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特点(1)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貌,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
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中西建筑差别比较

• 2、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 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 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 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 岩和大理石。
• (二)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的不同 • 1、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 治下统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 • 2、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 峙并立的状态,人们信神,崇敬神权的崇 高
中西建筑差别比较
一、中西建筑的不同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 2、西方建筑石材为主 (二)造型,布局不同 1、和谐之美 2、对抗之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稳缓慢的继承与快速多变的发展 • 1、中国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 • 2、西方建筑发展进程快速多变 • 二、探源 (一)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 •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 源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各不相同,但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皆以土、木为主。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工程结合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中外建筑在风格、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三个方面,对中外建筑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1.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例如,寺庙、园林等建筑常常采用曲水流觞、假山水池等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2.中式建筑讲究整体性和封闭性,常常以门楼或者围墙作为形式进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另外,飞檐翘角的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的显著特征。
西式建筑风格1.西方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均衡和几何形状的使用。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采用了柱廊和圆顶等元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
2.西式建筑追求开放性和透明性,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了无缝连接。
此外,标志性的塔楼和摩天大楼也是西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材料中式建筑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材料。
例如,传统的建筑结构常使用木构架和榫卯连接,墙体则常采用青砖黑瓦的形式。
2.中式建筑还常使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如阳明堂的纸板墙体和江南水乡的竹编屋舍。
西式建筑材料1.西方建筑常使用混凝土、钢筋和钢铁等现代化材料,以及玻璃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和强度,能够支撑起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结构。
2.西方建筑也更加注重建筑外观的表现,例如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高贵材料作为立面装饰。
建筑构造中式建筑构造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构造。
例如,传统的屋架结构采用悬山顶、斗拱和彩画梁等装饰,形式独特。
2.中式建筑注重构造的平衡和稳定,例如使用斗拱和叠拱的结构来分担重力,使建筑更加牢固。
西式建筑构造1.西方建筑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例如使用纵横向的柱、梁和楼板等构件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西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代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分析

古代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分析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建筑艺术也在不断进步与演变。
中外古代建筑艺术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背景、风格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背景1.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背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建筑文化。
1.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背景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
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等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并对欧洲以及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2.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木材的使用,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二是突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性,建筑物的布局和形状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三是注重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强调精雕细琢的艺术效果。
例如,长城和故宫等建筑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2.2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讲究对称和几何形状,建筑物通常呈现出均衡、对称的美感。
二是注重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耐久性,对于材料和技术的使用十分重视,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物都在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后依然保存完好。
三是建筑装饰讲究精细性和表现力,强调装饰和细节处理的艺术效果。
例如,古罗马竞技场和巴黎圣母院等建筑都展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三、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究平衡和谐,在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和形状上追求精致的意境。
二是强调空间感和室内氛围的营造,在设计中注重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和景色的配合。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满足人类的居住和工作需求,还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特点。
中西方建筑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古建筑则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首先,中西方建筑在整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强调对称和直线,追求几何体的完美形态,建筑体量通常规整而清晰。
而中国古建筑则偏重于曲线和非对称,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过建筑形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庭院布局和错层建筑技术,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魅力。
其次,中西方建筑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注重大空间和大跨度的设计,使建筑在技术上更加先进和现代化。
中国古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因受制于材料和技术条件,常采用悬山、飞梁和榫卯结构,注重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体现。
古建筑常使用花岗岩、青砖等天然材料,使整个建筑更具自然与原生态的感觉。
此外,中西方建筑在设计理念和意义上也有显著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追求现代性和个体的表达,建筑常被看作是经济和技术的产物。
相比之下,中国古建筑更加强调意象和象征意义,常以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形式呈现,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
古建筑往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结构和设计理念上。
西方建筑追求现代性和实用性,强调技术和功能;而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曲线形式、木结构和象征意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类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契机。
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创造出更具创新和独特性的建筑作品。
中西方建筑赏析

西方古代建筑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 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 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 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特征是炫耀 财富,用大量材料,精细做工,刻意装饰; 不局限于结构逻辑;追求欢乐气氛,突出 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精神的现实尊严,追 求人的价值,人性光辉。但巴洛克风格一 度太追求一些无用的华丽,被人质疑;巴 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 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 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 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 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 洲广泛流行。
建于公元前46年的露天剧场,是罗马 帝国最古老的剧场之一,剧场总面积 0.12平方公里。圆形竞技场建于城的 高处,双层拱廊围绕竞技场一周,其 长轴为136米,短轴107米,可容2.5 万名观众。这是典型的古罗马式建筑, 拱门,圆顶式它的特色。
西方古代建筑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最早层是古希腊的一座 城堡。公元395年,古罗马分裂 称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首都 在罗马原地,东罗马首都则到 拜占庭,因此被成为拜占庭帝 国。其建筑风格是在继承古罗 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该建筑 风格的集大成者。特点主要有4 个:“穹顶”来自古罗马风格, 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其他附属 设施较小;把“穹顶”直接支 撑在四方的柱子上;色彩既统 一又有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按照建筑主体中心和长方形之比例,把立柱 分成数行,因而使殿内形成数组甬道。最外 的柱间,不用隔墙,而形成柱廊。正面外向 的第一排柱子间,以木制架构,并利用之以 作门扉。这些木隔墙,常是细雕细刻的,上 部刻镂似绣,以通光线。整体看来,好像正 面挂着花纱的垂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 洛 克 建 筑
巴洛克 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 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三、布局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 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就 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 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 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 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 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 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与中国建筑不同的是,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 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 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 ,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 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 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 族文特征。
穿 斗 式 建
筑
哥 特 式 建 筑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 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 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 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二、结构上的特点
中国以木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中国古代有“抬梁、穿斗、中干”三种不同 的结构方式。在空间造型中,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结构特征莫过于屋顶之美。传 统的中国建筑多采用梁柱支撑屋顶,同时为了防止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构件损 坏或腐烂,而采用了斗拱技术使得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向外延长,以便阴雨天 气将积水排出屋顶。
中国
西方
而西方主要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地势崎岖,河 流短促,缺少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蕴藏有大量石灰岩和大理石等石材资源。 这也成为古代西方人选择以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自然环境基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 宗教观念的影响,石材隐喻着宗教的神秘感与神圣美感。这种产生于原始文化中的“ 恋石情结”,使得石材建筑成为欧洲自古希腊到西方现代崛起的20世纪初期,整整 2500多年建筑史中的主流建筑文化。
中西方建筑特点(1)
一、材料上的特点 二、结构上的特点 三、布局上的特点 四、建筑价值观的特点
一、材料上的特点
中国建筑自古以来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讲究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 筑理念,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据考证,我国古代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 筑,基本都是黄土与树木建造而成的。例如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常见的木楼和竹楼,这 类建筑所用的材料都是木材。而我国的北方民居却一般多用砖瓦黄土作为建筑材料, 例如西北地区的窑洞,东北地区的土坯房,都继承了我国古代穴居的传统。
帕 特 农 神 庙
雅典卫城主体建筑,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设计这座神庙的建筑师为伊克梯诺(lctinus)和卡里克利特(Callicrates) 帕特农神庙图片(6张) 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此庙不仅规模最宏伟,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庙内还存放 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亚斯亲手制作)。它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大庙封顶,又用6年之后各项雕刻 也告完成。但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神庙遭到破坏。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 石柱林立的外壳。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 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 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 、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 ,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 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 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 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 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 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 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 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 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 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西方建筑追求一种与自然对立的结构形式。夸张的尺度和精密的几何比例 之下的西方建筑,体现了西方人改造自然的征服精神,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 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西方 传统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 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 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西方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经过了巴洛 克文化和洛可可文化以后,西方建筑开始营造一种雕塑美。其注重建筑立面的 雕塑,而不是结构,这种雕塑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结构的美是透过 雕塑来创 造的,结构是内在的,雕塑是外在的,因此从外表看,西方建 筑雕 塑感十分强烈。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 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 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同时,中国传统 的建筑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 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