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齿牙吐慧艳似雪,文采照人清如秋——浅论林纾的译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齿牙吐慧艳似雪,文采照人清如秋——浅论林纾的译作及其文学史意义【内容提要】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其译作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
林译小说好似一扇洞开的窗牖,国人第一次从此洞悉西方世界的文化与人一辈子。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整整一代人,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前驱。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文学史意义每次重读林纾,笔者都为琴南先生博瞻秀美的文字功夫所慑服倾倒。
林译小说好似一扇洞开的窗牖,晚清国人第一从那个地址看见西方的文化与人一辈子。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整整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坦承,对西方文化之爱好,实从林译小说始;中国小说现代叙事话语之成形,林译小说实有开拓之功。
中国小说作为“文学之上乘”地位之奠立,梁启超的力倡自然功莫大焉,然林译小说恰为梁氏言论之最有力支撑——若是没有大量的林译小说向人们展现小说本身的丰硕美感,仅靠梁氏等数量有限而美感不足的政论文式的“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实难想象现代小说真的会在暂短时刻完全征服传统文人,由“小道”、“下流”跃升为“上乘”,致使传统小说观念全然改变。
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前驱。
林纾涉足译界极为偶然,译作之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时逢林纾母亲归天,接踵妻子复又病故,林纾伤感寡欢之际,结识了留法归来、时为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王寿昌。
王寿昌不但中文造诣很高,且精通法文。
英雄相识,王寿昌等几位老友力邀纾一同译书。
于是,林、王来到石鼓山,林铺纸于几,全神贯注,王那么手捧法文原著逐字逐句绘声绘色,但见林纾落笔如飞,口搁笔止,此种翻译方式别具一格,并非是机械地记下口译,而是运笔写出“信、达、雅”的文言,虽有中西观念、风俗的不同,但林纾极聪慧的天资,立刻能将原作的情感和魅力表达出来。
由于林纾的中国文译作晓畅通顺、温文尔雅,其译笔妙语连珠,郁于情感,署笔名冷红生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刻本一经问世,旋得国人推崇备至,以致一时“洛阳纸贵”,林译小说遂不胫而走。
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林纾的翻译及“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复)林(纾)”。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创作颇丰,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留在近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业绩就是其丰富的文学翻译作品,成为我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
一、林纾的生平及翻译林纾(1852—1924),幼名群玉(亦名秉辉),后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他年幼好学,到20岁时,校阅书籍2000卷之多。
31岁那年中举,结识李宗言,借阅李家藏书三四万卷。
正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为林纾后来的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97年,林纾46岁那年,夫人刘琼姿病逝,对其打击很大。
第二年,去马江散心,经魏翰介绍,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他原本借翻译此书排遣内心的亡妻之痛,不想此书译出后获得极大成功,从此与翻译结缘,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他与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严璩等人合作,先后翻译了160多种外国小说,涉及11个国家98个作家的作品。
林纾不懂外文,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细腻的洞察力、理解力,将一大批外国名著译得栩栩如生。
其中,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1901)、《伊索寓言》(1903)、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1905)、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1906)、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1908),十分具有代表性。
二、“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林纾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维新变革时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样对林纾刺激很深,虽然他和翻译结缘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骨子里涌动着一股爱国热情的他最终走上外国文学的翻译殿堂却也有其必然性。
他与其妻刘琼姿感情甚笃,失妻后内心之痛易与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共鸣,加之借题发挥,译风飘逸哀婉、清新隽永,大受欢迎。
林译小说的前世今生:中西比较视野中的林纾翻译小说及其影响

林译小说的前世今生——中西比较视野中的林纾翻译小说及其影响【摘要】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通过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译了许多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兴旺,功不可没。
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风行大江南北,深受读者喜爱,影响深远,不仅扭转了当时国人的小说观,提高了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改变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同时对国人的陈旧观念和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比较;影响【Abstract】As a translator who doesn’t know the foreign languag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operating with the people who knows foreign languages, Lin Shu translates many works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words. Lin Shu’s wo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to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Meanwhile, Lins works reform people’s view of novel at that time, change 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vel, and make a great impact to people’s old ideas and consciou sness. 【Key Words】Lin Shu; Lin-translated novel; comparison; influence引言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通过与懂外文者合作,林纾用文言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翻译之先河。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林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
他以其出色的翻译技巧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享誉业界。
本文将就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综述,从不同领域选取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展示林纾在翻译方面的才华。
在文学方面,林纾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他对《红楼梦》的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林纾通过细致入微的翻译,成功地传达了原著中复杂的情感和精妙的描写。
他对于原文中的古文使用、人物角色的深入解读以及情节的准确表达都展现了他的高超翻译功底,赢得了广泛赞誉。
不仅在文学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也延伸到学术和专业领域。
作为一位涉猎广泛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多本国际知名学术著作,如《论语翻译与注释》和《心理学导论》等。
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翻译中,林纾一方面要确保准确传达原著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流畅度,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获得知识。
此外,林纾还在商业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翻译了多本商业类图书,如《顶级执行者的成功密码》和《创新企业家的秘密》等。
商业领域的翻译要求不仅需要对原著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要具备良好的商业背景知识,以便传达出准确的商业理念和策略。
在这方面,林纾通过其扎实的商业素养和高超的翻译技巧,让商业类图书在中文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作品具有高质量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翻译才华为不同领域的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的翻译作品既准确传达了原著的内涵,又保持了流畅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无论是在文学、学术还是商业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都成为了行业里的佳作,为中文读者接触和了解更多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而言,林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他对于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都能够灵活应对,准确传达原著的内容,同时保持着流畅的语言表达。
相信在未来的翻译事业中,他的作品会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
人物不通外文的“歪”译家:林纾

人物不通外文的“歪”译家:林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大江南北,人们称之为外国《红楼梦》。
此书的译者,是一位古文家,同时也是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他完全不通西文,却又是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的第一人。
仅凭着“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林纾家庭照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 lǐ )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而后七次进京会考皆不第。
后决意放弃仕途,潜心学问,专攻古文,后一次偶然机会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茶花女》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集文言之大成者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意见相左。
不过胡适对他的评价依然甚高,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
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和《迦因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
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
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1921年四月林纾先生70大寿与老友罗云章先生在北平合影留念后世影响深远「林译小说」也影响着后来许许多多的现代作家,包括早期的鲁迅及周作人两兄弟。
当时他们在日本留学,只要林纾的译作一出,他们便从书店买回,看完后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成硬纸板书面,青灰洋布书脊的精装书,以便于收藏。
郭沫若也说他少年时最嗜好的读物便是「林译小说」。
林舒译文评价

林舒译文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
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的地方。
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
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
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
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
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
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
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
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
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
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
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眉负的任务。
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
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
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介注重其大译文中救玉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册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
《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
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经传译本字数为80.6万。
从这一数字就可看出其中删减了多少内容。
再次,林纾和译了数量最多,且最集中的西方文学作品,这一点无可比拟。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译介西方近代思想的第一人为严复,而开启翻译西方文学之风者则为林纾。
林纾虽长于古文、诗词、绘画、戏曲,但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翻译。
从最初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起,到逝世的二十五年中,林纾共译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三种约一千二百多万字。
其中涉及英、美、法、俄、挪威、瑞士、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作品,介绍了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作家。
但其余大部分为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其中英国哈葛德、柯南道尔的作品达三十余种。
林译代表作为《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拊掌录》。
林纾的翻译可以一九一三年译《离恨天》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精力旺盛,态度认真,译笔生动传神。
因此,林译小说精华大部分集中在这一时期。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经林纾用生动的译笔介绍进来之后,一时有外国《红楼梦》之称,风行大江南北。
严复一九0四年留别林纾诗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
林纾后期译著,虽有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堂·吉诃德》)、孟德斯鸠的《鱼雁扶微》(《波斯人信札》)等名作,但其他多属浪费精力之作。
此时林纾年过六十,译笔大为退色。
塞万提斯生气勃勃,浩翰流走的原文与林纾死气沉沉,支离纠绕的译文;孟德斯鸠的“神笔”与林纾的“钝笔”,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说翻译文学是“文学因缘”,那末后期林纾颇象他自己的书名《冰雪因缘》了。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虽然如此,林纾硬是用文言文,把西方近代社会五光十色的“人间喜剧”,色彩斑烂展示给中国读者,拓展了人们的文学视野。
林译小说无论内容与风格,与严译都有很大不同,但亦不乏相似之处。
首先,如同严译常加按语一样,林纾常于译著序跋中舒摅政治热情,于爱国保种再三致意。
一九〇五年为配合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他翻译了美国斯托活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在该书跋中,他说译此书是“触黄种之将亡,……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摘要: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
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思想观念;近代文学;贡献及影响
一、引言
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
尽管在“五四”以后,评论家对其翻译时有诟病,但作为一名不懂翻译源语的古文大家,林译小说在当时能成为“畅销书”,就足以证明其独特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他的翻译活动都是经由通晓外语的朋友述说情节,在做出记录之后,加工润色,然后译出。
虽然他翻译的作品后世评价不一,以现在的翻译理论与标准来衡量林译小说,其翻译的忠实程度和技巧确实值得商榷,但是总的说来,他给后世留下的大量的介绍西方的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当今在翻译时他的翻译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二、林纾其人及林译小说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晚年称补柳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
林纾幼年家境贫寒,靠母亲、姐姐做女工度日。
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林纾自幼好学,酷爱读书,但脾气暴躁、固执。
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
”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
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
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
三、林译小说的贡献
林纾的翻译思想受到不少人的争议,有的人说他的翻译漏洞百出,错误随处可见。
那么,林纾的翻译在当代到底还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写道:“重温了大部分林译,发现都值得重读,尽管漏
译误译随处都是。
我试试同一作品后处的——无疑也比较‘忠实’的——一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狄更斯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
”(钱钟书,1983)由此可见,林纾在翻译时,对原作的大幅度删改与增补,这在林译小说中比比皆是.这也是他屡屡遭受讥评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要考虑到他当时翻译的环境和他本身并不懂外语的实际情况。
其缺陷完全不能掩盖他显赫的功绩。
他毫无愧色地近代翻译的开山鼻祖之一、中国翻译界的“译界之王”。
林纾曾提出了“直译”的翻译理论,但是出于不得已采用异译的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他翻译中的创新精神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许渊冲说:“我国第一个‘有创作精神’的文学翻译家是林纾,他翻译的狄更斯作品,有人认为超过原作。
” (许渊冲,1984)这一点是值得当今的翻译家们借鉴的,往往很多人在翻译时都给忽略了。
又如:“林纾的译文为什么至今仍有魅力?关键恐怕就是他的译文是他处于一种创作思维中的产品。
虽说他越俎代庖.平添不少原文本无的信息,但从作品整体着眼,他添加的信息中,也有原文隐含的审美信息,添的是有道理”。
(杨全红,2004)可见林纾在翻译时创新思维,大胆地对原文进行加工,赋予了原文丰富的信息,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要做到这一点很是不易。
因此,后人评价林纾是和严复齐名的翻译家,“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康有为的诗句是对林纾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杨全红,2004)。
四、林译小说的影响
(1)对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
林纾以传统的中国儒家道德观念对西方思想的解读与整合,旨在缓冲西方文化对中国直接冲击,因而他对西方思想的译介,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思想相比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但是,西方文学作品中固有的个人主义与人性尺度,虽不完全符合林纾心目中的道德规律,还是在他的译作中透出来,比起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对西方思想的超前译介,林氏这种带有中国味的西方思想对于依然有着很深传统观念的中国接受者来说,更易接受。
对林老夫子口诛笔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健将,实际上早年都曾受过林译小说中现代思想观念的熏陶。
不管是否出于本人的意愿,林译小说传达的西方思、想无疑对五四运动的发轫做了很好的思想启蒙(杨联芬,2003)。
(2)对近代文学的影响
20世纪初的中国,商业社会开始形成,读者群不断扩大。
当时外国小说的读者群,除了一部分略知外国情况的知识分子以外,还有趋向变法维新的一般市民。
他们爱看外国小说,不仅是猎奇,也是为了了解一个不同的世界和一种不同的文学。
林纾在翻译带有文化背景的内容时,也会加入解释,以让读者了解、扩大视野。
一方面“林译小说”介绍了如此多的外
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也代表了翻译文学初期的水平,并为以后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林译小说”又是五四新文学时期部分作家最早借鉴的范本,当时的作家大部分通过他的诱导和媒介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对促进中国文学的革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林纾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影响是很大的。
庐隐在着手创作《海滨故人》之前,就几乎看完了所有的林纾小说。
郑振铎给林纾以很高的评价,他在《林琴南先生》一文中写道:“在中国,恐怕译了四十余种世界名著的人,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人呀,所以我们对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十二分感谢的。
”(邓华祥,1999)鲁迅就曾把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赠送给周作人,由此可知周氏兄弟在青年时代对林译小说的喜爱。
周作人在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时说,“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林译小说“引我到西洋文学里去了”(周作人,1933)。
另外,林纾对于近代小说艺术形式也有一定影响。
在林译小说出现之前,章回体是我国传统长篇小说的唯一格式。
林纾本人首先受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影响,他创作的5部中长篇小说没有一部是用章回体形式来写的。
郑振铎就非常推崇这一点,他在《林琴南先生》中指出:“中国的章回小说的传统体裁,实从他而始打破。
”显然,林纾受外国小说的影响,大胆打破章回体的传统格式,这是中国长篇小说格式的一大进步。
在当时,确实出现一些作品如吴趼人的《九命奇冤》、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受到外国小说的明显影响。
因为,就开创翻译西洋文学风气、吸取异域营养来说,林译小说在当时所发挥的影响是举世公认的。
五、结语
林纾的翻译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是也不能说他的翻译十全十美。
众所周知,身为著名翻译家的林纾,却是地地道道的“外语盲”,他不通晓任何外国语言文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素不识“蟹行文字”。
他的翻译,就只能由通晓外语的朋友述说情节,他在作出记录之后,加工润色,“耳受手迫”,成为以“译述”为突出特色的特别译品。
因为对他讲述原作情节的朋友的外语程度参差不一,对原作的理解差异更大,所以翻译事业重要原则之一的“信”,林纾是很难达到的。
正因为他的翻译事业是在这样的特定情况下进行的,其译品的误译就在所难免,对原作的大幅度删改和增补,在林译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
这是林纾翻译事业最明显的缺陷,也是他屡屡遭受讥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就其整个译学思想和译著成就来说,积极的一面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国人通过林纾的译作,了解了外国,吸收了许多先进的外来思想,开阔了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和他国,这一
点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林纾作为一位翻译家,对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学的革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不愧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开山鼻祖之一。
参考文献
[1] 邓华祥,肖忠声.试论林纾的爱国维新思想[J].福建师专学报,1999,(3):27.
[2]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3] 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6-223.
[4] 杨联芬.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 杨全红.走进翻译大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6]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7]周作人.知堂文集[M].上海:天马书店,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