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政治理论综述
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
孟德斯鸠(Montesquieu)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对政治学领域的贡献被誉为“政治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法政论》中阐述了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的观点,对现代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将国家的三个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独立运行,以实现权力的制衡和平衡。
他认为,如果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一群人手中,就会导致滥权和专制。
因此,通过将权力分散给不同机构或部门,可以有效地避免权力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益。
首先,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提醒我们,政治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在现代社会,权力的分散和制衡机制已成为民主政治的基础。
通过分权,每个机构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和职责,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从而维护了政府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其次,分权学说对于法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孟德斯鸠认为,司法权应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权,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在现代社会,司法独立是保障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正的关键。
只有在司法独立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最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提醒我们,民主政治需要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分权不仅仅是将权力分散给不同机构,更重要的是让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监督政府行为。
只有通过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政府才能
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对于现代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权力的分散和制衡,司法独立以及公民的参与和监督,都是构建公正和稳定社会的关键要素。
请简述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学说

请简述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学说
孟德斯鸠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律学者,他的政体分类学说是他对政治体制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
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学说主要包括三种政体:民主政体、专制政体和独裁政体。
1. 民主政体:民主政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民主政体的特点是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府由选举产生,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治理,政治制度公开透明。
民主政体的代表是法国大革命后的法国政府、美国独立后的美国政府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政府。
2. 专制政体:专制政体是违背人类自由和平等原则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对人民行使强制性统治,限制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人权,官员由中央或地方统治者任命,政府控制媒体、网络等传媒机构。
专制政体的代表是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清朝的君主专制和现代的独裁制度。
3. 独裁政体:独裁政体是少数人或一个人垄断政治权力,对人民行使强制性统治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是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官员由独裁者或皇室任命,政府对人民行使严格控制和监视,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人权受到限制。
独裁政体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的专制制度、现代中国的毛泽东主义政治制度。
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学说认为,政治制度应该是以人民权利和自由为基础的,民主政体是理想的政治制度,而专制政体和独裁政体则违背人类自由和平等原则,应该避免。
他的贡献在于为人们对政治制度的思考和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孟德斯鸠的国家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孟德斯鸠的国家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政治哲学家,他以其对政治制度和国家组织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著作《法国精神》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作品,揭示了自由政治和分权制度的重要性。
在他的国家观中,孟德斯鸠强调了现代国家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国家是一个由民众共同组成的社会团体,旨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个人权利。
他强调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即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并为其提供安全、正义和福利。
孟德斯鸠主张的国家观也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制衡和分立。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应当被分散到不同的机构和人群之中,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专制的发生。
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概念,即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应当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机构,相互制约。
只有通过这种制衡机制,国家才能保持稳定、公正和持久的发展。
此外,孟德斯鸠还对法律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并且应当适用于所有人。
只有通过法律的保护和执行,国家才能实现秩序和公民的公正待遇。
他主张立法过程应当充分倾听民意,建立起由民主和参与性的政治结构。
总之,孟德斯鸠的国家观体现了他对现代国家制度的理性思考和追求。
他强调了国家的作用和目标,倡导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以及法律的公正和公正执行。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建设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分布。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主题并提出文章的目标。
通过对孟德斯鸠的国家观进行概述,读者可以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也需要明确文章的结构,以便读者有条理地进行阅读。
正文部分是对孟德斯鸠的国家观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在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多个要点来讨论。
每个要点都应该提供详细的解释和支持材料,以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孟德斯鸠的国家观。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
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

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孟德斯鸠(Montesquieu)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其最著名的作品为《论法的精神》和《波斯书信》。
他的政治哲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
一、三权分立孟德斯鸠最为著名的政治思想就是三权分立。
他认为,政府应该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并且它们应该相互制衡和独立运作。
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避免一个人或一群人独揽权力,进而导致权力滥用和专制的现象。
三权分立的哲学根源在于孟德斯鸠对人性的理解。
他认为,人性本恶,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因此需要用权力来制约权力。
这种制衡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僵化的划分。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部门应该有决定权,行政部门应该执行政策,司法部门应该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决,三管齐下才能保证政府的公正和有效性。
二、民主的必要性孟德斯鸠虽然不是民主主义者,但他十分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参与。
他认为,政治权利不属于一小部分人,而应该属于整个社会。
他主张既不是君主专制,也不是民主专制,而是一个寻求平衡的制度。
在孟德斯鸠看来,制度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信任和参与。
他写道:“在发挥建树作用、保卫安全和维护公共权利这三个方面,互相合作的权力设立了我们这种政治的制度,保为民主。
”孟德斯鸠强调,政治力量的真正源头在于人民,国家的目的应该是公共利益而非特定阶级的利益。
三、宪政的保障孟德斯鸠认为,宪政是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
在宪法下,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机构和职能都应该被准确规定。
这种制度可以保障政府的稳定性,减少政治冲突以及权力滥用。
宪政的本质在于限制政府权力。
孟德斯鸠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但人民必须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宪法不仅规定了政府的权责,也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制定宪法,人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同时保障自身的权利。
结语孟德斯鸠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他的思想不仅对欧洲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引领作用。
论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论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摘要孟德斯鸠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也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的政治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进攻,是政治革命的巨大推动力。
三权分立思想从对于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来达到保障人民的权利不受损害的目的,是体现政府为利益主体人民服务的一个有效地方法。
自然法的理性出发点,结合法与政体的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以及司法改革的进程中出现的的许多问题具有之道意义,值得深入探究与学习。
关键词:自然法;政治自由;三权分立;司法改革目录引言 (1)1孟德斯鸠的生平与著作 (2)1.1时代背景 (2)1.2相关著作 (2)2法的精神 (2)2.1法的基本含义 (2)2.2自然法与政体 (3)3政体和政治自由理论 (3)3.1三种政体类型 (3)3.2政体原则腐化的问题 (3)4分权学说 (4)4.1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内容 (4)4.2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 (4)4.3三权分立学说对我国职能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4)参考文献 (5)引言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从法的思想,不同的政体模式和对于权利的分配与监督出发,提出了对于政治权力有监督和制衡作用的三权分立思想。
对于当今许多国家的政府职能机构出现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很有启发。
很值得借鉴三权分立思想来思考我国当前政府机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而达到政府能够有效地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提高人民的满意度。
1孟德斯鸠的生平与著作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欧美各国政体思想的启发者,是理性主义自然法学即古典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1.1时代背景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正值法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正要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
当时长期的战争、疫情加上专制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残酷剥削,民不聊生,伴随而来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非常尖锐。
到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法国展开,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专制主义愈加激烈,革命时机进一步成熟。
简析孟德斯鸠的政体学说

孟德斯鸠的政体学说主要是以人类的自然状态为基础,认为人类本来是一种自然的、自由的、平等的存在,但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被迫害、压迫、奴役,并造成了人类的腐朽与堕落。
孟德斯鸠认为,人类应该摆脱私有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束缚,重新回归自然状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他提出了"自然契约"的概念,认为人类应该自愿签订一份契约,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并建立的影响,对许多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孟德斯鸠苛评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龙源期刊网
孟德斯鸠苛评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作者:艾林
来源:《英语学习》2009年第03期
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是名扬全球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他的《波斯人的信札》(Persian Letters)在法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在《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中阐明的“三权分立”学说至今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
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庞大的政治理论体系时,从中国文化中提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同时也成为了他倾注毕生心血的研究对象之一。
然而,与同时代著名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及其儒家思想极表钦羡的主流舆论不同的是,他在看待中国的态度及对中国的评价上独树一帜,严厉斥责中国的政体为专制主义,揭露皇帝和官员草菅人命,百姓毫无自由可言,因而被称为“贬华派”。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概述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概述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创始人。
研究的是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概述其政体理论的理论前提、政体分类、政体原则及其腐化尤其要指出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他突出了法治在政体理论中的地位,法治是他的政体思想的精髓。
标签: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一、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理论前提孟德斯鸠并不是政体理论的创始人,也就是说他的政体理论并不是原创型的。
他的政体的分类以及划分标准是在前人的铺垫下形成的,他的政体分类学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一)柏拉图的政体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他理想化的由哲学家掌握政权的国家称为“贤人政治”,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都是“不当政体”,柏拉图把他们区分为四种类型,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的政体思想趋于完善。
他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少数人统治的政体和多数人统治的政体三种类型。
他又按统治者是否依法统治把政体分为两类:守法的政体和不守法的政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体系主要研究的就是政体,他的研究比柏拉图更为系统、精细,为真正完整地政体理论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政体问题实际上是由什么人通过什么方式掌握城邦的治权问题。
他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个标准:一是政府的宗旨(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少(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
综合上述两个标准,就形成六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然而,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统治欧洲政体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人数的多寡,将政体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而以权力是否遵守法律为标准的划分依据被世人长期忽略。
孟德斯鸠同样保留着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的某些痕迹,但他在封建君主专制极其强化的时期重新认识到了有无法治对于区分政体的重要性,他提出政体的划分标准不只按照人数的多寡,还看权力是否守法,而且重点强调后者,这是他与前人政体划分标准最大的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政治理论综述
摘要:孟德斯鸠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他的政体思想在世界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清末康有为、梁启超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政体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五权宪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着重梳理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政体等理论的论述。
关键词:孟德斯鸠;中国;政体;法律
孟德斯鸠对中国一直很感兴趣,他本人没有到过中国,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是根据到过中国的传教士以及旅居法国的中国人的著述,以及同几个这样的人的交谈。
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共31章,其中有21章涉及中国。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虽然涉及许多方面,但他最为关心的、论述最多的还是中国的政体和法律。
一、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政体的论述[HT6,5SS]
在论及中国政体的性质时,去过中国的传教士们认为这个国家兼有专制、君主和共和三种政体的性质,在政体原则上就相应具有畏惧、荣誉和品德三种特点。
孟德斯鸠对中国政体的看法,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
起初,他和那些传教士一样,认为中国的政体是一种混合政体,就君主拥有极大的权力而言,属于专制政体,就其尊崇以父爱为本的品德而言,则属于君主政体,就它视坚毅不拔为荣誉而言,又属于共和政体。
但是,后来他改变了看法,他在《论法的精神》中直截了当地写道:“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共和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
孟德斯鸠指出,专制制度是一种完全由君主一个人独断专行、藐视任何法律的国家制度。
在专制国家里,君主是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的,所以专制国家也就不需要法律,即使有法律,也形同虚设。
一些东方的专制主义统治者的国家,几乎没有成文的法律,没有民法,而只有宗教的训条,和受一些习惯的约束。
所以,孟德斯鸠说:“在专制国家里是完全没有发生纠纷和诉讼的机会的。
”从这点看,中国的确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国家。
但孟德斯鸠并没有详细阐述把中国列为专制政体的理由,不过把他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政治的论述联系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的伦理道德要求子女对父辈绝对服从,作为臣民,当然也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因此,皇帝对全体臣民拥有绝对权威。
这种权威无需法律确认,它存在于道德、伦理和习俗之中,人人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
中国的宗教势力较弱,没有与皇权抗衡的实力,通常需依靠皇权的支持,因而皇帝通常也被认为是宗教领袖。
因此,政权和教权合而为一,集中在皇帝身上,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可以凭自己所拥有的
权力为所欲为。
其次,中国的专制主义还表现在刑罚的酷烈上。
官员在审理案件时,对被告人动辄施以仗刑。
处死的手段极为残酷,除杀头外,还有炮烙和凌迟等。
刑罚的酷烈还表现在连坐上,一人犯罪,常常全家都要受罚,受株连的可达数百人之多,有时整个家族都被斩尽杀绝。
此外,中国的法律往往与道德和习俗混在一起,很难分清。
因此,人们的行为是否违法并无明确的标准。
判断罪与非罪以及量刑,随意性很大,取决于官员和皇帝的意志。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法律或规章的约束,而且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
这些大概就是孟德斯鸠将中国列为专制政体的主要理由。
但是,他又认为,在所有实行专制政体的国家中,中国的政治最为宽和。
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和原因,中国的专制政体远未达到它本应达到的腐败程度。
因为在一般的专制国家里,法律是根本不存在的,君主的意志便是法律,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则不同,中国熔习俗、道德、伦理于一炉,形成了社会上人人都承认,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中国因人口多而造成的潜在危机,迫使皇帝们处心积虑地防止人民起义。
为此,他们就要尽力让百姓们能平静地生活,不产生反叛起义的念头,所以,他们不得不采用比较宽和的政策,把保持太平作为主要目标,以免因统治过于残暴而激起民愤。
二、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法律的论述[HT6,5SS]
孟德斯鸠给专制政体下的定义就是,国家没有基本法律,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国家,同样,君主的意志代表法律。
例如,大逆罪是中国这样的国家特有的。
大逆罪是指,任何人对皇帝不敬就要处死刑。
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什么叫不敬。
孟德斯鸠还列举了中国特有的另一种罪名:子罪父坐和父罪子坐,即子女犯罪,父亲一并受罚;父亲有罪,子女一并受罚。
他指出,这一刑事方面的习惯法是从专制思想中产生出来的,是专制狂暴的表现,是将刑罚滥施无辜,所以,皇帝可以借用这一罪名拿任何事情来随意剥夺。
但他又指出,中国的专制与一般的专制国家不同。
中国有熔习俗、道德、伦理于体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准则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具有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有时甚至比法律更有效。
因为,法律的效用往往要通过刑罚才能充分发挥,而中国人特有的那种行为准则通常借助舆论和道德的力量,不必诉诸刑罚。
刑罚虽可以防止一些邪恶产生有害的后果,却不能铲除邪恶本身。
道德和伦理则可以培养人们的荣辱是非观念,使邪恶不会产生。
中国的风俗和礼仪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它不依赖强制手段,而靠代代相传的观念和习俗,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养成遵守公认的行为准则的习惯,不愿意也不敢违反,倘若违反,就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谴责。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有固定法律的国家。
三、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政治的其他论述[HT6,5SS]
孟德斯鸠曾对中国历代王朝创立和灭亡的规律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中国的开国皇帝由于成长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并目睹被他们推翻的旧王朝因耽于淫逸而灭亡的事实,往往能够注重品德、谨慎和警惕,励精图治。
但这样维持三四代后,后继
者便成为腐化、奢侈、懒情、逸乐的俘虏。
他们把自己关在深宫里,精神萎靡,寿命变得短促。
皇室也日渐衰败。
权贵兴起,宦官获得宠信,人们只把小孩推上王位宝座。
皇宫成为国家的仇敌,皇宫中游手好闲的懒汉使辛勤劳作的人民遭受破产,皇帝被篡位者杀死或被驱逐,篡位者又建立另一个皇室,这个皇帝的第三、四代的君主又会把自己关在同一个深宫里。
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经历了二十几个大朝代的迭变。
应该说,孟德斯鸠虽然没有亲自观察和体验中国的经历,但他的这一总结是十分精辟的,仿佛读过中国的历史一样。
那些饱读经书、史书的中国文人,在这一方面能够达到的最高见识也不过如此。
由此可见,孟德斯鸠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之强。
与此相联系,孟德斯鸠还特别指出了中国的“太监现象”。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看到许多剥夺太监一切文武官职的法律;但是太监们却老是又再回到这些职位上去。
东方的太监,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祸患。
”为什么?由于专制政体的性质,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由于他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与普通人无异的人,皇帝又必然受制于他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太监。
因此,太监擅权是一个屡禁不止、无法消灭的现象。
虽然孟德斯鸠对中国缺乏亲自观察和切身体会,同时由于语言文字造成的隔膜,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缺乏必要了解,有关论述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不够的,有些地方只是触及表面现象。
但是,由于这位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具有过人的睿智和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能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对中国社会的种种状况作出让我们叹服不已的准确判断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M]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黄忠晶.孟德斯鸠论中国政体[J].天中学刊, 2004(3)
[3]郭英南.孟德斯鸿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史娜.孟德斯鸿政体思想述评[M].2007
[5]陈霞.浅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关于政体的学说[J].沧桑,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