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复习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科学概念: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有的却是迅猛激烈的。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从地形图上知道,我国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4.温州的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
高原的特点: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高,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如内蒙古。
山地的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陡峭起伏),层恋叠嶂。
如吉林长白山。
丘陵的特点:山顶浑圆,高低起伏,起伏较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如福建。
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如四川。
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如长江三角洲。
5.地球内部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6.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
8.火山喷发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它也有好处,如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2.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从大到小排列为:沙砾—沙—粉沙—粘土。
13.细菌:分解动植物的残留物。
蚂蚁: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的叶、根、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即疏松土壤,寻找腐殖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科版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地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
2、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西藏属于高原,新疆吐鲁番是个盆地。
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包括:高原、高山、山地、丘陵、盆地、沙漠、峡谷、平原、海洋、湖泊、河流等。
从地图上我们知道哪些信息?3.盆地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较低;山地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特点: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特点: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熟的粥,在不停地运动,驱动着地球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地球表层不断变化,有时猛烈,如地震、火山。
有时很缓慢,如流水、风、冰川。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52.使地球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地震和火山;使地球表面发生极其缓慢的变化的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
如“喜马拉雅山”。
6.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风化作用缓慢地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
岩石变化由四个原因: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7、.岩石变化的原因: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河道中的卵石变圆,主要是上游的高山在长期风化作用下,产生了许多裂缝,甚至崩塌,碎石在被搬运过程中,受到流水的冲击和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的结果。
8.1963年,冰岛以南大西洋中,一昼夜升起了一座岛屿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一块新土地。
.2019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拔高了3米。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三单元1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基础知识。
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还会引起板块的各种运动,如拉张、挤压等,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5、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7、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8、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9、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同时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二、解释概念。
风化:岩石在大气、水、气温和动植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岩石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河流:是地球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的统称,它是由冰雪融化或降雨产生的径流汇集而成的。
河流的形成过程,也是流水对地表土地侵蚀的过程。
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水。
如果植被好,那径流中含土量少,较清澈;如果这个地方是一片荒漠,植被缺乏,那可能径流混浊。
三、举例。
高原:地形特征是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如青藏高原。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围绕,中间地势起伏。
如四川盆地。
平原:低平而宽广。
如华北平原。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如新疆的天山。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如山东丘陵。
四、简答。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基础知识3-1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冰山;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颜色表示平原。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4.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21.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3.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面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
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然而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和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6.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7.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一)各节知识点一、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2.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
3.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4.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二、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三、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现象。
四、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
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火山喷发→火山的成因(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清单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点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2.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3.常见的地形及其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4.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和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5.地球上海洋面积(71%)比陆地面积(29%)大。
6.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7.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风的作用(雅丹地貌)、水的作用……8.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三个圈层。
9.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10.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11.通过地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迅速拉开时,泥层会断裂,迅速挤压时,泥层会隆起。
12.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1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地震造成山地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扭曲变形。
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
14.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了解)室内如何逃生: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

1、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上下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阔,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内蒙古是高原、x疆的吐鲁番是盆地、x藏是高原的地形。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内部从外到里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
绝大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
6、大陆板块不断运动,如互相碰撞、别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宏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7、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8、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9、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10、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小石子和沙是岩石风化形成的。
1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12、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比沙小的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沙的直径小于2毫米,粉沙的直径小于1/16毫米,黏土的直径小于1/256毫米。
13、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8、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拟轻。
19、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场。
2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2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聚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纱。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题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填空:1、我们乘坐交通工具穿越在广袤的地球表面作长途旅行,就可以看到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盆地、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由于受水、空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地震和火山是由于地球引起的()A、内部运动B、外部运动C、风化现象2、土壤的成分中,用肉眼可以看清楚的是()A、沙砾B、粉沙C、黏土3、土壤中最容易被雨水冲走的是()A、小石子B、腐殖质C、黏土4、下列那种行为可以防止土壤流失()A、建筑B、植树造林C、砍伐树木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在括号里划“×”)1、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2、地球上海洋少,陆地多。
()3、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几百万年前形成的,没有变化。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外部运动引起的。
()5、土壤中只含有沙、小石子和黏土三种成分。
()四、看图填空,完成岩石风化流程图。
---------→---------→五、实验题。
根据提示,请你制定一份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计划:实验名称: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计划1、实验材料:2、土地被雨水侵蚀情况猜想:3、不需要控制的条件:4、需要控制的条件:5、控制方法:六、连线题:将左边的自然现象与右边和它相对应的结果连接起来。
风化可形成山脉、湖泊、峡谷等新地形。
地震所喷射出来的物质可形成山脉等新地形。
火山使岩石碎裂,经过一系列变化,变成土壤。
七、名词解释。
风化:八、观察题。
(观察下列图片完成表格。
)九、简答题。
1、什么是土壤?2、影响雨水侵蚀土地现象的因素有什么?十、实践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 侵蚀 。 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 土壤中的 细沙 和黏土 最容易被雨水冲走。
坡度大小 有无植被、 降雨量大小 2、 、 等会影响到土壤被分侵蚀的程度。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暴雨时,小河里水很浑浊,这是因为雨水中有大量的( BA、石块 B、泥沙 C、小鱼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坚硬的石头永远都不会改变模样。( )
√
×
2、在流水的作用下,岩石慢慢会变得又圆又光滑。( 3、植物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
)
)
√
4、沙漠中的风蘑菇是由风形成的。( 5、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岩石的变化。(
)
×) √
6、岩石会因为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
)
7、石林风貌是由于岩石的风化形成的。( √ )
7、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会带来好处。( × )
8、地球表面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变化。( √ )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 地壳
、 地幔 、
地核 。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 高 ,压力越 大 。 3、地球表面在 流水 、 风 、 冰川、 海浪 等自然力的作用
土壤中有什么
5、可以用来烧制砖块的是( C )。
A、沙砾
B、沙
C、黏土
A )。
6、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是( A、沙砾 B、沙 C、粉沙
黏土 粉沙 沙 沙砾
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混合成的。( 2、不同的地方,土壤的颜色是不同的。( √ )
√
)
4、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 ) 5、土壤中最小的颗粒是黏土。(
A、水分 C B、黏土 C、腐殖质 )。A、沙砾 B、沙 C、粉沙 A ),所以很多小动物能生活在土壤里。 C、空气 )。A、给植物提供盐分
)。
2、最大的土壤颗粒是( 3、因为土壤中有( A、沙 B、黏土 C
4、土壤中蚯蚓的主要作用是(
B、使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B
C、分解动物、植物残留体
海浪 等自然力也会对土地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河水流出山谷后,坡度慢慢变小,水的流速也( B )。 A、变快 B、变慢 C、不变 2、在上游的河床上,我们能看到很多的( A )。 A、大石块 B、鹅卵石 C、细沙 3、水的流速快,携带泥沙的能力就( A )。 A、强 B、弱 C、无法判断 4、长江中下游平原是由于( B )形成的。 A、土壤流失 B、土壤沉积 C、海水冲刷 5、我国的平原大多都是( B )形成的。 A、人类填埋 B、河流搬运 C、海水冲刷 6、河流对土地有( C )作用 A、侵蚀 B、沉积 C、侵蚀和沉积
)。
2、我们常能看到地表有沟壑,这是由于(
A、动物 B、风吹 C、雨水的流动 3、下面受到雨水侵蚀最严重的是( C )。
)造成的。
C B、热带雨林 4、最容易被雨水冲走的是土壤中的( )。
C 5、不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的因素是( A、坡度大小 B、有无植被 A、沙砾 B、沙 C、黏土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
)
A、河水冲涮
B、大地震 C、两个板块拉张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判 断
1、地球的地壳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 √ )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 √ )
3、地球表面的变化都是很猛烈的。( × ) 4、冰川不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 × ) 5、地震会产生湖泊。( √ ) 6、地球上的几个大陆板块是在漂移的。( √ )
下,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 4、地球释放能量的方式有 火山 和 地震 等形式。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 现象叫 风化 。 、 大气 、 气温 、 动植物 作用下,
2、岩石在 水
模样会发生改变。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
√
)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在河流的上游河床上,我们能看到布满的 大石块 ,中游河床 上堆积了很多的 鹅卵石 ,下游的河床上堆满了 细沙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 侵蚀 和 沉积 现象发生。 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 。 侵蚀 使得
沉积 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
地方。因为它们的作用,使地球上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 3、风 、 冰川、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在河流的下游河床上堆满细沙。(
√
)
√
2、黄河的水面高出地表,是有名的地上河。(
)
×) √
3、河床越宽、水流越快,携带泥沙的能力越强。(
4、河水有很强搬运能力,能把上游沙石搬到下游( 5、我国的平原大多在河流的下游。(
√
)
)
6、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也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 )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1、水土流失会造成一些大平原,所以水土流失没有危害。( )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沟壑的发展。( ×
)
)
3、黄河水面高出地表,这也是因为水土流失造成的。( √ 4、人类活动会造成水土流失( 5、水土流失是不可治理的。(
√
) ) )
√
6、要减轻雨水对山体的侵蚀可以植树造林。( ×
7、为了让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四周多种一些植物。 √ (
沉积
低洼的地方被填平
人类活动
加剧或减轻 自然灾害
地球表面的地形
高原、 山地 1、我国地形主要有 平原 、 、 丘陵 、 其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是 山地 。
盆地 。
2、我国的地形 西 高 东 低,西部多 高原 ,东部多 平原 , 呈 阶梯 状分布。 3 、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深浅不同的海洋 ,深蓝色表示海 很 深 ,浅蓝色则表示海比较 浅。
现象叫( C )。A、沙化
B、石化
C、风化
2、很多岩石破裂是因为季节和昼夜的交替,温差使岩石发生 了( A )。A、热胀冷缩 B、热胀 A、热胀冷缩 B、水的冲刷 C、冷缩
3、河边的卵石又光又圆,是由于( B )形成的。 C、植物的作用
4、石灰岩地区特有的溶洞,是由于( B )作用形成的。
A、冷和热 B、流水 C、动图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中国地形是东高西低 2、我国地形多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C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3、关于我国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B、我国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山 C、我国西部多平原,东部多丘陵 4、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B )。 A、黄土高原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
C、闪电次数 C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
)
2、在同一地区,土壤坡度的大小不会影响侵蚀的程度。( × ) 3、在植物覆盖的森林里,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很小。( 4、降雨量越大,对土壤的侵蚀越大。(
√ √
)
)
√
5、降下的雨在地面汇聚一起流动称为径流。(
)
6、泥石流是土壤被雨水侵蚀的一种现象。(
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是由 沙 、 小石子、黏土 、 腐殖质 、 水 和 空气
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从大到小分别
是 沙砾 、
沙 、
粉沙 和
黏土 。
3、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 空气 。
土壤中还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
腐殖质 和
盐分
。
土壤中有什么
1、把土壤拿来烧会闻到一股焦臭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 )。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 C )内。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3、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 C )形成的。 A、一次次的火山喷发 B、一次大地震 C、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4、东非裂谷是( C )形成的。
地球表面的地形
判 断
1、地球是大部分是陆地,小部分是海洋。(× ) 2、我国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
3、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号称“世界屋脊” 。( √
)
4、在地球的不同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 5、在地形图上,海洋的颜色也是不同的,不同的颜色代表海洋的深浅不同√ ( ) 6、我国的地形主要以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 ) 7、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 )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海洋、陆地--高原、 山地、平原、丘陵、 盆地、峡谷、冰川……
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小石子、 沙、 黏土、 腐殖质、 空气、水
地 球 的 表 面
内力
地 形 不 断 变 化
岩浆活动和 板块运动
隆起和沉降
岩石 土壤
风化
外力
凸起的地方被削掉 水、风、生物、 侵蚀 冰川、重力等
√
) )
6、土壤在水中搅拌后沉淀可以按颗粒大小分成几层。( √
7、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 √ )
土壤中有什么
蚂蚁
分解动物、植物的残留体 在土壤中群居 在土壤中筑窝 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是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
蜗牛
老鼠
细菌
植物的茎、根、叶
使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使空气水 更容易进入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