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孟德斯鸠
近世西学第一人——严复评传

近世西学第一人——严复评传近世西学第一人——严复评传作者:政右经左2009-05-12 07:30 星期二晴《群己权界论》(现译为《论自由》)的作者是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的代表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他在哲学、经济学、逻辑学领域成就卓著,《论自由》一书即是其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作。
严复翻译此书,大概出于两方面的动机。
一是出于自己对言论自由的渴求。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虽未遭到捕杀,但他已被打入“另册”,外在环境的压抑已不允许他再像戊戌维新时期那样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他深感思想、言论自由被剥夺的痛苦,这种抑郁之情促使他动手翻译了这本书。
在该书的《译凡例》中,他特别阐述了自己对言论自由的理解:“须知言论自繇,只是平实地说实话求真理,一不为古人所欺,二不为权势所屈而已。
使理真事实,虽出之仇敌,不能废也。
使理谬事诬,虽以君父,不可从也。
”[57]表现了为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气概。
一是希望人们能对自由正确的理解。
严复常引用罗兰夫人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几多罪恶假汝而行。
”警告人们不要滥用自由。
他常谓“自繇平等权利诸说,由之未尝无利,脱靡所折衷,则流荡放佚,害且不可胜言,常于广坐中陈之。
”[58]他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中文的语义有关。
“中文自繇,常含放诞、恣唯、无忌惮诸劣义,然此自是后起附属之话,与初义无涉。
初义但云不为外物拘牵而已,无胜义亦无劣义也。
夫人而自繇,固不必须以为恶,即欲为善,亦须自繇。
其字义训本为最宽。
”[59]既然自由既可导致人为恶,又可与人为善,故严复强调自由的责任。
“自繇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繇界域,宅有限制?为善为恶,一切皆自本身起义,谁复禁之?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繇者人亦自繇,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
故曰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此则《大学》契矩之道,君子所恃以平天下者矣。
严译《法意》一百年:认识东西方根本差异

严译《法意》一百年:认识东西方根本差异严复大约从1900年以后开始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今通行译名为《论法的精神》),至1904—1909年间分七册陆续出版。
所以大体说来,严复这部著作问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早如蔡元培1923年底所著《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中就说:“(严复)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蔡元培,1984:351—353)。
既然如此,为什么今天仍然值得重提这部百年之前的旧作?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由于此书不仅在当时堪称巨著,而且它所包含的制度学和社会学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严复叙述这些问题时的思考路径和辨析深度,更在中国社会学史和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长久的启发意义。
一、严译《法意》的意义:第一次站在现代世界的高度审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制度法理我们知道,严复对于西方社会观察了解之犀利深入,不仅远过于那些仅仅热心船坚炮利的一般洋务派,而且也大大超过同时代众多著名的思想家,比如年长严复25岁的王韬在《纪英国政治》中比较了中英制度之后说:英国的“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其“煤铁之充足”等等,都不过是英国的“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其富强之本,乃在于其政体的君民一体(“上下之通情,君民之分亲”)。
但是王韬的这类叙述,主要停留在对西方制度之社会效果的叹赏和介绍的层面,至于导致这种效果的“上位性”制度路径和法理根基何在,他却懵懂不晓;尤其是他不仅完全看不到宪政社会的制度路径和法理与中国大相径庭之处究竟在哪里,甚至还将现代宪政社会的“政治之美”比附于中国上古时的社会形态。
【1】相对于许多人了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浅尝辄止而言,严复在介绍这些内容时的立意甚高,从他在1905年所著文言文的《政治讲义》一书(全书共八讲,约六万字)可知,严复对于西方制度史的了解、对其间纷纭繁杂各种头绪的辨析不仅达到了相当深入精审的程度,而且更提出了将“政治一宗”作为一门完整“科学”的标准:“欲求高远,必自卑迩”,也就是从制度学的一个个症结人手,做到“思理层析”和“名义了晰,截然不紊”(严复,1986:1243)。
浅析孟德斯鸠与中国之间的因缘际会——《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浅析孟德斯鸠与中国之间的因缘际会——《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孟德斯鸠(1689-1755)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他最具盛名且影响颇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成书于1748年,同年出版。
《论法的精神》乃流芳百世的鸿篇巨制,从政治、经济、宗教、气候、地理等多角度多方面地阐释各国各体制的法律。
为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也为资产阶级改革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三权分立理论、法治等宏大思想的璀璨光辉下,闪烁着中国身影的点点微光。
一、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论法的精神》共6卷31章,其中有21章涉及中国,论述总共有36处,详略兼有,但以中国为题的就有九节。
如,第8章第31节“中华帝国”。
孟德斯鸠定曾到访中国,才能如此仿若如数家珍。
令人称奇的是,孟德斯鸠一生中确曾游历多国,却不曾踏足中国,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源于传教士们的记录,商人和游历人的描述,以及流传到西方的中国经典著作。
孟德斯鸠独特的理性解读方式,自然与伏尔泰、莱布尼兹等思想家刻意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胜之处不同,有了褒贬参半的看法。
(一)中国的政体孟德斯鸠将政体区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并明确了不同政体不同的性质和原则,强调法律应当与其性质和原则相适应。
“专制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根据反复无常的意志来进行统治的政体。
在这种政体下,法律被君主随意的意志所取代。
”[1]古代中国最高掌权者是皇帝,即君主。
孟德斯鸠认为古代中国是典型的专制国家。
“在这种政体下,品德、节制和荣誉都不存在了。
专制君主要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依靠恐怖外,没有别的办法。
专制君主经常采用恐怖的手段,妄图恫吓人民,使人们不敢心存不满之念,以此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因此,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1]而与此不同的是,“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贵族政体的原则是节制,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
[1]他引用传教士杜亚尔德的观点:“统治中国的就是大棒”。
严复《〈老子〉评语》略析

严复《〈老子〉评语》略析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被梁启超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严复在译介西方学术作品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 在对《老子》一书的评点中就显示出他对中西学术的深厚造诣。
一、评点缘由分析严复读《老子》久矣, 而对《老子》的点评则是在熊元锷之批的基础上进行的。
熊元锷在《〈老子〉评语• 序》中提及,“癸卯(1903 年), 余在京师,出所评《老子》,就吾师侯官先生正。
先生为芟?s十九,而以己意列其眉。
久之,丹黄殆遍,以王辅嗣妙得虚无之旨,其说亦间有取焉……后复请先生附益千数百言。
顷来东瀛, 遂钞付活版共于世” [1](P1101) 。
可见严复“附益千数百言”评《老子》乃是在熊元锷催促下为之。
熊元锷又说: “忧时之士, 恫宗国颠危, 求其故而不得, 则一归疚于老子。
摭拾一二疑似, 资其剽剥, 一时从风, 无持异说者。
” [1](P1102) 可以看出严复诠释《老子》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主义目的, 既是针对当时康有为为托古改制而尊孔贬老而发, 又是想为其所认同的君主立宪制在中国的建立寻找合法性和合理性, 同时还有对现实进行学理反思的意味。
夏曾佑在严复《〈老子〉评语•序》中指出: “老子既著书之二千四百余年, 吾友严几道读之, 以为其说独与达尔文、孟德斯鸠、斯宾塞相通。
……客有难者曰:严几道是,则古之人皆非矣。
是必几道之学, 为二千数百年间所未有而后可。
其将何以立说?应之曰: 君亦知流略之所从起乎?智识者, 人也; 运会者, 天也。
智识与运会相乘而生学说, 则天人合者也。
人自圣贤以至于愚不肖, 其意念无不缘于观感而后兴。
其所观感者同, 则其所意念者亦同。
” [1](P1100)曾克?Z在序中说:“迨侯官严氏起,广译其书,而后知其于吾《易》、《春秋》之教, 《大学》、《中庸》之精义, 无二致焉。
其所译书既时引吾儒之说疏通而沟贯之, 复以其暇乎《老子》而评点之, 又时时引西儒之说相证明。
严复的自由翻译

严复的自由翻译严复的自由翻译如前所述,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翻译了大量“格致之学”等方面的西方科技书籍。
“以为西人之长不过在船坚炮利,机器精奇,故学知者亦不过炮械船舰而已。
”而“政事之书,鲜有留心,译者亦少。
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不立。
而泰西所以治平者,固不专在格致也。
”1随着于西方的频繁交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感悟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并不全在船坚炮利和自然科学的发达,主要还是由于它们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文化。
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大批的维新派人士更清楚地认识到“政事不立”乃“我国致败之由”。
因此,甲午战后时期,翻译关于西方“政事”的社会科学与哲学思想类书籍便成为维新派“变法自强”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们希望通过翻译政治、社会学、哲学、财政、法律、教育、历史等类别的西学内容,为中国的变法提供借鉴。
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严复。
何兆武在《广学会的西学与维新派》)中评论,“严复一个人所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名学》几部书,实在要比一大批帝国主义分子与洋务官僚们三十年间所出的全部作品和书籍,更能响应这时代的要求,更能满足这个时代的热望”。
康有为说,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
蔡元培也说过:“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候官严几道为第一”(《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诚然,第一个把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正是严复。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从1898年他翻译的赫胥黎(T. 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出版到1912年的十多年间,严复先后翻译并出版了斯宾塞(H. Spencer)的《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of Nations)、约翰?穆勒(J. S. Mill)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思(E. Jenks)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穆勒的《穆勒名学》(A System of Logic)、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的《法意》(Spirit of Law)、耶方斯(W. S. Jevons)的《名学浅说》(Primer of Logic)等八大学术名著,在近代中国建构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在思想界和史学界影响巨大。
再论严复的进化论历史观

再论严复的进化论历史观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字又陵,一字几道。
早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派往英国留学,接受西学影响。
回国后历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
曾在《直报》、《国闻报》、《国闻汇编》、《外交报》等等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同时又翻译出版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并做了许多按语,全面介绍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成为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广泛传播了进化论的思想。
本人曾在1975年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了一篇《论严复的进化论历史观》,近年重新检阅了一下,发现许多不足,现发表本文《再论严复的进化论历史观》,以补往昔之不足。
一“进化论”本为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创立的一种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经多年考察采撷,于1859年著作《物种起源》(一译《物种原始》)一书,“以考论世间动植种类所以繁殊之故”,指出“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
造物立其一本,以大力运之,而万类之所以底于如是者,咸其自己而已,无所谓创造者也”。
1较达尔文稍晚的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1820—1903)将其运用到人类社会学,说“天演者,翕以聚质,辟以散力,方其用事也,物由纯而之杂,由流而之凝,由浑而之画,质力杂糅,相剂为变者也”;并说“余如动植之长,国种之成,虽为物悬殊,皆循此例矣”,2后来被称为庸俗进化论;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则积极支持达尔文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不赞同斯宾塞“任天为治”的观点,提出了“与天争胜”的思想,认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以人持天。
以人持天,必究极乎天赋之能,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
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
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3赫胥黎还说:“人治、天行二者”,“绝非同物”;而且“与天争胜”也不是“逆天拂性,而为不祥不顺者也”,而是“尽物之性”,“转害而为功”,即“取两间之所有,驯扰驾驭之以为吾利”。
严复的主张(范文2篇)

严复的主张(范文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严复的主张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严复的主张(一)严复是晚清接受西学教育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有丰富的西学知识,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深造诣。
他学古通今,学西贯中,成为大学问家。
他报效祖国的不是他所学的轮船驾驶和航海专业技术,而是救国救民的学问。
他留心国情、国事,考察西艺西政,努力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积极提出各种见解,在政治、经济、教育、学术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独到的思考和主张。
当严复进入船政学堂学习的时候,中国已遭受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引起思想界的大震动,“稍变成法”开始为朝野所接受,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道德观念、义利观念等开始突破。
在船政学堂学习五年之后,严复作为首批船政公派留学生赴英国留学深造。
当他学成归国步入社会时已是光绪初年。
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的进行和甲申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危难都是他步入社会后的亲身经历。
所以,时事、政治引起严复的热切关注,如何 1改革政治、扭转局势是严复首先面对和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对严复的政治思想中的变法思想、民主思想、自由思想作考察和讨论。
一、变法思想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在中国人心目中不起眼的东瀛小“蛮夷”在战场上连连击溃“天朝上国”的驻防军,使国人大受刺激。
这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对兴办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严峻考验。
原以为,对西洋人打不过是因为西洋人船坚炮利,所以赶紧“借法自强”,制造轮船、枪炮,编练了海军,训练了陆军,可是,有了这些却仍败在东洋岛人手下。
于此,国人又一次大受震撼,大受教训,大受催醒。
有识之士认真检讨洋务事业的不足和问题,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变道”上,认为仅仅“变器”是不够的,还要赶紧“变法”。
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刊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章,极力呼吁变法。
浅探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浅探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摘要:孟德斯鸠是西方政治体制建立的奠基人之一。
其著作《论法的精神》集中反映了“三权分立”思想的实质。
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刻认识西方国家的政体及其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三权分立论法的精神政体“三权分立”思想是西方政治体制建立的基本思想理论。
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正是集中系统阐述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通过研读该著作,对全面系统的探究“三权分立”学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深刻理解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以及准确把握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权分立”思想的起源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深受亚里士多德影响,此外还与洛克的分权学说一脉相承,是洛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成为其构成的基础,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在这三种机能中,议事机能是最高最基本的机能。
只有这三种机能完全具备的政体才是健全的政体。
这应该可以被看作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雏形。
洛克是资产阶级分权学说的倡导者。
他主张把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立法权是制定和公布法律的权力;行政权是执行法律的权力,又叫司法权;对外权是与外交有关的宣战﹑媾和以及订约等权力。
其中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洛克认为,这三种权力必须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行使,不能集中在君主或政府手里。
他主张,立法权应由民选的议会来行使;行政权应由君主根据议会的决定来行使;对外权与行政权是联合在一起的,因而也交由君主来行使。
这更加接近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的“三权分立”思想孟德斯鸠理想的政治制度是“按照英国样式”在法国建立君主制,即以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而把国家权力集中在内阁。
在孟德斯鸠眼中,英国人所实行的这种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优良的制度”,它的特点是“小事问首长,大事问群众;因此平民作主,首长实行”。
可见在君主立宪制中,君主实际上是虚设君主,实质上是一个由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
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汉族,是清末
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的
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
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
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
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
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
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
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
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为总办。
严复
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论自由》即《群己权界论》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
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
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
中文名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又译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
外文名 :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
人物简介
国籍 :法国民族 :法兰西人出生地 :波尔多
出生年代:(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贵族世家中。
名人职称: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主要成就 :奠基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
代表作品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自幼受过良好教育。
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
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
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
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
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
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
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748年,他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
,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
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
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
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