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高级实体关系模型
实体关系模型概念

3.多对多的关系: 多对多的关系: 多对多的关系
在关联式资料库中的表示: 员工资料表和计划资料是多对多的参与关联, 而这多对多的参与关联又可以形成参与资料 表如下图。 6号员工吴吉雄参与了1号计划(八寸晶圆量 产)和2号计划(十二寸晶圆量产计画) 而八寸晶圆计划也有员工周德璋参与,而十 二寸晶圆计划也是一样。因此员工和计画资 料表形成了多对多的参与关系,而这关系我 们用参与资料表来代表。
实体与属性
实体与属性
在这边员工是实体,而员工编号、地址、姓名、电 话、性别、薪水、员工所在的部门编号则是员工的 属性,因为员工编号为独一无二的,唯一的,每一 个员工都有不同的员工编号,所以员工编号是键值 属性。 这是员工资料表,每一位员工的员工编号都不同。 每一个员工的资料列都是一个实体,每一个员工都 有员工编号,性别、地址与薪水、和所在的部门, 这些就是员工的属性。 在关联式资料库中,我们称每一笔资料为资料列, 而将属性称为栏位。 在实体关系模型中,我们将每一笔资料当作是实体 集的一部份,而实体的组成则为属性用称为栏位。
3.多对多的关系: 多对多的关系: 多对多的关系
4.部份参与或全部参与关系: 部份参与或全部参与关系: 部份参与或全部参与关系
4.部份参与或全部参与关系: 部份参与或全部参与关系: 部份参与或全部参与关系
员工资料与部门有著一对一的管理关系,也就是一个部 门会有一个员工当主管。 在上图中部份员工不是管理者所以并没有参与关联而部 门则是全部参与,也就是只要有部门就会有主管的员工。 实体二完全参与关系用双实线来表示;而实体一则是部 份参与关系用单一线条表示。 在员工管理部门的关系上,E员工并不是管理者,所以 它并没有参与管理关系;而在部门则是全部参与管理关 系,如上图的d1、d2、d3、d4、d5
实体关系模型

Although several candidate keys may exist, one of the candidate
keys is selected to be the primary key.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 - 5th Edition, Oct 5, 2006
customer and account may have the attribute access-date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 - 5th Edition, Oct 5, 2006
6.7
©Silberschatz, Korth and Sudarshan
Degree of a Relationship Set
Refers to number of entity sets that participate in a relationship
set.
Relationship sets that involve two entity sets are binary (or
degree two). Generally, most relationship sets in a database system are binary.
Relationship Sets
A relationship is an association among several entities
Example: Hayes customer entity taken from entity sets
depositor relationship set
6.10
©Silberschatz, Korth and Sudarshan
实体关系模型(E-R图)

3
1 E—R模型
1.1 E-R图的组成要素及其画法
1.E-R图要素:实体集、联系、属性、主关键字
2.绘制方法 把相互联系的实体集(方框)通过联系(菱形框)连 接起来,注明联系方式,再把实体集的属性(椭圆框) 连到相应实体集上。
出版社和图书的属性分别如下: 出版社——社号,地点,电话 图书——书号,书名,价格
另外,在出版联系中要反映出出版图书的数量。请根 据描述画出能够反映实体集之间的信息关系的E-R图。
7
8
【例3】两个实体集之间的多对多的联系的绘制方法。 假设在某图书管理系统中,一名作者可以创作多本书, 一本书也可以由多名作者共同创作。图书和作者之间 是多对多的联系。
20
财务处涉及到的实体集及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如下: 教师:教师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职称,
出生日期,电话号码,备注,照片 工资:属性有基本工资、加班工资、扣税、工
资编号 教师和工资的联系是:一个教师只能领一份工
资,一份工资只能由一个教师领,领工资时应注明是 某月工资。
请根据要求设计出该学校管理系统的全局E-R图。
1
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
1 E—R模型 2 E—R图的设计方法 3 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2
1 E—R模型
E-R模型是由P.P.Chen于1976提出的, 现已广泛应用于数据库设计中,该模型通过 E-R图表示实体集及实体集之间的联系,用 于实现数据的第一次抽象,即把现实世界转 换为信息世界。
另外,辅导员和班级之间是一个管理联系,这种 管理用一个属性任职时间来描述,请根据描述画出能 够反映实体集之间的信息关系的E-R图。
实体关系模型概念(ERMODEL).ppt

3-1-1-1實體與屬性:
• 在這邊員工是實體,而員工編號、地址、姓名、電話、性別、薪 水、員工所在的部門編號則是員工的屬性,因為員工編號為獨一 無二的,唯一的,每一個員工都有不同的員工編號,所以員工編 號是鍵值屬性。
• 這是員工資料表,每一位員工的員工編號都不同。 • 每一個員工的資料列都是一個實體,每一個員工都有員工 編號,性別、地址與薪水、和所在的部門,這些就是員工 的屬性。 • 在關聯式資料庫中,我們稱每一筆資料為資料列,而將屬 性稱為欄位。 • 在實體關係模型中,我們將每一筆資料當作是實體集的一 部份,而實體的組成則為屬性用稱為欄位。
3-1-1-3弱實體
3-1-1-3弱實體
• 親屬資料表的主所引是由員工編號和姓名所組成。
3-1-2情節
• 小明在一家國內知明半導體公司公作位置在新竹科學園區, 他在研發部門工作,而小明有輔養老婆、女兒和兒子。最 近他們部門在研發0.15微米的製程精進計畫,預計在 台南的科學園區量產12吋晶圓。大為也是這一家公司的 員工,但是他是研發部的主管,而大為管理研發部,他最 近在為這個計畫忙。
第三章 實體關係模型概念(ER MODEL)
• 3-1-2情節 • 3-1-3解析 • 3-1-4轉換所解析的情節成實體關係模型 • 步驟一﹒求取實體與屬性 • 步驟二﹒求取實體與實體關係 • 步驟三﹒將所有實體顯示出來 • 步驟四﹒將所有實體間的關係加入 • 步驟五﹒將所有屬性加入 • (進階)3-2 加強型實體關係模型
2.一對多關係(多對一的關係):
• 這是關聯式資料庫中所顯示部門與員工的一對多工作關係, 每個部門都有數位員工在此工作。客戶支援部有吳吉雄和 周德璋兩為員工在部門工作;媒體製作部有徐靖峰和陳炫 銘兩位員工在此工作;財務部有陳郁雰、賴泰義、陳宜靜 三位員工在此工作;業務部有宋淑姬、廖崇旭兩位員工在 此工作;管理部則有劉冠吾一位員工在此工作。
实体联系模型ppt课件

基本E-R图要点
例:学生选修课程
姓名
学号
系别
用椭圆表示实 体的属性
课程名 先修课
学分
用无向边 学生 m 选修 n 课程
把实体与
其属性连 接起来
联系的 数量
用矩形表示实
成绩
将参与联系的实 体用线段连接
属性的取值范围,即值集。 例如,性别的域为{男,女},月份的域为{1,2,3,…,
12} 7
基本概念
实体型(Entity Type)
实体名与其属性名集合共同构成实体型 例: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年级) 注意实体型与实体(值)之间的区别,后者是前
者的一个实例 如(9808100,王平,21,男,计算机系,2)是一
有助于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6
基本概念
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叫实体 如学生张三、工人李四、计算机系、数据库概论
属性(Attribute)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实体的属性 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例如,学生可由学号、姓名、年龄、系等组成
域(Domain)
弱实体集
还款号 贷款号 还款金额 贷款号 贷款金额
还款金额 还款
隶属
贷款
贷款号冗余
还款号
弱实体集
还款金额
贷款号 贷款金额
还款日期
贷款
支付
账户 还款概念消失了 还款会和帐户发生支付联系
弱实体集
还款作为复合属性, 不能和帐户发生联系
帐户 支付
贷款号
贷款
学生选课系统的实体关系模型

学生选课系统的实体关系模型一、引言二、学生选课系统的实体1. 学生(Student):学生是学生选课系统中的主要实体,代表着学校的学生身份。
每个学生都有唯一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系统进行选课、查询成绩等操作。
2. 课程(Course):课程是学生选课系统中的核心实体,代表着学校的课程信息。
每门课程都有唯一的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教师等基本信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
3. 教师(Teacher):教师是学生选课系统中的重要实体,代表着学校的教师身份。
每个教师都有唯一的教师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教师负责教授课程,并对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管理和评估。
4. 班级(Class):班级是学生选课系统中的实体之一,代表着学校的班级信息。
每个班级都有唯一的班级号、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
学生在选课时需要选择自己所在的班级。
5. 成绩(Grade):成绩是学生选课系统中的重要实体,代表着学生在每门课程中的成绩情况。
每个成绩都与学生和课程相关联,包括学生学号、课程号、成绩等信息。
三、学生选课系统的关系1. 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学生与课程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一个学生可以选择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被多个学生选择。
这种关系可以用选课记录(CourseSelection)实体来表示,该实体包括学生学号、课程号等信息。
2.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多个学生,一个学生可以由多个教师教授。
这种关系可以用授课记录(Teaching)实体来表示,该实体包括教师号、学生学号等信息。
3. 学生与班级的关系:学生与班级之间存在多对一的关系,多个学生可以属于同一个班级,一个学生只能属于一个班级。
这种关系可以用班级信息(Class)实体来表示,该实体包括班级号、学生学号等信息。
4. 学生与成绩的关系:学生与成绩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一个学生可以有多个成绩记录,一个成绩记录只属于一个学生。
数据库设计中的实体和关系模型

数据库设计中的实体和关系模型一、引言数据库设计是构建和管理数据的有效工具的过程。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我们需要考虑数据的组织和结构。
实体和关系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概念,对于合理组织数据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体模型1. 定义和概念实体模型是数据库设计中对现实世界中对象的抽象。
实体是一个具体存在、具有独立存在能力并能被区分出的事物。
在数据库设计中,实体常常用表来表示,表的每一行表示一个实体。
2. 实体属性每个实体都有一组属性来描述它的特点和状态。
属性通常包括实体的名称、类型、大小、取值范围等。
属性一般对应表中的列。
3. 实体间的关系实体间的关系是描述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依赖的方式。
常见的关系有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和多对多关系。
- 一对一关系:一个实体实例只能与另一个实体实例相对应。
- 一对多关系:一个实体实例可以与多个实体实例相对应。
- 多对多关系:多个实体实例可以与多个实体实例相对应。
4. 示例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其中包含实体图书、作者和出版社,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一本书只能有一个作者,一个作者可以写多本书,这是一个一对多关系。
- 一本书只能属于一个出版社,一个出版社可以出版多本书,也是一个一对多关系。
- 多本书可以由多个作者共同完成,这是一个多对多关系。
三、关系模型1. 定义和概念关系模型是基于关系代数的数学模型,用来描述实体、关系和约束之间的关系。
关系模型以表的形式表示数据,并通过表间的关系来描述数据的逻辑结构。
在关系模型中,我们常用主键和外键来表示表间的关联,主键是唯一标识一条记录的字段,外键是关联到其他表的字段。
2. 关系操作关系模型通过一些操作来查询和操作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 选择操作:根据条件选择满足要求的记录。
- 投影操作:提取表中某些列的数据。
- 连接操作:基于两个或多个表之间的关联,获得满足条件的组合数据。
- 更新操作:修改表中的数据。
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

教师
课程
讲授
n
教师名
职称
教师号
课程号
班级
质量
课程名
解:描述教师和课程之间的E-R图可如下图所示。
3.2 E—R图的设计方法
E-R图通常都应经过以下两个阶段:
针对每一用户画出该用户信息的局部E—R图,确定该用户视图的实体、属性和联系。需注意的是:能作为属性的就不要作为实体,这有利于E—R图的简化。
1
仓库
商品
存放
n
地点
面积
仓库号
商品号
价格
数量
商品名
解:描述仓库和商品之间的E-R。
假设在某教务管理系统中,一个教师可以上多门课,一门课也可以由多个老师去上。教师和课程之间是多对多的联系。 教师和课程可用以下属性来描述: 教师——教师号,教师名,职称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班级 在“讲授”联系中应能反映出教师的授课质量。
假设A实体集与B实体集是1:1的联系,联系的转换有三种方法:
小结
把现实世界转换成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世界,需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使用概念模型把现实世界抽象成信息世界,第二阶段是使用实施模型把信息世界转换为数据世界。最常用的概念模型为E-R模型,E-R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实体、属性和联系。设计E-R图一般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抽象出各部门的局部E-R图,第二步是把局部E-R图组合成全局E-R图。E-R图只是信息的一种抽象表示,还需把它转化成相应的实施数据模型才能转化为数据库中的数据。把E-R图转化为关系模型,不但要把实体转化成关系,而且在关系中还应反映出E-R图中各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主任和系之间是一个管理关系
添加标题
解:描述主任和系之间的E-R图可如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2
第11章-主题
在EER模型中显示特化/泛化的图表技 术。 在EER模型中怎样创建代表特化/泛化 的表。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3
EER模型
基本概念对于表达传统的基于管理的数 据库应用的数据模型通常是够用的。 然而,对于更复杂的数据库应用,这些 基本的ER概念就有限了。————面向 对象技术中常提到的一个术语:面向接 口编程!
Chapter 11
高级建模技术 幻灯片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
第11章-主题
基本ER建模概念的限制和使用增强的数据 建模概念创建更复杂应用的需求。 与增强的实体-关系模型(EER)相关的主要 概念叫做特化/泛化。 关联中引入聚集和组成的关系,属于强关 联。。。。
子类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8
超类/子类关系
在一个超类和它的任一个子类之间的关 系均是1:1关系。 子类的每个成员也是超类的成员,但是 有一个唯一的角色。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9
超类/子类关系
我们可以使用超类和子类来避免在 一个实体中用不同的属性来描述实 体。——有些属性有些实体有而有的实体却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22
16
将实体Vehicle特化/泛化为 vehicle(车辆)类型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7
特化/泛化约束
无连接约束——子类之间的约束是否相容
描述子类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表明超类的 成员是否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子类的成员。 可以是无连接的或非无连接的。
没有。
也用来描述某些关系只与子类有关,而 与超类无关。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0
包含职员中所有成员的详细信 息的AllStaff表
一部分实体包含了所有属性,而另一些则只有一部分属性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1
属性继承
子类中的实体代表超类中的相同的“现 实世界”对象。 因此,子类的一个成员继承了与超类有 关的属性,但也可以有此子类的特定属 性。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2
特化/泛化
特化
通过标识用来区分实体间成员的特征来最大 化实体间成员的差别的过程。 通过标识实体间的公共特征来最小化实体间 差别的过程。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4
EER模型
需要开发具有附加“语义”的建模概念。 具有附加语义概念的ER模型就是增强的 实体—关系模型。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5
EER模型
与EER模型有关的最有用的概念之一, 叫做特化/泛化。还有:聚集和组成。 依赖。
泛化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3
Staff实体转换为代表工作角色 的子类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4
共享子类和子类的子类
பைடு நூலகம்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5
超类/子类关系的约束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6
特化/泛化
特化/泛化的概念是与称为超类和子类 的特定类型的实体以及属性继承的过程 有关的。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7
超类和子类
超类
是一个实体,包含所有在实体中出现的公共 属性和关系。 是一个实体,有一个区分的角色,并且包含 在(超类)实体中出现的部分具体属性和关系。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20
代表Staff特化/泛化和Branch 实体的表 逻辑结构表达方式,
也是一种文档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21
代表Vehicle特化/泛化的表
强制非连接的——必须是子类中的某一种,子类不相容。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8
特化/泛化约束
特化/泛化的参与和无连接约束分为四 类:
强制的和无连接的 可选的和无连接的 强制的和非无连接的 可选的和非无连接的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
19
创建表达特化/泛化的表
在超类/子类关系可以使用两类约束,分 别为参与(participation)约束和无连接 (disjoint)约束, 参与约束——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
决定在超类中的每次出现是否必须作为子类 的一个成员——超类是否必须是某一个子类的成员 参与约束可以是强制的也可以是可选的。
©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