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项目教学教案

中药药理学项目教学教案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概述1.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3 中药药理学的意义与展望第二章:中药药效成分2.1 中药药效成分的分类与特点2.2 常见中药药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实例2.3 中药药效成分的提取与分析方法第三章:中药药理作用机制3.1 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分类3.2 中医药理学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3.3 实例分析: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与应用第四章:中药药效评价方法与指标4.1 中药药效评价方法概述4.2 药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判定4.3 中药药效评价实例分析第五章:中药药理学研究案例解析5.1 案例一: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药理学研究5.2 案例二:中药抗氧化作用的药理学研究5.3 案例三:中药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药理学研究第六章:中药药理学在抗炎药研究中的应用6.1 炎症反应的药理学基础6.2 中药抗炎作用的药理学机制6.3 常用中药抗炎药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七章:中药在心血管药理学中的应用7.1 心血管疾病的药理学基础7.2 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7.3 常用中药心血管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八章:中药在抗肿瘤药理学中的应用8.1 肿瘤药理学基础8.2 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药理学机制8.3 常用中药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九章:中药在神经系统药理学中的应用9.1 神经系统的药理学基础9.2 中药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9.3 常用中药神经系统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十章:中药药理学在消化系统药理学中的应用10.1 消化系统的药理学基础10.2 中药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机制10.3 常用中药消化系统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十一章:中药药理学在呼吸系统药理学中的应用11.1 呼吸系统的药理学基础11.2 中药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机制11.3 常用中药呼吸系统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十二章:中药药理学在免疫系统药理学中的应用12.1 免疫系统的药理学基础12.2 中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12.3 常用中药免疫系统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十三章:中药药理学在内分泌系统药理学中的应用13.1 内分泌系统的药理学基础13.2 中药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机制13.3 常用中药内分泌系统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十四章:中药药理学在泌尿系统药理学中的应用14.1 泌尿系统的药理学基础14.2 中药对泌尿系统的作用机制14.3 常用中药泌尿系统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案例第十五章: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15.1 中药药理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15.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技术与方法15.3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必要的实验技术支持。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药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2.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实验操作技能;3.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实验论文写作。
三、教学内容3.1 实验一:血管舒张作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中药对血管舒张的作用以及测量中药的抗高血压能力。
实验原理在细胞培养系统中,可通过测定其对血管的舒张作用,来对中药的血管扩张作用进行评测。
实验步骤1.提取不同种类中药;2.考虑药物体积、浓度,制作不同浓度的药液;3.分别取得鸡冠中冠、香附、黄芪三种药液,测量其对血管舒张的作用;4.测量浓度为0.008g/mL的氯化铵的血管扩张作用;5.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1.得出不同浓度中药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2.得出药效度可比性以及其扩张血管的能力。
3.2 实验二:炎症模型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中药抗炎作用的评测。
实验原理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可通过模拟炎症反应,来对中药的抗炎作用进行评测。
实验步骤1.提取不同种类的中药;2.将细胞存活率测量器移液到不同培养皿中;3.将药物添加到不同培养皿中;4.经过一定时间后,将药物注入培养皿中;5.测量存活率和细胞死亡率;6.将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通过对不同浓度药物的影响研究,测定药物的抗炎作用;2.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对药物途径、治疗和炎症治疗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总结。
四、实验考核实验之后,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考核:1.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按照实验要求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等作业。
2.实验后,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和评分。
五、总结中药药理学实验教程的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必要的实验技术支持。
药理与中药药理实验第二版教学设计

药理与中药药理实验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药效及其机制的科学,中药药理是研究中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药效及其机制的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药物分类、药理学基本概念和药物作用机制等知识;2.让学生掌握中药的药理学知识、了解中药材的药理作用、药效以及毒副作用;3.让学生掌握实验室中的操作技能,了解实验室常用的基础设备和仪器;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基本概念1.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临床应用;2.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3.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 4.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2. 中药药理学1.中药材的基本属性及药理学分类;2.中药药理的基本理论和特征;3.中药的药效、毒副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
3. 药理实验1.实验室常见设备和仪器的使用;2.药效测定实验;3.中药药理实验;4.不良反应实验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效以及中药材的属性、药效、毒副作用等内容。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药效测定、中药药理等方面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4.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药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等知识。
四、考核方式1.课堂测验 30%;2.实验操作 30%;3.期末考试 40%。
五、参考资料1.普通药理学:方俊,高杨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中药药理学:李开双,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3.药理实验指导书:陈宝瑞,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教学设计 (2)

中药药理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掌握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成分及其临床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中草药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基本概念、种类、性质,掌握中药的常见品种、加工制作和用药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基础•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作用•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质–中药的四性、五味、功效、归经等基本属性•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中药的剂型和药效评价方法2. 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清热解毒类–银翘解毒片、板蓝根等•滋阴补肾类–熟地黄、枸杞子等•行气活血类–川芎、丹参等•止咳平喘、祛痰化痰类–杏仁、桔梗、枇杷叶等3. 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应用•中药治疗感冒、咳嗽、头痛、胃痛、腹泻等疾病的常见方剂•中药治疗补肾、滋阴、养血、调经等方面的常见方剂和药物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通过讲授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认知和理解。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和中药剂型的制作方法。
•病例分析: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应用。
•视频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中药的印象和认识。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点名:通过点名,检查学生听课的情况和学生的出勤率。
•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应的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中药药理学的掌握情况和掌握程度。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检查学生对中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反应和提问。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中药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技术。
3. 学习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常见中药成分的提取技术。
3.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操作流程。
4.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提取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用具等。
2. 实验材料:中药材、化学试剂、实验动物等。
3. 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中药药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常见中药成分的提取技术,包括提取方法、条件和操作步骤。
2. 引导学生了解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
三、实验操作(45分钟)1. 教师演示中药成分提取的实验操作流程,包括药材处理、提取剂的选择、提取条件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四、实验数据分析(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 学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结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拓展1. 介绍其他中药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技术,如有效成分的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
2. 介绍中药药理学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如对照实验、重复实验等。
3. 介绍中药药理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和实例,如中药复方的研究、中药药效的评价等。
三、教学资源推荐1. 《中药药理学》教材或相关教学书籍。
2. 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书或相关实验教材。
3. 中药药理学研究论文或相关学术资料。
四、教学反馈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 学会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3.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中药药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
二、第一章: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1.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1.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1. 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介绍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第二章: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教学内容:1.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
2.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1. 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
2.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1. 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1. 讲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等。
2. 分析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如皂苷、生物碱、多糖等成分的作用。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四、第三章: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内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

实验一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中毒死亡的情况比较实验目的:用小鼠死亡数观察附子炮制前后毒性的不同实验原理:附子的有毒成份主要是乌头碱。
它的性质不稳定,经长时间用水浸泡和加热煎煮炮制,都可使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
生附子中乌头碱含量高,经过炮制后乌头碱含量减少,毒性也降低,引起动物中毒死亡的剂量就比生附子大得多。
实验器材:小鼠笼(或罐)、电子天平、注射器(1ml),小鼠灌胃针头。
药品:生附子和熟附子水煎液1g/1ml、苦味酸。
材料:小白鼠。
体重18-22g,雌雄不拘。
实验方法1,取4只小白鼠,称重,用苦味酸标记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0.2ml/10g的生附子和炮制后的附子水煎液灌胃。
30min后观察两组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数有无不同。
2,生附子灌服后约20min动物出现腹部收缩,身体摇摆,步态不稳和不安静等现象;30min 左右可能死亡。
而炮制附子水煎液灌服后则无此中毒现象。
观察结果并记录。
实验结果:思考题:1.中药炮制后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2.为预防附子中毒,应如何降低其毒性延胡索炮制前后镇痛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醋酸扭体法观察延胡索炮制前后镇痛作用的变化实验原理:延胡索的醇制浸膏、醋制浸膏、散剂等均有明显镇痛作用。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
延胡索乙素为镇痛主要有效成分,其镇痛作用较吗啡弱但优于复方阿司匹林,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
与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副作用少而安全,没有成瘾性。
镇痛时对呼吸没有明显抑制,也无便秘等副作用。
生品中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低,醋制后生物碱成盐,易溶于水,镇痛作用增强。
左旋四氢巴马汀是一个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 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有关。
实验方法:取4只小白鼠,称重,用苦味酸标记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0.2ml/10g的生延胡索和炮制后的延胡索水煎液灌胃。
45分钟后分别腹腔注射0.7%冰醋酸溶液。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案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概述1.1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1.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3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4 中药药理学的意义与发展前景第二章:中药药效学实验方法2.1 中药药效学实验设计原则2.2 中药药效学实验的基本技术2.3 中药药效学实验的评价方法2.4 常见中药药效学实验案例分析第三章: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3.1 中药药动学实验设计原则3.2 中药药动学实验的基本技术3.3 中药药动学实验的评价方法3.4 常见中药药动学实验案例分析第四章: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与设备4.1 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的分类与选用4.2 中药药理学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4.3 中药药理学实验器材的安全操作规程4.4 实验器材与设备的管理与保养第五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5.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2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5.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常见中药成分提取与鉴定技术6.1 中药成分提取的原则与方法6.2 中药成分鉴定技术概述6.3 常见中药成分的鉴定方法6.4 实验案例:某中药成分的提取与鉴定第七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案例分析7.1 抗炎药中药实验案例7.2 抗菌药中药实验案例7.3 活血化瘀药中药实验案例7.4 免疫调节药中药实验案例第八章:中药药理学实验安全与伦理8.1 中药药理学实验安全知识8.2 实验中的生物伦理问题8.3 实验中的化学伦理问题8.4 实验中的动物福利问题第九章: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实践9.1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任务9.2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9.3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技巧9.4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第十章: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进展与趋势10.1 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10.2 中药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10.3 中药药理学实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0.4 未来中药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药药理学概述难点解析: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中药的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掌握其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中毒死亡的情况比较
实验目的:用小鼠死亡数观察附子炮制前后毒性的不同
实验原理:附子的有毒成份主要是乌头碱。
它的性质不稳定,经长时间用水浸泡和加热煎煮炮制,都可使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
生附子中乌头碱含量高,经过炮制后乌头碱含量减少,毒性也降低,引起动物中毒死亡的剂量就比生附子大得多。
实验器材:小鼠笼(或罐)、电子天平、注射器(1ml),小鼠灌胃针头。
药品:生附子和熟附子水煎液1g/1ml、苦味酸。
材料:小白鼠。
体重18-22g,雌雄不拘。
实验方法
1,取4只小白鼠,称重,用苦味酸标记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0.2ml/10g的生附子和炮制后的附子水煎液灌胃。
30min后观察两组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数有无不同。
2,生附子灌服后约20min动物出现腹部收缩,身体摇摆,步态不稳和不安静等现象;30min 左右可能死亡。
而炮制附子水煎液灌服后则无此中毒现象。
观察结果并记录。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中药炮制后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2.为预防附子中毒,应如何降低其毒性
延胡索炮制前后镇痛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醋酸扭体法观察延胡索炮制前后镇痛作用的变化
实验原理:延胡索的醇制浸膏、醋制浸膏、散剂等均有明显镇痛作用。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
延胡索乙素为镇痛主要有效成分,其镇痛作用较吗啡弱但优于复方阿司匹林,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
与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副作用少而安全,没有成瘾性。
镇痛时对呼吸没有明显抑制,也无便秘等副作用。
生品中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低,醋制后生物碱成盐,易溶于水,镇痛作用增强。
左旋四氢巴马汀是一个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 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有关。
实验方法:
取4只小白鼠,称重,用苦味酸标记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0.2ml/10g的生延胡索和炮制后的延胡索水煎液灌胃。
45分钟后分别腹腔注射0.7%冰醋酸溶液。
15min后观察小鼠们15分钟内扭体的次数。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炮制后延胡索镇痛作用增强的原因
实验二:生大黄制大黄对小肠运动的影响
实验目的:观察泻下药大黄、制大黄对小白鼠肠蠕动的影响以及它们的药理研究。
实验原理:大黄的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类衍生物,大黄为泻下药的代表,临床发现病人大量服用大黄后会产生继发性便秘,在中医治疗中,常以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应用,以减轻此副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是因为大黄同时含有泻下作用的蒽苷及止泻作用的鞣质所致,蒽苷泻下作用强而作用时间较短,鞣质止泻作用强度较弱而作用时间长,大黄不同炮制品的致泻强度亦不同,生大黄的致泻强度高于熟大黄(九蒸九晒品、热压一次品及热压三次品)和制大黄酒(或醋)炒后泻下效力降低30%左右。
有研究表明,大黄煎煮时间越长,致泻作用愈小,以热水浸50℃以下减压浓缩为好。
实验步骤:取体重20±2g相近的小白鼠8只,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4只,用苦味酸做标记。
分别用上述3种炭末液0.2ml/10g体重灌胃。
给药30min后脱颈椎处死,切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剪取上端至幽门,下端至回盲肠的肠管,置于托盘上。
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测量肠管长度作为“小肠总长度”,从幽门至炭末前沿的距离作为“炭末在肠内推进距离”,取各组小鼠平均值,用公式计算炭末推进百分率。
炭末推进率=炭末在肠内推进距离(cm)÷小肠全长(cm)×100%
实验结果:
思考题:1.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及机制
2.大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有何变化
实验三:猪苓泽泻对家兔的利尿作用
实验目的:学校导尿法,观察猪苓泽泻的利尿作用
实验原理: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具有利尿渗湿作用,且作用于黄芪、玉米须、木通、淡竹叶等。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实验研究表明猪苓的利尿作用与抑制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有关,但其利尿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发现,其为利尿药,也有降血压的作用,可医治肾性水肿、心脏性水肿、烦热口渴、小便不利、泻痢及其他新陈代谢障碍等。
猪苓提取物对肾结石大鼠实验表明: 猪苓具有明显促进肾排泄Na+、k+、cl-,而抑制尿ca+排泄及抑制尿草酸钙结晶的生长与聚集作用,同时其肾脏骨桥蛋白(OPN) mRNA的表达也得到抑制,表现出明显的利尿和抑制尿结石形成作用,并具有明显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猪苓含钾量不高(30mg) ,亦不稀释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是由于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
泽泻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
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等症。
泽泻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这与其含有大量的钾盐有关。
泽泻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泽泻含三萜类化合物及甾醇、生物碱、苷类、黄酮、有机酸、氨基酸、多糖、挥发油等成分。
研究发现,泽泻对人及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使健康人尿量增加63%,尿中排钠、尿素量也增加,而泽泻经甲醇、苯和丙酮提取的组分T 10mg/kg给药可使猫和兔的血压下降。
实验步骤:取一只家兔称重,固定,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固定在手术台上,插导尿管,排空膀胱内尿液,收集5~10min内尿液两次,一只家兔灌胃猪苓泽泻水煎液,另一只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30min后收集30min的尿液。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影响中药利尿的因素有哪些?
2.猪苓利尿作用机制
3.泽泻利尿作用机制
实验四三七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
实验目的:学习玻片法测定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的测定,观察三七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
实验原理:三七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研究表明,三七的止血成分主要为三七素(Dencichine)。
三七素能促使血小板聚集、变形,释放ADP、血小板因子Ⅲ和钙离子等物质而达到止血作用。
三七中含有的三七皂苷与人参皂苷均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表现出剂量——反应模式。
在同等剂量下三七总皂苷与人参总皂苷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三七皂苷表现出对血浆凝血因子与血小板聚集性均有抑制作用。
且在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方面,三七皂苷与人参皂苷的作用相当。
人参三醇型皂苷具有溶血作用,人参二醇型皂苷的溶血活性很低。
因此,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实验步骤:取4只小白鼠,称重,用苦味酸标记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0.2ml/10g的三七和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30min后剪去小鼠尾端尾巴3mm左右,每隔30秒用滤纸轻轻吸除尾巴上的血,直至血流自然停止。
然后45min左右,眼球取血滴于再玻片上两滴。
计时,每隔30秒用针头轻佻,直至有血丝出现,马上挑另一只予以验证。
即为凝血时间。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三七及三七伤药片对凝血时间有何影响,此作用临床意义何在?
2.测定凝血时间有何临床意义?
实验五桔梗对小鼠的祛痰作用
实验目的:学习酚红从呼吸道分泌法,观察桔梗对小鼠的祛痰作用
实验原理:指示剂酚红自小鼠腹腔注射并经腹腔吸收后,可部分地由支气管黏液腺分泌入气道,有祛痰作用的药物在使支气管分泌液增加的同时,其由呼吸道粘膜排出的酚红也随之增多。
因而可从药物对气管内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来观察其祛痰作用。
酚红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将气管放入定量的生理盐水中,加碳酸氢钠使其显色,用比色法,分光光度计,测出酚红的排泌量。
从而得到药物的祛痰作用。
实验步骤:取小鼠 4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桔梗水煎液组,按20ml/kg,体重,灌胃给药30min 后。
对照组给同体积生理盐水。
由腹腔注射酚红溶液0.5ml/只。
30min 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剥去气管周围组织,剪下自甲状软骨至气管分支处的一段气管,放进盛有3ml 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再加入0.1ml 碳酸氢钠溶液。
比较生理盐水组和桔梗组的液体颜色。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桔梗祛痰作用的机制?
实验六人参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实验目的:了解人参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掌握疲劳作用药物的常用筛选方法
实验原理:人参能促进人体对糖原和三磷酸腺苷等能量物质的合理利用,并使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转化为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为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减轻体力运动时的疲劳。
本实验以小鼠游泳时间为指标观察人参的抗疲劳作用。
实验步骤:玻璃缸内加水,水深20cm,水温保持在20±0.5℃。
取4只小鼠,雌雄不限,称重,用苦味酸标记,随机分为两组。
给药组每只灌胃人参水煎液0.25ml/10g,对照组每只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后30min分别放入玻璃缸内游泳,立即计时并注意观察,当小鼠头部沉入水中10s不能浮出水面者即为体力耗竭,停止计时,记录小鼠游泳时间。
与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分别算出两组的平均游泳时间实验结果:
思考题:
1.为什么人参可以抗疲劳?
2.影响小鼠游泳时间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