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比较
世人为什么总喜欢把李白杜甫放一起比较

世人为什么总喜欢把李白杜甫放一起比较世人为什么总喜欢把李白杜甫放一起比较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
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
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诗人的关系都不错。
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
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
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
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
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
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
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
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
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
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
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
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李杜诗歌对比

二、李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李杜的文学风格: 1、李白的“清雄飘逸”: 2、杜甫的“沉郁顿挫”: 论文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是思想上的承接和发扬者,是时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者,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才性契合的产物,并且散见于他们的创作之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创作风格、七言古诗、清雄飘逸、沉郁顿挫
正文:
李白与杜甫在创作风格上都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表达了自己的述作之志。这种认识显然来自先秦和汉儒的文学理念。两个人也都反对一味地讲求绮丽靡艳。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乔象钟等学者根据李白这首诗而认为李白有复古倾向。李白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主张的影响,指出了“道丧”的现实情况,并且标举风雅汉魏,但是,李白并不是完全否定建安以后的文学。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看,李白明显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诗骚的影响有之,而元嘉永明的影响也有。李白的很多作品都曾对陶谢鲍庾等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杜甫也曾把李白比作“庾开府、鲍参军”。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复古者。据罗
李白和杜甫:两位卓越的诗人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两位卓越的诗人之比较介绍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对比和评述这两位伟大的诗人。
生平背景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出生在吉州(今江西九江市),精通诗、书、礼、乐等领域,被誉为“诗仙”。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末期的伟大文学家。
他生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荥阳市),早年游历四方,深受社会动荡与民间苦难的影响。
作品风格对比李白•多情豪放:李白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奔放、热情、豪放和无拘无束的个性。
他写景描写宏大壮丽,但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唯美浪漫:李白喜欢描绘仙境和神话传说,常以饮酒、游乐和追求自由为题材,打造出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作品。
•艺术张力:李白的诗歌中大量运用夸张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知行合一:杜甫在诗中表现出对社会问题和政治局势的关注,并将之融入到自己实际生活经历的感悟中。
•抒发忧愤:杜甫笔下的诗歌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生活困苦、身受战乱之苦、民众疾苦等深刻情感。
•笔触细腻:杜甫善于用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的细致描写来塑造形象,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
影响与评价李白•文艺复兴:李白倡导的豪放派诗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流派创立:他自成一派,被誉为“李白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赞誉评价:被尊称为“诗仙”、“诗神”,被许多后世文人推崇和崇拜。
杜甫•社会触角:杜甫深入社会底层,关注贫苦人民的疾苦和社会问题,以正义与同情心感染了众多读者。
•学术推崇:他主张反对空谈浅薄之学,注重实践与思辨相结合,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
•文化典范:被尊奉为唐代最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之一。
李白、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不同,但
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诗作追求自由的情感表达,采用新颖的语言及独特的形式,表
达了广博的思想内涵,被誉为“天马行空”的诗人,集浪漫主义和唯美
主义于一身,注重用情追境,富有情趣和韵味。
而杜甫以节俭务实的态度,用诗歌反映历史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常
常写出淋漓尽致,生动而真实的形象。
他的诗歌以抒发情感,展现古
典叙事艺术为主,他被誉为“实事求是”的诗人。
总而言之,李白宣泄心中的情感,在艺术表达上更加的浪漫洒脱;而
杜甫则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反映历史现实,表现出更加真实的生活景象。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1、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
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
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
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2、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
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
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
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
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
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
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3、从风格上来讲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白和杜甫:一、思想: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白经常用夸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杜孰优孰劣的争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杜之间的交谊、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本世纪较早探讨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
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
如他在写到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杜之交谊。
他认为,"杜甫对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杜之间的交谊。
他认为,"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
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
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导语: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他们的名字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
然而,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
李白是诗仙,仙是超凡脱俗的。
他天马行空、豪放飘逸、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杜甫是诗圣,圣是超凡人俗的。
他感时忧国、绪密思深、沉郁顿挫。
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若以音符来作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难。
因此,无论为文、为诗、为歌,甚至为人,李白和杜甫可以算作是两条道上的火车,很难走到一起。
然而,公元744年至745年,这两位诗人的运行轨道曾有过短暂的交接.公元744年,李白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从长安来到了洛阳,时年44岁。
而34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
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天子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
而杜甫却是初出茅庐,诗名未就。
时年34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0岁的李白十分仰慕。
他们在当时的东鲁,也就是现在的兖州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当年的秋天,他们又一起游玩了梁、宋两地。
第二年,李杜又同游齐、鲁两地。
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泅水春”等等。
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

“诗仙”与“诗圣”诗歌之较量“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可谓是古代文学银河中两颗闪亮的星,身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满腹才情、一腔爱国热忱,在他们作品中便可一览无余他们对国家炽热的感情,然而都仕途不顺,报国无门。
他们间的情谊可用“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玩”概括,其诗歌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生活背景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主要风格:豪放飘逸。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风格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他恪守儒家思想,其二,仕途不济,命运多桀,使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增大,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二、诗人思想不同李白思想可用以下四句概括:“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破灭了理想,渴求个性解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主线为忧国忧民,主角为普通百姓。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所以他的作品堪称“诗史”。
三、他们的诗歌创作方面手法迥异。
李白善用浪漫主义手法,用绝妙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蓬勃的激情来勾勒出生活图景,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李白以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实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对朝廷的腐败。
李白、杜甫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抨击这社会的不公。
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区的喜爱,对仙界的向往,表现其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心情的表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他可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与神仙驾着鸾车一起游玩,这是何等自在.又怎能使其委屈地伺候这些权贵呢 !杜甫十年长安政治生活结束后,由京城回奉先,写下了一篇记述自身遭遇和旅途见闻的诗篇。
诗以“忧黎元”为核心.抨击最高统治集团政治的腐败,聚敛的残酷.把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概括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字当中。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诗人想辅助皇帝,为国尽力,但得不到皇帝的重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妻离异县。
十 El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
里巷犹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诗人用鲜明的对比,写出富贵之家酒肉臭,贫穷之家饿死儿女的不公现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上。
“自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的《蜀道难》、《怨别离》、《梁甫吟》等都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和幻想形式来表现其思想感情的典型事例。
杜甫长期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他的《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哀江头》等诗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攀上现实主的高峰。
二、诗歌风格的上不同所谓“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是反映一个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杜甫诗歌主导风格的表现之一是在语言方面的不同。
太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
子美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
一个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清新自然的语言脱口而出,毫无雕饰之处。
“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孑L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
构成太自豪放纵逸的特征,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吸取古人的长处,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高境界。
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就是他能通过语言把民族矛盾以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出来。
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云雷屯不已,艰难路更蹋”(《观水涨》),“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
写下这些诗句杜甫的心情是多么地悲痛啊。
李白诗歌气势豪迈。
他以“大鹏一日同风起”的气势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他笔下的黄河景象十分的壮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西岳睁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崔丹谷高掌开”(《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他的蜀道之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的天姥之高,“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的“一风三日吹到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李白诗中的长江、黄河、蜀山、天姥都是那么地雄伟壮观,气势都是那么地豪放。
杜甫诗歌气势雄浑。
在他的笔下山水都是悲、凉、寒的。
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大声吹地砖,高浪蹴天浮”(<江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封寒”(<九日蓝田崔氏庄)),在他的笔下花鸟会伤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李白诗歌飘逸俊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他们风格不同还表现在对同一事物描写流露的感情不同.对待它们的心境也不一样。
对山、对水、对月、对酒、对友情.他们的风格迥异同是登岳阳、游洞庭,李白是“铲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刹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杜甫是“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个是豪言壮语,把君山铲却,让洞庭水不受阻碍地流:另一个是感慨流涕,家人飘零,战争未息,国与家皆不稳。
对此痛哭流涕。
一个是飘逸豪放;一个是沉郁低沉。
月是诗人经常吟咏的对象之一。
李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月是他的知己,他笔下的月常是一轮高挂的明月。
李自在回忆小时侯见月的情景时写下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他在游玩时总有月来陪伴,游秋浦白箭坡时,高兴得“天借一明月。
飞来碧云端”(<游秋浦白箭坡二首>),他泛舟沔州城南湖时,也深喜“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泛沔州城南湖郎官湖》),他游洞庭,醉心于“湖心泛月归”(<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天上那轮明月总能给诗人带来兴奋.他愿与月相对,与月徘徊,“花闻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能够“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杜甫笔下的月又别有一番风味。
他笔下的月是思家之月,他望月怀人。
“今夜郫州月,闺中只独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笔下月是凄凉的是寒冷的.“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寒冷的月照着这白骨.气氛如此凄凉,这是令人伤感的月。
他笔下的月是哀愁的,“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疾愁”,他笔下的月是孤单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同是诗人笔下的月亮。
一个使人快乐,一个使人悲伤:一个是明月当空,一个是一弯新月;一个是陪伴诗人的知己。
一个是引起诗人思家之物。
对此月亮,两人的心境不同,因此表现的诗风也不同。
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一种象征性的形象。
意象可分为写实意象、浪漫意象和象征意象。
李白诗歌表现的意象是浪漫的,杜甫诗歌表现的意象是写实。
浪漫意象是选择了按理想化原则塑造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
运用夸张变形、驰骋想象以求理想的完美表达。
写实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塑造意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意象在诗中充分表现出来。
惊人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诗歌特别富有诗意。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能懂他的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能替他遣愁解闷。
蜀道的艰险他用“扪参历井仰协息”来形容;北方的严寒他用“燕山雪花大如席”来形容;自己的愁思他用“白发三千丈”来形容:瀑布的雄伟壮观他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这些众所周知的句子,表明了诗人的想象何等丰富,夸张运用的恰到好处,也是其浪漫主义的完美表达。
杜甫是按照生活本身来塑造形象。
在他的笔下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这些花鸟都成为心烦意恼之物了。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这里的山水不再是“相看两不厌”而是令人伤感的。
对战争的描绘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
李白可以上天“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杜甫却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害,杜甫按生活的本来面貌融人他的诗歌当中.按照生活的本来塑造意象。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他俩的评价。
李白、杜甫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
关心国家的命运。
关心人民的疾苦。
但他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追求的诗歌风格不同.诗歌表现的意象也不同。
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
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诗风飘逸俊美,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一个表现的是浪漫意象,一个表现的是写实意象。
我们不能不为我们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
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
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