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亚胺的Semipinacol重排反应与改进探究演示教学

羟亚胺的Semipinacol重排反应与改进探究演示教学
羟亚胺的Semipinacol重排反应与改进探究演示教学

羟亚胺的

S e m i p i n a c o l重排反应与改进探究

一:羟亚胺下游产品合成方法的简介:当前由干燥结晶的物理方法提取转向用化学法合成。前几年,国内羟亚胺下游注射液非法流失问题一度非常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犯罪分子将羟亚胺下游注射液经过干燥结晶的简单方法提取羟亚胺下游,随着此类案件的增多,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羟亚胺下游注射液的管理力度,犯罪分子非法获取羟亚胺下游注射液变得困难后,继而转向用化学法合成羟亚胺下游。近两年,采用化学法制造羟亚胺下游犯罪活动频繁发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生产邻氯苯基环戊酮的基本方法有十多种,原料易获得的制造方法相对麻烦一些。比如以邻氯苯甲酸,邻氯苯甲酰氯,溴代环戊烷,环戊醇,环戊烷,环戊酮等等都可以作为主要原料,但其中最简单的,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两种方法的主要原料就是邻氯苯甲酰氯,溴代环戊烷格式试剂法。技术含量并不高,原料很容易找到,化学合成只需要在实验室就能完成,方便易行、易分散、易隐蔽,成本低

廉而售价较高。利润丰厚。“具有初中化学水平的人,如果拥有制做配方,在家就能够生产成品。”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高中文化,初中文化,小学文化人员来说,这些技术也是容易学会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成色也挺好好,量也大。但现在盐酸羟亚胺,邻酮管控严格,不容易买到。因此就要得我们自己生产了。从生产角度来讲,氯胺酮技术相对简单,从盐酸羟亚胺到氯胺酮只需要重排既可以,反应加结晶一天就可以出来。从邻酮做也不算太难。氯胺酮的整个技术路线:包括需要的设备,原料、配料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操作要点细节、注意事项等,内容具体详细通俗易懂。

两种常用的制作方法:制造邻氯苯基环戊酮的第一种方法是:现代工厂都以邻氯苯甲酰氯作为主要原料,以无水三氯化铝作为催化剂、环己烷与二氯乙烷作为溶剂、戊烷和苯作为基团转换剂,与环戊烯发生加成反应,然后经蒸馏提纯而得到邻氯苯基环戊酮。后面就可以再溴化胺化、中

和,水解成盐,再与苯甲酸乙酯C9H10O2

扩环从派分子,后得到氯胺酮。其优点是

工期短、收率高、含量均在90~96之间。

但也有缺点:1:其反应过程生成的大量有害气体无法净化和转换、只能直接排放,2:反应过程还会产生大量废水,对水体环境造成无法修复的污染侵害。

制造邻氯苯基环戊酮的另一种方法是:以

溴代环戊烷作为主要原料,通过溴代环戊烷,镁粉,乙醚。合成格氏试剂环戊烷基

溴化镁,然后加入邻氯苯晴后搅拌反应三

天后,加入氯化铵水解反应,再加入试剂苯,高温还原。得到邻氯苯基环戊酮。但

是格氏试剂合成, 原料溶剂要求十分严格,操作困难。格林尼亚试剂简称“格氏试剂”是含卤化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当与邻氯苯

腈反应时,腈基与格氏试剂反应,经过烯胺

格氏反应,中间物用氯化铵水解。格氏试剂水解后,用水终止反应,生成的产物是Mg(OH)Cl,而实验中一般用饱和氯化铵溶

液终止反应,它是酸性的而且大大过量,

所以终产物MgCl2。格式试剂对无水环境要

求苛刻。活性很强,不容易停留在酮的这个步骤上,容易进一步反应成醇或者烷,不易制备。

所需化学品有:邻氯苯甲酸或邻氯苯甲腈或邻氯苯甲酰氯等原料和溴代环戊烷、溴、镁、甲胺、乙醚、甲醇、异丙醇、硫酸、盐酸、活性碳等化学品。邻氯苯甲酸经氯化后,与环戊烯加成得到邻氯苯基环戊酮,当然如果自己有渠道,邻氯苯基环戊酮最好买现成的,邻酮的市面价格每公斤300-500元左右。再经溴化得到中间体1-溴环戊基-邻氯苯甲酮,将1-溴环戊基-邻氯苯甲酮溶解在甲胺溶液中,得到1-羟基环戊基-邻氯苯基-N-甲亚胺,即盐酸羟亚胺,然后将其溶解于十氢萘中,170-180度加热重排,回流数小时,减压蒸发十氢萘后,用稀盐酸萃取剩余物,用活性炭脱色,用碱调成碱性,和氯胺酮碱([6740-88-1],溶点92-93℃),由戊烷-乙醚重结晶后再制成盐酸氯胺酮。也可以将盐酸羟亚胺溶入正十一烷,并加热沸腾(190度

195度)3-4小时发生重排反应,得到成品含量不低于90%。

二:羟亚胺Semipinacol重排反应的介绍:

具有特殊结构的非Pinaco醇,在进行一些相关化学转化的过程中会发生Pinaco重排反应,得到酮类化合物,这类重排反应称为Semipinacol重排。氯胺酮合成过程中环己酮部分的生成就是利用了Semipinacol 重排反应扩换得到的。

氯胺酮s-对映体有麻醉作用,R-对映体却具有兴奋和使心里失调作用。S-氯胺酮的麻醉镇痛作用是R-氯胺酮的三分之一,但致幻作用比R型强。目前,制造氯胺酮的这些原料没有纳入易制毒化学品管制,这给我们防范此类制毒犯罪活动造成困难。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对使用这些化学品进行生产的小工厂小作坊要高度警觉。

重排扩环反应是整个工艺中唯一不需要去明白的地方,至于其他步骤工艺,需要搞明白。如果你连这个反应原理都没搞懂,那就别费脑细胞了。而重排扩环反应,其中溶剂的比例真的不是最重要,关键是要能完全溶解掉你的胺盐,收率最佳的比例就是能完全刚刚溶解掉你的胺盐,这样能量才能均匀传递给每个胺分子。而当反应完毕,我们的成品是不溶于我们用的溶剂的,常用的溶剂有苯甲酸乙酯和十氢萘,苯甲酸乙酯比较便宜,但就是扩环的时候味道比较大,十氢化萘很贵,但是他跟水差不多,几乎没有味道,自己看着选择溶剂,要求就是溶剂要求能溶解胺盐使能量传递均匀且不溶解成品。重排扩环反应,我本人推荐在油浴下加温到刚好200度时,相对收率会较高。其实只要温度已经到了170度,反应就已经激活得差不多了,因为这个时候,哪怕你马上关掉热源,撤去油浴装置,反应也会继续自行放热,温度能上到180度左右。最好200

度,提前关闭热源以余热提供能量可以提高产率。之后等反应体系冷却,我们想要的成品就全部析出来了。冷却过程,搅拌加冷水浴或者吹吹空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长时间降温会让我们析出的晶体长得比较大,它不仅容易包含副产物杂质,还容易黏壁,后处理的时候变得复杂麻烦,同时要在结晶液里放活性炭。

羟亚胺下游产品的生产工艺,即使是实验室工艺需要的设备从一开始合成邻酮到最终产品也是很多的,那十几道严格的工序说容易掌握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的。主要看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师傅指导。没有一个合格的师傅,前期你会天天碰到问题,还有那些设备、场地、生产过程中的排污、噪音、气味这些如何去处理。这都是师傅一一指导的。合成羟亚胺下游产品最简单路线:最常用的主原料是盐酸羟亚胺,经过三四步就可以得到羟亚胺下游产品晶体了。第一步就是扩环,很多人不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和苯甲酸乙酯

的比例,反应时间,温度;脱色时活性炭的掌握,滴加氨水时母液温度和最终停止状态的判断;滴加盐酸时PH值的把握;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结晶问题,有的母液浓度和温度掌握不好不结晶,结晶率低的问题,结晶形状不好看问题(据说是银针状形状好卖),还有就是成品吸食没幻觉问题;涉及到的原料有盐酸羟亚胺、苯甲酸乙酯、活性炭、氨水、无水乙醇、盐酸。涉及到的设备有抽滤设备,搅拌设备,加热设备,干燥等等设备。用羟亚胺到羟亚胺下游产品合成路线短,虽然其中的细节的复杂性和过程的严格我还是非常清楚,真正做起来也不是那么难的。按我们过去做到这一步测定的纯度好象在96%左右。

三:羟亚胺的GC/MS分析与质谱分析:

利用GC/MS鉴定羟亚胺,在120-180度阶段,反应速率随温度上升而迅速变快,转化率也显著上升。在180-220度阶段,样品气化速率开始上升,在进样口滞留时间变短,而温度仍能满足反应要求,转化率

显著上升。在220-300度阶段,样品气化速率稳定,温度高于反应要求,二者处于平衡状态,转化率保持稳定。羟亚胺转化为率随进样口温度的上升发生明显变化,是由于加热重排反应受到热力学因素(加热温度)和动力学因素(加热时间)的综合影响。而最佳温度羟亚胺加热到度即可充分转化为氯胺酮。通过羟亚胺的质谱联用(GC MS)分析,并对羟亚胺进行质谱解析,得到羟亚胺的特征离子碎片是152,氯胺酮的特征离子碎片是180,羟亚胺和氯胺酮具有相同的分子量,羟亚胺是氯胺酮的同分异构体,受热发生重排反应即可转化为氯胺酮,因此在工业合成流程中是氯胺酮的直接前体。自2008年4月23起,羟亚胺被列为一类易制毒化学品严格管理,近年来,一些地下加工厂开始以邻氯苯甲酰氯为原料先合成邻氯苯基环戊酮再合成羟亚胺,进而再加工成氯胺酮。同时还有一点,在相同温度下,低浓度的样品的转化率要高于高浓度样品。

(完整版)第七章芳烃习题

或1,2,4- 三甲苯 或1,3,5- 三甲苯 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3,5-二溴-2- 硝基甲苯 5)反二苯基乙烯 第七章芳烃习题 1、写出单环芳 烃 C9H12的同分异构体的构造式并命名 之。 解: 正丙苯异丙苯邻甲基乙基苯间甲基乙基苯 对甲基乙基苯连三甲苯偏三甲苯均三甲苯 或1,2,3- 三甲苯 2)2,6-二硝基-3- 甲氧基甲苯 O2N CH3 NO2 OCH 3)2- 硝基对甲苯磺酸4 )三苯甲烷 6)环己基苯 8)间溴苯乙烯 CH3CH2CHCH 2CH3 Br CH=CH 2

7)3- 苯基戊烷

COOH NO 2 NO 2 2 HO NO 2 CH 3CHCHCH 2OH 9) benzyl bromide 10) p-nitroaniline O 2N NH 2 12) tert-butylbenzene 9)对溴苯胺 10)对氨基苯甲酸 NH 2 COOH 12)( E )- 1-苯基- 2-丁 烯 H CH 3 3、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1) 2-nitrobenzoic acid 2)p-bromotolutuene 3) o-dibromobenzene 4)m-dinitrobenzene 5) 3,5-dinitrophenol 6)3-chloro-1-ethoxybenzene 7)2-methyl-3-phenyl-butanol 8) p- chlorobenzenesulfonic acid 11) o-xylene Cl COOH C=C

3 2) CH 3 CH 3 C(CH 3)3 13) p-cresol 14) 3-phenylcyclohexanol H 3C OH 15) 2-phenyl-2-butene 16) naphthalene CH 3C=CHCH 3 4、 列各组结构中应使用 或“ ”才能把它们正确地联系起 5、 来,为什么? 1) 2) 3) 4) 与 H + H 两组结构都为烯丙型 C +共振杂化体 与 E + (CH 3)2C=O OH 与 CH 3C=CH 2 CH 3COCH 2COOC 2H 5 与 醇式的互变异构体 写出下列反应物的构造式。 C 8H 10 1) COOH KMnO 4 C 8H 10 两组结构都为烯丙型 C +共振杂化体 两者为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 体 OH CH 3C=CHCOOC 2H 5 两者为酮式和烯 解 : C 2H 5 COOH 解: KMnO 4 HOOC H 3C

克莱森重排反应

克莱森重排反应(Claisen重排反应)的最初形式是一个烯丙基苯基醚在高温(> 200°C)下发生的一个重排反应,产物是邻位烯丙基苯酚。反应的机理是σ[3,3]重排(是史上第一个发现的σ[3,3]重排反应),产物4-烯酮因芳香性的需要互变异构为酚。 这个反应的特点是高度的区域选择性,产物大部分是邻位的。与弗里斯重排的性质很相似。 而当苯环的两个邻位都被“堵”住的时候,反应产物是对位烯丙基取代物。这是因为中间产物发生了一个科普重排反应所致——“分子自有其道(molecules have a way of hanging on)”。 审视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克莱森重排的驱动力是生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取代度最大的“烯烃”。 克莱森重排起初是在芳香化合物中发现的(1912年),这与当时(20世纪初期)合成化学家“玩”的范围局限在芳香烃上有关。到后来发现该反应可以拓展到非芳香化合物,而这种拓展非常重要,因为克莱森重排反应立刻变成了合成上一个非常有用的反应:反应生成了一个新的碳碳键,得到一个4-烯羰基化合物,而烯键可以继续往下做衍生,得到其他的化合物。 而现代有机合成在克莱森反应的启发下催生出众多“变体”: 贝勒斯(Bellus)变体: 埃申莫瑟(Eschenmoser)变体:

艾兰德(Ireland)变体: 强生(Johnson)变体: [编辑]天然界的存在 在植物代谢的莽草酸途径中从分支酸到预苯酸的转换步骤就是一个克莱森重排;该反应受分支酸歧化酶的催化。预苯酸是一个重要的前体化合物,生物体内含苯环的天然化合物有一大半是由预苯酸转换过来的。 嚬哪醇重排 (英:pinacol rearrangement)是一个邻二醇在酸催化下脱水并发生取代基重排生成羰基化合物的反应。[1][2]。这一类反应由于嚬哪醇(2,3-二甲基-2,3-丁二醇)转换为嚬哪酮(3,3-二甲基-2-丁酮)的反应最具代表性,因而得名。反应的关键步骤是一个碳正离子的1,2-重排。 [编辑]反应机理 1.两个羟基其中之一接受一个质子之后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碳正离子; 2.发生1,2-重排,一个基团从未脱去羟基的碳上向有正电荷的碳上转移; 3.羟基上脱去一个质子,其氧原子与碳成双键,反应结束。

库尔提斯重排反应

库尔提斯重排反应[编辑] (重定向自Curtius重排反应) 库尔提斯重排反应(Curtius重排反应)是一个重排反应,首先由库尔提斯(Theodor Curtius)发现,反应中酰基叠氮重排生成异氰酸酯。[1][2] 关于此反应的综述参见:[3][4]。 产物可与一系列亲核试剂反应:与水作用水解得到胺;[5]与苯甲醇反应生成带有苄氧羰基保护基(Cbz)的胺类;[6]与叔丁醇作用生成带有叔丁氧羰基保护基(Boc)的胺类,用作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7][8] 羧酸1可通过与叠氮磷酸二苯酯2反应被转化为酰基叠氮3。[9][10][11][12] 目录 [隐藏] ? 1 反应机理 ? 2 延伸 ? 3 参考资料 ? 4 参见 反应机理[编辑] 反应中,酰基叠氮失去氮气生成酰基乃春(氮烯)2,然后烃基迅速迁移,生成产物异氰酸酯3:

延伸[编辑] 在Curtius重排反应的基础上,Darapasky递降反应(A. Darapsky, 1936)以α-氰基酯为原料,通过重排反应生成氨基酸。 [13] 参考资料[编辑] 1. ^ Curtius, T. Ber.1890, 23, 3023. 2. ^ Curtius, T. J. Prakt. Chem.1894, 50, 275. 3. ^ Smith, P. A. S. Org. React.1946, 3, 337-449. (Review) 4. ^ Scriven, E. F.; Turnbull, K.; Chem. Rev.1988, 88, 297-368. Review 5. ^ Kaiser, C.; Weinstock, J.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6, p.910 (1988); Vol. 51, p.48 (1971).Article 6. ^ Ende, D. J. a.; DeVries, K. M.; Clifford, P. J.; Brenek, S. J. Org. Proc. Res. Dev.1998, 2, 382-392. 7. ^ Lebel, H.; Leogane, O.; Org. Lett.2005, 7(19), 4107-4110. doi:10.1021/ol051428b 8. ^ Shioiri, T.; Yamada, S.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7, p.206 (1990); Vol. 62, p.187 (1984).Article 9. ^ Shioiri, T.; Ninomiya, K.; Yamada, S. J. Am. Chem. Soc.1972, 94, 6203-6205.doi:10.1021/ja00772a052 10. ^ Ninomiya, K.; Shioiri, T.; Yamada, S. Tetrahedron1974, 30, 2151-2157. 11. ^ Wolff, O.; Waldvogel, S. R. Synthesis2004, 1303-1305. 12. ^ Jessup, P. J.; Petty, C. B.; Roos, J.; Overman, L. E.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6, p.95 (1988); Vol. 59, p.1 (1979). Article 13.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7245476.html,/reactions/RXN051.htm (重定向自贝克曼重排)

第七章 分子

第七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Gene Regulation in Eukaryotes 概述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调控系统的差异原因 ?真核生物细胞调节基因表达是为了维持生物有机体的稳态(homeostasis)。 ?真核生物中尤其是高等真核生物中,根据激素水平和发育阶段来调控基因表达。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据其性质可分为: 瞬时/短期调控(可逆性调控):细胞对环境变动的应答。 长期调控(不可逆调控):涉及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决定和分化。 多级调节系统 (multiistage regulation system) ?根据基因表达调控在同一事件中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分为: 转录前水平 转录水平

转录后水平 翻译水平 翻译后水平 主要内容 第一节转录前水平的调控 第二节转录水平的调控 第三节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第四节翻译水平的调控 第五节翻译后水平的调控(自学) 第一节转录前水平的调控 ?一般来说 ?低等动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决定和分化常常通过基因组水平的加工改造来实现。 ?高等动物对于分化后不再需要的基因则采取异染色质化的方式来永久性地加以关闭。 一、基因丢失(gene deletion) ?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可以通过丢失掉某些基因而去除这些基因的活 性。 ?实例: ?马蛔虫:具有多个着丝点

?某些低等动物(如:甲壳类的剑水蚤):非生殖细胞删除异染色质部分。 ?四膜虫: ?最突出的例子是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它在成熟过程中整个核都丢失。 二、基因扩增 (gene amplification) ?基因扩增是指细胞内某些特定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的大量增加的 现象。 ?它是细胞在短期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足够的基因产物的一种 调控手段。 ?实例: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核糖体RNA的基因(rDNA) ?昆虫的卵母细胞:卵壳蛋白 三、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 ?基因重排是指将一个基因从远离启动子的地方移到距离它很近的位点从而启动转录。 ?重排可使表达的基因发生切换,由表达一种基因转为表达另一种基因。例如,单倍体酵母交配型的改变。 ?重排的另一种意义是产生新的基因,以适合特殊的需要。例如,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基因的产生。 (一)、芽殖酵母交配型的转换

(完整版)第七章芳烃习题

第七章芳烃习题 1、写出单环芳烃C9H12的同分异构体的构造式并命名之。 解: 正丙苯异丙苯邻甲基乙基苯间甲基乙基苯 对甲基乙基苯连三甲苯偏三甲苯均三甲苯 或1,2,3-三甲苯或1,2,4-三甲苯或1,3,5-三甲苯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3,5-二溴-2-硝基甲苯(2)2,6-二硝基-3-甲氧基甲苯Br Br CH3 NO2CH3 NO2 O2N OCH3 (3)2- 硝基对甲苯磺酸(4)三苯甲烷 SO3H H3C NO2 CH (5)反二苯基乙烯(6)环己基苯 C=C H H (7)3-苯基戊烷(8)间溴苯乙烯 CH3CH2CHCH2CH3 CH=CH2 Br

(9)对溴苯胺 (10)对氨基苯甲酸 Br NH 2 NH 2 COOH (11)8-氯-1-萘甲酸 (12)(E )-1-苯基-2-丁烯 Cl COOH C=C H CH 3H H 2C 3、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1)2-nitrobenzoic acid (2)p-bromotolutuene NO 2 COOH H 3C Br (3)o-dibromobenzene (4)m-dinitrobenzene Br Br NO 2 NO 2 (5)3,5-dinitrophenol (6)3-chloro-1-ethoxybenzene NO 2 NO 2HO OC 2H 5 Cl (7)2-methyl-3-phenyl-butanol (8)p- chlorobenzenesulfonic acid CH 3 CH 3CHCHCH 2OH SO 3H Cl (9)benzyl bromide (10)p-nitroaniline CH 2Br O 2N NH 2 (11)o-xylene (12)tert-butylbenzene

分子重排反应

分子重排反应 [摘要]利用稳定性原理对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分子重排如亲核重排、亲电重排、自由基重排反应等作了简要的分析归纳,并介绍了有机化学中稳定性原理在分子重排反应中的应用. [关键词]稳定性结构的中间体及其产物;亲核重排;亲电重排;自由基重排 [Abstract]the stability principle of organic chemistry in the common molecular rearrangements such as nucleophilic rearrangement, electrophilic rearrangement,free radical rearrangement reactions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alysis,and introduced the stability principle of organic chemistry in molecular rearrangement re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stability structure of the intermediates and products;nucleophilic rearrangement;electrophilic rearrangement;free radical rearrangement 分子重排,就是指在试剂、加热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发生转移或分子碳胳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的反应.新的物质能否生成,取决于反应产物的稳定性.由反应物转化为产物,如果体系趋向于越稳定,则反应趋势就越大,反应将进行得越完全,反应产物越易生成.稳定性包括各类基本反应的中间体(如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等)及异构现象.利用稳定性来指导实践,探索新的合成途径,设计新的分子,这些理论在有机化学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所以它也决定了分子重排在理论和应用上的重要性. 1、频呐重排 频呐醇类(即邻二醇类)在强酸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重排反应生成频呐酮类化合物,被称为频呐醇重排。利用该反应可以比较容易合成一些酮类有机物。频呐醇重排属于分子内进行的亲核重排。【1】重排时R3从一个有羟基的碳上迁移到相邻的一个碳正离子上,其反应历程如下: 对于取代基不完全相同的邻二醇,存在着哪一个羟基更容易脱水,以及哪一个取代基迁移更优先的问题。有如下一种规律:若邻位的一个羟基脱水后可以得到较为稳定的碳正离子,则这一羟基更容易脱去。

有机化学重排反应讲解

1.Claisen克莱森重排 烯丙基芳基醚在高温(200°C)下可以重排,生成烯丙基酚。 当烯丙基芳基醚的两个邻位未被取代基占满时,重排主要得到邻位产物,两个邻位均被取代基占据时,重排得到对位产物。对位、邻位均被占满时不发生此类重排反应。 交叉反应实验证明:Claisen重排是分子内的重排。采用 g-碳 14C 标记的烯丙基醚进行重排,重排后 g-碳原子与苯环相连,碳碳双键发生位移。两个邻位都被取代的芳基烯丙基酚,重排后则仍是a-碳原子与苯环相连。 反应机理 Claisen 重排是个协同反应,中间经过一个环状过渡态,所以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重排无影响。 从烯丙基芳基醚重排为邻烯丙基酚经过一次[3,3]s 迁移和一次由酮式到烯醇式的互变异构;两个邻位都被取代基占据的烯丙基芳基酚重排时先经过一次[3,3]s 迁移到邻位(Claisen 重排),由于邻位已被取代基占据,无法发生互变异构,接着又发生一次[3,3]s 迁移(Cope 重排)到对位,然后经互变异构得到对位烯丙基酚。 取代的烯丙基芳基醚重排时,无论原来的烯丙基双键是Z-构型还是E-构型,重排后的新双键的构型都是E-型,这是因为重排反应所经过的六员环状过渡态具有稳定椅式构象的缘故。

Claisen 重排具有普遍性,在醚类化合物中,如果存在烯丙氧基与碳碳相连的结构,就有可能发生Claisen 重排。 2.Beckmann贝克曼重排 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 反应机理 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例如:

分子重排反应

分子重排反应 合作者:缪文文(20082823)江会剑(20082824) 1.亲核重排 1.Wagner-Meerwein重排 属于分子内的亲核碳重排反应,实例: 其结果是正常产物(I)仅有3%,而两种重排产物(II)和(III)共有92%。原因是反应过程中,反应中间体碳正碳子发生了重排: 脂肪族或脂环族伯胺与HNO2作用时,亦可发生此亲核碳重排反应。 2 .片呐醇重排(Pinacol重排) 在无机酸作用下,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的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转移到失去羟基的正碳离子上,生成不对称酮的反应,称片呐醇重排: 例如:

正碳离子的形成和基团的迁移系经由一个正碳离子桥式过渡状态,迁移基团和离去基团处于反式位置。迁移基团可以是烷基,也可以是芳基。对于R1R2C(OH)-C(OH)R3R4取代基不同的片呐醇,其重排方向取决于下列两个因素:(1)失去-OH的难易;(2)迁移基团的性质和迁移倾向。 3. Beckmann重排 醛肟及酮肟在酸性催化剂(如H2SO4、HCl、P2O5、POCl3、SO2Cl2等)作用下,发生重排转变为酰胺,称Beckmann重排。 其立体化学特征:不对称酮肟的重排为反式重排,例如: 在迁移过程中,迁移基团原有的结构(如碳架、构型等)保持不变,例 如: 4 . Baeyer-Villiger重排 酮类经过氧酸氧化,发生重排生成酯,称Baeyer-Villege重排。 常用的过氧酸有:H2SO5、MeCO3H、PhCO3H、HCO3和CF3CO3H等。

机理: 对不对称酮而言,各种烃基迁移难易大致顺序如下: 叔烷基>仲烷基~环烷基>苄基~苯基>伯烷基>环丙基>甲基(易)(难) 例如: 本反应是由酮合成酚的一种方法,如: 5. 苯偶酰(Benzil)重排 苯偶酰重排,又称苯甲酰重排:苯偶酰类化合物(即α-二酮类)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α-羟基酸的反应。最著名的是二苯基乙二酮(苯偶酰)的重排

第七章 芳烃练习及答案

第七章芳烃 1.写出单环芳烃C9H12的同分异构体的构造式并命名之。 答案: 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3,5-二溴-2-硝基甲苯(2)2,6-二硝基-3-甲氧基甲苯(3)2- 硝基对甲苯磺酸(4)三苯甲烷(5)反二苯基乙烯(6)环己基苯(7)3-苯基戊烷(8)间溴苯乙烯 (9)对溴苯胺(10)氨基苯甲酸(11)8-氯-奈甲酸(12)(E)-1-苯基-2-丁烯 答案:

(11)Cl COOH (12) CH 2 CH 3 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1)2-nitrobenzoie acid (2)p-bromotoluene (3)o-dibromobenzene (4)m-dinitrobenzene (5)3,5-dinitrophenol (6)3-chloro-1-ethoxybenzen (7)2-methyl-3-phenyl-1-butanol (8)p-chlorobenzenesulfonic acid (9)benzyl bromide (10)p-nitroaniline (11)o-xylene (12)tert-butylbenzene (13)p-cresol (14)3-phenylcyclohexanol (15)2-phenyl-2-butene (16)naphthalene 答案:

4.在下列各组结构中应使用“”或“ ”才能把它们正确地联系起来,为什么? (1) (2) (3) (4) 答案: 两组结构都为烯丙型C+共振杂化体 注:其中第(2)小题稍有问题。从电子状态来看应用“共振”,而从E 所连的碳的构型来看,已经改变了原子核的位置,不属“共振”,本题应将题目改为如下形式: 5. 写出下列反应物的构造式. (1) (2) (3) (4) 答案:

有机化学重排反应总结

有机化学重排反应总结 克莱森重排 烯丙基芳基醚在高温(200°C)下可以重排,生成烯丙基酚。 当烯丙基芳基醚的两个邻位未被取代基占满时,重排主要得到邻位产物,两个邻位均被取代基占据时,重排得到对位产物。对位、邻位均被占满时不发生此类重排反应。 交叉反应实验证明:Claisen重排是分子内的重排。采用g-碳14C 标记的烯丙基醚进行重排,重排后g-碳原子与苯环相连,碳碳双键发生位移。两个邻位都被取代的芳基烯丙基酚,重排后则仍是a-碳原子与苯环相连。 反应机理 Claisen 重排是个协同反应,中间经过一个环状过渡态,所以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重排无影响。 从烯丙基芳基醚重排为邻烯丙基酚经过一次[3,3]s 迁移和一次由酮式到烯醇式的互变异构;两个邻位都被取代基占据的烯丙基芳基酚重排时先经过一次[3,3]s 迁移到邻位(Claisen 重排),由于邻位已被取代基占据,无法发生互变异构,接着又发生一次[3,3]s 迁移(Cope 重排)到对位,然后经互变异构得到对位烯丙基酚。 取代的烯丙基芳基醚重排时,无论原来的烯丙基双键是Z-构型还是E-构型,重排后的新双键的构型都是E-型,这是因为重排反应所经过的六员环状过渡态具有稳定椅式构象的缘故。

Claisen 重排具有普遍性,在醚类化合物中,如果存在烯丙氧基与碳碳相连的结构,就有可能发生Claisen 重排。 贝克曼重排 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 反应机理 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例如:

有机化学重排反应 总结

有机化学重排反应总结 1.Claisen克莱森重排 烯丙基芳基醚在高温(200°C)下可以重排,生成烯丙基酚。 当烯丙基芳基醚的两个邻位未被取代基占满时,重排主要得到邻位产物,两个邻位均被取代基占据时,重排得到对位产物。对位、邻位均被占满时不发生此类重排反应。 交叉反应实验证明:Claisen重排是分子内的重排。采用 g-碳 14C 标记的烯丙基醚进行重排,重排后 g-碳原子与苯环相连,碳碳双键发生位移。两个邻位都被取代的芳基烯丙基酚,重排后则仍是a-碳原子与苯环相连。 反应机理 Claisen 重排是个协同反应,中间经过一个环状过渡态,所以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重排无影响。 从烯丙基芳基醚重排为邻烯丙基酚经过一次[3,3]s 迁移和一次由酮式到烯醇式的互变异构;两个邻位都被取代基占据的烯丙基芳基酚重排时先经过一次[3,3]s 迁移到邻位(Claisen 重排),由于邻位已被取代基占据,无法发生互变异构,接着又发生一次[3,3]s 迁移(Cope 重排)到对位,然后经互变异构得到对位烯丙基酚。 取代的烯丙基芳基醚重排时,无论原来的烯丙基双键是Z-构型还是E-构型,重排后的新双键的构型都是E-型,这是因为重排反应所经过的六员环状过渡态具有稳定椅式构象的缘故。

Claisen 重排具有普遍性,在醚类化合物中,如果存在烯丙氧基与碳碳相连的结构,就有可能发生Claisen 重排。 2.Beckmann贝克曼重排 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 反应机理 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例如:

第七章 还原

第七章 还 原 一、还原反应定义及其重要性 1.定义:从广义上来讲,凡使反应物分子得到电子或使参加反应的碳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增高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从狭义上来讲,凡使反应物分子的氢原子数增加或氧原子数减少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2.作用: 通过还原反应可制得一系列产物。如,由硝基还原得到的各种芳胺,大量被用于合成染料、农药、塑料等化工产品;将醛、酮、酸还原制得相应的醇或烃类化合物;由醌类化合物还可得到相应的酚等。 二、还原方法的分类 ?? ? ??应。得电子而完成的还原反物从电解槽的阴极上获电解还原法:有机化合方法。 物质作为还原剂的还原化学还原法:使用化学氢气发生的还原反应。存在下,有机化合物与催化加氢法:在催化剂 第一节 催化加氢 一、催化加氢的基本原理 在催化剂的存在下,有机化合物与氢发生反应称为催化氢化。根据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的物态不同,可分为: (1)非均相催化氢化:催化剂以固态存在于反应体系中 (2).均相催化氢化:催化剂溶解在反应介质中 从反应结果来看,催化氢化可分为: (1)催化加氢:具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分子与氢作用,发生不饱和键的全部或部分加氢的反应 (2)催化氢解:含的碳杂键的有机物分子在氢化时发生碳杂键的断裂,分解成氢化产物。可分为脱卤氢解,脱苄氢解,脱硫氢解和开环氢解 1. 催化加氢基本过程 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 ?? ??量面扩散到流体并带走热脱附的产物由催化剂表反扩散(物理过程): 面脱附:还原产物自催化剂表脱附(化学吸附现象)放出能量物发生还原反应,并释程):被吸附物的反应表面反应(化学反应过 吸附: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化学吸附现象) 剂表面扩散应物通过流体相向催化扩散(物理过程):反 氢气分子扩散与吸附的过程: 烯烃分子扩散与吸附的过程: 原料在催化剂表面进行表面反应、脱附与反扩散的过程: 2.加氢催化剂 加氢反应所用的催化剂,通常活性大的容易中毒而且热稳定性较差,为了增加稳定性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助催化剂和选用合适的载体。 催化剂载体及其作用:通常是多孔性材料,如Al 2O 3、硅胶等。它既能节约金属又能提高加工效率;并能使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由于多孔性载体比表面积巨大,传质速度快,所以催化活性也得到提高。 催化剂中毒:含有孤对电子的化合物会填满催化剂过渡金属的d 轨道,形成强烈的吸附能力,使催化剂活性中心被毒性物质所占据而无法脱附的现象。 使用催化剂应注意催化剂的用量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1)催化剂的用量 在实验室中的低压加氢反应,用量较高;在工业加氢工艺的操作中,用量主要取决于反应的接触时间。

酮肟Beckmann重排反应研究

研究报告 酮肟Beckmann重排反应在酰胺类化合物 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目录 第一章酮肟重排反应最优化条件研究的实验方案 ................................................. - 2 - 1.1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 - 2 - 1.2实验方案设计 .......................................................................................................... - 2 - 1.2.1制备底物肟................................................................................................... - 2 - 1.2.2最优离子溶剂的筛选................................................................................ - 3 - 1.2.3最优催化剂的筛选 .................................................................................... - 3 - 1.2.4最优条件下底物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 .............................................. - 3 - 1.2.5最优条件下的循环反应........................................................................... - 4 - 1.2.6产物的表征测试 ......................................................................................... - 4 -第二章酮肟重排反应最优化条件研究的实验方法与步骤................................... - 5 - 2.1实验原料与设备...................................................................................................... - 5 - 2.1.1实验原料(如表1)................................................................................. - 5 - 2.1.2实验仪器(如表2)................................................................................. - 6 - 2.2实验方法与步骤...................................................................................................... - 6 - 2.2.1制备底物肟................................................................................................... - 6 - 2.2.2最优离子溶剂筛选 .................................................................................... - 8 - 2.2.3最优催化剂筛选 ......................................................................................... - 8 - 2.2.4最优条件下底物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 .............................................. - 8 - 2.2.5最优条件下的循环反应........................................................................... - 8 - 2.2.6产物的表征测试 ......................................................................................... - 8 -第三章酮肟重排反应最优化条件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 - 10 - 3.1制备底物肟 ............................................................................................................ - 10 - 3.2最优离子溶剂筛选.............................................................................................. - 14 - 3.3最优催化剂的筛选.............................................................................................. - 15 - 3.4 3.4 最优条件下底物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 ............................................... - 16 - 3.5最优条件下的循环反应 .................................................................................... - 20 - 3.6实验结果总结 ....................................................................................................... - 21 - 3.7参考文献................................................................................................................. - 22 -第四章附图:...................................................................................................................... - 23 - 4.1肟 ............................................................................................................................... - 23 - 4.1.1 ............................................................................................................................ - 23 - 4.1.2 ............................................................................................................................ - 24 - 4.2酰胺 .......................................................................................................................... - 26 - 4.2.1 ............................................................................................................................ - 26 - 4.2.2 ............................................................................................................................ - 27 - 4.2.3 ............................................................................................................................ - 28 - 4.2.4 ............................................................................................................................ - 28 - 4.2.5 ............................................................................................................................ - 29 -

重排反应

7 重排 反应 重排反应指同一分子内,某一原子或基团从一个原子迁移到另一个原子形成新的分子的反应。利用重排常常可以合成用其它方法难以合成的物质。 其反应机理不外乎亲核、亲电和自由基几种。按其迁移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从碳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从碳原子到杂原子的重排以及从杂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等几种。 7.1从碳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 从碳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使碳骨架发生变化。其中典型的重排包括亲核1,2-重排和亲电1,2-重排。 前者包括Wagner-Meerwein重排和Pinacol重排;后者包括Wolf和Arndt-Eistert重排等。 7.1.1Wagner-Meerwein重排 在质子酸或Lewis酸催化下形成的碳正离子中,烷基、芳基或氢从正离子相邻的碳原子上迁移到正离子上的反应,称为Wagner-Meerwein重排。 生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或产物成为重排的动力。 反应示例:双环二烯酮重排为四氢萘酚。

用质子酸处理某些环外烯烃可致重排。 7.1.2 Pinacol重排 酸催化下,邻二醇脱水重排为醛或酮的反应称为Pinacol重排。

(1)四取代邻二醇的重排 如果四个取代基相同,得单一产物。 如果是对称的邻二醇,产物分配主要取决于迁移基团的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可能与亲核能力正相关。一般而言,芳基>烷基>氢。对位供电子基取代的芳基>未取代的芳基>邻位取代的芳基(空间障碍)。 如果是不对称的邻二醇,产物分配主要取决于形成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与迁移基团的迁移能力关系不大。

不对称Pinacol重排的选择性不是太好,常常得到混合物,在药物合成上的意义不太大。(2)三取代邻二醇的重排 对于三取代的邻二醇,其中的叔碳上形成的碳正离子较稳定,所以一般是仲碳上的基团(或氢原子)迁移。 如果需要叔碳上的基团迁移,可采用衍生物法在碱性条件下重排。 (3)脂环上的邻二醇重排 羟基位于脂环上的邻二醇的重排常导致脂环结构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