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CT正常表现

呼吸系统疾病的CT正常表现

在CT影像纵隔窗可显示胸壁的骨性部分。胸壁前方有胸壁和胸锁关节。肋骨呈条带状,可

见其骨皮质和骨髓腔。肋骨的长轴与CT层面成角,在同一层面不能显示其全长,故肋骨的

序数和详细形态不易判断。肋骨的斜行断面形态有时类似骨破坏。胸椎位于胸廓后部,可分

辨出椎体、椎弓、横突和棘突。椎管中央有硬膜囊。肩胛骨位于胸壁两侧,左右对称。在肺

尖层面第一胸肋关节有时突入胸廓内,类似肺内结节,根据具体特殊部位易于正确判断。胸

壁的脂肪可使各组肌肉详细显示。在胸壁第五肋以上有胸大肌及后方的胸小肌。最前方为女

性乳房,可见皮肤、皮下组织和乳腺。第七肋以下有腹直肌及腹外斜肌。肩胛骨易分辨。腋

窝部有丰富的脂肪,其内淋巴结肿大易于发现。后壁有斜方肌、菱形肌和胸椎棘突周围肌群。

2胸膜

胸膜分为壁层和脏层胸膜。壁层胸膜被覆盖于胸壁的内表面,脏层胸膜包裹着每一个肺叶。

叶间裂由相邻肺叶的双层脏层胸膜构成,CT可以根据叶间裂识别肺叶。右肺水平裂因与CT

层面平行,在CT上不易显示,但根据其邻近无肺血管影像可判断其位置。斜裂表现为线状

影像,有时线状影像不明显,根据无血管区域,其位置可判断。奇静脉裂是最常见的副裂,

发生率约为1%,CT上为肺尖部的带状影像,连向上纵隔。位于胸骨表面的壁层胸膜与胸内

筋膜之间的脂肪层称为胸膜外或胸膜下脂肪,在身体较胖的人可达数毫米厚。在HRCT上,

在前外、后外及侧胸壁肋间隙的内面,肺与胸壁交界处有1~2mm的带状软组织影,称为肋

间带。肋间带是脏层胸膜、壁层胸膜、胸膜生理液体、胸内筋膜和肋间最内肌的总和投影,

肋间脂肪与肋间肌肉分界。在 HRCT上还可见在前部的肋骨、肋软骨和胸骨后有一纤细的带

状影,为胸横肌的投影。

3肺部

3.1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层厚为8mm或10mm的常规CT扫描像上可清楚地显示支气管树的分支情况,近似水平走行的支气管在同一层面可显示其长轴形态,如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上叶前段(BⅢ)和后段(BⅡ)

支气管,右肺中叶支气管、右肺及左肺下叶上段支气管及左肺上叶舌段支气管等。斜行及上

下方走行的支气管呈不同形态的横断面,圆形或椭圆形。肺动脉伴随支气管走行,右肺上叶

尖后支及前支肺动脉位于支气管的上、内侧。后段肺动脉分为两型:为上升肺动脉型和回旋

动脉型,上升肺动脉型的后段肺动脉沿后段支气管下方向后上走行,回旋动脉型的右上叶尖

后支肺动脉向后外上方走行。左上叶支肺动脉位于支气管内侧。右中叶支肺动脉外侧及内侧

支分别位于同名支气管外侧走行。左肺动脉上、下舌支位于支气管上方,两肺下叶支肺动脉

位于支气管外侧。

肺静脉位于肺段或亚段之间。右上肺静脉分为中心静脉型(占80%),半中心静脉型(占10%),无中心静脉型(占10%)。左上肺静脉也有类似的类型。右上中叶支静脉位于支气管和肺动脉

的下方,在各段间走行。左上舌支肺静脉在同名支气管和肺动脉下方层面上可见。左、右下

肺静脉呈水平方向至左心房,因而在CT上显示其长轴影像,而肺动脉在左、右下叶支多为

横段面影像。在形态上肺静脉的分歧角多为钝角,而肺动脉分歧角呈锐角。在 CT连续层面上,较大肺静脉与肺动脉交替出现,追踪观察相邻数个层面的血管走行可将二者区别。

在解剖形态上,结缔组织包绕的支气管和其伴随的肺动脉称为支气管血管束,此为 HRCT重

要解剖结构。在CT上可显示支气管血管束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及5级以上的支气管分支。正

常结缔组织不能显示,支气管血管束自肺门至小叶肺动脉逐渐变细,边缘光滑清楚。

3.2次级肺小叶

次级肺小叶(以下简称肺小叶)是由结缔组织间隔包绕的最小肺单位,小叶支气管远端包括

3~5支呼吸性细支气管。肺小叶周围的结缔组织间隔称为小叶间隔,其内有静脉及淋巴管。

小叶中心有小叶支气管及伴行肺动脉。肺小叶直径约为0.5~3.0cm,CT检查时,肺脏外围部

的肺小叶最易显示,表现为多边体形态,基底部位于脏层胸膜。正常人CT上,小叶间隔不

易显示,在HRCT上偶可显示,表现为与胸膜垂直的线状影像,与胸膜相连。小叶中央的点

状结构称为小叶核,为伴随小叶支气管的小叶中央动脉的横轴位投影,小叶核距离小叶间隔

及胸膜约1cm。小叶中央动脉不在横轴位投影时表现为细小的分支状线形影像,此影像与胸

膜之间约有5mm的距离。

3.3肺门

在CT片上,正常肺门的高密度影像主要由肺动脉及肺静脉构成。正常淋巴结不能显示。在

肺门还可见支气管的壁及含气管腔。

在左、右肺上叶支肺动脉、左、右上肺静脉及左、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肺门区无大的血管,肺血管表现为结节状及条状影像易与淋巴结肿大区别。在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左肺上叶支

气管位于左上肺静脉和左下叶支肺动脉之间,左主支气管壁在主动脉及左下叶支肺动脉之间

直接与肺组织相毗邻可显示部分管壁。右侧中间段支气管后壁显示清楚,与食管、奇静脉隐

窝相邻,其厚度在3mm以内。右下叶支肺动脉和右上肺静脉可形成分叶状结节影像,易误

认为是肺门肿块。在右肺中叶支气管层面,右肺中叶支气管位于右下叶支肺动脉及右上肺静

脉之间,右肺下叶支气管的后壁可显示。在下肺静脉层面,下叶支肺动脉的肺段分支直径可

小于1cm。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680-683.

[2]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60.

[3]王新房,张青萍.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1-427.

肺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分析与诊断

肺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分析与诊断 一、背景介绍 肺部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在临床上,通 过影像学技术进行肺部检查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肺部常见疾病的分析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影像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肺部常见疾病及其影像学表现 1. 肺炎 肺炎是指肺实质内感染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影像学表现多样。在X线胸 片上可见局灶性渗出阴影,常伴有肺泡实变、小叶间隔增厚等特点。CT扫描可进 一步显示渗出灶形态及范围,帮助确定感染类型和程度。 2.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在胸片上可出 现干酪样坏死灶、纤维素附着、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等征象。而CT扫描则可显示更 为详细的结节、空洞、钙化灶等特点,有助于结核病分型和判断治疗反应。 3. 肺恶性肿瘤 肺恶性肿瘤是指发生在肺部的恶性肿瘤,常见类型包括肺癌、转移性肿瘤等。在影像学检查中,胸片上可见异常阴影、支气管受阻征象等;CT扫描可以显示肿 块的形态、大小以及局部浸润的程度,有助于术前定位和评估手术可行性。 4. 肺栓塞 肺栓塞是由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主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严重疾病。在CT肺 血管造影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显示梗死区域、断段征、血管阻塞等表现。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反应所致的气流受限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影像 学检查中可见肺部气肿、纵横膈扁平化等特点。CT扫描可以更加全面地显示肺部 的结构改变情况,帮助评估病情和预测预后。 三、影像学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1. 早期发现 影像学适用于早期发现疾病,即使在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 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和筛查。例如,在肺癌早期和结核初期,X线胸片或CT扫描 可以发现非典型或微小灶。 2. 疾病分型 影像学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肺部疾病进行判断和分析。例如,在结核病中, 根据胸片或CT扫描结果,可以鉴别活动性结核与非活动性结核;在COPD中,通 过观察血管纵横膈角度的变化程度,可进一步判断该疾病的程度和类型。 3. 评估治疗反应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根据影像学表现的变化,可以了解病灶的吸收和纤维化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四、结论 肺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分析与诊断在临床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胸片检查、CT扫描等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疾病、进行分型和评估治疗反应。 然而,在诊断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准确性和全面性。未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肺部疾病的诊断将更加准确和精细化。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诊断及影像学表现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诊断及影像学表现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理诊断和影像学表 现对于准确确定疾病性质、选择治疗方案以及评估病情进展起着重要 作用。本文将针对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理诊断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诊断主要基于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典型 的组织学特征包括: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充血、渗出和间质性炎症反应等。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理诊断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变的性质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对 于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表现 1. X线胸片表现 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用于支气管肺炎的初 步筛查和评估。典型的X线胸片表现包括:受累肺段或叶实变、模糊 的肺纹理、肺野浸润和肺势块等。这些特征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可 能会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在轻度病例中,X线表现可能较为不 明显,因此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更为重要。 2. CT影像表现 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提供更为准确和详 细的支气管肺炎表现。典型的CT影像表现包括支气管黏膜增厚、肺实

变、浸润灶、小叶间隔增厚等。此外,CT扫描还能显示肺内小脓肿、空洞、积液等并发症。通过CT检查,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3.其他影像学方法 支气管肺炎的影像学诊断还可采用其他辅助检查方法,例如支气管镜、超声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等。这些方法在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黏膜炎症及黏膜渗出状态,准确评估病变部位和范围。超声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能提供更为详细的局部解剖信息,发现较小的病灶和病变扩散。 总结: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诊断和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医生准确判断疾病性质和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病理诊断主要基于组织学检查和病原体培养结果,代表了疾病的基本特征和并发症情况。影像学表现主要通过X 线胸片、CT扫描等方法进行观察和评估,提供了更为直观和准确的疾病表现。综合病理诊断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的CT正常表现

呼吸系统疾病的CT正常表现 在CT影像纵隔窗可显示胸壁的骨性部分。胸壁前方有胸壁和胸锁关节。肋骨呈条带状,可 见其骨皮质和骨髓腔。肋骨的长轴与CT层面成角,在同一层面不能显示其全长,故肋骨的 序数和详细形态不易判断。肋骨的斜行断面形态有时类似骨破坏。胸椎位于胸廓后部,可分 辨出椎体、椎弓、横突和棘突。椎管中央有硬膜囊。肩胛骨位于胸壁两侧,左右对称。在肺 尖层面第一胸肋关节有时突入胸廓内,类似肺内结节,根据具体特殊部位易于正确判断。胸 壁的脂肪可使各组肌肉详细显示。在胸壁第五肋以上有胸大肌及后方的胸小肌。最前方为女 性乳房,可见皮肤、皮下组织和乳腺。第七肋以下有腹直肌及腹外斜肌。肩胛骨易分辨。腋 窝部有丰富的脂肪,其内淋巴结肿大易于发现。后壁有斜方肌、菱形肌和胸椎棘突周围肌群。 2胸膜 胸膜分为壁层和脏层胸膜。壁层胸膜被覆盖于胸壁的内表面,脏层胸膜包裹着每一个肺叶。 叶间裂由相邻肺叶的双层脏层胸膜构成,CT可以根据叶间裂识别肺叶。右肺水平裂因与CT 层面平行,在CT上不易显示,但根据其邻近无肺血管影像可判断其位置。斜裂表现为线状 影像,有时线状影像不明显,根据无血管区域,其位置可判断。奇静脉裂是最常见的副裂, 发生率约为1%,CT上为肺尖部的带状影像,连向上纵隔。位于胸骨表面的壁层胸膜与胸内 筋膜之间的脂肪层称为胸膜外或胸膜下脂肪,在身体较胖的人可达数毫米厚。在HRCT上, 在前外、后外及侧胸壁肋间隙的内面,肺与胸壁交界处有1~2mm的带状软组织影,称为肋 间带。肋间带是脏层胸膜、壁层胸膜、胸膜生理液体、胸内筋膜和肋间最内肌的总和投影, 肋间脂肪与肋间肌肉分界。在 HRCT上还可见在前部的肋骨、肋软骨和胸骨后有一纤细的带 状影,为胸横肌的投影。 3肺部 3.1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层厚为8mm或10mm的常规CT扫描像上可清楚地显示支气管树的分支情况,近似水平走行的支气管在同一层面可显示其长轴形态,如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上叶前段(BⅢ)和后段(BⅡ) 支气管,右肺中叶支气管、右肺及左肺下叶上段支气管及左肺上叶舌段支气管等。斜行及上 下方走行的支气管呈不同形态的横断面,圆形或椭圆形。肺动脉伴随支气管走行,右肺上叶 尖后支及前支肺动脉位于支气管的上、内侧。后段肺动脉分为两型:为上升肺动脉型和回旋 动脉型,上升肺动脉型的后段肺动脉沿后段支气管下方向后上走行,回旋动脉型的右上叶尖 后支肺动脉向后外上方走行。左上叶支肺动脉位于支气管内侧。右中叶支肺动脉外侧及内侧 支分别位于同名支气管外侧走行。左肺动脉上、下舌支位于支气管上方,两肺下叶支肺动脉 位于支气管外侧。 肺静脉位于肺段或亚段之间。右上肺静脉分为中心静脉型(占80%),半中心静脉型(占10%),无中心静脉型(占10%)。左上肺静脉也有类似的类型。右上中叶支静脉位于支气管和肺动脉 的下方,在各段间走行。左上舌支肺静脉在同名支气管和肺动脉下方层面上可见。左、右下 肺静脉呈水平方向至左心房,因而在CT上显示其长轴影像,而肺动脉在左、右下叶支多为 横段面影像。在形态上肺静脉的分歧角多为钝角,而肺动脉分歧角呈锐角。在 CT连续层面上,较大肺静脉与肺动脉交替出现,追踪观察相邻数个层面的血管走行可将二者区别。 在解剖形态上,结缔组织包绕的支气管和其伴随的肺动脉称为支气管血管束,此为 HRCT重 要解剖结构。在CT上可显示支气管血管束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及5级以上的支气管分支。正 常结缔组织不能显示,支气管血管束自肺门至小叶肺动脉逐渐变细,边缘光滑清楚。 3.2次级肺小叶

呼吸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X线 一、判断仅是提示作用,放射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与作用(ppt1、2) 1、判别胖瘦 主要依据皮下脂肪厚度; 锁骨上皮肤皱褶影:位于锁骨上缘,与锁骨平行,宽3-5mm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皮下皱褶越厚,脂肪越多; 腋下、腰部脂肪影; 2、判别男女 主要依据乳房影; 乳房影:位于双肺下野,下缘清晰,上缘密度逐渐减低的半圆形高密度影; 乳头影:位于第5前肋间呈双侧对称的小圆形阴影(与肺内结节鉴别——侧位片); 3、判别老少 肋软骨钙化: 肋软骨钙化:20岁后第一肋软骨最先钙化,以后从第12肋软骨起向上依次钙化,第2肋软骨最后钙化; 4、判断体型 胸片一般等大,故视野小者体型大; 例1 年龄①>③>②; 胖瘦②>①>③; 性别:①男性;②女性;③不可辨认;

二、异物(ppt3) 例2 胸衣纽扣、衣领胃管、曲别针 三、识别骨骼(ppt5-8) 例3 蓝色区域:左肩胛骨 中箭:右锁骨 粗箭:右第五肋 红圈:第一肋软骨钙化 四、胸部正常解剖 1. 气管:约平胸骨角处分叉,左、右主支气管可见,左侧较陡直; 左、右主支气管以下分支不能显示; 2. 肺: 肺野(仅在X线中使用):后前位胸像自纵隔肺门向外透光区域; 沿第2、4前肋下缘水平画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肺叶; 自肺门到一侧肺野的最外部纵行均分内、中、外三带; 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形成,为自肺门向外周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立位时下肺野肺纹理较粗; 肺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结组成; 右肺门可见右下肺动脉,正常周径约1.5cm; 后前位,左肺门略高于右肺门;侧位,右肺门多位于左肺门前方; 肺叶: 分叶:右肺:横裂:后前位,第4前肋水平的横行细线状阴影;

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病例图片

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病例图片【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横断面肺窗示左侧脏层胸膜线和气液平面(↑)。 【影像诊断】:左侧液气胸。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纵隔窗示右侧胸膜条状高密度钙化灶。 【影像诊断】:右胸膜条状钙化。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纵隔窗横断面(A、B)示胸膜多发结节,结节内见钙化。 【影像诊断】:结肠癌胸膜转移。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肺窗MPR冠状面重建(A)及纵隔窗横断面(B)显示左胸腔内含气肠管进入胸腔,与腹腔相连续,其间可见横贯肠管的黏膜皱襞。 【影像诊断】:外伤性左膈疝(小肠疝入左胸腔)。 【CT图片】: 【影像表现】:胸部平片(A)示双下肺多发结节状阴影,CT平扫肺窗(C)见病灶大小不等,周围有短粗毛刺,纵隔窗(B、D)可见病灶内的高密度钙化。 【影像诊断】:骨肉瘤肺转移。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增强纵隔窗横断面(A)及冠状面重建(B、C)示左侧胸廓饱满,左胸腔可见多个结节样和块状软组织影,占据大部分胸腔,密度不均,动脉期内可见杂乱血管影,不均匀强化,部分为低密度坏死区。 【影像诊断】:左胸膜间皮瘤。 【普通放射图片】: 【影像表现】:X线胸部正位(A)及侧位(B)显示左肺上叶尖后段纵隔旁高密度肿块(↑)。 【影像诊断】:支

气管囊肿1。 【CT图片】: 【影像表现】:CT不同层面增强扫描(A、B)示双侧肺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 【影像诊断】:纵隔淋巴瘤3。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纵隔窗显示双侧胸腔积液,其中右侧胸腔积液呈多阶梯样包裹性改变。 【影像诊断】:包裹性胸腔积液。 【MRI图片】: 【影像表现】:MRI平扫示纵隔内气管隆突下囊性病变,平扫横断面(A)、冠状面(B)T2WI呈明亮高信号,壁薄;冠状面(C)T1WI呈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D)无强化(↑)。 【影像诊断】:纵隔内支气管囊肿。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横断面肺窗示双下肺基底部多发环形影,似蜂窝状,正常肺结构消失。 【影像诊断】:蜂窝状影像。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横断面肺窗示右上叶内细线状影,部分小叶间隔在肺的边缘部与胸膜垂直,连成多角形。 【影像诊断】:小叶间隔增厚。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横断面肺窗示两肺多发散在的小圆形低密度区,仍可见小叶中心动脉。 【影像诊断】:小叶中心型肺气肿。 【CT图片】: 【影像表现】:CT平扫横断面肺窗示胸膜下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区,大于1cm的含气空腔为肺大泡(↑)。 【影像诊断】:间隔旁型肺气肿。 【CT图片】:

经典影像征解析之呼吸篇

捕捉影像中的蛛丝马迹,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读片,是呼吸内科医师的必备基本功之一。 影像学十分复杂,要记住种类繁多的各种征象并非易事。 呼吸时间为大家整理呼吸系统经典影像征,初学者也可以秒懂哦! 毛刺征 在平片或CT 肺窗上常常可以看到自肺内肿块或结节边缘向肺周围实质伸展的、不与胸膜相连的放射状无分支短线状影。小于 5 mm 的毛刺称为短毛刺,大于或等于5 mm 的称为长毛刺。肺结节或肿块边缘有很多种情况,锯齿、尖角、三角形、分叶等,其中前三种情况称作棘突征;边缘线条影如果和胸膜相连则称作胸膜凹陷征;如果边缘线条有分支,则为血管影。 毛刺征主要见于周围型肺癌,是肿瘤细胞向邻近血管鞘或局部淋巴结浸润,或者促结缔组织生成反应形成的纤维带。良性结节如炎性假瘤和结核球,边缘也可见毛刺,不过常常是长毛刺。

空气半月征(海蚌含珠征) 该征象通常被认为是曲菌移植到已有的空洞内或在血管侵袭性曲菌病中梗死的肺收缩的结果。但该征象也见于其他情况,包括结核病、Wegener 肉芽肿、空洞内出血和肺癌。 真菌感染的早期X 线表现可能正常,之后出现但发或多发边界不清的周围性斑片状影,最后呈大片状或结节、或肿块抑或粟粒状,大约半个月后出现空气半月征(发生率约50%)。

马赛克征(马赛克灌注) 马赛克征表现为肺密度增高区和肺密度减低区夹杂相间呈不规则的补丁状或地图状。吸气相上的马赛克征可能是由浸润性肺疾病、空气潴留或血管阻塞引起。呼气相的马赛克征更加明显,则可确定有空气潴留引起。 血流分配到那些正常肺组织区的密度则增高,表现为相应肺密度区域的增高。这种异常的低密度和正常肺组织的相对高密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所谓的「马赛克分布」。 这种征象的形成主要有小气道疾病、血管性疾病如肺栓塞、浸润性肺病如卡氏非囊虫肺炎、慢性嗜酸性肺炎、过敏性肺炎及化脓性肺炎等。

病毒性肺炎丨CT表现、诊断要点

病毒性肺炎丨CT表现、诊断要点 来源:熊猫放射 病毒性肺炎 Viral Pneumonia 小叶中央结节伴边缘模糊的磨玻璃影,左肺上叶浅淡的树芽状密度。 小叶中央结节,混合磨玻璃密度。 术语 •病毒病原体所致肺部感染,典型的累及自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的呼吸上皮 •肺炎(肺泡受累)较少见,但常严重且进展迅速 影像表现 •直径在4-10mm的小叶中央结节和分布于支气管周围的磨玻璃影 CT表现:表现多样,不具特异性 •细支气管炎(小气道受累) 小叶中央结节: •直径4-10mm,可为粟粒状 •斑片状支气管周围分布 •边界不清,可有磨玻璃晕 •常伴磨玻璃密度背景 •病理相关:病毒累及终末气道 马赛克密度(与充气过度相关) 树芽征较细菌性肺炎少见 •气管支气管炎(较大气道受累):支气管壁增厚,肺段实变 •肺炎(全肺受累) •实变及磨玻璃密度,病理相关:非心源性肺水肿或弥漫性出血 •分布:局灶性或弥漫性

•小叶间隔增厚 病程 •潜伏期:气管支气管炎,通常在7~14天内缓慢进展 •暴发期:肺炎型,通常由非心源性肺水肿或出血而迅速进展 •晚期:由小气道损害而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若突然恶化、空洞形成或胸腔积液增多需考虑细菌重叠感染 病理 •侵入门户:吸入病毒飞沫或接触被污染的表面(病毒飞沫在24-48小时内可存活) 临床表现 最常见体征/症状:发热、鼻炎、咽炎、头痛、干咳、肌痛、关节痛、呼吸困难 其他体征/症状 •呼吸系统体格检查可正常 •成人意识错乱的常见原因 •老人及免疫抑制患者可为暴发性疾病 特异性病毒: •流感在伴心肺疾病的老年人可为重度出血性肺炎 •汉坦病毒表现为低血压、肾衰竭 •水痘-带状疱疹(水痘)在淋巴瘤、免疫力低下或妊娠患者表现为重度肺炎 •1型单纯疱疹伴随口腔溃疡及气道激惹 •EB病毒感染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和脾大,而无肺炎 诊断备忘 影像解释要点 •非特异性:发热患者出现支气管周围磨玻璃影和小叶中央结节应考虑病毒性肺炎可能 骨髓移植术后,胸片示右肺上叶模糊的结节影。CT示支气管周围斑片状分布的小叶中央结节和磨玻璃影。 巨细胞病毒感染。支气管周围斑片状分布的小叶中央结节,周围

肺小叶、实质征象、气道征象、血管征象和胸膜征象等肺部CT征象表现及鉴别诊断

肺小叶、实质征象、气道征象、血管征象和胸膜征象等肺部CT征象表现及鉴别诊断 胸部CT扫描是胸科医师可利⽤的重要的成像⽤式之⽤。尽管胸部X光片可用于初始检查,但其图像分辨率低,对肺间质性病变和肺⽤管疾病等,其用途有限,胸部⽤分辨率CT扫描的应用广泛。 肺⽤叶(SPL)是肺的解剖功能基本单位,肺⽤叶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分辨率CT 扫描图像上的影像表现。SPL是肺亚节段⽤平的基本单位,周围有纤维隔,称为⽤叶间隔。SPL是不规则的多边型,⽤⽤约为1 - 1.25cm,包含约12个肺腺泡。肺泡由呼吸性细⽤⽤管供应,构成参与⽤体交换的⽤肺单位。“⽤叶状”细⽤⽤管(前末梢或末梢细⽤⽤管)、伴发的肺⽤动脉和⽤⽤管⽤管周围间质内的中央淋巴管构成SP的⽤叶中⽤或核⽤结构。肺静脉和淋巴管流⽤胸膜下丛,包含在小叶间隔内。

A正常⽤叶;B癌性淋巴管炎;C结节病;D淋巴管肌瘤病 图3. A癌性淋巴管炎;B结节病;C淋巴管肌瘤病HRCT扫描能够识别出SPL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叶实质、⽤叶中⽤结构和⽤叶间隔,这些结构可因不同的疾病而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模式。⽤些模式已被描述为影像的“征象”,如树芽征,铺路征和头芝⽤头征,⽤其他已被用来描述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病理。例如,淋巴管癌病表现为⽤叶间隔平滑或呈珠状增厚,结节病表现为不规则的淋巴管周围型分布,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表现为⽤叶囊肿形成(图2,3A-D)。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分布特点,胸部CT征象,可⽤致分为四部分:实质征象、⽤道征象、⽤管征象和胸膜征象。 实质征象

图4.空⽤新⽤征,表现为部分含⽤的新⽤状透光区并不透光实质部分空⽤新⽤征:空⽤新⽤征被描述为⽤个完整或部分含⽤的新⽤状透光区并不透光的实质部分(图4),该征象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密切相关。曲霉菌菌丝侵⽤肺⽤管,引起动脉⽤栓形成、肺梗死和周围出⽤。空⽤新⽤征透光区是坏死中⽤与周围不透光的出⽤组织分离的结果。临床上,空⽤新⽤征出现标志着疾病的恢复阶段,预示着良好的预后。空⽤新⽤征在其他如肺结核、肺脓肿、⽤⽤管肺癌等疾病中也可见到。这个征象理论上与下⽤描述Monod征是有区别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 影像学表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表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影像学表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是一种紧急且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对于ARDS的诊断和治疗,了解其影像学表现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ARDS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和磁共振成像 (MRI)。 1.X射线表现 ARDS患者的X射线表现通常开始于双肺间质性浸润,可见肺实质呈网状影或小斑点状密度增高。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肺实质广泛浸润、融合,形成双肺实质性阴影。患者的肺容积减小,呈双肺间质/实质比例失调。 2.CT表现 CT是诊断ARDS的主要影像学工具,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肺部图像。ARDS患者的CT表现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CT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表现为间质性增厚和斑点状密度增高。通常伴有双肺体积减小,表现为肺受压缩。 晚期:CT显示肺实质广泛融合,形成大片实质性阴影。肺内可见斑片状高密度灶,代表肺出血灶。可见胸腔积液以及气胸等并发症。

3.MRI表现 MRI在ARDS的诊断中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补充检查。ARDS患者的MRI表现通常显示双肺间质性增厚、局限水肿以及肺实质的异常信号。同时,MRI还可显示肺循环的改变,如肺动脉扩张和肺静脉压力增高。 附件: 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由肺部炎症和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综合征。 2.影像学表现:指通过影像学检查所观察到的异常或正常的结构、组织或器官的特征。 3.X射线:一种通过使用X射线辐射产生的图像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的医学检查方法。 4.计算机断层扫描 (CT):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产生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详细图像的医学断层扫描方法。 5.磁共振成像 (MRI):一种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准确的图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第一章呼吸系统总论 第一节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纵隔分区:前纵隔位于胸骨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前。食管前壁是中后纵隔的分界。胸骨柄下缘至第四胸椎体下缘连线与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体下缘的连线将纵隔分为上、中、下纵隔。 第二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征象 一、气管、支气管病变 1. 气管、支气管狭窄与闭塞 2. 支气管扩张 二、肺部病变 1. 肺气肿 X 线表现:(1)弥漫性肺气肿:常表现为肺过度充气膨胀(①双侧肺野透明度增加;②胸廓膨大,肋间隙变宽,可形成桶状胸;③膈肌低平,心影狭长;④侧位胸像显示胸骨后透亮区增宽。),肺纹理减少,肺大疱(局限的薄壁含气囊状阴影)形成。(2)局限性肺气肿:常表现为肺野局部透亮度增加。 CT 表现:(1)小叶中央型肺气肿:肺内小圆形低密度区,无壁,周围是相对正常的肺实质,两者无明显分界。(2)全小叶型肺气肿: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区,肺纹理稀少。(3)间隔旁型肺气肿:胸膜下小气囊、肺大疱。 2. 肺不张

X 线表现:(1)一侧全肺不张:患侧肺野致密不透光,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对侧肺代偿性通气过度。(2)肺叶肺不张:直接征象为患侧肺叶通气减低,叶间胸膜移位,血管、支气管聚拢;间接征象为患侧膈肌抬高,纵隔向患侧移位,肺门移位,邻近肺叶肺代偿性通气过度。CT 表现:与 X 线胸像征象相似,但CT 显示叶间胸膜移位、血管和支气管聚拢等征象好于X 线胸像。 3. 实变 X 线与CT 表现:(1)肺泡、肺小叶实变:边缘模糊的斑点状、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2)肺段或肺叶实变: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部分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即支气管充气征,实变的肺体积一般无明显变化。 MR 表现:肺实变表现为小片状或大片状异常信号,在 T1WI 上呈中低信号,在T2WI 上呈高信号。 4. 钙化 X 线与CT 表现为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 5. 结节(<2cm)与肿块(>2cm) (1)良性肺结节、肿块X 线与CT 显示边缘清晰光滑,偶有分叶,少有毛刺。结核球内常可见钙化、裂隙或新月样空洞,周围可见卫星灶。 (2)恶性肺结节、肿块X 线与CT 常出现下列征象,但不特异:分叶征、毛刺征、小泡征、支气管血管束集束征、病灶的胸壁侧小片状浸润、增强后结节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部分结节呈内缘不规则的环状强化。

肺部ct报告单

肺部ct报告单 ,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表格,用于记录肺部CT扫描的结果。这份报告单旨在提供详细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肺部疾 病的情况,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文将通过描述的内容 和解读方法,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结果,以及肺部CT在咳嗽、呼吸道感染等常见问题中的应用。 1. 报告单内容简介 通常包括患者信息、扫描技术、CT扫描结果和诊断结论等几 个方面。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以及症状 和临床病史。扫描技术部分则包括扫描方法、辐射剂量等详细参数。CT扫描结果部分是最重要的内容,报告单会描述影像学所见,包括肺部的结构、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数量等信息。最后,诊断结论会由医生根据CT扫描结果作出相关判断,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 2. 常见肺部CT扫描结果

肺部CT扫描结果通常描述肺组织的结构、病变和异常。以下是一些常见的CT扫描结果: (1)肿块或结节:肺部CT扫描能够准确显示肺部的结节性病变,如肺癌、转移瘤或肺结核等。CT扫描可以测量结节的大小、形状、密度等,并通过特征判断其良恶性。 (2)炎症和感染:肺部CT扫描可以显示炎症和感染导致的肺组织病变,如肺炎、支气管炎等。炎症和感染常导致肺部实变、浸润、结节等影像学表现。 (3)肺水肿:肺部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肺水肿导致的肺组织密度增加,肺泡壁增厚等影像学改变。肺水肿可以是心源性、肺源性或ARDS等多种原因引起。 (4)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肺疾病,肺部CT扫描可以展示肺部纤维化的表现,如胸膜增厚、间质纤维化、小叶中心间隔增厚等。 3. 肺部CT在咳嗽和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肺部CT扫描在咳嗽和呼吸道感染等常见问题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1)频繁咳嗽:对于长期咳嗽的患者,肺部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咳嗽的原因。例如,如果CT扫描显示肺部有结节或肿块存在,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肺癌的风险。 (2)慢性支气管炎:肺部CT扫描可以帮助确定慢性支气管炎的程度和病变范围。通过检查病变的形态和分布,可以辅助医生评估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呼吸道感染:对于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肺部CT 扫描可以发现存在的病变,如肺脓肿、肺炎等。这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并提供有效的治疗。 4. CT扫描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肺部CT扫描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有着其独特的优势。首先,CT扫描可以提供清晰、高分辨率的肺部影像,有助于发现微

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正文】 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管及支气管疾病、肺部感染、肺肿瘤、肺间质性疾病以及胸腔和胸壁病变。针对每个方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详细的描述。 一、气管及支气管疾病 1·气管炎症: 气管炎通常表现为气管壁的增厚和密度增加。在CT影像上,呈现为气道壁增厚、紊乱和密度增加,伴有气道扩张。此外,气管炎还可能伴随有气道壁结节或溃疡。 2·气管及支气管狭窄: 气管及支气管狭窄可由于气管炎、肿瘤、感染等引起。CT影像上,狭窄区域呈现为气道腔径缩小。当狭窄较严重时,可出现气道梗阻、支气管扩张等表现。 3·气管及支气管畸形: 气管及支气管畸形可由发育异常、外伤等引起。CT影像上可见到气管及支气管位置或形态异常,如气管偏移、扭曲等。 二、肺部感染

1·肺炎: 肺部感染导致的肺炎在CT影像上表现为肺实变区域的出现。这 些区域通常呈现为模糊的边界和增强的密度,可伴有空洞形成。 2·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常见的CT影像表现为干酪样坏死、钙化灶以及纤维化改变。干酪样坏死呈现为细小的结节或斑块,密度不均匀,常伴有周围炎性浸润。钙化灶表现为小的高密度结节 或斑块。纤维化改变呈现为肺间质纤细,肺容积减小。 3·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肺部疾病,CT影像上表现为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支气管扩张呈现为气道腔径增大,形成囊状或管状 阴影。肺气肿呈现为肺组织体积减小,表面凹凸不平。 三、肺肿瘤 1·肺癌: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肿瘤,CT影像上可出现肺实变阴影、肿块、淋巴结转移等表现。肺实变阴影呈现为肺组织密度增加,边界模糊。肺肿块呈现为结节状或腺管状的高密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则表现为 增大的淋巴结影。 2·良性肿瘤:

最全总结!几种常见疾病CT诊断报告书写

最全总结 !几种常见疾病 CT 诊断报告 书写 本文总结了几种常见疾病的CT诊断,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特 征和表现,从而可以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 1. 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是一种常见且听起来骇人的疾病,有时候我们也叫他肺泡性肺炎。下图是右上肺大叶性肺炎CT扫描的结果(如图1)。而正常的肺应该是胸廓两侧对称,胸部软组织没有明显异常,两侧的肺门呈正常大小没有明显的变化,形态正常,只有这样的肺才是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的肺。平时的受寒、疲劳或者醉酒都较容 易的引起大叶性肺炎。当然,大叶性肺炎如果得到及时的抗感染治疗后,多数都 能痊愈。 图1:右上肺大叶性肺炎CT扫描 1. 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主要是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周围型肺癌一般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部位。CT检查可以帮助鉴别周围型肺癌的病灶性质。周围型肺癌的CT扫描结果如下图 (如图2)。对于周围型肺癌来说,吸烟和电离辐射或者遗传都可以导致患病。但好在这种疾病目前已经拥有明确诊断的方法,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的肺癌患者都可以被明确诊断。 图2:周围型肺癌 1. 脂肪肝 脂肪性的肝病,简称脂肪肝。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病因。脂肪肝在我国患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脂肪肝病人一般来说起病比较不易察觉,甚至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使人分辨不清。也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差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可能被人忽略为感冒发烧引起的身体不适。虽然脂肪肝起病隐匿,但是脂肪性肝病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的。脂肪肝属于肝脏的病理损伤。更令人感到可怖的是,我国基本上会有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人患病。如果想要预防这种疾病,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平时饮食的节制和运动量的控制,喝酒也要适度适当、原则性的喝酒,体重也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脂肪肝的CT结果如下图(如图3)。 图3:脂肪肝CT表现

COPD的影像学诊断

COPD的影像学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呼气流速减慢。影像学诊断在COPD的早期发 现和定量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COPD的影像学诊断方 法和常见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诊断方法 COPD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胸部X线、CT以及肺功能检查。 1. 胸部X线 胸部X线片是COPD最常用的初筛方法之一。在X线片上,可以 观察到肺部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肺纹理增加、肺气肿、肺大疱等。 2. CT 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肺部结构信息,对COPD的早期发现 和定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CT可以观察到肺部的密度改变、肺气肿 的分布和程度、肺大疱、细支气管壁增厚等。 3.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COPD诊断的金标准之一。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 评估患者的气流限制和肺功能损伤程度。常见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 力呼气一秒容积(FEV1)和用力呼气一秒率(FEV1/FVC)。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上,COPD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特征: 1. 肺气肿:是COPD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肺气肿可分为 中央型和周围型两种。中央型肺气肿表现为气管和主支气管扩张, 肺纹理稀疏。周围型肺气肿表现为肺实质减少,肺纹理清晰可见。 2. 肺大疱:是COPD的典型表现之一,主要发生在肺尖部位。 肺大疱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密度较低。 3. 肺实变:在COPD患者中,肺实变的发生率较高。肺实变表 现为肺实质密度增加,肺纹理模糊,常伴有支气管壁增厚。 4. 胸腔积液:在COPD晚期,由于肺功能下降和心脏病等原因,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胸腔积液表现为胸膜腔内液体积聚,肺野透 亮度降低。 ,影像学诊断在COPD的早期发现和定量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胸部X线、CT和肺功能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COPD的影像 学表现主要包括肺气肿、肺大疱、肺实变和胸腔积液等。综合利用 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COPD患者的病情。

肺气肿的影像学诊断

肺气肿的影像学诊断 肺气肿的影像学诊断 引言 肺气肿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肺部组织的气体过度扩张。影像学诊断是肺气肿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对肺气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影像学技术 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摄影、CT扫描、MRI等。这些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肺部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肺气肿。 X线摄影 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技术之一,它可以显示肺部的轮廓和病变的位置。在肺气肿的影像学诊断中,X线摄影常用来检测肺部的典型表现,如肺脏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减少等。X线摄影还可以用于观察并评估肺气肿的严重程度。 CT扫描

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肺部 结构信息。在肺气肿的影像学诊断中,CT扫描可以显示肺部的气体 过度扩张区域、肺泡壁的破坏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如肺内纤维化等。CT扫描还可以对肺气肿的分布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帮助医生评 估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MRI MRI技术在肺气肿的影像学诊断中应用较少,主要用于评估肺 部的血流动力学和肺循环功能。MRI可以显示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形 态和功能,对于评估肺气肿合并的肺心病等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价值。 肺气肿的影像学表现 肺气肿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 确的诊断。 X线摄影表现 在X线摄影中,肺气肿表现为肺部的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肺动脉变细等。肺气肿的程度可以根据肺部透亮度的程度来进行分级,如轻度、中度和重度肺气肿。 CT扫描表现

在CT扫描中,肺气肿表现为肺部的结构改变和气体过度扩张区域的出现。肺泡壁破坏和肺部纤维化也可以在CT图像上观察到。CT 扫描可以对肺气肿的分布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帮助医生评估病情。 MRI表现 MRI在肺气肿的影像学诊断中应用较少,但可以显示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形态和功能。通过对肺循环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肺气肿是否合并肺心病等并发症。 结论 影像学诊断在肺气肿的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肺气肿和评估病情。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技术,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共同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正常的胸肺部CT影像学表现对于诊 断肺部疾病至关重要。在进行胸肺部CT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纵隔 1.纵隔的位置、形态、大小应正常。 2.纵隔内结构应呈现清晰,并且各部分之间应有明确的分界。 二、气道 1.气道应呈现通畅,无明显阻塞或狭窄。 2.支气管壁应均匀光滑,无明显增厚或结节。 三、肺实质 1.肺组织应呈现均匀的纹理,无明显密度异常。 2.双肺应对称,无明显不对称或大面积病变。 3.肺叶、肺段和亚段应呈现清晰的分界,无明显模糊或不连续。 四、胸膜 1.胸腔内胸膜应光滑,无明显增厚或结节。

2.胸膜腔应无积液或气体。 3.胸膜下脂肪间隙应正常。 五、肺血管 1.主动脉、肺动脉和其分支应呈现正常形态和大小。 2.肺血管影应均匀分布,无明显扩张或狭窄。 3.肺动脉应与相应支气管一致分布。 六、胸腔和间隙 1.胸腔内应无明显积液或气体。 2.胸腔内和胸膜腔内的各个间隙应正常存在,无明显增宽或增厚。 七、其他 1.胸骨和肋骨应正常,无明显骨折或病变。 2.胸壁和膈肌应正常,无明显异常。 本文档涉及附件:无。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1.纵隔:指胸部内纵隔膜(位于胸腔中央)周围的区域,包括心脏、主动脉、食管、胸导管等器官和结构。

2.气道:指从鼻腔至肺泡的通气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等部位。 3.肺实质:指肺部组织的主要成分,包括支气管、肺泡、肺小 叶和肺血管等结构。 4.胸膜:指覆盖在胸腔内壁和肺表面的一层薄膜,分为胸膜腔 和胸膜下脂肪间隙。 5.肺血管:指肺动脉和其分支,负责向肺组织供应血液和氧气。 6.胸腔和间隙:指胸腔内的空腔和间隔,包括纵隔、心包腔、 胸膜腔和胸腔内的脏器间隔等。

CT学习:图片解析及疾病诊断

肺窗 男性,22岁,突然高热、寒颤、咳嗽、胸痛2天。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右肺上叶密度增高,呈磨玻璃样影,其内见含气支气管影,病灶边缘清楚,右肺上叶体积无改变。 1、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发病急,有高热、寒颤、咳嗽、咳铁锈色痰。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2、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充血期病灶密度较淡、周边密度更低,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其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支气管气相。 3、增强扫描病灶内血管呈树枝状明显强化。 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充血期)

肺窗 纵隔窗 男,25岁,咳嗽,黄痰,痰中带血,发热,体温38.5度。 肺窗示右肺下叶大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 纵隔窗示致密影密度不均,内见条状透亮影(即支气管气像)。 (1)病史及临床表现。 (2)肺内实变阴影呈肺叶或段分布。 (3)呈肺段分布者边缘模糊。 (4)空气支气管征。 右肺下叶大叶性肺炎

左肺下叶大叶性肺炎(纵隔窗) 女性,26岁,淋雨后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5天 左肺下叶密度增高,均匀实变,其内见走行正常的低密度含气支气管影,病灶边缘清楚,左肺下叶体积无改变。 1,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有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血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肺段或肺叶实变,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病变靠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 左肺下叶大叶性肺炎

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纵隔窗) 男,37岁,高热寒战、咳嗽、胸痛3天。 右肺上叶高密度实变影,病变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内见低密度空气支气管征,右肺上叶体积无改变。 1,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有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其内见走行正常的含气支气管影,病变靠叶间胸膜处边缘整齐,其余边缘模糊。 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 肺窗 男,5岁,发热,咳嗽三天。 双肺下叶见多发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小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密度欠均匀,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片状高密度影间可见类圆形低密度透亮影。

呼吸系统CT诊断学笔记

第四章胸部C T诊断 第一节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1.详细的病史、体征、实验室资料对于胸部CT的正确诊断至关重要,因此要求临床医师能够比较详细地填写申请单,必要时CT室医师应补充追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2.需增强扫描者应禁食4-6h,增强前作碘过敏试验。 3.检查前要求患者胸部无产生伪影的物品,如膏药、金属物品等。 4.扫描前要训练病人呼吸,以取得配合,避免遗漏病灶。 二、扫描与技术 1. 体位 一般情况下,采用将双手置头上的仰卧位,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肺内血流分布会随体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即所谓“坠积效应”,应注意识别。 2. 增强扫描 目的在于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鉴别病变与血管断面,观察病变血供情况,血管本身有无病变。 ①.下列几种情况可选用造影剂增强: A.缺少脂肪患者平扫时难以分辨纵隔结构; B.纵隔肿块或淋巴肿难以与大血管区分; C.复杂的大血管畸形或病变; D.肿块合并肺不张时显示肿块的大小范围。 ②.灌注及多期动态扫描: A.近年来,针对肺部孤立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采用肺结节灌注扫描和多期动态扫描,通过 测量和观察肺结节的灌注参数、动态增强曲线和CT净增值的变化,对原发性肺癌、结核瘤、炎性假瘤等疾病的鉴别提供更多的信息。 B.造影剂增强时,CT图像上血管增强最明显,肿块或淋巴结可轻度增强或不增强,但有时血管丰 富的肿块可明显增强而与邻近血管结构不易区分。 C.扫描时根据检查目的进行单期扫描或多时期扫描,扫描层面与平扫层面应保持一致。 D.在进行多时期扫描时,为减少放射辐射对患者的危害,可进行病灶局部扫描,但应保证一期(通 常是主动脉期)包括全肺。必要时采用多时段扫描。 3.高分辨率薄层扫描 采用薄层扫描技术,高分辨率(骨重建)重建法,能够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几乎达到显示与大体解剖标本相似的形态学改变,主要用于肺部弥漫性疾病、局限性孤立性小结节、支气管扩张的诊断。 第二节胸部正常CT解剖 一、纵隔主要层面的CT解剖 1.胸骨切迹平面此层面相当于第2胸椎平面。 ①.气管居中,呈卵圆形低密度影,后缘因缺乏软骨稍平坦。 ②.气管前方以及两侧方紧邻甲状腺,因后者含碘量较高,而呈高密度影。 ③.位于两侧还有3对血管断面:颈总动脉位于气管旁;其后外为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前外为颈内静脉,位于锁骨后。 ④.气管与椎体之间为食管,腔内可含有气体,易于识别。 2.胸锁关节平面即无名动脉平面,相当于第2-3胸椎之间。 ①.气管居中略偏后,其周围可见5条血管断面。 ②.气管前方粗大的血管为无名动脉,其左侧为左颈总动脉,再往左后为左锁骨下动脉。 ③.两侧无名静脉前为锁骨,后为肺前缘。此层多能示左无名静脉自左向右跨越无名动脉前,与右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 ④.气管的左后方邻接食管。 3.主动脉弓平面相当于第4胸椎平面。 ①.主动脉弓在气管前方,从右前方斜向左后方。 ②上腔静脉呈椭圆形,位于主动脉弓右侧。 4.主肺动脉窗平面相当于第4-5胸椎间隙平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