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简介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一年二十四节气规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一年二十四节气规律篇一: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篇二: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气象规律一年中气候有冷有热,为什么?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不垂直,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之间始终有一个23°26′的夹角(即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的倾角),地球是“斜着身子”在围绕太阳运转,同时又在自转。
因此,当地球处在环绕太阳运行轨道上不同的位相点,地球上某一地区接受到的太阳幅射热就不一样多(阳光相对地面的入射角变了),于是周而复始,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例如现在北半球进入了秋天,在向冬天撤退,南半球就进入了春天,在向夏天进军。
这个常识,今天人人皆知,但获得这个认识,人类却花了几千年。
日出日落,一个循环为一天,这个规定全世界都一致。
因为这是地面上的人根据太阳的视运动而本能产生的概念,其实是地球在环绕太阳的运行中又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
运动是相对的,参照系不同,描述的运动者就可以不同。
古人“以我为核心”认为大地不动“天圆地方”,那就是太阳、月亮、星星都在天穹上运动了。
24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24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24节气是按农历而非阳历计算的。
农历是古老的中国传统农业日历,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每月有一个初一将农历分为十二个月份。
而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周期的日历系统,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特性,阳历每年有365天,而农历则每年有354或355天。
24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追溯至上古时期。
它们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以及气温变化来确定的。
具体来说,每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划分为六个节气,共计24个节气。
这些节气在中国的农田规划、农作物种植、渔民捕鱼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等密切相关。
24节气以立春开始,这是农历二月初四或初五的时候,表示春天开始了,万物复苏,开始播种。
接着是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这是春季的六个节气。
雨水时,雨水开始增多,土地开始解冻;惊蛰时,春雷开始响起,蛰伏的虫类开始苏醒;春分时,昼夜平分,意味着春天正式到来;清明时,气温逐渐升高,适宜修剪树木和祭扫祖先;谷雨时,雨水增多,农民开始播种小麦、油菜等作物。
夏季的六个节气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夏季是炎热而多雨的季节,立夏时气温逐渐增高,适宜种植夏季作物;小满时,气温进一步升高,作物开始进入生长阶段;芒种时,麦类作物成熟,意味着夏季农作物播种季节的开始;夏至时,白天最长,太阳直射地球最北;小暑时,气温最高,酷暑开始;大暑时,酷暑继续,农作物需要加强管理以防止干旱。
秋季的六个节气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
立秋时,秋天开始,日照时间逐渐减少;处暑时,酷暑渐消,天气转凉;白露时,天气凉爽,晨间露水增多;秋分时,昼夜平分;寒露时,寒气开始增多,意味着气温进一步下降;霜降时,霜冻开始出现,农民要开始采摘秋季作物。
冬季的六个节气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立冬时,冬季正式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小雪时,气温更低,开始下小雪;大雪时,降雪率增加;冬至时,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小寒时,气温最低点;大寒时,严寒持续,寒潮频繁出现。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历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历的关系中国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中国农历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与月亮的周期相符。
同时,农历也与人们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农历的精确与否对于农民和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特殊的时间划分方式,它在农历中标志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现象的出现,对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指导起到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这种时间划分方式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而定的。
它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期,每个时期标志着某种特定的气候和自然现象出现。
这些特定的时期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们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农事活动,例如耕种、种植、收割等。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为农民提供了指导,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农业工作,从而提高产量、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些节气的名称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例如,春分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上方,意味着春季到来,适合进行耕作;夏至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半球最北边,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需要注意防暑降温;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寓意着秋季的来临,是丰收的季节。
这些节气不仅对农民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其他方面的生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历的关系也体现在农历的节气年表中。
在中国农历的年表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都被视为该月的节气。
例如,正月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二月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以此类推。
这种时间划分方式使得中国农历中的节气与阳历日期有一定的关联,人们可以通过农历节气的变化来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气候的转换。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节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研究。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一种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它标志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现象的出现。
这些节气对于中国农民进行农事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作用。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与中国农历的年表紧密相关,它使得农历中的节气与阳历日期有一定的关联,方便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观察和记录。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吗篇一:二十四节气为何是阳历而不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为何是阳历而不是阴历众所周知,我国有二十四节气,其中颇为重要的一个是“清明佳节”。
它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从根本上说二十四节气指的是阳历,节气是由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所决定的。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当地球达到黄经0°的时候则定为春分,再后每运行15°为一个节气,一共分为二十四节气。
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时间是固定的,可是由于闰年的存在,所以节气在一定能程度上是相差一两天的。
在我国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中就曾经明确的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以30为基本天数,这正是结合了农历一月为29.5天参考标准的,它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
二十四节气中,我们以“立春“为例:以“立春”一年的开始,而在农历(阴历)当中正月一日才是一年的开始,由此可见如果把一年的开始定为一月一日和一年的开始定为“立春”它们几乎是自相矛盾的。
除非“立春”和正月一日是同一天,而这种可能在历史当中几乎是微乎其微。
或者说不可能。
从公元前221年到今天,在有据可查的两天多年时间里,龙年的除夕和立春重逢的日子只在个位数上。
但是如果按照阳历而言,“立春”都在每年2月的3到5日。
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要用阳历而不用阴历的原因。
我们所说的二十四节气,说起来是农历的节日。
但是,我们只能以阳历的方式来确定下来。
所以,当某些事物无法用这种方式接受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
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篇二: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农历二十四节气节气起源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及现代的一种天文现象观测和气象记事方式,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
这种记时方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
立春:每年公历2月3日或4日,是春季的开始。
在此之后,阳光逐渐变长,气温逐渐升高。
雨水:每年公历2月18日或19日,代表着春天融雪、天气潮湿的特点。
此时,一些地区开始进入田间春耕的季节。
惊蛰: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
此时,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居在地下冬眠的昆虫也开始苏醒。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属于春夏之交的节气。
这一天,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持续时间相等。
清明:每年公历4月4日或5日,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
在这一节气里,人们通常会祭拜祖先,清扫家园,也是郊游踏青的时候。
谷雨:每年公历4月19日或20日,意味着即将播种的时刻到来,也是农作物的生长期。
立夏:每年公历5月5日或6日,是夏季的开始。
此时天气逐渐变热,农作物也进入了快速生长的阶段。
小满:每年公历5月20日或21日,表示农作物进入灌浆期,即将成熟。
芒种:每年公历6月5日或6日,又称“麦秋”,此时,小麦已经成熟,开始收割。
夏至: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属于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每年公历7月6日或7日,意味着大暑即将来临。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有时会出现酷热天气。
大暑:每年公历7月22日或23日,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天气炎热,人们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
立秋: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是秋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白天温暖,夜晚凉爽,人们感受到季节交替的迹象。
处暑:每年公历8月22日或23日,天气已经不那么炎热,但还未完全进入凉爽的秋季。
白露: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意味着天气潮湿,温度开始明显下降。
此时,田野上的露水逐渐增多。
秋分:每年公历9月22日或23日,是秋季的中期。
二十四节气顺序

二十四节气顺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农历系统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根据太阳的轨迹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这种时间划分方式既反映了自然现象,又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变化。
下面将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进行介绍。
1. 立春: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的开始。
立春之后是日照时间增长,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开始苏醒。
这是一个农历节气,通常在2月4日或5日。
2. 雨水:雨水是冬去春来的标志,此时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
雨水代表着冰雪融化,江河湖泊开始解冻。
这个节气通常在2月18日或19日。
3. 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天来临,意味着动物苏醒,开始活动。
这个节气通常在3月5日或6日。
4. 春分:春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和黑夜长短相等。
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渐回升。
春分通常在3月20日或21日。
5.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
也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
清明通常在4月4日或5日。
6. 谷雨:谷雨时节,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此时,农田中的作物开始进入灌溉期。
谷雨通常在4月19日或20日。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炎热。
立夏是农民们丰收的希望,也是一年的重要时间节点。
立夏通常在5月4日或5日。
8. 小满:小满时节,农作物开始进入孕穗期,全面吸收水分和养分。
小满通常在5月20日或21日。
9. 芒种:芒种时节,麦类等作物开始成熟,此时农民们开始收割作物。
芒种通常在6月5日或6日。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此后,白天渐渐变短,夜晚变长。
夏至通常在6月21日或22日。
11.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进入盛夏。
小暑通常在7月6日或7日。
12. 大暑:大暑时节,天气最热,气温达到全年最高峰。
大暑通常在7月22日或23日。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天结束,秋季的开始。
此时,白天开始变短,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通常在8月7日或8日。
14. 处暑: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天气逐渐凉爽,意味着夏季的结束。
古代立春为农历中的阳历年之始:亦作生肖之始

古代立春为农历中的阳历年之始:亦作生肖之始农历中的“阳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特有的一种划分法,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遗产”。
历法都来自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
阳历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回归年”,长约365又1/4天)定为一年;阴历则把12个朔望月定为一年。
而农历呢,又复杂一些,民间常常把农历叫“阴历”,实际上,虽然农历一直严格使用阴历月(反映月亮盈亏的“朔望月”),但它不是阴历。
真正的阴历,如伊斯兰教的回历,以12个阴历月为一年,一个月平均为29.5天,12个月为355天左右,比真正阳历的一年少约10天。
如果我们的农历也这样,每年春节就会比前一年提前10-11天,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中国的农历每3年左右就需要插入一个闰月,以保持与阳历年的大致同步,正因为不断插入闰月,所以中国的农历就成了“阴阳历”——既使用阴历月规定一年12个月、又用插入闰月以保证农历年平均日数与阳历年的相等。
读者稍稍细想,就会领悟到中国农历年长的有趣现象:正常年(平年)日数比阳历年日数少,为355天左右,但有闰月的年为13个月,就会长到384天左右。
可是,反映四季的回归年可不会这样伸缩,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以365又1/4天为周期的,所以农历的月份不可能年年与季节的变化完全同步吻合。
比如,北京地区是每年农历十月份播种冬小麦,假如去年是十月上旬播种,今年就十月中旬播种才合适,明年再推到十月下旬,后年加了闰月,又回到十月上旬播种。
显然,这样的历法指导农事活动是非常不便的,必须发展出一套完全反映阳历年的划分方法,与阴历月并行,让每年的季节、气候、农事与这种划分的关系固定下来,历法才实用,于是“节气”就应运而生了。
阳历反映的是太阳在星空中的运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转,但我们在地球上看,是太阳一年在星空中绕地球一周)。
太阳运行到最偏南时,昼最短,夜最长,中午我们看到的太阳高度角也最低,这一天叫“冬至”;太阳运行到最偏北时,昼最长,夜最短,中午的太阳高度角最高,叫“夏至”;而“春分”、“秋分”,太阳恰经过赤道,昼夜平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篇一: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农历二十四节气节气起源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
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
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
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
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农历二十四节气释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春季开始,是为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民开始播种。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立春过后,太阳黄经三百三十度的位置,是为雨水。
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
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方解冻,冻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雨水过后,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为惊蛰。
约在公历每年的三月五日前后。
惊蛰伏中的昆虫。
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共莺鸣叫、鸟儿高飞。
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
春分是春天的中间。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
春分、芒种、小暑、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清明节4月5号(扫墓)太阳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时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含有天气明朗、空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太阳过黄经三十度位置,农民布谷后望雨是为谷雨。
约为公历上四月二十日前后。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语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位置,夏季开始是为立夏。
古谚有云:“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是多雨的季节。
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小满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位置是为小满,约为公历每年五月二十一日前后。
“小满”正当是农历四月中下旬,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结穗,看来丰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
庄稼人眼见辛勤与努力,即将有了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容成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太阳经过黄经七十五度位置即为芒种,约为公历每年的六月五日前后。
这一节气,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芒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
芒种接近端午节。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
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位置,是为夏至。
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太阳过黄经一百零五度位置是为小暑。
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太阳过黄经一百二十度的位置是为大暑,大暑是一年最热的节气。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季开始即为立秋。
立秋是节气迈入秋凉的先声,因为大暑过后夏去秋来,时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热难熬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了。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太阳过黄经一百五十度位置暑气渐消是为处暑,秋季已到,夏天的暑气将要慢慢消退了。
但有时也会热得如炎夏,即所谓的“秋老虎”,大概是夏季的回光返照,因此炎热程度不亚于盛暑,因此称为处暑。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太阳过黄经一百六十五度的位置是为白露。
约为公历的每年九月七日前后。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秋分:昼夜平分。
太阳过黄经一百八十度,太阳过赤道位置是为秋分。
秋分是象征季节变化的节气。
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一百八十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这时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所谓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太阳过黄经一百九十五度,夜寒水气渐凝结成霜是为寒露。
约为公历的每年十月八日前后。
民谚常说:“寒露麦,霜降豆”。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太阳过黄经二百一十度位置是为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一般在公历每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前后。
立冬:冬季的开始。
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时序开始进入冬天,所以叫立冬。
古谚:“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小雪:开始下雪。
太阳过黄经二百四十度位置,气候寒冷逐渐降雪为小雪。
约为公历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前后。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
太阳经黄经二百七十度为冬至。
冬至日,刚好是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日间最短,夜间最长。
冬至过了之后,太阳照射的光线又向北回转,渐渐接近北半球的地面,日间就渐渐加长,相对的夜间渐短。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的位置是为小寒。
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
小寒时节虽冷但还不算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
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节气为“大寒”。
篇二:1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真农历天文历算卷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真农历,以此构筑科学日历,创建理想历算模型杨交礼◎著内容梗概从二十四节气相看农历和阳历,我国所隐藏着的一个倘待完形却又最为精准的纯科学性日历(阳历和农历)。
为其拟构适用性改造的大体策略与思路,集聚各方历法优点,博采众长,务必做到精度与简约兼顾,科学与实用并举。
并于最后指出其背后所蕴含(潜藏)的重大科学理论参考价值和历史指导意义:科学历算模型的构筑与运用,如为研究或定居其它星球制定日历,现在美国研究火星则有一定的必要制定出火星日历以便更好地陈述其科研进展。
1以农历起题,浅谈二十四节气的历算属性和科学价值及其相关日历的发展动态与现状1.1在阴历与阳历间的“农历”名分之争使用日期,查阅日历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例行)部分。
出于自身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仍旧并行两套不同性质的历算(,实质上应该说成三套才是,具体还请见后):一套是从老祖宗那里经由数千年而传承下来的,即自有的所谓阴历,而另外一套则后于近代由袁世凯在其统政期间(,一说是在辛亥革命期间)引进的,当时就已经在国际上通行了的,即外来的所谓阳历。
原名本非如此,这只不过是在自产旧历碰上外来新历之后,在国人之间通过较长时期的口舌斗争和较量才逐渐约定俗成下来的一种接受最为广泛、利弊最为权衡的一对相称,既以示区别又予以平等相待(,并没有用新旧等词相称以照顾国人情感),可以说这是两者在其使用地位上的历史妥协产物。
(虽然已经有所分工(,实则阳历在社会中方方面面广泛地夺到强势地位;而节日假日等隶属于人文风俗,重承袭,主传统,故为阴历的主要退守领域,此外,人自身的生日等也沿用阴历,但生肖属相等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关于这些(与此有关的还有八字占卜等)还得参考后面小节有关采用干支纪名下的节气日历的分析了,阴历可比我们所能想象到的还要复杂得多,中国的历法现实就是多种历法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但是在农业领域当中(此处农业取广义,应理解为大农业,自然也将牲畜养殖等生产活动包括在内,而不仅指平时的作物种植,如通常所言的对月,满月等,实际上这又已经与人自身的生日年龄等方面的使用习惯联系在一起了)却仍然是个问题,具体见后分析。
)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当前来看,这种对立性相称都不是绝对和唯一的,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是否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连央视新闻联播也当属于此类,每晚在其开场白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