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
读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的几点启示

读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的几点启示作者:张茜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林纾作为一名伟大的翻译家,对于我国翻译事业和引进西学所做的贡献不言而喻。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对他各个时期的翻译作品做出过评价,其中著名的有钱钟书所著的《林纾的翻译》。
笔者在阅读《林纾的翻译》之后,从四个方面总结归纳了从中获得的启示,包括翻译的目的和动机、译作的风格、翻译的评价和译者的责任,通过本文展示给同仁们,以加深大家对林纾及其翻译思想的理解和领悟。
关键词:林纾;翻译目的和动机;翻译风格和评价;译者责任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林纾的地位不可忽视。
他是唯一一位不懂外文而又译作颇丰的翻译家。
林纾到72岁逝世为止,共翻译了12个国家(其中包括英、法、美、德、日、瑞士、希腊、挪威、比利时、西班牙、丹麦)的101名作家的180多种作品,共计1200万字。
他所译作品中大部分是小说,成为我国最早介绍西方文学的人,他的贡献无法估量。
尽管有学者对林纾能不能被称作“翻译家”持质疑的态度,例如王秀云在《是翻译还是整理——质疑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道:“他的翻译不能叫做转译……把一个完全不懂外文、只会用文言写作的人称作‘翻译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这种看法很不公正,换个角度来看,在林纾的翻译过程中也存在三种语言:英语、转述者的语言、林纾的文言译语;而最后两种语言可以看做是语内翻译,都是汉语,但是林纾所做的工作不是记录,而是将转述者的语言译作具有自己风格的译文。
所以说,林纾作为一个翻译家的身份是不容质疑的,他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读完钱钟书的《林纾的翻译》之后,笔者对于林纾本人、对于翻译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在本书中得到的几点启示:翻译的目的和动机;译作的风格;翻译的评价;译者的责任。
一、翻译的目的和动机林纾本人很少专门来写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但是他的翻译理论可以在他译作里的序、跋以及像《译叹》、《译林叙》的文章里体现出来。
由《林纾的翻译》析钱钟书的“化境”论

由《林纾的翻译》析钱钟书的“化境”论作者:张利宋玮来源:《商情》2009年第21期【摘要】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杰出贡献。
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与技巧,同时对我们的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翻译化境一、引言当代一位资深翻译家在谈论翻译时指出:“翻译中的理论争论始终没完没了。
因为任何语言中的任何一词,都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同义的一个词;而且,每一种语言都以一种特殊的语法表达一种视界。
翻译就是选择,而选择时,各人又有各人的标准。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著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代表性作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发作用。
二、“化境”论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在《林纾的翻译》中,钱钟书通篇就是围绕“诱”、“媒”、“讹”、“化”展开对林纾译作的分析和评价的。
在文中,钱先生对翻译的作用,使用了“诱”、“媒”两字,非常生动形象:一是具体地说明读者可能会因为翻译的原因而对原作品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勾起想读原著的冲动;另外这个“诱”和“媒”字就是从广义上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译文中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就是讹”。
由于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而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故“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毛病。
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钱先生列举了在林译作品中存在的“讹”,并作出标定,如某些“讹”是译者的不细心造成,如“排印之误不会没有,但有时一定由于原稿的字迹潦草”。
某些“讹”则是译者主观为之,其原因有对原作的理解不彻底而产生误解,也有的是为了能理顺译文,使之更顺应译语文化和阅读习惯强而改之的。
钱钟书评林纾译作之我见——兼谈《林纾的翻译》

A review to Lin Shu's Translation by Ch'ien Chungshu—— Taken Lin Shu'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作者: 李少鹏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9-2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翻译;林纾;钱钟书;文化研究
摘要:世人多斥林译之讹,指其译文不依原著、肆其雌黄、随意增改,纰缪甚多,以"信、达、雅"权之者众。
钱钟书不讳林译之谬,亦不遮其光芒,谓其讹可一分为二:讹之妙处虽损原意却能开民智、通中西,变一时风气,促文化交流;讹之陋处使文章失韵味、损灵气,读之如口嚼白蜡,佶屈聱牙,化珠玉为厌物。
讹错,译家避之而恐不及,钱钟书何以扬其讹错,赞其功德?章句儒但见毫末之疵,钱先生察其觉世之功。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翻译观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3期总第416期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翻译观王婉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摘要: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展示了自己的翻译观,提出了“化”境说;并将翻译称为“媒”“诱”,强调了其在异语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提出“讹”在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
后人对其翻译观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认为钱钟书的观点有其局限性,其“化”境说过分强调归化翻译,使翻译失去原语背后的文化色彩,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异语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院林纾的翻译钱钟书“化”境“媒”“诱”“讹”作者简介:王婉贞(1993-),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一、引言钱钟书所写的《林纾的翻译》一经发表就引起诸多讨论,几十年来,对其翻译观的研究从未中断。
本文就从《林纾的翻译》浅谈自己对于钱钟书翻译观的拙见。
从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看出他主张翻译要完全归化,使译文看起不像是翻译过来的文字。
对此,笔者并不完全赞同。
由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过度追求翻译的“化”,难免出现不必要的“讹”,影响其发挥媒介功能。
译者应该提高个人的翻译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翻译媒介功能。
二、“化”境说在《林纾的翻译》中,钱钟书开头就提出了影响中国翻译界至今的“化”境说。
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钱钟书,1985)钱钟书翻译观的核心在于“化”字。
他认为好的译作应该像是母语使用者的创作,没有丝毫的翻译痕迹,要符合译语的特点,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学审美。
由此看出,钱钟书是主张归化的,而他本人也是“化境说”的践行者。
比如:他将“Everything is the same,but you are not here,and I still am.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译为: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钱锺书学贯古今,被称为“文化昆仑”。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其作品《林纾的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论述翻译的片段,散落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
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是在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锺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
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忠实于原作,有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牵强。
例1、 One man was la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译文:一人腿脚不好,另一人眼睛不好。
盲人背着瘸子,听着他指路。
但教他们如何通过分开他们之间的缺陷,组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却需要莫大勇气,因为这有点残忍。
钱译: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解析:此段摘自《管锥编》,以极简的语言说明了一位盲人和一位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译文相较于原文来说,更加精炼,但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却没有任何删减。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作者:江梦晔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的国学大师,文化昆仑。
从翻译方面来看,钱钟书先生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观点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他的翻译理论观点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将根据有关资料,对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做出总结、论证以及不同层面的梳理,对其译例进行赏析,希望有利于人们对“钱氏”翻译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并且为全球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钱钟书;翻译思想;译例一、引言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字默存。
他精通数国外语,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极高建树。
他是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之一,更是见解独到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钟书翻译的专著不多,而且他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但十分独到、全面。
《林纾的翻译》《汉译第一首英文诗及有关二三书》等专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翻译思想,此外,大多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作中。
二、翻译思想(一)“诱”、“媒”、“讹”在《林纾的翻译》一文的开始,钱钟书就首先分析了“译”字中相互关联的意义。
在后面的文章中,他对“诱”“讹”“化”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把翻译的性质、作用、易犯的错误和翻译的理想做出了独特的概括。
这一段话意蕴丰富,引人深思。
所谓“诱”就是我们常说的“媒”,钱钟书用二字形象地说明了翻译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说,即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人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缔结“文学姻缘”。
从狭义来说,一方面,读者可能会因为阅读了翻译作品而对原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随着读者阅读量的增加,可能渐渐对翻译作品产生质疑,故想阅读原作。
这就是钱钟书所说的“讹”。
所谓“讹”,就是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与原文的风格不同。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究 和 翻译实践 的操 作具有 重要 的指 导作用 。
首 先是 “ ” 诱 。钱钟 书指 出 : ‘ ’ ‘ ’ “ 媒 和 诱 当然说
明 了翻译在 文化交 流 中所 起 的作用 。它是 个居 问者 或 联络 员 , 绍读者 去认识 外 国作 品 , 介 引诱 读者 去爱 好 外 围作 品 ,仿 佛做 媒似 的 ,使 与 国之 间缔 结 了
之语 ”好 比 “ , 鸟媒 ” “ 对 禽鸟 ” 的引 “ ” “ 、 讹 ” 诱 , 弱” “ 、 “ ” “ ” 同 一个 字 。“ ” “ ” “ ” “ ” 化 和 网 是 译 、诱 、媒 、讹 、 “ ” 化 这些 一 脉 通 连 、 此 呼 应 的意义 , 成 了研究 彼 组 诗歌语 言 的人所 谓 “ 虚涵 数 意 ” plsm , nfl ( o e y ma i d y o menn )把 翻译 能起 的作 用 ( 诱 ” 、 以避 免 的毛 a ig , “ )难 病 ( 讹 ” 、 向 往 的最 高境 界 ( 化 ” , 佛 一 一 透 “ )所 “ )仿
种效 果 的翻译必 须是好 的翻译 ,因为 翻译 传达 出原
作 的风神 后 , 能让读 者对 原作无 限向往 。 当然 , 才 这 种 “ ” 有它相 反 的一 面 , 好 译本 的作用 是 消灭 媒 也 即“ 自己 ; 它把 我们 向原 作 过 渡 , 而我 们 读 到 了原 作 , 马 上掷 开 了译 本 ……倒是 坏 翻译会 发生一 种 消灭 原作
第2 3卷第 2期
20 0 9年 4月
… 西大 同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nl f hn i a n nvri (oi c n e o ra o a x D l gU i syS c l i c ) S o e t aS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纾的绘画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著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 年代写就的着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 代表性作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发作 用。钱钟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了林纾的翻译作品。
01
诱导功能
02
讹的产生
化境理论
03
诱导功能
诱导功能
翻译能起的作用
• 第一部翻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故只靠‚玩索译本,默 印心中‛,由精通外语的朋友先阅读引文,再用汉 语向他口头讲述外文书的内容,然后由他整理成书 面汉语言文字。
• 林琴南的翻译是与其社会理想紧密相连的, 他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 习西方。为了开通民智,激励民气,他当时 急于翻译有这类思想意识的西方政治小说或 英雄传记。
讹的产生
• 翻译者即反逆者
难于避免的毛病
•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 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 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 绣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林纾的讹
翻译特点
• 鲁迅说过:‚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 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
林纾的讹
翻译特点
• 林纾认为原文美中不足,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 一下,因而语言更具体,情景更活泼,整个描述笔 酣墨饱。
• 他在翻译时,碰到他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 兔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与。(讹) • “戏则戏矣,倒须似真,若真反不妨似戏也‛ • 正所谓‚太戏,不像‛了
林纾的讹
增补原作
• ‚顿荡‛、‚波澜‛、‚画龙点睛‛、‚颊 上添毫‛之笔。 •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 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个人的写 作标准和企图,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 自信有点铁成金、以石攻玉或移橘为枳的义 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 爪的写作。
林纾的讹
翻译方法
• 助手临时对本口述,林纾应声直书。
• 林译小说里到处可见减少、改动和添加 原文内容的现象, 这是林译小说遭到最是‚化‛,把作品 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 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 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 入于化境。
化境理论
• 翻阅“林译小说”,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中故 事本身的奇妙情节,而且还有译者本人澎湃的爱国 主义激情。林琴南是一个有血性刚烈、感情奔放的 作家,他常常是噙着热泪,怀着赤诚,去创作翻译 的。他把自己的译书作为一种救国的事业。 • 他的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 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 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 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Thank U
翻译能起的作用
• 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 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 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 一的较少反目、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因缘‛。
• 读翻译像隔雾看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 歌德很不礼貌地比把翻译家为下流的职业媒人—— 因为他们把原作半露半遮,使读者心痒神驰,想象 它不知多少美丽。 • 好译本是消灭自己 • 坏译本是消灭原作
总结
• 钱钟书认为古文风格的“林译小说”比其所 译的西洋文学原著还好,诙谑者留之,罗嗦 者去之,既传达原著风格韵味,又以古文义 法来解构西洋小说,对原著中之弱笔处加工、 改造和润色,把语感和文体分开,融会贯通, 使古文“不古、不纯、不雅”,因势因境因 时而变,扩展了桐城派古文之空间。钱钟书 是学贯中西而又博通古今的学术大师,其对 “林译小说”的这种高度评价,绝非溢美之 辞。
林纾
•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 "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 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 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 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 境邀他一同译书。 •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 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 章;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 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如英国作家狄更 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等。
林纾的翻译
Group5
Contents
林纾 林纾的绘画 林纾的翻译
林纾
• 林纾,字琴南 (1852~ 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 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 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 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 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 记,能诗,能文,能画, 有狂生的称号。辛亥革命 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 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 城派古文。
古文家林纾
• 林纾发现外国小说‚处处均得古文文法‛。 那么在‚义法‛方面,外国小说本来就符合 ‚古文‛,无需林纾转化它为‚古文‛了。 (叙述和描写的技巧)
• ‚古文’运用语言时受到很多清规戒律的束 缚。 • 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 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古文家林纾
• “林译小说”虽然内容是西洋文学,但却有 着中国传统古文的流风遗韵;尽管“林译小 说”是古文体裁,但其在语言上已经摸索出 新文学话语的表述路径。其既继承了传统古 文的某些优点和风格,同时又冲破了古文森 严的文戒,在语法、句法上进行了必要的革 新,把白话口语、外来语乃至欧化句法引入 译文,对于近代文学语言由旧向新的过渡转 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林纾
•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 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 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 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终于 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 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 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 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 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 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 日常开销。
林纾的讹
翻译速度
•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 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下笔如飞, 文不加点。
• 造句松懈、用字冗赘,字句的脱漏错误。
林纾的讹
字迹潦草
• 最特出的例是《洪罕女郎传》男主角的 (Quaritch),全部译本里出现几百次, 都作‚爪立支‛;‚爪‛宇准是‚瓜‛ 字,草书形近致误。
古文家林纾
• 郑振铎称赞林琴南的译笔‚有时连 最难表达于译文中的‘幽默’,在 林先生的译文中也能表达出。‛
• 郭沫若也说过:‚林译小说对于我 后来在文学的倾向有一个决定的影 响。 ‛
古文家林纾
?
• 一是大抵在他心目中,古文的写作才是最重要的, 而翻译确乎算不了什么创作。何况古来就有“勿谓 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之说。他一生中为推广古文, 不惜与新文化阵营对垒,对古文的推崇,至死不渝。 • 二是他可能还是很清醒地意识到了与其精通外语的 老乡严复对西方学术文化著作的翻译相比,他作为 翻译家因不懂外语而不能独立翻译,毕竟是学问上 的短处。
诱导功能
翻译能起的作用
• 曾朴认为,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 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 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 陷。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 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 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
讹的产生
难于避免的毛病
•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的差异。
• 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 间有一定的距离。 • 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有一定的 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