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许多科学家研究表明,婴幼儿确实具有性欲的,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从出生时开始,婴儿便有着能使自己身体感到舒服的器官,他们从有限的活动中获得生理的舒适感,从那时起,性观念便在逐渐形成。

但是由于成人的习惯把性欲与生殖自然的紧密相连,混为一谈,以及某种文化氛围导致的性压抑,对婴儿的性欲,过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世界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教育家对婴幼儿的性意识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把孩子从摇篮到儿童、少年期的性心理发展普遍分为口唇期、肛门期、阴茎崇拜期和性沉寂期(潜伏期)四个阶段。

口唇期:婴儿的嘴唇和口腔是其获得强烈快感的部位,嘴唇的感觉极端的敏锐,当其和母亲的乳头发生的接触之际,婴儿会感到及度的愉快。

现代医学通过各种仪器,可以看到胎儿在子宫吸允手指,婴儿在吸允时表现的幸福敢和满足感是很明显的。

母亲通常会把孩子紧抱在怀中,一边喂食,一边轻轻摇拍,低吟细语,模子感情交融,婴儿会体验到一种关怀,树立乐观、自信和自尊。

因此,母乳喂养的意义远比营养学的意义大的多,当孩子发现嘴能给他们带来愉快时,他就将手指和能拿的东西等等都往嘴里放,即使不吃,也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感觉,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放进嘴里的东西一定要清洁、安全。

肛门期: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便进入了这一阶段。

这一时期,身体的排泄活动成了孩子的快感主要方面。

据观察,一岁左右的女孩在小便的时候经常会自己发笑,也许是由于排尿引起阴户的快感所致,男孩则更注意小便时的实际动作所造成的快感。

这时父母就要逐渐引起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到厕所去排泄,不要任其作为,毫无控制,否则,长大后对孩子的自制力、成功欲都会有影响;耐心的与愉快的训练他们,粗鲁急噪的方法会使孩子感到他的身体和其所有的功能都是可畏的、可鄙的,以至对成人后的性欲也会认为是罪恶,形成畸形的性压抑心理。

阴茎崇拜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大约三岁以后,孩子会发现身体感觉最好受之处是生殖器官、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第二个激烈变化的时期,是幼儿好奇心旺盛期,是孩子试图独立的阶段,然而也是几乎总要受到父母压抑、禁止或惩罚的阶段。

性心理发育过程

性心理发育过程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肛欲期anal stage:1-2岁。形成自主控制。强迫, 清洁等。形成肛门排出型性格或肛门滞留型性格。 反权威:反对控制,故意弄脏。
爱清洁、怕脏
吝啬:收集 病理情况:强迫症,强迫人格(理智化,僵化刻板的人 格,追求完美)。
性心理发展阶段
肛欲期(分离-个体化): 两难期
精神病理学说



精神病:自我功能损害,初级思维过程的直接暴露 神经症:是对性欲的否定,性欲望压抑的妥协形成 性变态:是儿童性欲的直露表现 焦虑:是性欲难以压抑时的恐惧,危险的信号 抑郁:爱的丧失,无法获得快乐 认同:向竞争者认同、向丧失的客体认同(如疑病症) 疑病症:向丧失的客体认同 退行(regression) 固着(fixation) 心理防御机制:以曲解或篡改现实来降低焦虑。
女孩会出现对男性的虐待,与男人乱交。
神经症的形成,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潜伏期:6-12岁。此期孩子的快乐主要来自儿童的 游戏和学习。培养能力,形成自信。否则会出现自卑。 生殖期: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和生育阶段。形成以 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完成成人社会化过程。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性心理学习的理论积累

固着: 自恋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口欲期oral stage:1岁以内。 形成安全感。咬拇指,恐怖症,自卑、自恋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厌食、贪食。 含义:生存、快感、施虐/受虐,依恋/控制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口欲期:

• • • •
区别 我/非我 没有现实检验能力 初级思维过程 (无所不能,内射 安全感,自信,信任他人,自尊)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童社会性⼼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艾⾥克森认为,⼈格是⼀种独⽴的⼒量,是⼀种⼼理过程,是⼈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个⼈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理向合理的⽅向发展,决定着个⼈的命运。

艾⾥克森认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个⼈在⽣长过程中都体验着⽣物的、⽣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格分为⼋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将内⼼⽣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个既分阶段⼜有连续性的⼼理社会发展过程。

每⼀个阶段都由⼀对冲突或两极对⽴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我的⼒量,⼈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我的⼒量,使⼈格不健全,阻碍个⼈对环境的适应。

⽽且,前⼀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后⼀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后⼀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艾⾥克森划分⼈格发展的⼋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致)为:第⼀阶段:婴⼉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唇期。

这个阶段个体⼈格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满⾜⽣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因为这个阶段的婴⼉最为软弱,⾮常需要成⼈的照顾,对成⼈依赖最⼤。

如果⽗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以满⾜他们的基本⽣理需要,就能使婴⼉对周围的⼈产⽣⼀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都是可靠的,婴⼉从⽣理需要的满⾜中体验着⾝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或者得到的是不⼀贯、⽆规律的满⾜,就会对周围的⼈产⽣⼀种不信任感,婴⼉从⽣理需要混乱的满⾜中体验着⾝体的不适,产⽣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这⼀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安祥等积极的⼈格特征;如果这⼀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格特征。

儿童性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儿童性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学龄期儿童性心理学龄期儿童性心理的概念及结构霭理士定义性心理为: 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

谈性有点尴尬并会大开玩笑; 剩下三分之一的儿童认为性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 Kuik,2003; Ott & Pfeiffer,2009) 10 ~ 12 岁的儿童会更多地想到、谈论或者梦到性,观看带有明显性暗示的题材,甚至爱抚自己或者手淫。

( Larsson & Svedin,2002a) 基于一些追溯性调查研究,一些儿童经历了青春期前的第一次性唤起或性高潮,但是由于样本和一些关键概念定义的不同,不能明确有多少儿童会有上述经历 ( Ballester & Gil,2006; Bancroft et al.,2003; Goldman & Goldman,1988; Larsson & Svedin,2002b; Lopez Sanchez et al.,2002) 。

( Ellis,1933 / 1941) 后续研究者大多继承了这个观点。

然而,即使如此,性心理的概念和结构目前依然众说纷纭。

例如,国内有学者以大学生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认为性心理是关于性问题的心理活动,是主体有关性生理、性对象及两性关系等的反映。

性心理涉及对性的认识、性的情绪体验、对性行为的控制等与性有关的一切心理活动,性心理的结构包括性感知、性思维、性情绪、性意志四种基本成分。

( 张进辅,2002;黄希庭等,2000) 陈铭德、朱琦( 2006) 认为性心理由性意识、性感情、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等构建而成的,个体性心理的发育和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骆一和郑涌( 2006) 认为青少年性心理主要包括性认知、性价值观、性适应三个维度。

用青少年成人的性心理概念和结构来分析性生理尚在发育,性心理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学龄期儿童性心理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

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

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性心理启蒙教育则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性心理启蒙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生理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性格品质和性情感,促进其健康成长。

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以正面的性观念为基础。

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不仅要在言传身教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还要教导他们正确对待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要避免使用不当的性用语,不要让孩子接触不适宜的性暗示内容,要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其次,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注重性格品质的培养。

性格品质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性心理启蒙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

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和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让他们在性心理上健康成长。

再次,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关注性情感的培养。

性情感是幼儿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和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情感。

他们要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让孩子在性情感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最后,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实际操作。

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启蒙教育,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内容,使其更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与专业机构和人员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性心理启蒙教育。

总之,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

通过正面的性观念、性格品质和性情感的培养,让孩子在性心理上健康成长,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家长和教师能够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性心理启蒙教育。

儿童性教育5个关键期

儿童性教育5个关键期

黄金第1期:口欲期年龄阶段:3~6个月~1岁半左右典型特征:什么都往嘴里放,喜欢吮吸手指、吹泡泡婴儿大约在3~6个月大的时候,宝宝的吸吮需要就变得尤为突出,于是,他的小手够到什么都会往嘴里塞,婴儿吮吸手指、唾口水、发出咯咯笑,并对这一切感到十分开心,这是婴儿口欲期性欲的最初表现。

婴儿的嘴是性的快感区,他们从吮吸母乳中,不仅满足了食欲的需要,而且,从吮吸所产生的快感中获得了性欲的满足。

这种现象一般会延续到1岁或者1岁半左右。

教战守则:给宝宝充分的抚爱和温情,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

母亲与儿童身体的接触,可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

与成人身体接触不足的儿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将受到程度不等的损害。

母亲乳房,是婴儿获得性快感的源泉,若早断奶,婴儿得不到口欲的满足,长大后,便有可能发生吮吸拇指、咬指甲、咬被褥、手帕等神经症表现或产生口欲攻击(如口咬、骂人、讽刺,挖苦、猥亵、下流言语)等等,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恰当的行为可以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被关爱,学会尊重并爱护自己的身体。

要尽量母乳喂养,给孩子喂奶时,专心致志而又温和地对待他。

让他体会到父母带给他的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关爱可以帮助他尽早摆脱对安抚奶嘴的依恋。

怕宝宝咬手指,不要强行禁止,可以考虑给宝宝一个安抚奶嘴,满足他口欲期的需要。

给孩子换尿布时一定要耐心、温和地跟孩子交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好”的,他的排泄行为是正常的。

如果相反,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让他觉得他的身体是令人厌恶的。

黄金第2期:朦胧期年龄阶段:1~2岁典型特征:发现性别区分一般从1~2岁开始,孩子就会注意到男、女身体上的区别。

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2~3岁的孩子就会提出一些令成人十分尴尬的问题,诸如“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我从哪里生出来的?”他们还可能会对自己排出的粪便很感兴趣,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为了有效地进行性教育,心理学理论成为必不可少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性教育中涉及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儿童性发展理论儿童性发展理论是性教育中的基础,对于理解儿童性行为和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性欲望在儿童早期就存在,通过阶段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成人性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童年时期的性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性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性教育实践中,儿童性发展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了对于儿童的性行为和性问题的评估上。

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性行为特点,有助于指导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恰当的时间点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性教育。

二、性别社会化理论性别社会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既受到生理性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的塑造。

性别社会化理论认为性别身份的形成是一个社会过程,从小孩时期开始,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人的行为而学习到性别角色的特征。

性教育中应用性别社会化理论,主要是为了促进个体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积极转变。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不同性别角色的案例和故事,鼓励学生超越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从而促进性别平等的理念的树立。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绪和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性发展和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正面的情感体验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性态度和性行为的积极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儿童时期的父母关系、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支持都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性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发展健康的性态度和性行为习惯。

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通过研究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性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

这时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感受性反映。

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

这个时期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行为。

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社会角色和性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②儿童期
2岁左右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

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男孩特别听阿姨话。

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问题,如有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

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现象。

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

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

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萌芽。

7-8岁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③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时期。

在9-ll 岁,两小无猜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

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

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

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性接触(有则表现为早恋)。

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

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

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