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学生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my-9-神经系统的功能

my-9-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突触传递
概念
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细胞 间相互联系与信息传递的特化结 构和区域。
突触(synapse)传递
经典突触
化学突触(神经递质) 电突触(局部电流)
(定向突触)
非定向突触
26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结构
1、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递质、受体 ②突触间隙:宽约10-50nm,
水解酶
(2)肾上腺素能纤维及分布:
(除汗腺和骨骼肌血管之外)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3)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① α受体( α1 α2 )
α1:血管、胃肠括约肌、有孕子宫、辐射状肌、 竖毛肌、心肌( ) α2:小肠、突触前膜(抑制NA释放)( )
② β受体( β1 β2 β3 )
β1:心脏、β3脂肪( ) β2:血管、支气管、胃肠道、膀胱、无 孕子宫、 突触前膜(促进NA释放)( )
③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
2.突触的分类:
⑴接触部位:
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树-树突触
(2)结合形式: 包围式 依傍式
(3)机能活动: 兴奋性
抑制性
2.经典的突触分类
突触的其他类型
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传递)
2+ Ca
电-化学-电传递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释 突触
8.嘌呤类 ATP、腺苷:抑制性调质 P1受体:腺苷 P2受体:ATP P1受体:A1、A2、A3 P2受体:P2Y、P2U P2X、P2Z 9.其他递质 NO、CO PG、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四、神经反射
(一)反射活动的分类及中枢控制

神经系统检查教案

神经系统检查教案
第三节 感觉功能检查
一、浅感觉检查了解5min
1.痛觉 2.温觉 3.触觉
二、深感觉检查了解5min
1.关节运动觉2.位置觉3.音叉震动觉
三、复合感觉检查了解5min
1.皮肤定位觉2.两点辨别觉
3.实体觉4.体表图形觉
第四节 神经反射检查
一、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射掌握10min
1.反射程度分级:分六级
2.检查注意事项:两侧对比,扣击力量均等
3.检查内容:
1)肱二头肌反射(biceps reflex)
2)肱三头肌反射(triceps reflex)
3)橈骨骨膜反射(radioperiosteal reflex)
4)膝反射(knee reflex)
5)跟腱反射(achilles reflex)
6)阵挛:髌阵挛(patellar clonus)、踝阵挛(ankle clonus)
3.试述脑膜刺激征的常用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课后回忆(经验教训、效果估计或反应,存在问题……):
教研室主任
2007年月日
内蒙古医学院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教材: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本节内容见教材P211-219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 颅神经检查
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描述:熟悉5min
3.手足徐动(athetosis)
五、共济失调熟悉10min
1.指鼻试验(finger-to-nosetese)
2.误指试验
3.跟—膝—胫试验(heel-to-knee-to-shin test)
4.快复轮替试验(alternating movement)
5.反跳试验
6.无撑坐起试验(联合屈曲征)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图)
1.双重神经支配; 2.拮抗作用; 3.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态度有关; 4.紧张性作用; 5.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交感神经主要参与应急反应,而副交感神经 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贮存能量。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 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 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 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 域的纤维。
三、丘脑和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 1、定义:指经丘脑换元后向大脑皮层的特
定区域点对点投射,并引起特定感觉的投 射系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2、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 层发出神经冲动。
激动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拮抗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胆碱能受体
a.毒蕈碱受体(M-R):产生M样作用 阻断剂:阿托品 分布: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
Ⅱ.倒置安排: 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Ⅲ.皮层投射区的大小 与感觉分辨的精细 程度呈正比:
如:舌和拇指的投射区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上行唤醒作用)
传入途径 专一性
传入神经元 三级神经元 的接替
投射区域 特定区域
投射区与感 有点对点的对应 觉的关系
非专一性 多级神经元
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 特点:肌紧张反射收缩力不大;表现为同一肌肉的
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不是同步收缩;不易产 生疲劳。
生理意义:维持站立姿势。 检查牵张反射的意义 。

生理学课件-第09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临床医学-人卫第八版

生理学课件-第09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临床医学-人卫第八版
• 非特异投射系统 – 非特异投射核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躯体和内脏感觉的皮层代表区
• 体表感觉代表区 –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 感觉投射规律 • 躯干四肢:交叉性投射;头部:双侧性投射 • 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 总体安排倒置,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正立
破伤风
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完整性:结构;功能 – 绝缘性 – 双向性 – 相对不疲劳性
•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 纤维直径 – 有无髓鞘、髓鞘厚度(轴索直径:纤维直径 = 0.6:1) – 温度
神经纤维的类型
• 电突触 • 化学性突触
– 定向突触 – 非定向突触
案例问题
•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 –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 使用阿托品治疗的机制?阿托品是否能改善患者所有症状? – 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学习目标
• 了解神经递质的种类 • 掌握乙酰胆碱及其受体的种类、作用、阻断剂 • 掌握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的种类、作用、阻
断剂 • 熟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其作用 • 熟悉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 掌握中枢抑制的种类、机制
• 产生部位 – 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轴突始段 – 感觉神经元(有髓):第一个郎飞结
案例问题
• 患者出现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原因? – 神经系统的功能
• 患者出现肌萎缩的原因? – 神经纤维的功能
• 患者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的原因? –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小结
知识点1: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

儿科学 09第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

儿科学 09第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

五、癫痫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有窒息的危险 与喉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 与癫痫发作时抽搐有关。 潜在并发症 脑水肿、酸中毒、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思考题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感染的年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0~2个月:大肠杆菌感染最多见 3个月~3岁: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为主 >5岁: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 化脓性脑膜炎 • 病毒性脑膜炎 • 癫痫发作 • 癫痫 • 脑性瘫痪

一 、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脑 • 脊髓 • 脑脊液 • 神经反射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系统包括
1.中枢神经系统:脑 、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12 对脑神经、31对脊神 经、躯体神经等
3.自主神经系统:交感 神经、副交感神经
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脑膜 炎症,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病的病死率为5%~15%, 约1/3幸存儿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化脓性脑膜炎
•案例(P345)
病因 致病菌的侵袭 0~2个月:大肠杆菌感染最多见 3个月~3岁: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为主 >5岁: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机体免疫状态 机体免疫能力较弱+血脑屏障功能较差,致病菌侵入 机体,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病程
一般2~3周,多数可完全恢复,少 数遗留癫痫、肢体瘫痪、智力倒退 等后遗症
三、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辅助检查
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 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300×106/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质大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糖和氯化物正常范围
三、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第九章 神经系统(二)

第九章 神经系统(二)
⑵ 饱和性;
⑶ 可逆性;
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⑴ 受体有亚型:对每个配体来说, 有数个亚型。这样同一ligand 在与不同亚型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样 化效应。
⑵ 受体存在部位:受体不仅存在于突
触后膜,而且存在于前膜。大多数前膜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其作用是抑制前膜
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如NE作用于前膜
传出神经元
1.辐散 (Divergence): 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 奋可引起许多神 经元的同时兴奋
或抑制,从而扩
大了反应的空间
2.聚合
(Convergence):
意义:可使许多 神经元的兴奋或 抑制在同一神经
元发生总和。
3.链锁状联系:
(chain circuit) 意义:兴奋冲动通
肾上腺素和NE与β 受体结合产生 的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如:血管 舒张,子宫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
与心肌β 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
奋性的。
例如:血管平滑肌上有α 和β 受 体,在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 上α 受体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产 生的效应是血管收缩;而骨骼肌和肝 脏的血管β 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产 生的效应是血管舒张。
由于对骨骼肌血管的舒张作用抵
消了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血 压总的变化不大,只是血流在身体各 部位的重新分布。这样,对β 1受体的作 用变得突出,故肾上腺素是强效心脏
兴奋药。
(三)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中枢神经递质种类复杂,受体也多,除 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外,还有嘌呤 受体、多巴胺受体、5-HT受体、兴奋 性氨基酸受体、甘氨酸受体等。 对于每种递质而言,都有几个受体亚型, 这样有利于特定递质对更多效应器细胞 做出选择性结合,产生多样化效应。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特异性投射系统2.非特异投射系统3.牵张反射,4.肌紧张5.腱反射6.条件反射7.去大脑僵直二、填空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突触传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易疲劳。

3.胆碱能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肾上腺素能α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β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

!4.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大脑皮质既处于_______________,又能产生_______________。

5.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完成的。

6.正常成年人的脑电图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波形:____波、_____波、______波、______波。

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的脑电图主要是_____波。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对________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__________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8.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9.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在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A.总和B.后放C.双向性传递D.兴奋节律的改变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2.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B.中枢突触的多少"C.刺激的强弱D.感受器的敏感性E.效应器的敏感性3.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E.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4.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婴儿的吸吮反射B.眨眼反射C.跟踺反射D.屈肌反射E.见酸梅出现唾液分泌反射5.下列哪项不是脊休克的表现()!A.血压下降B.粪尿积聚C.发汗反射消失D.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减低或消失E.动物失去一切感觉6.下列哪项不属于牵张反射()A.肌紧张B.跟踺反射}C.膝跳反射D.条件反射E.肱三头肌反射四、问答题1.简述兴奋性突触传递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点。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这些非特异性的刺激,保持 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意 识水平和感知能力。
(2)与躯体运动有关:
其对骨骼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其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终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r细 胞)。
(3)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血 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和呕 吐中枢等(生命中枢)。
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第1—第4颈节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5—第8胸节 第9—第12胸节 第1—第5腰节 全部骶节和尾节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3—第6胸椎 (高二)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0—第12胸椎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
成的灰质团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白亮
纤维束—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
维集合成束
神经系统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混合形成
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的
结节状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
缔组织包裹形成圆索状的
结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 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构特点
1.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2.中央管开放形成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使灰质核团由腹背方向排列变成内外方向排 列。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 沟的内侧;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 相关的则远离界沟。 3.神经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斜方体、小脑上脚交 叉)使灰质柱断裂成细胞团块。即包括脑神 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核、中缝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
一神经系统的机能
感觉机能: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感受机能。

运动机能:
高级机能: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机能。

二神经元
1 结构
2 神经元的机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
中枢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三神经突触
1 概念
2 结构
3 分类
4 突触传递的过程与原理
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膜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K+、Cl-,膜超极化。


5 神经递质(中枢递质)
种类:
(1)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单胺类:
A:儿茶酚胺(C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素(E)。

B:吲哚胺(IA) 5-羟色胺(5-HT)
(3)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氨基丁酸、门东氨酸
(4)其它前列素(PG)、P物质、组胺等。

四反射活动
1、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规律性的反
应。

2、反射弧: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
1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

(味蕾细胞)
2感觉器官:除包括感受器外,还包括一些非神经性的附属结构。

(眼睛)
3 感受器的分类:
内部感受器:存在于组织内部的感受器。

外部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感受外部环境变化。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叫适宜刺激。

2 感受器的阈值:
能引起感受器兴奋的最小刺激量称阈值。

3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把适宜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生物能量称之。

4 感受器的放大作用
感受器在将刺激能量转换成神经信号时表现出不同程度功率放大作用。

5 感受器的适应
二感觉的概念、种类及一般性质
1 感觉:是指主观上对单纯的刺激成分的认知作用。

如:内外环境的适宜刺激感受动作电位传入大脑皮质,产生感觉。

2 种类:
3 感觉的性质:
(1)特殊感觉活力
(2)投射
(3)辨别阈与鉴别性
(4)敏感性与感受性
(5)渐增与渐减
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一)躯体感觉(皮肤)
1 触觉与表层压觉
2 温热觉与冷觉
3 痛觉(为对损伤性刺激的反应。


4 深部感觉
(二)内脏感觉
内脏痛:
特点: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机体不同部位的疼痛。

产生的原因:
1)会聚学说:患病内脏和牵涉痛皮肤区域的传人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会聚到同一后角神经元,并由同一上行纤维上传入脑。

由于日常生活中能意识到的疼痛多来自体表,而内脏痛很少发生,所以将此时来自患病内脏的传人冲动误认为来自体表,产生牵涉痛。

2)易化学说:患病内脏和牵涉痛的皮肤在脊髓内的两个中枢相距甚近,来自患病内脏的传人冲动可以经侧支提高邻近脊髓中枢的兴奋性,即产生易化反应,以至正常时不易引起痛觉的轻微刺激通过皮肤传人神经,使其脊髓中枢发生更大兴奋,上传冲动增强。

第三节特殊感觉
一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
1 嗅觉的感受细胞------嗅细胞
存在部位:鼻腔上端的嗅粘膜中。

2 嗅细胞的结构:
嗅细胞呈杆状,其远端向上皮囊面的粘液伸出5~6根嗅纤毛,另一端变细,成为无髓鞘神经纤维。

3 产生嗅觉的原因:
在嗅细胞的纤毛表面膜上具有对某种分子结构有特殊亲和能力的受体和位点,当这些特殊的分子与相应的纤毛表面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导致表面膜上某种离子通道的开放,引起Na+、K+等离子的异化扩散,在嗅细胞膜上产生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从而引起轴突膜上产生不同频率的动作电位,传入嗅觉中枢。

(二)味觉
1 味觉感受器:味蕾
2 分布:舌的背面和舌缘(舌尖与舌的侧缘),口腔及烟部粘膜表面有散在的味蕾。

3 味蕾的组成: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

4 适宜刺激:溶于水的物质。

5 感受细胞:味觉细胞
结构:细胞上有纤毛,纤毛上有微绒毛。

微绒毛膜上有特殊的受体。

6 可感受的味道:酸、甜、苦、咸。

舌尖:对甜、咸敏感;
舌外侧:对酸敏感;
舌根:对苦敏感。

7 过程:
化学刺激物味觉细胞纤毛上微绒毛的受体膜相结合
膜构象变化膜的通透性变化跨膜电位导致包围
其周围的神经兴奋。

二前庭感觉
(一)前庭器官的位置与结构
1 前庭器:是指与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

2 结构:。

椭圆囊位置:位于前庭腔内
球囊囊斑:为一种感觉上皮,其中有感受性毛细胞,毛细胞的纤毛顶着一种由很多微细的碳酸钙晶体粘聚而成的耳石。

上半规管(垂直)互成直角;
半规管外半规管(水平)壶腹:壶腹嵴---内有感受性毛细胞,其纤毛较长,
外罩有终帽(盖帽),基部有前庭神经支配。

后半规管(垂直):
(二)适宜刺激:
椭圆囊、球囊:耳石的重力。

提供地心引力有关地头部空间位置(倾斜度)的信息;直线变速运动。

半规管:旋转加速度
过程:1、直线变速运动 2、旋转加速度运动
(三)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四)前庭反射
1 姿势反射(反正反射):
2 植物性神经反射:眩晕、旋转、呕吐。

3 眼球震颤:前庭迷路受刺激反射性地改变眼外直肌的活动而造成的眼球颤动。

三听觉
(一)传音系统的构造及机能
1 外耳:耳廓、外耳道。

机能:集音、传音及共鸣的作用。

2 中耳:
(1)鼓膜:为非平面膜,其顶点朝向鼓室,形似椭圆的漏斗。

(2)听小骨:锤、钻、镫骨。

(3)咽鼓管:
(4)、声音的气传导和骨传导
A、声音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卵圆窗)内耳
B、声音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空气振动蜗窗(圆窗)内耳
C、声波振动颅骨和内耳骨迷路振动内耳
(二)感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耳蜗的结构
骨管
蜗轴:
骨螺旋板:
基底膜:
前庭膜:
鼓阶:
前庭阶:
蜗管:
螺旋器(柯蒂氏器):
盖膜:
2 内耳的感音作用
螺旋器---毛细胞
耳蜗底:高音
耳蜗顶:低音
耳蜗中部:中频声音
行波学说:
四视觉器官
(一)眼的构造
构造
眼球壁角膜:
纤维膜(外壁)巩膜:
虹膜:睫状突:
血管膜(中层)睫状体睫状小带:
脉络膜:睫状肌:
视网膜:具有感光作用的神经组织膜。

瞳孔:
晶状体:
前房:
后房:
玻璃体:
(二)折光机能
1 三个折光面:
(1)空气---角膜界面角膜的折射率:1.38
(2)房水---晶状体界面房水和玻璃体的折射率:1.34 (3)晶状体---玻璃体界面晶状体的折射率:1.42
空气的折射率:1.00 2 简约眼:
AB/ab=An/an
3 眼的调节
晶状体调节:
4 眼的折光异常
(1)近视:
(2)远视:
(3)散光:
(四)视网膜的结构与机能
1 结构
外层:色素层
内层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水平细胞、双极细胞、神经细胞、无足细胞。

2 机能
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对强光敏感,感受弱光(感暗视)。

视锥细胞(视紫蓝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