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

合集下载

人间自是有情痴_此恨不关风和月_评析三大悼亡词_张锡梅

人间自是有情痴_此恨不关风和月_评析三大悼亡词_张锡梅
一、遐想鱼鹏化 开襟九万风 李群玉的一生很不得志,却是自负才高,不甘心老死牖 下,他的入世思想首先就体现在他的人生追求上。他自忖 “男儿白日间,变化未可量”(《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 投员外从公虞》)。并自比“苍龙儿”终有一日将“长嘶惊 海风,蹀躞振云丝”,“伯乐倘一见,应惊耳长垂”(《骢 马》),他坚信自己能“文章耀白日,众鸟莫敢窥”,为实 现自己“当看九千仞,飞出太平时”(《别狄佩》)的理 想,他通过自己的“长嘶”,希望能引来当世伯乐帝尧的垂 青,从而得以“群贤垂重价”“三台付夔龙”(《始忝四座 奏状……二十四韵》)。正是由于他心存大志,因而在他一 举落第,辗转荆湘的近十年间,非但没有玩世消沉,反而 “骚雅道未丧,何忧名不彰”(《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 投员外从公虞》),始终坚持仕进之路。穷通千卷古书,善
读书与评论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评析三大悼亡词
○张锡梅
124
作为抒情性的文体,从词登上文坛始,其所歌咏的爱 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 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 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 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 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
三、超越时空的爱恋——纳兰性德和《金缕曲》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 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 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 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 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满清二百多年的文化中,就出过一个词人。他是不可一 世的康熙大帝的御前侍卫,是强壮骁勇的标准满洲汉子。一 个身居高位的壮夫,他的词却有太多的哀愁,他的眼泪究竟 是为谁而流呢?原来他把一生的哀婉都交给了结发仅仅三年 的卢氏,卢氏何其幸运!纳兰性德为卢氏写过近三十首悼亡 词,而以《金缕曲》为胜。 《金缕曲》写于妻子逝去三年后的忌日。同样是三年, 前三年婚姻欢乐不终,后三年永诀哀思无限。 这首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 《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 反问,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妻子之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 哀思。 卢氏卒于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 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容若不谓“落 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 所限。是因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 死,容若更怜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子死了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 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 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 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哪有一梦三年的呢?惨痛的现 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妻子之死已无可怀疑,那是什么 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 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 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 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 “钗钿约,竟抛弃”二句,谓你因 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 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虽是无理之语,然却见其至 情。 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过片则驰骋想象,设想 卢氏死后的生活,使对死者的追念更深一层。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 在词人看来,人死后精神是不死的,所以他寄信与九泉之下 的亡妻,关心她别后几年生活的苦与乐,关心谁与她相伴, 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在题为《蝶恋花》的词中 说:“辛苦最怜天上月。上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是月轮 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在他妻子死后,他还要不畏严 寒为她送去温暖,真是深情人作深情语。 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 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词人欲“结个他 生知己”想要相约来生,“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

《鹧鸪天》翻译赏析

《鹧鸪天》翻译赏析

《鹧鸪天》翻译赏析《鹧鸪天》翻译赏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译文] 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出自] 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因为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之句,所以《鹧鸪天》又称为《半死桐》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译文1: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译文2: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

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

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

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

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

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

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

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

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

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

夜雨滴到天明。

赏析:贺铸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作者: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译文:高洁鲜艳的黄色菊花枝头,生发出来一丝微寒,人生短暂别放过杯中美酒,定要把它樽樽喝干。

在那狂风斜雨的时候,冒雨迎风吹奏横笛,在醉态朦胧中,头上插着黄花倒戴头冠。

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奋力加餐,还要随着歌舞的节奏,尽情地玩乐寻欢。

美丽的黄花和斑白的头发相互牵挽,尽可让当今那些媚世的人侧目而视,冷眼相看。

《鹧鸪天》赏析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

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

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

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

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

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

“身健,且加餐。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鹧鸪天 [1]宋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 [2] ,同来何事不同归 [3]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4] 。

旧栖新垄两依依 [5] 。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释:[1] 《鹧鸪天》:词牌名,即思越人,贺铸词集中又作《半死桐》,为悼亡之曲。

[2]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吴国时名为“阊门”。

[3]不同归:作者夫人卒于苏州,不获同归故里。

[4]晞[xī]:晒干。

[5]新垄:新坟。

译文: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物是人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里绿草嫩叶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住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从今以后还有谁替我在深夜挑灯缝补衣衫呢?评析:此为血泪写成的悼亡文字。

贺铸于大观三年以承仕郎致仕,卜居苏、常,词当作于此时。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真刻骨铭心之至情文字。

空床听夜雨,挑灯补旧衣,皆贬斥中之穷愁苦况。

所谓涸辙枯鱼,相濡以沫也。

较之东坡《江城子》之作,正相伯仲,堪称悼亡词中之双璧。

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后贺氏族孙,本以武职供奉朝班。

元祐间,苏轼等荐改文职,为承事郎。

历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以承议郎致仕。

退居吴中,筑企鸿居,藏书万卷,手自校雠。

卒于常州僧舍。

有《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

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也能出清刚于秾艳,寓韶秀于雄豪,自成一家。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古诗词阅读理解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古诗词阅读理解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宋]贺铸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①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悲叹。

D.这首词情深义重,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这首词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句被誉为“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运用了细节描写,选取了妻子挑灯补衣的日常生活细节,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

①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前一句实写词人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辗转难眠;后一句写词人想起当年贤惠、勤劳的妻子给自己”挑灯夜补衣”的情景,凸显自身的凄凉、孤独,以及对妻子的怀念。

①反问,昔日与妻子共处一室,如今却与妻子天人永隔,不由发出一个”谁复”的悲痛反问,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任意写出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手法判断错误。

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妙处,要答出诗句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分析这一技巧的作用。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是: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诗句译文赏析

《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诗句译文赏析

《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诗句译文赏析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系列:宋词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贺铸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1。

锦瑟华年谁与度2?月桥花院,琐窗朱户3,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4,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5,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1「凌波」二句:写与美人离别。

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横塘,地名,在苏州城外。

芳尘,美人经过的尘埃,借指美人。

2锦瑟华年:指青春年华。

3琐窗:雕花的窗子。

4蘅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5一川:满地。

【词意】你那轻盈的步履不肯来到横塘,我依旧伫立凝望,目送你带走了芬芳。

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锦瑟般美好的时光。

在那修著偃月繁花锦簇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花格的琐窗。

可这只能是我的想像,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生活的地方。

满天碧云轻轻飘扬,长满杜蘅的小洲已暮色苍茫。

佳人一去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这伤心的诗行。

如果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满地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赏析】这是一首构思新巧、颇具浪漫色彩的小词,是贺铸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表面上看好似抒写相思之情,实际则是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阕写情之间阻;下阕写愁之纷乱。

结尾连用三个比喻表现「闲愁」,十分精彩生动。

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可见他在修辞上是很有特色的。

浣溪沙贺铸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镇1。

物情惟有醉中真。

【注释】1镇(zhen):生气,同「嗔」。

【词意】我不相信春天会讨厌老年人,老年人还要送走几个残春?尽情地惜春行乐吧,且不要嫌沉溺行乐太多太频。

美丽的笑容,艳情的歌曲,都特别符合我的情味。

我爱花爱酒简直要爱得发狂,也不怕你嗔怪责备。

因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纯真可贵。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精】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1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翻译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

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注释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

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

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灵均:屈原的字。

读杀:读完。

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赏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

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

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

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

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

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

”《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

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

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纷华”,指世俗红尘。

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

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

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

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卫州(今河南汲县)。

在中国文学史上,贺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据史载,他相貌丑陋,长身青面,人称贺鬼头。

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意,因为他天生心性旷达,且诗才横溢。

说他心性旷达,因为他写过很多爱国忧时之作,其境界格调颇近苏轼,既可见其襟怀之一斑,亦可显其才情之一粟。

说他诗才横溢,因为其诗作涉笔广泛,且各体兼长,既长于高旷之作,又擅写哀婉之思。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缠绵并非寻愁觅恨,有意为之,而是情郁于中,由笔端自然倾泻。

如此便有了不可抗拒的感人魅力。

《鹧鸪天·半死桐》是贺铸悼念亡妻的名作。

全词气氛深婉凄切,用语朴挚情深,读来殊为动人。

再联想到是个叱咤风云的铮铮硬汉,则更不由人不为之潸然泣下了。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感怀往事的触发点,曾经携手历经风风雨雨的柴米夫妻,曾经海誓山盟不离不弃的恩爱伴侣,为何如此轻易就生死相隔、音书不通了呢?遥想当年,两人共尝人生甘苦,即使再艰难的日子也互相扶持,颠沛流离亦无怨无悔。

如今,重过阊门,物是人非。

时光永是流逝,往事不能再现,只有孤单通向无尽的永远,触景伤情,睹物思人,任是七尺男儿也会柔肠百转,相思不已。

“何事不同归?”岂会不知,只是不忍再提,命运如此安排,纵有千般不服也只能徒叹奈何。

这是对上天的诘问,也是对过往的呼唤。

联想自己的处境,写出这样两个意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比喻贴切,动人肺腑。

“清霜”营造了寒冷凄楚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