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的临床药学监护
地高辛的临床药学监护

地高辛的临床药学监护地高辛属于洋地黄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控制心房颤动、心房扑通的心室率,是较常用的经典药物之一。
但是此药物安全范围窄,个体差异大,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合并用药不当可诱发或加重洋地黄中毒,临床上需要进行药物监测。
近年来,随着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不良反应发生率已明显下降。
但地高辛的合理使用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电解质水平的监测,二是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三是积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1、注意电解质水平的监测在使用地高辛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电解质水平的监测十分重要。
我们知道地高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心肌细胞膜N a+-K+-ATP酶的抑制作用,使细胞内Na+水平升高,转而促进Na+-Ga2+交换,细胞内Ga2+水平随之升高,而有正性肌力作用。
在有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的患者,药物浓度尽管在2ng/ml(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在0.8-2ng/ml)以下时毒性反应仍可能发生。
因为K+或Mg2+的缺失增加了心肌对地高辛的敏感性。
因此,在使用地高辛治疗的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的血清K+和Mg2+的浓度。
这些电解质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腹泻及呕吐等地高辛中毒的消化道症状。
我们临床上已观察到几例老年患者就是在地高辛浓度不高的情况下,由于电解质紊乱而出现了这样的典型情况。
因此在合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的药物如利尿剂、两性霉素及可的松等时应尤其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浓度。
并且在使用地高辛时,血钾浓度维持在3.8mmol/ml以上较安全。
2、关注地高辛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在住院患者中,地高辛的应用以老年患者居多,多种疾病共存的现象导致联合用药十分普遍。
多种药物都可以与地高辛发生相互作用。
下面列出需要特别注意且临床意义比较大的一些药物,供医生参考。
心外科小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研究

心外科小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研究目的为临床需进行心脏修复手术的患儿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利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监测2007~2010年213例心脏外科小儿患者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研究其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方法、患儿年龄、体重、临床疗效及中毒量的关系。
结果低于治疗范围的有27例患者,均未出现中毒症状,13例心衰缓解,14例需调高剂量;在177例有效治疗浓度内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中毒症状,占1.7%,5例需调高剂量;高于治疗范围的9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中毒症状,占22.2%;中毒的临床表现中2例为房室传导阻滞,5例均有消化道反应。
结论临床药师必需与临床医师紧密配合,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分析监测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确保地高辛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标签:心脏手术;小儿;地高辛;药物监测;血清浓度实行先天心修补手术和风湿心换瓣手术的小儿患者常由于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衰而需服用强心药地高辛。
由于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很窄,临床上的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加上广泛存在的个体差异,有时导致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发生交叉重叠。
而且小儿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
因此,监测小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剂量,有利于患者心脏手术的预期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
本资料着重在小儿地高辛的监测方法、用药剂量、最佳血药浓度、减少毒性反应方面研究,利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并研究其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方法、患儿年龄、体重、临床疗效及中毒量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患儿共213例,男137例,女76例;年龄7 d~14岁。
原发病种包括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等,接受地高辛治疗的患儿。
地高辛的临床药学监护

地高辛的临床药学监护地高辛属于洋地黄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控制心房颤动、心房扑通的心室率,是较常用的经典药物之一。
但是此药物安全范围窄,个体差异大,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合并用药不当可诱发或加重洋地黄中毒,临床上需要进行药物监测。
近年来,随着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不良反应发生率已明显下降。
但地高辛的合理使用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电解质水平的监测,二是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三是积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1、注意电解质水平的监测在使用地高辛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电解质水平的监测十分重要。
我们知道地高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的抑制作用,使细胞内Na+水平升高,转而促进Na+-Ga2+交换,细胞内Ga2+水平随之升高,而有正性肌力作用。
在有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的患者,药物浓度尽管在2ng/ml(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在0.8-2ng/ml)以下时毒性反应仍可能发生。
因为K+或Mg2+的缺失增加了心肌对地高辛的敏感性。
因此,在使用地高辛治疗的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的血清K+和Mg2+的浓度。
这些电解质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腹泻及呕吐等地高辛中毒的消化道症状。
我们临床上已观察到几例老年患者就是在地高辛浓度不高的情况下,由于电解质紊乱而出现了这样的典型情况。
因此在合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的药物如利尿剂、两性霉素及可的松等时应尤其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浓度。
并且在使用地高辛时,血钾浓度维持在3.8mmol/ml以上较安全。
2、关注地高辛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在住院患者中,地高辛的应用以老年患者居多,多种疾病共存的现象导致联合用药十分普遍。
多种药物都可以与地高辛发生相互作用。
下面列出需要特别注意且临床意义比较大的一些药物,供医生参考。
2.1地高辛与大环内酯类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磷糖蛋白(p hosphor-glycoprotein,P-gp) 抑制剂,而地高辛为P-gp 底物,所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抑制P-gp介导的地高辛跨细胞膜转运,增加其在小肠的吸收,减少其在肾脏的排泄,导致血药浓度升高50 %。
地高辛中毒与个体化给药药学监护案例

地高辛中毒与个体化给药药学监护案例一、案例背景知识地高辛(digoxin)是洋地黄类强心药,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心脏正性肌力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该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已有200多年历史,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且可降低死亡和因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危险,因此地高辛在治疗心力衰竭的舞台上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因其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药动学、药效学个体差异大等,常易引起中毒,有报道称5%~15%的住院患者服用该药后发生洋地黄中毒。
本文通过在临床药学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病例,结合患者个体特点,探讨对地高辛中毒可能的药学监护内容,为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基本情况患者,女性,65岁,主因“反复胸闷、憋气5年,加重6天”于2010年9月29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005年底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夜间睡眠时突发胸闷,憋气,由平卧位坐起后10分钟到半小时上述症状可缓解。
在当地医院考虑冠心病,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满意,仍有时发作。
于2007年2月14日到医院就诊,冠脉造影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后考虑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给予利尿、强心等治疗后病情有所减轻。
2007年3月16日明确诊断“扩张型心肌病”,2008年5月14日行三腔起搏器植入术,植入 MEDTRONIC INSYNC 8042Ⅲ起搏器。
术后患者感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一般活动不受限。
出院后坚持服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及螺内酯片20mg,每日1次”、2009年底之后回老家居住,因干活较多反复出现胸闷气短加重,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曾5次住院治疗,经利尿、强心、扩冠等治疗好转,2010年7月中旬始将地高辛加量至每日0.25mg。
2010年8月21日无明显诱因恶心呕吐一次,先呕出胃内容物,其后呕出暗红色血液约100ml,呕吐后患者自感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其后未再呕血,无黑便,但时感恶心,呕吐。
地高辛药学监护和药物相互作用

地高辛药学监护和药物相互作用310013 空军杭州疗养院赵瑞祥地高辛是临床最常用的经典药物之一,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控制快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心室率。
此药治疗指数低,用药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1]。
此外,地高辛又是一种长期服用的药物,经常会出现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现象[2]。
因此,其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情况就更加复·杂。
故必须在用药期间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同时应注意地高辛和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以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地高辛。
1 药学监护[3]地高辛的药动学、药效学个体差异大,给予正常剂量的药物也可能发生中毒。
治疗药物监测在地高辛的剂量调整上,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药物是否用到足量,以及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
已知在充分洋地黄化(无中毒表现)的老年患者中,有2/3的患者血浆地高辛浓度在0.8~2ng·mL范围内,然而临床实践证明,在低于0.8~2ng·ml 的情况下,地高辛在某些患者中可能也已产生治疗作用;在中毒的老年患者中,有2/3的患者血浆地高辛浓度超过2ng·ml _。
,但低于2ng·mL 时也不能排除中毒可能。
由此可见,地高辛的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有明显的交叉性。
使用地高辛治疗进行电解质水平监测十分重要。
地高辛通过对心肌细胞膜Na 一K 一ATP酶的抑制作用,使细胞内Na 水平升高,转而促进Na 一Ca。
交换,细胞内Ca。
水平随之升高,而有正性肌力作用。
在有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的患者中,药物浓度尽管在2ng·mL 以下时,毒性反应仍可发生。
因为K 或Mg 的缺失增加了心肌对地高辛的敏感性,因此,在用地高辛治疗的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的血清K 和Mg 的浓度。
这些电解质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腹泻及连续的呕吐。
排钾性利尿剂是洋地黄中毒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何原因的高钙血症也使洋地黄毒性增加。
钙,尤其是通过静脉快速注射的时候,可能会在洋地黄化的患者中引起严重的心率失常。
地高辛中毒的观察与护理

地高辛中毒的观察与护理地高辛中毒是一种由于地高辛(Digoxin)药物过量引起的严重毒性反应,常见于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地高辛药物时出现。
地高辛是一种糖苷类心脏糖苷,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如果地高辛用药量超过了患者的耐受范围,就会引起中毒症状。
地高辛中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心率遏制、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视觉异常等,严重时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对地高辛中毒进行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症状,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地高辛中毒的观察1. 定期测量心率和血压:地高辛中毒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律不齐,因此护士应定期测量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及时观察是否有异常。
2. 观察呼吸情况:地高辛中毒可能导致肺水肿和呼吸困难,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3. 注意观察消化系统症状:地高辛中毒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痛,护士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这些消化系统症状,并及时进行观察和记录。
4. 观察意识状态和精神状态:地高辛中毒可能引起头晕、眩晕和精神状态改变,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异常。
5. 观察肌肉和神经系统症状:地高辛中毒可能引起肌肉疲乏、震颤和运动障碍,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症状,及时记录。
1. 及时停止地高辛药物: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地高辛中毒的症状,护士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帮助医生停止患者正在使用的地高辛药物。
2. 保持患者的安静与安全:地高辛中毒患者常常出现心率不齐和心律失常,护士需要保持患者的安静,避免剧烈运动,确保患者的安全。
3. 监测ECG和电解质:地高辛中毒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电解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4. 给予支持性治疗:对于地高辛中毒患者,护士需要给予支持性治疗,如氧疗、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留置导尿管等,并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5. 提供心理支持:地高辛中毒患者常常出现焦虑和恐惧,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恐惧感。
最新-地高辛临床使用与药学服务探讨 精品

地高辛临床使用与药学服务探讨为了促进地高辛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化使用,利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定制化的服务,结合临床药师的工作实践,分析和总结了对地高辛血浓度监测的药学监护和服务的方式方法。
药师在将地高辛作为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要关注不同的患病人群以及用药方法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影响,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从而保障安全有效地使用地高辛。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药学服务;临床用药地高辛是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用药,属于强心苷类药物,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肌收缩力,帮助心力衰竭患者缓解病情[1]。
但地高辛的临床使用有着较为复杂的用药标准,如果不遵照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来进行个体化指导用药则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中毒,所以药师在地高辛的临床使用中重视开展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工作,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药学服务,以充分发挥地高辛的药效。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91岁,因左侧肢体无力、头痛2于2014年1月7日入院,诊断脑出血;高血压。
入院1后出现血压明显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吸痰后无改善,右胸部呼吸音低,床边胸片示有气胸,给予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增加新的诊断气胸;肺部感染;2月6日出现憋喘,考虑肺部感染诱发心力衰竭,给予患者地高辛片,1次,025次。
于2月15日地高辛监测血药浓度为277,随即停用地高辛。
2月21日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064,后因病情加重转入重症监护室,期间由于病情需要改为去乙酰毛花苷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地高辛维持,1次,0125次。
3月27日监测地高辛血浓度为106,3月30日患者出院康复治疗。
临床药师针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患者因肺部感染诱发心力衰竭,采用地高辛的同时要考虑监测电解质的浓度,也要考虑血生化指标。
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后的血生化指标显示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89,谷草转氨酶258;肾功能肌酐60μ,血尿素氮100,电解质正常;患者入院出现心力衰竭后使用025,8后血药浓度为277,停药2后血药浓度降至206,停药6后血药浓度至064。
地高辛中毒的观察与护理

地高辛中毒的观察与护理地高辛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强效利尿剂,但过量使用或剂量调整不当可能导致地高辛中毒。
地高辛毒性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中的Na+/K+-ATP酶来增加胞内钠和钙的浓度,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地高辛中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与心血管系统有关,如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导致心脏骤停。
对于接受地高辛治疗的患者,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
在观察方面,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出现心率增快、心律不齐甚至心悸时,可能是地高辛中毒的早期症状,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调整药物剂量。
护士还应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地高辛中毒时可出现快速浅表呼吸和气急,这可能与心肌缺血和肺淤血有关。
护理方面,护士需要帮助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心电图异常,以及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
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如给予适当的药物或进行电复律等。
护士还应协助医生进行抗地高辛中毒治疗措施,如给予碱性药物(如氯化钠)以抑制地高辛的毒性作用,并及时监测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以避免中毒。
在护理中,护士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讲解地高辛的用药原理、剂量和注意事项。
患者需要了解地高辛的副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中毒症状,如心悸、视觉异常、恶心和呕吐等,以便及时就医。
患者还应定期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并调整药物剂量。
地高辛中毒是心力衰竭患者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通过密切观察和合理护理,可以提早发现和处理地高辛中毒的症状和体征,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高辛的临床药学监护
地高辛属于洋地黄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控制心房颤动、心房扑通的心室率,是较常用的经典药物之一。
但是此药物安全范围窄,个体差异大,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合并用药不当可诱发或加重洋地黄中毒,临床上需要进行药物监测。
近年来,随着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不良反应发生率已明显下降。
但地高辛的合理使用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电解质水平的监测,二是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三是积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1、注意电解质水平的监测
在使用地高辛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电解质水平的监测十分重要。
我们知道地高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的抑制作用,使细胞内Na+水平升高,转而促进Na+-Ga2+交换,细胞内Ga2+水平随之升高,而有正性肌力作用。
在有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的患者,药物浓度尽管在2ng/ml(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在0.8-2ng/ml)以下时毒性反应仍可能发生。
因为K+或Mg2+的缺失增加了心肌对地高辛的敏感性。
因此,在使用地高辛治疗的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的血清K+和Mg2+的浓度。
这些电解质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腹泻及呕吐等地高辛中毒的消化道症状。
我们临床上已观察到几例老年患者就是在地高辛浓度不高的情况下,由于电解质紊乱而出现了这样的典型情况。
因此在合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的药物如利尿剂、两性霉素及可的松等时应尤其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浓度。
并且在使用地高辛时,血钾浓度维持在3.8mmol/ml以上较安全。
2、关注地高辛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在住院患者中,地高辛的应用以老年患者居多,多种疾病共存的现象导致联合用药十分普遍。
多种药物都可以与地高辛发生相互作用。
下面列出需要特别注意且临床意义比较大的一些药物,供医生参考。
2.1地高辛与大环内酯类
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磷糖蛋白(p hosphor-glycoprotein,P-gp) 抑制剂,而地高辛为P-gp 底物,所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抑制P-gp介导的地高辛跨细胞膜转运,增加其在小肠的吸收,减少其在肾脏的排泄,导致血药浓度升高50 %。
2.2地高辛与利尿药
排钾利尿剂如噻嗪类、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可使电解质紊乱致低血钾,在低钾状态下,心脏摄取地高辛的量增加,心肌对地高辛敏感性增强,即使应用常规剂量也易发生中毒,导致心律失常。
联用时应注意调整地高辛的剂量及补充钾盐,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及血钾水平,避免因血钾过低而加重房室传导阻滞。
2.3 地高辛与消化系统用药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能显著升高胃内p H值,抑制胃酸对地高辛的破坏,使地高辛生物利用度增加。
氢氧化铝、复方氢氧化铝、药用炭等使地高辛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
促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能加快胃及小肠蠕动,减少地高辛在小肠上端的吸收,导致血药浓度降低。
2.4 地高辛与钙制剂
高钙血症可使洋地黄毒性增加。
氯化钙、葡萄糖酸钙与地高辛联用时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应避免地高辛与钙注射剂联用。
2.5地高辛与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为口服降血糖药,其降糖机制是抑制小肠壁细胞活性及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可逆性结合,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造成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慢,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小肠壁细胞活性被抑制,则地高辛吸收亦减少。
同时,阿卡波糖可吸附地高辛,而阿卡波糖口服后很少被吸收,主要在肠道降解或以原形方式随粪便排泄,这也必然影响人体对地高辛吸收。
例如,患者,男,50岁,患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心房纤颤,每日接受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接受地高辛治疗控制心功能。
因单独胰岛素治疗对餐后高血糖、尿糖难以控制,增服阿卡波糖50 mg/次,3次/日。
3个月后,患者突发严重心房纤颤,急送医院就诊。
经查,患者血浆中地高辛浓度仅为0.23 ng/ml,低于有效浓度(0.8~2.0 ng/ml)。
后停用阿卡波糖,地高辛浓升至1.6 ng/ml。
当再次服用阿卡波糖后,血浆中地高辛浓度又再次下降。
最后确认为阿卡波糖干扰了地高辛的作用,停止服用阿卡波糖。
2.6 地高辛与中药
很多中药都会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
而目前研究比较充分、已经证明能升
高地高辛血药浓度、增加地高辛毒性有蟾酥。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皮肤腺及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干燥物,其主要成分为蟾毒素和蟾毒配基,都具有蟾甾双烯内酯型强心苷元结构。
其作用性质与洋地黄相似,因此与地高辛等洋地黄类合用时强心苷毒性增强,易引起中毒。
本院中成药中含蟾酥的中成药有麝香保心丸、血栓心脉宁胶囊、牛黄消炎丸,合用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及时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
地高辛的药动学、药效学个体差异较大,给予正常剂量的药物也可能发生中毒。
血药浓度监测在地高辛剂量调整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药物是否用到足量,以及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
因此当患者有合并多种疾病及用药复杂时,特别是与能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药物联用时,注意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近日在临床有一患者,男,65岁,因反复心慌胸闷间作,加重伴头晕2天入院。
该患者5年前诊断为心功能不全,长期服用美托洛尔、利尿剂治疗。
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头晕、恶心、呕吐3次、视物模糊,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入院后询问用药史发现该患者一周前在社区医院就诊时医生给予处方地高辛0.25mg,qd。
因此考虑患者恶心、呕吐的症状与地高辛早期中毒有关。
但是由于雅培公司不再生产地高辛检测的试剂盒,目前地高辛血药浓度已经暂停测定。
因此不能确定这些消化道症状与地高辛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相关。
从这一病例可以看出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诊断、药物治疗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目前临床药学室正在积极申购新的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仪,尽快恢复地高辛血药浓度,为临床提供全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