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姓传奇_刘专可
【记叙文】刘姓 我的姓氏来源作文1000字

【记叙文】刘姓我的姓氏来源作文1000字我姓刘,刘字的来历已经成为了我家族的一段传说,让我对自己的姓氏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据说,远古时代,我家先祖是一位英勇而智慧的地方领主。
他有一对儿女,一个儿子名叫刘健,一个女儿名叫刘玲。
刘家是这个地方最富有而强大的家族,他们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奴隶。
他们却并不仅仅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们的目标是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家族。
刘健和刘玲都十分聪明,他们小时候就开始接受严格的武艺和文化的培养。
刘健专攻武艺,刘玲则专攻文化。
他们互相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随着岁月的流逝,刘健的武艺也日渐精湛,他已经成为了地方上无可匹敌的武将。
而刘玲则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和聪明,她不仅通晓文学、音乐,还精通经济和治理。
两兄妹的合作,使得刘家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成为了地方上的一方霸主。
命运却没有永远对他们笑。
在刘健四十岁的时候,一个邪恶的势力入侵了他们的土地,他们被迫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抗争,最终,刘健战死在了敌人的刀下。
刘玲痛不欲生,但她没有选择倒下,而是更加努力地管理家族和保卫家园。
她将她的智慧和勇气传承给了下一代,继续抵抗邪恶势力的侵略。
她成为了刘家的灵魂人物,刘家的领导者。
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抗争中,刘玲展现出了无可替代的领导才能,她将刘家的势力扩大到了全国各个角落。
她在这一阶段,也是历史上仅有的女性统治者之一,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刘女王”。
刘女王的统治时期,被誉为刘家的黄金时代。
社会治理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而刘女王始终没有娶嫁,她将家族的未来托付给了弟弟的后代。
刘家的子孙们对她的英勇事迹和智慧才能铭记在心,把刘健的名字取了一个健字,将刘玲的名字取了一个玲字,取名刘健玲。
刘健玲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刘女王的遗志,成为了家族的代表和骄傲。
我们姓刘的人都自豪地说自己是刘家的后代,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姓氏背后有着古老而伟大的故事。
如今,我也姓刘,在我的一生中,我将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辜负先祖们的期望和希望。
【记叙文】刘姓 我的姓氏来源作文1000字

【记叙文】刘姓我的姓氏来源作文1000字
刘姓是我的姓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根据家谱记载,刘姓起源于
中国古代的著名部落,是古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姓氏之一。
现在,让我来为大家讲述一下
刘姓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刘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华夏部落。
在那个时候,人们以部落为
单位生活,姓氏的起源也与部落有关。
刘姓最初是由勤劳勇敢的部落领袖所取的名字,表
示对这位部落领袖的崇敬和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字逐渐发展成为刘姓。
刘姓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
最早出现在记载中的刘姓人物是夏朝的刘黑,他是夏
朝末代君主夏桀的一个亲戚。
刘黑勇气十足,为夏朝的灭亡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英勇事
迹传扬开来,使得刘姓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崇拜。
刘邦的事迹至今仍然被人们所赞颂。
他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最终实
现了自己的志向,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文化时代。
刘邦的成功为刘姓增
添了光彩和荣耀。
刘姓在汉朝之后也有不少杰出人物。
唐朝时期的刘禹锡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流传至今,被人们视为文学经典。
其他还有刘备、刘备、刘备等等,他们都是中
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给刘姓族人带来了无尽的骄傲和自豪。
刘姓是一个由伟大人物所命名的姓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刘姓族人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是历史上
的伟人还是普通人,都为刘姓增添了光彩和气度。
刘字的来源历史名人,历史名人现状,作文

刘字的来源历史名人,历史名人现状,作文《刘字的来源历史名人》“刘”这个字,在咱们中国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说起“刘”,我就想起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刘姓名人。
要说这刘姓的来源,那还得从远古时期说起。
据说刘姓最早一支源自尧的后裔刘累,他可是个养龙高手。
这养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刘累要照顾这些神秘又强大的生物,得费多大的心思呀!而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刘姓名人那真是数不胜数。
就拿汉高祖刘邦来说吧,他原本只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放到现在,可能也就相当于个基层小干部。
但人家刘邦有雄心壮志啊,带着一帮兄弟,南征北战,最终推翻了秦朝,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这人,那真是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
他能用人,像张良、萧何、韩信这些个厉害的角色,都被他笼络到了自己的麾下,为他打天下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记得有一次,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那场面,要是搁一般人,估计早就心灰意冷,放弃抵抗了。
可刘邦不,他拍拍身上的尘土,咬咬牙,重整旗鼓,继续和项羽周旋。
最终,还不是他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天下之主。
再来说说汉武帝刘彻。
他在位期间,那可是把汉朝的国力推向了巅峰。
他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让国家更加稳定统一。
而且啊,他还多次派兵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将在他的指挥下,把匈奴打得屁滚尿流,让汉朝的边境得以安宁。
刘彻可不是个只会打仗的武夫,他还重视文化教育,推行儒家思想。
他就像一个精明的大家长,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我有时候就在想,他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得耗费多少精力呀。
但人家就是有那个本事,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还有那个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这个人啊,命运也是挺坎坷的。
他本来是个皇帝,可惜生不逢时,南唐国力弱小,最终被宋朝给灭了。
李煜从皇帝变成了阶下囚,这心里的落差,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刘氏传说——精选推荐

刘⽒传说刘⽒传说刘姓是当代中国第四⼤姓⽒,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姓之⼀。
刘姓⽒族⼤约占中国当代⼈⼝的5.4%,即每1000个中国⼈中姓刘的⼈⾄少有54个,总⼈⼝⼤约在6500万以上。
《中国⼈名⼤辞典》收⼊了刘姓历代名⼈1574名,占历代名⼈总数的3.46,排在姓⽒名⼈的第四位;刘姓的著名⽂学家占中国历代⽂学家总数的4.39,排在第四位;但在历代帝王录上,刘⽒却以66位帝王⽽独占鳌头,领诸姓⽒之先。
⾃⼤汉天⼦刘邦开汉室天下以降,刘⽒⼀族,龙脉不绝;东汉的刘秀家族,三国的刘备家族,西晋末年的刘渊家族,南朝的刘裕家族,五代⼗国的刘知远家族等,都曾开创过⼀个朝代或建⽴过国家政权。
显赫的刘⽒皇权曾先后延继了650余年。
历史上素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民间也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
刘姓,⾃诞⽣迄今⾄少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是中华历史最悠久的姓⽒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姓⽒的国家。
姓⽒不仅仅与每个⼈的姓名相关,也不单纯标志着⼈种遗传,它更深蕴着深厚的历史⽂化底蕴,上古时之华夏民族,姓与⽒是分开的;《通志.⽒族略序》中记载,“贵者有⽒、贱者有姓⽆⽒”。
刘姓族源⼤概可分为四⽀,⽽陶唐⽒则是今天我们能追溯的刘⽒最远的族源之⼀。
根据许多史料和刘⽒族谱记载,中国的刘⽒绝⼤部分来⾃唐尧帝之后,这是刘⽒之主流。
唐尧帝是原始社会⽒族部落的⾸领,姓伊祁(因⽣于伊祁⼭⽽得名),名放勋,居于⼭西平阳(今临汾县)。
他是黄帝的五世裔孙,即黄帝—⽞嚣—乔极—帝喾—尧。
因尧帝当了部落联盟的⾸领后,清政廉洁,积德施仁,被称为典范之仁君。
晚年不将帝位让于其⼦⽽让位虞舜,将⾃⼰的⼉⼦丹朱源明(有称监明、建明)封在刘地(河北唐县),开贤明君王“禅让”之始。
后来,被封刘地的尧的⼦孙,便以地为姓,得姓刘。
⾃尧下传到⼗⼋世有刘累。
刘累的出⽣时很奇特,⼀⽣下来两⼿⼿掌中便各有⼀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像当时的⽂字“留”和“累”,先秦时“留”与“刘”通⽤。
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作文

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相信大家对刘姓这个姓氏都不陌生,它确实是我国一个非常大的姓氏。
可是,你们知道刘姓是从哪里来的吗?它的来源是什么呢?据我查阅的资料显示,刘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当时有一位叫做刘询的大臣,他帮助过夏朝的统治者很多,功劳很大。
后来夏朝结束了,刘询的后代就用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一直沿用至今,就成了我们现在的刘姓。
从此以后,刘姓在历史长河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人贤士。
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我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我觉得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和了解。
其中,最让我敬佩的一位历史名人就是刘备了。
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定不陌生吧?刘备就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是蜀汉开国皇帝,曾一度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强盛的蜀汉政权。
刘备才智过人,待人宽厚仁爱。
他手下的名将,如关羽、张飞等人,个个都是忠心耿耿的大丈夫。
你们可以想象,要团结那么多个性强悍的武将,刘备用了多大的智慧和胆略吗?我觉得这就是他伟大的地方。
刘备一生经历坎坷,但他从不气馁,最终还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他对后世的人有着很好的楷模作用,教导我们要百折不挠、永不放弃。
除了刘备,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杰出的刘姓名人,比如汉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向,他创作了《战国策》《列女传》等经典著作。
再比如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他和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可以说,在文学、哲学、军事等各个领域,刘姓名人无处不在。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姓氏的来源和历史都不知道,那就太可悲了。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正因为刘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才孕育了如此众多的人才和英雄人物。
今天通过探讨刘姓的来源和名人,我获益匪浅,也更加热爱和自豪于自己的姓氏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的作文写姓氏研究刘姓

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的作文写姓氏研究刘姓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太有意思了!研究自己的姓氏源头和来历,让我感到无比好奇和兴奋。
我一直以为自己姓刘就是因为我爸爸也姓刘,可是爸爸说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姓氏的渊源比这要复杂得多。
于是,我开始了姓氏探寻之旅。
首先上网搜索了一下"刘姓"的来历。
原来刘姓始于周朝时期的一位名臣刘累。
刘累当时官职很高,是司命、掌管礼仪的大臣。
他很有智慧,教导众多学生,被尊称为"师傅"。
后来他的学生们都以"刘"作为姓氏,这就是刘姓的开端。
爷爷告诉我,刘姓在我们家族中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爸爸说,姓氏不仅是我们的身份标识,更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比如,很多刘姓人家都将"发愤读书"视为家训,就是因为刘累曾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我想继续深入了解家族历史,就查阅了一些资料。
原来我们家族最早的祖先是生活在山西的农民,后来因为战乱迁移到了东北地区。
虽然不是显赫的世家大族,但是祖先们勤劳善良、坚韧不拔,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默默传承着优良品德。
这让我对"刘"字后面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知不觉写到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这个有趣的作业。
通过这次姓氏研究,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姓氏的由来,以及刘姓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
我觉得每一个姓氏背后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传承。
这次作业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对自己的姓氏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同。
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深入研究一下!篇2大家好啊,我是小明。
最近,我们语文课学到了姓氏的知识,老师布置了一个姓氏研究的作业,要求我们选择一个自己的姓氏,写一篇关于这个姓氏的小论文。
我选择了研究"刘"这个姓氏。
刘姓是一个非常有趣又很古老的姓氏。
据说,刘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那时候,有一位叫做刘昂的人,是夏朝的重臣。
刘姓氏的由来简短文字

刘姓氏的由来简短文字《刘姓氏的由来》嘿,你知道吗?我呀,一直对自己的姓特别好奇,我就姓刘。
这刘姓啊,可有不少故事呢。
我记得有一次回村里老家,那是个特别热闹的地方,村里住着好多姓刘的亲戚。
我跟我爷爷坐在老院子里,爷爷摇着他那把旧蒲扇,我就缠着爷爷问他咱们姓刘的是咋来的。
爷爷磕了磕他的烟袋锅子,慢悠悠地说:“娃呀,这刘姓啊,来源可复杂喽。
”爷爷说啊,有一种说法是出自祁姓。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部落首领叫帝尧,帝尧的子孙里有一支被封在刘国,那地方啊,据说可美了,就像咱们村后面那片开满野花的山坡似的,到处都是生机。
从那以后呢,这些人就以刘为姓了。
我就好奇地问爷爷:“爷爷,那帝尧得多厉害呀?”爷爷笑了笑说:“那肯定厉害啊,就像咱们村里以前的老村长,大家都听他的,他带着大家把村子治理得井井有条呢。
”还有一种说法,爷爷说刘姓是出自姬姓。
周朝的时候啊,有个周成王,他把王季的儿子唐叔虞封在了唐地。
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啊,后来把唐国改名叫晋国。
到了春秋时期呢,晋大夫士会被封在了刘邑,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刘为姓了。
我听着听着有点迷糊,就跟爷爷说:“爷爷,这好复杂啊,感觉像一团乱麻。
”爷爷笑着敲了敲我的脑袋说:“娃,这就像咱家里织的布,乍一看线很多很乱,其实都是有头有尾的。
”这时候我堂哥也凑过来了,他说:“我还听说有其他的来源呢。
”爷爷就笑着让堂哥说说看。
堂哥说他在书上看到,有的少数民族也有改成刘姓的。
在汉朝的时候啊,因为汉朝很强大,有很多少数民族就特别羡慕汉朝的文化和强大,就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把自己的姓改成刘姓了,就好像现在我们看到别人有个特别酷的东西,自己也想要一样。
爷爷听了直点头说:“这娃看书就是多,知道得不少。
”我就想啊,这刘姓的由来可真是丰富多彩。
不管是哪一种来源,咱姓刘的现在可都是遍布各地呢。
就像我们这个小村子里的刘家人,大家虽然都普普通通的,但是都有着同一个姓,有着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
现在我出去上学或者到城里玩,一碰到姓刘的人,心里就感觉特别亲切,就像又碰到了老家的亲戚一样。
刘姓的名人故事

刘姓的名人故事
刘姓是中国姓氏中排名前五的姓氏之一,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刘姓人物,他们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刘备: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卧龙凤雏”之称。
他在蜀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了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被誉为“民族英雄”。
他从燕京起义开始,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建立了汉朝,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追求自由和民主。
刘墉:明朝时期著名的工程师,是万里长城的主要建造者之一。
他在建造长城的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创新的建筑技术,为中国的建筑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他的故事激励了后人在科技领域中不断突破。
刘表:东汉末年的一位地方官员,是荆州刺史。
他在荆州任职期间,秉持正义和仁爱之心,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仁爱精神的象征。
刘备、刘邦、刘墉、刘表等刘姓名人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精彩篇章,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传承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独特魅力。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首家寨古道 |姓氏谈|
| 12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湖南郴州,以字为氏,所由易孟而姓首 也。这两段记载,都具有浓郁的故事情 节,说明首氏得姓,颇为传奇。谜团之 五,除家谱记载之外,在郴州首姓族人 中,还盛传他们是“孟大王之遗孤”。 所谓“孟大王”,系指后蜀国末代皇帝 孟昶,而“遗孤”,是指北宋初年川陕 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李顺。这就牵涉 到北宋初年著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以及李顺当时究竟是被杀害还是潜藏起 来的一段历史传奇。
四
由于多种版本的《首氏族谱》中都 提到葭萌,炎陵《首氏族谱》还收录有 《南川公自述》,于是在2013年年末, 我与湖南省博物馆姓氏源流调查小组 余老师一行3人、首昭金及其族人一行8 人,专程赶赴炎陵保定孟家,查看他们 的家谱。谱中《南川公自述》一文云:
“余系出兖州邹邑,仕籍山西晋阳,唐 僖宗赐进士第。”后唐时奉命征蜀,兄 知祥据蜀称帝,“进余南川公爵”。孟 知祥死后,“侄昶嗣,荒淫无度,知不 能承家继统”,遂脱离后蜀国,先后转 投南平高季兴、楚王马殷。至北宋平定 上述三个割据政权后,缉拿南川公父 子 。“ 得 潭 州 节 度 使 周 保 权 帐 下 指 挥 潘公叔嗣星夜预闻,潜行匿迹,以待时 清。潦叙行实,手书示后,愿绍闻从前 衣德,毋鄙余之颠踬尔。”
|姓氏谈|
| 129 |
以为葭萌为五代孟知祥之弟,且谓 “葭萌心以知祥据蜀为不义”,因 别姓为首氏,窃当以鄙意臆断之。 或 者 首 氏 本 苴 侯 之 裔 ,五 代 时 有 孟氏,因避蜀难而易姓为首者,后 之子孙知其始迁之祖,原出于蜀, 会葭萌为知祥弟,亦未可知。郴州 首氏生长播迁之中,处艰危之会, 数典不忘祖,当时必有先人口说, 流传勿替,不然,湘之于蜀,迢迢 数千里,使其先非蜀人,又何庸造 此臆说?明非土著,又孟知祥割据 一方,并无勋门郡望可资攀附,使 其先果无易姓避难之事,实又何必 故为援引,以列诸家乘之中?是孟 易姓为首一事,误以葭萌为知祥之 弟又为一事。然则湘中之首为孟氏 易姓之后,而四川之首则为苴侯之 后,或不大谬。 曹典球通过考证,说明首氏源流与 葭萌无关。但他同时表示:孟改首姓, 或许有之。
□
首
刘 专
姓
可传
奇
一
就现有资料看,首姓源流具有特殊 性、神秘性、传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其一,源流短。在宋朝以前,我国 尚未发现首姓族人。南宋郑樵所撰、收 录2255个姓氏的《通志·氏族略》里, 没有记载首姓。甚至2010年远方出版社 出版12大本的《中华姓氏通史》,也无 首姓的片言只语。这说明首姓是一个稀 少而鲜为人瞩目,也就鲜有人去研究的 姓氏。
宋 末 元 初 ,社 会 剧 烈 动 荡 ,人 们 流 离 失 所 ,家 谱 大 部 分 丧 失 。元 朝 建 立后,社会又趋平稳。曾在南宋朝廷任 职、对首氏渊源略有所知的盛公一族,
辗转安家永州,重新开始记叙本族历 史。这就是永州《首氏家谱》编纂的原 委。尽管这部家谱已经很不靠谱,但它 毕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首氏家谱》, 里面还是依稀保留了首氏渊源的相关记 载,这就显得弥足珍贵。正是由于盛公 的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首氏渊源提供 了一把解密钥匙。
| 126 |
| 2015/1 |
面相当动人。临走之时,郴州慰问团有 的成员见灾区族人生活特别困难,除捐 献钱物之外,还当场将自己身上穿的衣 裤脱下来送给了前来送行的贫困灾民, 诠释了“血浓于水”的真切含义。
其三,谜团多。谜团之一,民族归 属复杂。郴州首氏,同源同宗,却既有 汉 族 ,又 有 瑶 族 ;永 州 首 氏 与 郴 州 首 氏同宗,亦为瑶族;广西首氏系永州首 氏分支,却为壮族;而四川首氏系郴州 首氏分支,却既有汉族,又有藏族。更 为离奇的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言 “天竺四姓有首氏”。现代姓氏文化学 者窦学田著《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也 如是称,言下之意,似乎首姓是从印度 迁徙来的。谜团之二,族谱不靠谱。永
州 江 永《 首 氏 族 谱 》系 元 至 正 元 年 编 修的,其旧序称:吾族祖籍郴县,宋末 尊成公来籍永明。这表明永州首氏源 于郴县。但据郴州苏仙区(原郴县)金 田《首氏族谱》记载:首氏始祖辛公, 元至正时由衡州东阳渡徙永丰乡大湾 头。如其所言,则永州首氏迁徙之时, 郴州尚无首姓族群。郴州《首氏族谱》 系明万历年间编修的,比永州族谱晚了 260余年。永州《首氏族谱》编修的年 代要早于郴州,年代越早,其可靠性、 还 原 性 应 更 大 。这 说 明 郴 州《 首 氏 族 谱》的源流记载存在问题。谜团之三, 断代时间长。所有《首姓族谱》,都提 及五代后蜀国皇帝孟知祥、孟昶父子为 其先祖。但孟昶于北宋乾德三年(965
让人疑惑的是,原本居住在永州的 首氏族人,他们又到哪里去了?是悉数 迁往广西,还是融入了强势的盛公一族 呢?这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作为首氏发祥地的郴阳首家,其家 谱记载之源流,远不如永州清晰,这又 是怎么回事呢?细细查阅郴州《首氏家 谱》,里面记载了六世祖文怡公、九世 祖一英公分别写的“序言”。
二
◇ 《首氏宗谱》书影
年)投降宋太祖,被封为秦国公,很快 暴病而亡,之后在两宋300余年的漫长 时间里,首氏蛰伏不显,踪迹难觅,偌 大一族人仿佛悉数从世间蒸发。直至 宋末元初,才突然出现盛公、尊成公、 辛公的相关记载,诸公从何而来,甚为 蹊跷。谜团之四,姓氏源流颇具传奇色 彩。郴州《首氏族谱》载:五代后唐同 光二年(924年)邢州孟知祥为西川节 度使,因据蜀称制。封其弟葭萌于汉中 为苴侯。葭萌心知其兄据蜀为不义,因 孟仲叔季遂别姓为首氏。而永州《首氏 族谱》载:尊成公讳子首,由进士官评 事,总阅天下章奏,名位显赫,未有为 斯之盛。奈天不祚宋,主忧臣辱,加有 所逼,尊成公不得已于宋末元初而徙于
其二,分布窄。现在的首姓家族, 主要居住在湖南、四川和广西三省区。 就人口而言,湖南多于四川,四川多于 广西。湖南的首姓主要居住在郴州、永 州、常德、长沙、岳阳等相对狭小的区 域。资料统计,全国首姓人口大约有3万 余人,而郴州首姓人口就占了1.2万,将 近40%,是首氏族群最大的聚落。郴州
首姓又相对集中居住在苏仙区白露塘、 许家洞、望仙镇以及资兴市州门司、彭 市、清江等地,大小自然村落200余处。 清代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卷上· 氏族》称:首氏始祖辛公,元至正时由 衡 州 东 阳 渡 徙 永 丰 乡 大 湾 头 ,为 郴 望 族,至今传25世。永州江永、江华等地 有首姓3200余人,广西恭城、临桂、富 川等地首氏系郴州、永州首氏的分支, 约有近4000人;重庆大足、梁平,四川 江油、达州、松潘等地有首姓约6000余 人,其他首姓族人散居广东、湖北、江 西、贵州等地。2008年,四川汶川“5· 12”大地震,郴州首氏族人听说大竹、 江 油 等 地 首 氏 村 落 灾 情 严 重 ,亲 情 所 系,立马自发组织首氏慰问团,号召族 人捐钱捐物,千里迢迢赶赴灾区慰问。 由于素未谋面,双方约定以家谱中的字 辈排行相认。下车伊始,这边称:一元 逢士裔,对方答:永启焕成章。两边的 字辈排行竟然完全一致。握手拥抱,场
| 130 |
| 2015/1 |
痛苦决定。而且,南川公念念不忘“以 待时清”。不过恐怕南川公已预见家族 辉煌难再,所以在有生之年亲自写下序 言,以“手书示后”,希冀后人谨记, “毋鄙余之颠踬尔”。若不改姓,何来 “颠踬”?
南 川 公 在 万 分 危 急 时 刻 ,果 断 作 出了“孟改首姓”的正确决策,一家人 才得以成功地躲避了大宋王朝的严密 追捕,化解了整个家族的灭顶之灾。此 外,“孟改首姓”还体现了南川公所具 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兄弟排行之中孟仲 叔季,孟乃首也。显然,南川公希望其 后人“由首及孟”,牢记自己的孟姓本 源。
除这篇《南川公自述》外,其家谱 中还收录有南川公的一首诗,题为“弃 蜀入楚临行题壁”,叙述的也是离蜀避 难的经历及隐姓埋名的苦衷。
《南川公自述》及其诗,给我们提 供了两条极其重要的信息:(1)南川公 系后蜀国皇帝孟知祥之弟孟知孝,也即 《首氏族谱》里记载的所谓“葭萌”。 “葭萌”是首氏后人为躲避朝廷追杀, 假借战国故事,故意掩人耳目而虚构的 人名。只不过悠悠岁月、沧海桑田,一 段原本清晰明了的家族历史,随着当事 人、核心知情人的不断离去,加上信息 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地衰减、变化,以 致后人记忆与历史事实渐行渐远,真相 难觅。(2)孟改首姓,最早始于南川公 及其孙子世琦、世珍;时间是北宋太祖 乾德四年(966年);原因也并非“葭萌 视其兄僭篡不义”,而是因为受到宋太 祖全国通缉,不得不做出隐姓埋名这一
盛 公家 谱 介 绍:盛 公 位 登 进 士,由户部主事出任衡阳牧,经览 全州金车揽村,爱其山清水秀,遂 有志于斯而筑迹焉。后尊成公宋末 进士,职授评事。 尊成公是盛公之嫡孙,因此,盛公 是 南 宋 时 人 无 疑 。又 根 据 盛 公 自 序 分 析,盛公最晚应是宋宁宗(1195~1224 年在位)时人。这段文字为当世之人所 记当时之事,可信度很高。它传递出以 下几个关于首氏源流的重要信息:(1) 郴州是首姓的大本营。除永州首氏外, 广西首氏是永州首氏的分支,其宗祠对 联称:“析族自郴阳,溯遥遥遐宙,举 孝兴廉,代传科第;迁居来营浦,看密 密连支,左昭右穆,仍共本源。”四川 首氏,其家谱扉页上直接书为“郴阳世 族”。这说明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首姓, 是由郴州迁徙过去的。(2)在盛公之 时,永州就有了首姓族人,而且已经繁 衍了五代。也就是说,在北宋末年或南 宋初年,郴州首氏就有族人迁往了永
关于“首姓从何而来”的问题,永 州江永《首氏族谱》收录了一篇盛公亲 自写的“旧序”,其中有段话颇耐人寻 味,现抄录如下:
余 郴阳 人 也 ,去 永邑 数 百 里 许。平时披览舆图,颇知大概。究 竟方土人物,得之于仿佛间。今皇 上 御极 之 二年,时余 在京供职, 恭膺简命,振铎斯土,于是扣舟而 来。过洞庭,历星沙,越衡岳,逾 月抵道州河畔,将次入境,见其山 川秀雅过于寻常,信乎天 地清淑 之钟毓,必有世家大族卜庐其间。 及莅任后,葱葱郁郁满宫墙,不禁 喟然叹曰:噫欤休哉!近于兹四载 矣,两监邑试,而拔前茅者,辄多 同姓。初未计同宗然否,因忆大父 之言曰:吾族自青齐来郴,转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