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
人间自是有情痴_此恨不关风和月_评析三大悼亡词_张锡梅

读书与评论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评析三大悼亡词
○张锡梅
124
作为抒情性的文体,从词登上文坛始,其所歌咏的爱 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 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 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 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 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
三、超越时空的爱恋——纳兰性德和《金缕曲》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 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 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 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 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满清二百多年的文化中,就出过一个词人。他是不可一 世的康熙大帝的御前侍卫,是强壮骁勇的标准满洲汉子。一 个身居高位的壮夫,他的词却有太多的哀愁,他的眼泪究竟 是为谁而流呢?原来他把一生的哀婉都交给了结发仅仅三年 的卢氏,卢氏何其幸运!纳兰性德为卢氏写过近三十首悼亡 词,而以《金缕曲》为胜。 《金缕曲》写于妻子逝去三年后的忌日。同样是三年, 前三年婚姻欢乐不终,后三年永诀哀思无限。 这首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 《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 反问,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妻子之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 哀思。 卢氏卒于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 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容若不谓“落 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 所限。是因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 死,容若更怜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子死了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 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 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 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哪有一梦三年的呢?惨痛的现 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妻子之死已无可怀疑,那是什么 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 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 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 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 “钗钿约,竟抛弃”二句,谓你因 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 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虽是无理之语,然却见其至 情。 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过片则驰骋想象,设想 卢氏死后的生活,使对死者的追念更深一层。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 在词人看来,人死后精神是不死的,所以他寄信与九泉之下 的亡妻,关心她别后几年生活的苦与乐,关心谁与她相伴, 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在题为《蝶恋花》的词中 说:“辛苦最怜天上月。上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是月轮 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在他妻子死后,他还要不畏严 寒为她送去温暖,真是深情人作深情语。 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 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词人欲“结个他 生知己”想要相约来生,“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
《鹧鸪天》翻译赏析

《鹧鸪天》翻译赏析《鹧鸪天》翻译赏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译文] 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出自] 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因为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之句,所以《鹧鸪天》又称为《半死桐》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译文1: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译文2: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
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
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
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
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
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
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
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
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
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
夜雨滴到天明。
赏析:贺铸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作者: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译文:高洁鲜艳的黄色菊花枝头,生发出来一丝微寒,人生短暂别放过杯中美酒,定要把它樽樽喝干。
在那狂风斜雨的时候,冒雨迎风吹奏横笛,在醉态朦胧中,头上插着黄花倒戴头冠。
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奋力加餐,还要随着歌舞的节奏,尽情地玩乐寻欢。
美丽的黄花和斑白的头发相互牵挽,尽可让当今那些媚世的人侧目而视,冷眼相看。
《鹧鸪天》赏析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
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
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
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
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
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
“身健,且加餐。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鹧鸪天 [1]宋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 [2] ,同来何事不同归 [3]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4] 。
旧栖新垄两依依 [5] 。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释:[1] 《鹧鸪天》:词牌名,即思越人,贺铸词集中又作《半死桐》,为悼亡之曲。
[2]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吴国时名为“阊门”。
[3]不同归:作者夫人卒于苏州,不获同归故里。
[4]晞[xī]:晒干。
[5]新垄:新坟。
译文: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物是人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里绿草嫩叶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住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从今以后还有谁替我在深夜挑灯缝补衣衫呢?评析:此为血泪写成的悼亡文字。
贺铸于大观三年以承仕郎致仕,卜居苏、常,词当作于此时。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真刻骨铭心之至情文字。
空床听夜雨,挑灯补旧衣,皆贬斥中之穷愁苦况。
所谓涸辙枯鱼,相濡以沫也。
较之东坡《江城子》之作,正相伯仲,堪称悼亡词中之双璧。
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后贺氏族孙,本以武职供奉朝班。
元祐间,苏轼等荐改文职,为承事郎。
历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以承议郎致仕。
退居吴中,筑企鸿居,藏书万卷,手自校雠。
卒于常州僧舍。
有《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
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也能出清刚于秾艳,寓韶秀于雄豪,自成一家。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古诗词阅读理解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宋]贺铸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①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悲叹。
D.这首词情深义重,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这首词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句被誉为“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运用了细节描写,选取了妻子挑灯补衣的日常生活细节,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
①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前一句实写词人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辗转难眠;后一句写词人想起当年贤惠、勤劳的妻子给自己”挑灯夜补衣”的情景,凸显自身的凄凉、孤独,以及对妻子的怀念。
①反问,昔日与妻子共处一室,如今却与妻子天人永隔,不由发出一个”谁复”的悲痛反问,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任意写出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手法判断错误。
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妙处,要答出诗句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分析这一技巧的作用。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是: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诗句译文赏析

《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诗句译文赏析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系列:宋词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贺铸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1。
锦瑟华年谁与度2?月桥花院,琐窗朱户3,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4,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5,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1「凌波」二句:写与美人离别。
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横塘,地名,在苏州城外。
芳尘,美人经过的尘埃,借指美人。
2锦瑟华年:指青春年华。
3琐窗:雕花的窗子。
4蘅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5一川:满地。
【词意】你那轻盈的步履不肯来到横塘,我依旧伫立凝望,目送你带走了芬芳。
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锦瑟般美好的时光。
在那修著偃月繁花锦簇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花格的琐窗。
可这只能是我的想像,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生活的地方。
满天碧云轻轻飘扬,长满杜蘅的小洲已暮色苍茫。
佳人一去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这伤心的诗行。
如果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满地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赏析】这是一首构思新巧、颇具浪漫色彩的小词,是贺铸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表面上看好似抒写相思之情,实际则是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阕写情之间阻;下阕写愁之纷乱。
结尾连用三个比喻表现「闲愁」,十分精彩生动。
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可见他在修辞上是很有特色的。
浣溪沙贺铸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镇1。
物情惟有醉中真。
【注释】1镇(zhen):生气,同「嗔」。
【词意】我不相信春天会讨厌老年人,老年人还要送走几个残春?尽情地惜春行乐吧,且不要嫌沉溺行乐太多太频。
美丽的笑容,艳情的歌曲,都特别符合我的情味。
我爱花爱酒简直要爱得发狂,也不怕你嗔怪责备。
因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纯真可贵。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精】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1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翻译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
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注释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
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
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灵均:屈原的字。
读杀:读完。
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赏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
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
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
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
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
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
”《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
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
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纷华”,指世俗红尘。
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
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
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
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卫州(今河南汲县)。
在中国文学史上,贺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据史载,他相貌丑陋,长身青面,人称贺鬼头。
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意,因为他天生心性旷达,且诗才横溢。
说他心性旷达,因为他写过很多爱国忧时之作,其境界格调颇近苏轼,既可见其襟怀之一斑,亦可显其才情之一粟。
说他诗才横溢,因为其诗作涉笔广泛,且各体兼长,既长于高旷之作,又擅写哀婉之思。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缠绵并非寻愁觅恨,有意为之,而是情郁于中,由笔端自然倾泻。
如此便有了不可抗拒的感人魅力。
《鹧鸪天·半死桐》是贺铸悼念亡妻的名作。
全词气氛深婉凄切,用语朴挚情深,读来殊为动人。
再联想到是个叱咤风云的铮铮硬汉,则更不由人不为之潸然泣下了。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感怀往事的触发点,曾经携手历经风风雨雨的柴米夫妻,曾经海誓山盟不离不弃的恩爱伴侣,为何如此轻易就生死相隔、音书不通了呢?遥想当年,两人共尝人生甘苦,即使再艰难的日子也互相扶持,颠沛流离亦无怨无悔。
如今,重过阊门,物是人非。
时光永是流逝,往事不能再现,只有孤单通向无尽的永远,触景伤情,睹物思人,任是七尺男儿也会柔肠百转,相思不已。
“何事不同归?”岂会不知,只是不忍再提,命运如此安排,纵有千般不服也只能徒叹奈何。
这是对上天的诘问,也是对过往的呼唤。
联想自己的处境,写出这样两个意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比喻贴切,动人肺腑。
“清霜”营造了寒冷凄楚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