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第1组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
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1852-1924),福建岷县人。
林纾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人。
但林纾志存高远,可惜仕途坎坷。
31岁中举,后七次考进士。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对方。
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
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
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
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
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
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
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
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
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
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
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
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
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
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分注重其因译文中救国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删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
《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
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9.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绎传译本字数为80.6万。
试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

试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徐 志 啸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林纾在大量小说翻译的基础上展开的有意识的中西文学比较,乃是一种无影响联系的平行比较,涉及到文学观、文学的题材、写作手法及小说情节等内容,它为引进外国小说的价值,并藉以纠正国人对中国小说的认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林纾 中西文学 比较作者徐志啸,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首先是作为小说翻译家饮誉文坛的。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欧美诸国文学作品大量被引进中国,中国读者从林译小说中开始了解到世界的民俗、风貌、伦理,西方文学的流派、思潮,中国之外的文豪)))大仲马、小仲马、迭更司、司各德,等等;林纾犹如哥伦布,引领中国人发现了/新大陆0。
林纾从1897年首译小仲马5巴黎茶花女遗事6后,接着又有5黑奴吁天录6、5迦茵小传6、5撒克逊劫后英雄略6等数十部译作先后问世。
直至晚年,共译出170多部外国小说¹,其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可谓达惊人程度,其间的合作者,也多达20人左右,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章。
林纾的翻译开创了译介西洋小说之风气,推动中国的文人、作家探首域外,吸取异域之营养;他的数十年辛勤劳作,为中国近代文坛与翻译界奉献了巨大财富,/林译说部丛书0在当时及其后影响了几代人;可以说,中国的文学界是自林纾开始才逐渐具有了开放性的世界眼光的)))这样说决不过分。
正因此,胡适评价他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º,康有为将他与严复并论)))/译才并世数严林0»,郑振铎认为他提高了中国人对世界和西方文学的认识与了解,打破了中国人历来看不起小说的旧传统,开了翻译世界文学风气之先¼。
本文所讨论的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正是建立在他对外国小说的大量翻译的基础上的。
林纾在大量翻译外国小说的同时,对中国小说与外国小说的优劣短长作了有意识的比较,这种比较本身,虽谈不上有系统、有理论,但它却显示了林纾的眼力与比较意识)))从较为宏观的视¹º»¼郑振铎:5林琴南先生6,5小说月报6第15卷第11期。
英汉翻译中的林纾现象

林纾现象林纾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他不懂外语,由别人口授,46岁才开始译书,却译了184种,达一千万字以上。
“林译小说”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最近,偶而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些吸引力。
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触处皆是。
我试找同一作品的后出的——无疑是比较‘忠实’的——译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迭更司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
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
”那么,让我们来“玩味”一下,林译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可以从林译小说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从林纾的生平和林纾小说中,至少有六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刻苦攻读,功底深厚林纾从幼年起就好学。
少年时家贫,无钱买书。
他到处搜罗求借。
有一次他在叔父家看到《毛诗》、《尚书》、《左传》、《史记》等书,就借来反复细读。
八岁便知发奋苦读,十一岁起即读欧阳修文、杜诗、《左传》、《史记》、《汉书》。
到十三岁时,已读书数万卷。
他自己说过,他曾用八年时间读《汉书》,八年时间读《史记》,至于韩愈的文章,前后用了四十年。
为了激发自己发奋苦读,他曾在墙壁上画了一口棺材,敞着盖,旁边画了一个人,写了两句话:“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他还说过:“果以明日死者,今日固已饱读吾书。
”他幼年启蒙于薜则柯先生。
薜的古文造诣很深,推崇欧阳修的文章和杜甫的诗。
林纾从师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
文学的深厚根基,为他后来的高速度翻译打下了基础。
他文笔洒脱,日写七八千字,翻译时,“耳听手追,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
2.源于原著,优于原著英国翻译家Arthur Waley认为“林纾翻译的迭更司作品优于原著”(《书林》1982年1 期)。
林译为什么“还没有丧失吸引力”,“值得重读”呢?许渊冲先生把林译跟另外两位翻译大家董秋斯、张谷若所译的《大卫·科波菲尔》三个译本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林译富有文采”。
论成功的翻译_再读林纾_严复作品有感_刘明

论成功的翻译———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刘 明(浙江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2)摘 要:如何评价译文的优劣一直是评论界的话题。
严格按照翻译标准译出而又获得成功的译著比比皆是,但同时有些译著虽然与翻译标准格格不入,却也取得极大的成功。
此文提出“成功的翻译”用以归类曾经引起社会反响,取得过良好社会效益的译作。
关键词:林纾;严复;翻译标准;成功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0)06-0103-05引言在人类翻译史中,忠实于原文的比较完美的翻译随处可见。
然而,在译界也存在另外一种错讹甚多却因其译文优美流畅而被广泛认可的译作,其中以林纾、严复为代表的晚清小说翻译最为典型。
林纾的翻译在忠于原文方面,如果用今天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是有很大出入的。
可是这些翻译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科技和传播渠道有关,但他的作品仍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令评论家不知道按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
一方面,林的译文错误甚多,甚至还有些“东鳞西爪的写作”〔1〕213,实在很难说是“好”的翻译。
而另一方面,他的译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给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让人们领略到了西方小说的风采,因而又很难把他的翻译归纳为“差”的翻译。
被译界奉为圭臬的“信、达、雅”的倡导者严复,虽然其翻译态度较林纾严谨,以至于“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但“《天演论》译文中对原文的`不忠'、`偏离'和`增加字句'等现象比比皆是”〔2〕。
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提到了“信、达、雅”,然而他又明白地指出“学我者病,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因此,仅仅从语言层次上把这些翻译归纳为“差”显然不是办法。
必须以另外的方法来进行归类。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成功的翻译”这一概念。
用以归类一切引起过社会效应的译作。
这一概念以超出语言层次的标准作判断,不以忠实原文的程度为标准,而以译文所达到的社会效应为标准。
论成功的翻译——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

、
广 泛的接 受性
在成 功地 得到 读者认 可这一 点 上 , 晚清 时期 的两大 翻译 家严复 和林 纾 都做 到 了。严 复在 翻译 过程 中 , 为避 免死 译硬 译与 生吞活 剥 , “ 在 取名 深 意 , 义不 背本 文 ” 意 的前提 下 , 通 过 “ 倒 附益 ” 前后 引衬 等 方 常 颠 、
有 鉴 于此 , 文提 出了“ 本 成功 的翻译 ” 一概 念 。用 以归类 一切 引起过 社 会效 应 的译 作 。这一 概念 以 这
超 出语 言层 次 的标 准作 判断 , 以忠 实原 文 的程度 为标 准 , 不 而以译文 所达 到 的社 会效 应为 标准 。译 文严格 忠实原 文也 好 , 与原文 有 出入 也好 , 只要 能获 得 良好 的社会 反响 , 可 以归类 为 “ 功 的 翻译 ” 就 成 。评 价一部
译 作成 功 与否 , 看译 者的 翻译 目的是 否能够 通过 译作 在读 者 中的传播 而达到 , 者所使 用 的翻译 手段是 要 译
不是 为达 到 目的所 能做 的最佳 选择 。 理论 上 说 , 功 的翻译 的评价标 准 与 翻译 功 能 理论 不 谋 而合 。 “ 成 翻译 功 能 理 论 注 重 的不 是译 文 与原 文是否对 等 或译 文是否 ‘ 完美 ’ 而是 强调 译文 应 该 在 分析 原 文 的基础 上 , , 以译 文预 期 功 能为 目的” 【 因 。3 此, 文学 翻译 功 能理论也 是 以达到翻 译 目的为 首要 任务 的 , 目的 的达 到 , 提 条 件就 是 得 到大 多数 读者 而 前 的认可 , 到读者 的喜 爱 。这 也是成 功 翻译 的前提 条件 。 得
了一个“ 译写 ” 的概念 。但 是 , 译写 ” “ 的概念恐怕还 是有偏颇 的 , 竟 , 毕 林纾 的删泽充其量 不过 是在 翻译 中
林纾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考伯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
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
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
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
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
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
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
司各特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
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
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挪威易卜生的《梅孽》 瑞士威斯的《□巢记》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 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 菲尔丁的《洞冥记》 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 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 里德的《吟边燕语》 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 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 雨果的《双雄义死录》 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