砖石名词解释
汉画像砖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它们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湖北等地,具有典型的东西汉和南北朝特点。
汉画像砖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不仅记载了诸多舞蹈形态与舞蹈形象,还对汉代以后的舞蹈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画像砖石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工农业劳动场景、生活场景、历史典故、人物传说、动物植物、神仙神兽等。
这些画像砖石通过奔放的画风、细致的雕刻技艺,展现了汉朝时期人们的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画像砖石中有关农业劳动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而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说则展示了汉朝人民对历史英雄和神话人物的敬仰。
在汉画像砖石中,舞蹈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舞蹈形象不仅展示了汉朝舞蹈的丰富多样,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
通过对这些舞蹈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朝的舞蹈形式、舞蹈服饰、舞蹈乐器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汉画像砖石中的舞蹈形象还为研究汉代百戏、宫廷女乐、俗乐舞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画像砖石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既有细腻的线条刻画,又有生动的立体造型。
这些画像砖石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将各种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在雕刻技法上,汉画
像砖石采用了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形式,使画像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强烈的立体感。
总之,汉画像砖石是汉代祭祀性丧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通过对汉画像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朝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舞蹈艺术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地区汉画像砖赏析

四川地区汉画像砖赏析
汉画像砖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汉代。
四川地区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地,所以也有一定数量的汉画像砖出土于此地。
汉画像砖通常是以陶土制成的,表面绘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
这些图案经过精细的刻划和彩绘,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四川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砖在图案设计上独具特色。
一般都以人物形象为主题,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这些场景既有宫廷宴会、宗教仪式等高雅场合,也有农田劳作、市场交易等平凡场景。
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能够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此外,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砖在色彩运用上也非常独特。
多采用大胆鲜艳的颜色,色彩明快,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而在工艺上,四川的汉画像砖多为粗制,背面通常有明显的装饰图案和题识,增加了其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总的来说,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砖在图案设计、色彩运用和工艺特点上都具有独特之处,是研究汉代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源。
东方史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 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 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 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
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在综合
阐述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及研究简 史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又按分布区域对其进行了全面而 有重点的分析和总结,为今后有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学术 思想、研究手段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支持。
汉代画像砖
鲁韵怡 2015420064 叶宇婕 2015420084
什么是画像砖?
• 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
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 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 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
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 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南朝仪仗画像砖 凤凰画像砖
收获渔猎画像砖
画像砖的种类
• 画像砖大量的出土在1949年以后,以河南、四川两省最多,此外山东、陕西、江 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新野出土汉画像砖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这批汉 代画像砖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田猎、车骑出行、舞乐百戏、远古神话、历史故事、 升仙、辟邪、祥瑞等艺术和神话传说图案。这些汉画砖为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着重要意义。而不同的题材约 近50余种,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感谢观赏画像砖的历史•
什么是画像石和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一般是指汉代带有图像或纹样的石和砖。
虽然两者均以雕刻或模印图像的形式出现,但由于大部分作品皆由平面构成,立体感不足,且在造型、构图以及线条运用上均近似绘画,人们往往以绘画视之。
画像石是一种特定的石质材料,主要用于构筑地下墓室和地上祠堂、石阙以及制作棺椁葬具。
它产生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盛行于东汉(公元25-220年)。
画像砖则最早出现在战国(公元前770-前256年),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有了一定发展,早期主要用于装饰宫殿,西汉中期以后则多用于砌筑墓室,其鼎盛期亦在东汉。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内容丰富,题材上是天地、人神无所不包,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信仰、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领域,堪称一部图像的汉代历史。
汉代,建构墓室、祠堂、石阙和制造棺椁,均广泛使用画像石。
画像石按用途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画像石墓用于建造墓室的画像石数量最多,而用刻画有图像的石材砌筑的墓室,通常称为画像石墓。
画像石墓又分为石室墓、砖石混筑墓和崖墓三种。
在石室墓和砖石混筑墓中,画像石一般用于砌筑墓室四壁、室顶、墓门、门楣、立柱、梁枋等处。
崖墓是凿山为室的石洞墓,画像均直接刻画在凿出的墓室内外。
山东沂南赵寨村墓、安丘董家庄墓、江苏徐州白集墓、陕西绥德王得元墓、河南南阳石桥墓、唐河针织厂墓、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墓等,均为汉画像石墓的代表。
二、画像石祠与石阙除了地下墓室外,画像石还用于地上祭祀性祠堂和礼仪性石阙建筑中。
目前留存下来最著名的汉代祠堂和石阙,有山东嘉祥武氏祠及武氏阙、长清孝堂山石祠以及四川雅安高颐阙等。
三、画像石棺椁山东、四川发现不少画像石棺椁,特别是四川地区的画像石棺,不仅数量多,而且特色鲜明。
四川芦山王晖墓石棺、简阳鬼头山石棺可作为代表。
九年级下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1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15
画像砖的起源
•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 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 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 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 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 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 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 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 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 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 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1
什么是画像石 ?
•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 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 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 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 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 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 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4
济宁、枣庄汉画像石分布区域 形成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的原因。 第二,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三,不同的工匠集团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像砖画像砖带有模印绘画的砖,是东汉时期大型墓葬中,嵌在墓壁上用于装饰墓室、炫耀墓主身份与地位的建筑装饰材料。
画像砖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的成都平原地区,其他地区发现的数量和品种都较少。
有的墓葬全用画像砖装饰,有的与画像石并用,画面内容与画像石大体一致又互相补充。
画像砖多为方形、长方形。
方形砖长、宽一般在40-50匣米左右,制作较精。
长方形砖一股长50、宽30厘米,工艺较粗,图案简单。
画面的制作方法用陶模压印而成,根据内容需要施彩绘。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
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
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
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 40cm 左右的方形,一为长 45cm 左右、宽 25cm 左右的长方形。
分布地区主要是四川,偶见于河南等地。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贵妇出游画像砖的产生早于画像石,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
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多为体量较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主要用作宫殿的台阶和踏步,其中以秦都栎阳和咸阳出土的画像砖最为精美。
战国末,秦国最先开始了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演变,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
伴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号角声,画像空心砖墓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
西汉早期,这种画像空心砖墓在今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并在西汉中期影响到今晋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鲁西等周边地区。
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是画像砖艺术的繁荣期。
从西汉晚期起,画像砖墓开始摆脱了呆板的箱式结构,迅速向居室化发展,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模式,向多形化发展。
东汉时期,画像砖艺术发展到巅峰,画像砖墓的分布范围扩大到西至甘青,东到海滨,南起云贵,北达大漠的广阔区域,并形成了以今河南地区和四川、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两大中心分布区,其中四川、重庆地区的画像砖持续繁荣到蜀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已经扬弃了图案化的构图,而以有完整画面的方形、长方形、条形的实心砖作为主要载体。
其中,以四川成都平原一带的画像砖最具特色,砖的规格均为长方形,一般宽50、高40厘米左右,一砖一个画面,图像内容极具地方特点,整齐地按一定间距镶嵌在砖室墓的墓室和甬道壁面上。
魏晋至宋元时期是画像砖艺术的衰落期,但南朝时期在以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画像砖艺术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期,南京地区发现的宏规巨的巨幅拼镶画像砖墓代表了这一时期画像砖艺术的最高水平。
隋唐以後,虽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诸多地点都发现过画像砖墓,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中心分布区域,画像内容也日益趋于形式化和简单化。
元代以后,画像砖作为一种民间美术艺术形式,淡化出了历史舞台。
渔猎丰收图战国遗址中曾发现过空心砖,但用于墓室。
《诗·陈风·防有鹊巢》中说“中唐有甓”,意思是说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的路是用砖砌的。
甓,即砖,用砖砌墙是比较晚的事了。
一般建筑用砖,是素面的。
汉代烧砖,由于其火候高,砖质坚硬如铁,常用作砚材,成为古玩。
砌在墓室中的砖,多有画像和文字,一向为收藏家所重视,秦汉砖更为珍贵,有所谓“秦砖汉瓦”之说。
砖刻文字,在证经补史和书法艺术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
画像砖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画像砖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的,有的还加施色彩。
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的一砖一画,发展为六朝的大型砖印壁画。
秦汉时期,多为模制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硬,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这一时期,画像砖用模制批量生产。
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画像砖盛产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河南地区的画像砖,形制有四种:长方形的空心砖、长方形的实心砖、方形实心砖、空心柱砖,河南砖一般是经印模多次压印的多个或多组有独立造型的形象,依据一定的构图方式组合在砖面上,形成一个更大的复合画面,并具有一定的创作随机性和装饰性。
砖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依不同的时期而呈现不同面貌。
出土于洛阳的西汉空心画像砖,以高度概括的图案为主,布局疏朗,阴刻线条简率、圆韧,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而出土于郑州、禹县的东汉作品,还增加了神异物象,画面繁密,多重复组合;而出土于南阳地区的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受当地画像石艺术影响较为明显,一砖一画,主题鲜明,绘画性强。
四川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带出土最为精美,时间大多属东汉后期,其形制主要有三种,即 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砖和约46厘米×26厘米的长方形砖,还有一种就是在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条形砖,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一次压印而成,一些砖要施彩,面貌接近绘画,正方形砖的浮雕较低,线面相间,通过线条勾勒细部,强调和夸张动态,使画面具有刚柔相济之趣,代表了四川地区画像砖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长方形砖则浮雕较高,立体感强。
四川画像砖已知的题材有数千种之多,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四川地区富庶的社会经济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风俗,如宴乐舞戏、庭院楼阙、市井庄园、采桑渔猎、播种收割等。
与其它地区相比较,四川画像砖中的历史故事及祥瑞物较少,生产劳动与车骑出行等题材占了较大比重,艺术形式得益于对现实的观察。
主要有两种构图方式:一种是高视点构图,物象的空间位置清晰,三度纵深感已经表现得相当好。
另一种是平面展开式构图,即散点透视法。
马术图画像砖的题材可分为画像、文字和花纹三大类:一、画像类:1 历史传说:如河南“泗水捞鼎”画像砖,讲的是秦王泗水取鼎的故事。
2 辟邪祥瑞:如北朝瑞狮画像砖,狮子形象是我国常见的艺术造型题材,被视为辟邪吉祥的“瑞兽”,其他祥瑞画像常见有龙、凤、朱雀等。
3 神话题材:如汉代的西王母、羽人画像砖。
4 现实题材:如汉代弋射渔猎画像砖。
5 动物题材:如牛、虎、马、鹿、鱼、象等为题材的画像砖。
6 佛教题材:如北朝五佛画像砖。
二、文字类:以纪年、吉文、名号砖为主。
文字有篆、隶、楷等多种形式。
三、花纹类:分为植物类、云纹类、火焰类、宝相花纹、几何纹等。
画像砖中出现纹饰非常丰富,多种纹样常配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画像砖是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生产科技、民俗风情等重要的文物资料,极具研究价值,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
骑吏出行画像砖在本质上属于雕塑艺术,虽然战国晚期的一些空心画像砖是用硬笔直接在半乾的砖坯上刻划阴线图像的,但西汉以后的画像砖都是用模塑的方法成的。
画像砖的模塑方法,大体可分为“拍印法”和“模印法”两大类。
西汉时期的空心画像砖大多使用拍印法成的。
其作工艺大体有刻模板、脱砖坯、拍印图像、烧成砖和施彩设色五道工序。
第一步是作模板。
由于空心砖体量较大,砖面上需要配置不同内容的图像,模工匠先在事先备好的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用墨线勾画出所需图像的轮廓线,然后用雕刀刻成阴线或凹入雕的图像模板。
模板一般面积较小,但西汉晚期也出现了一个砖面印一幅图像的大型模板。
第二步是脱空心砖坯,并将其阴晾至半乾。
第三步是手持模板,在半乾的空心砖坯上拍印或按印出图像。
同一个砖面上往往用多种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模板印出复杂的图像组合。
同一砖面的四边多用长条形模板印出装饰纹样边框,边框内配置不同内容的图像。
同一块模板往往在同一砖面上反复使用,造成同一图像的多次出现。
第四步,待印好图像的砖坯完全阴乾后,入窑烧成砖。
第五步,是给烧好的画像砖施彩设色。
模印法是东汉以後画像砖最流行的作方法。
其作工艺有作图像坯模、脱画像砖坯、烧成砖和施彩设色四道工序。
作坯模时,先在一块与所砖大小一样的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勾勒出墨线画稿,用雕刀刻成模板,然后在四周加上木质边框,就成了坯模。
利用图像坯模像脱普通砖一样的方法,就可成有图像的画像砖坯了。
待砖坯阴干后,经过入窑烧和施彩设色,就成了精美的画像砖。
与拍印法相比,模印法省去了拍印图像这道工序,而且画面内容单纯而突出,无疑是画像砖作工艺上的一大进步。
房屋院落模印法的流行,并没有将拍印法挤出历史舞台,南朝时期,拍印法被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了由巨量画像砖拼镶组合而成的、幅面巨大的墓室砖画像。
无疑,这种画像砖的作,需要高超复杂的技术,加上图像不是印在砖的正面,而是印在砖的侧面和端面,这就更增加了作的难度。
因此,事前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计算。
作模板是最复杂精细的一道工序。
先要备好一块与画幅面积大小一样的木板,由熟练画工在上面勾勒出图像的墨线稿,再由雕刻木工刻成巨幅模板,然後将模板分割成与墓砖侧面和端面大小相等的小模板,最後依次用小模板在半乾的砖坯侧面、端面按印出图像。
这样,整幅图像就被分配到巨量的砖坯上。
要将烧好的图像墓砖拼合成完整画像,在砌筑墓室时必须在设计人员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墓砖编号精心施工。
毫无疑问,作这种拼镶式墓室画像砖,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由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画工、雕刻木工、砖瓦工组成的专业工匠集团。
这一集团,有可能是直属于皇家或朝廷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西方的雕塑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从未出现过以人体解剖为基础的希腊、罗马式的雕塑作品,尽管画像石艺术在魏晋以後曾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也远没有达到希腊、罗马的水平。
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线条的使用是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的灵魂。
“拟绘画”式画像石和阳线画像砖基本用线条构图,自不必说,浮雕类画像石、画像砖也与希腊、罗马雕刻大异其趣,注重的不是质感和表情,而是轮廓线勾勒出的场景语言和形体语言,质感起着辅助的甚至是夸张的作用。
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观念。
通过线条运用的变化,各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
先秦绘画岩画漆画彩陶装饰纹样汉朝帛画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绘画商周青铜器纹样1、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45-4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济宁地区文物组、嘉祥县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1980年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198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