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免疫测定及临床意义共25页
免疫球蛋白、补体、胱抑素C及心肌酶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肌红蛋白测定(Mb)
在AMI发作后1~3小时升高,4~12小时达高峰,72小时后恢复正常,若持续不降,反而升高或下降后又异常升高,说明梗死继续扩大、心肌会坏死加重或新梗死发生,可作为判断心肌梗死扩展或再梗死及预后的指标。
8
肌钙蛋白I测定(cTnI)
AMI患者在胸痛开始后6~8小时升高,11.2小时达高峰,敏感性与CK—MB接近,但特异性比CK—MB高,是目前诊断心肌梗死最好的指标。
免疫球蛋白及心肌酶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序号
检测项目
临床意义
1
免疫球蛋白IgG定量测定
增高: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肝炎活动期、各种感染。
降低:肾病综合征、肠淋巴管扩张、淋巴管肉瘤、霍奇金氏病、自身免疫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增高: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症等。
减低: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疾病、冷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5
补体4测定
增高: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风湿性急性期、关节炎、心肌梗死。
减低:见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IgA肾病。
6
肌酸激酶—MB同工酶活性测定(CK—MB)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急性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药物影响。
降低: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自身免疫缺陷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
3
免疫球蛋白IgM定量测定
增高: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等。
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五项(immunoglobulin panel)是一种检测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D、IgE)浓度的常规临床检测方法。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对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疾病发展进行评估。
以下是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1.诊断和监测各种免疫相关疾病: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可用于诊断和监测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通过测量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评估免疫功能的缺陷或过敏反应: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可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或过敏反应。
免疫球蛋白G(IgG)是最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它对细菌和病毒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疫球蛋白M(IgM)则是在初始感染或再感染过程中产生的,浓度升高通常与急性免疫反应相关。
免疫球蛋白A(IgA)主要存在于黏膜表面,通过保护机体表面抵御感染。
免疫球蛋白E(IgE)则通常与过敏反应有关,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通过综合评估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变化,可以判断免疫功能的缺陷或过敏反应的状态。
3.指导免疫治疗:在一些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免疫球蛋白五项的检测可以指导免疫治疗的过程。
例如,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如果发现其中一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浓度低下,可以通过输注相应的免疫球蛋白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另外,对于过敏反应患者,若发现IgE浓度过高,则可以采取相应的免疫治疗措施,如抗IgE治疗。
4.评估感染状态:免疫球蛋白五项检测可辅助评估感染状态。
在一些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早期,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会升高。
而一些病毒感染后,IgG抗体产生的平台期较长,通过测量IgG抗体浓度可以判断感染的慢性程度和恢复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测量IgA抗体浓度来评估黏膜感染的状况。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补体总量测定:用于评估患者补体的整体水平,包括C3和C4等成分。
补体总量的减少可能提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2.单项补体成分测定:通过测定补体成分C3、C4、C1q等单项指标的
浓度,可以评估补体特定组分的异常与否。
例如,C3浓度降低可能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关。
3.补体功能测定: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异常。
常见的补体功能测定方法包括溶血试验、免疫球蛋白沉淀试验等。
1.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
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的
补体成分和功能常常出现异常。
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常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变化,包括补体的异常。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可以帮助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
和疗效,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评估免疫功能的改变:一些疾病或治疗方法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改变,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术后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可以评
估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评估预后和疾病进展:一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与补体的变化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疾病进
展情况。
总之,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是一种简单且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一些疾病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通过充分理解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录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生化指标1、免疫球蛋白GIgG单位:克/升g/L.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2、免疫球蛋白AIgA单位:毫克/升mg/L.参考值: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080毫克/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700毫克/升,12~16岁500~3000毫克/升,成人710~3350毫克/升.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3、免疫球蛋白MIgM单位:毫克/升mg/L.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4、免疫球蛋白DIgD单位:毫克/升mg/L.参考值: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5、免疫球蛋白EIgE单位:毫克/升mg/L.EIA法:成人为O.1~0.9毫克/升.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EIgE骨髓瘤、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等.降低:某些进行性新生物、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某些无丙种球蛋白血症.6、游离轻链单位:毫克/升mg/L.参考值:1.O毫克/升.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肾小管疾病、单克隆性丙种球蛋白病、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及骨髓瘤者.7、冷球蛋白正常值血清为阴性.临床意义冷球蛋白阳性,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各种淋巴瘤、自身免疫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8、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正常值血清抗补体法:为阴性;PEG沉淀比浊法:血清浊度值等于或小于8.3.临床意义阳性或比正常值增高,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风、登革热、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9、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单位:/升kU/L.75~160千单位/升.增高:见于皮肌炎、心肌梗死、伤寒、多发性骨髓瘤、硬皮病等.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10、补体成分CqCq单位:毫克/升mg/L.197±40毫克/升.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痛风、过敏性紫癜、肿瘤及某些慢性感染.降低:见于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低补体性脉管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11、补体成分C3C3单位:克/升g/L.:0.85~1.93克/升.增高: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降低:肾小球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等.12、补体成分C4C4单位:克/升g/L.:O.12~O.36克/升.增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肝癌、关节炎等.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胰腺癌晚期等.13、补体成分C5C5单位:克/升g/L.:O.07~O.09克/升.增高:红斑狼疮及狼疮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感染等.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营养不良、大量蛋白丢失出血、烧伤等.14、补体成分C6C6单位:克/升g/L.:0.04~0.065克/升.增高:某些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降低:淋病、脑膜炎双球菌感染、雷诺现象、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不良等.15、补体成分C7C7单位克/升g/L.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0.048~0.055克/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扩散性淋球菌感染、肾病等.16、补体成分C9C9单位克/升g/L.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0.05~0.062克/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遗传性缺陷、肾病、肝脏疾病等.17、B因子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血清B因子为100~400毫克/升.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急性感染、炎症及手术后.2降低:见于膜增殖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重症肝炎、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等.18、备解素P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血清备解素P为28±4毫克/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革兰阴性菌菌血症等.细胞检测19、T淋巴细胞%单位百分比%正常值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或碱性磷酸酶一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为71.5%±6.2%.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和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2降低:见于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等20、淋巴细胞亚群%.单位百分数%.正常值:CD30.64~0.7764%~77%,CD40.41~0.5141%~51%,CD8O.23~O.3323%~33%,CD4/CD8=1.3:2.O.临床意义1CD3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慢性活动性肝炎、瘤型麻风、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红斑狼疮等;CD3减低,见于麻疹后、麻疹脑炎、腮腺炎、流感、带状疱疹、皮肌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CD4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CD4减低,见于联合免疫功能缺陷、普通多样性免疫缺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艾滋病等.3CD8增高,见于乙型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艾滋病等;CD8减低,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皮炎等.4CD4和或CD8增高,如CD4和或CD8器官移植后比器官移植前明显增加,可能引发排斥反应;CD4和或CD8减低,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5CD4/CD8比值增高,如移植后CD4/CD8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CD4/CD8比值减低,见于以上CD4减低和CD8增高的疾病.21.E花环形成试验单位百分数%.正常值65%~75%.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毒性甲状腺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器官移植后出现超急或急性排斥反应时等.2降低:低于50%为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如原发性细胞免疫性疾病、联合性免疫缺陷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流感、腮腺炎、带状疱疹等;还有,恶性肿瘤、慢性肝病、淀粉样变性和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22.B淋巴细胞花环形成单位百分数%.正常值13%~20%.临床意义体液免疫缺陷时,EA-RFC花环百分率显着下降;产生大量抗体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EAC花环百分率均升高;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患者外周血中EAC-RFC花环百分率明显增高.23.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单位国际单位/毫升IU/m1.正常值注射量为旧结核菌素OT5国际单位/O.1毫升或0.1微克PPD/0.1毫升,72小时测量皮丘直径,无反应,为阴性;4毫米以下,为可疑阳性;5~10毫米,为+阳性;11~20毫米,为++阳性;大于20毫米,为+++阳性;出现水疱或溃烂,为++++强阳性.临床意义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强阳性者,多患有活动性结核病;阳性者,疑为结核菌感染.2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单位百分比%.正常值形态学方法淋巴细胞转化率LTT为60.1%±7.6%.临床意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降低,见于乙型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重症真菌病、重症结核、瘤型麻风、全身性红斑狼疮、进行性肝实质病变、免疫缺陷病等.25.白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单位秒s.正常值在植物血凝抗原PHA的刺激下,促凝值血浆凝固时间减少值大于3秒.临床意义促凝值在1~3秒时,为细胞免疫功能偏低;促凝值为O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其与疾病的关系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26.自然杀伤细胞NK单位百分比%.正常值K562细胞51Cr释放法为39.49%±12.01%.临床意义自然杀伤细胞NK降低或缺失,对病毒诱发的癌基因肿瘤、细胞突变,以及致癌物质诱发的新生肿瘤杀伤均不力,以致使这些肿瘤的发病率提高;自然杀伤细胞降低,使肿瘤转移加速;自然杀伤细胞降低,还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症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7.中性粒细胞N吞噬杀菌功能单位百分比%.正常值白色念珠菌法:37℃45分钟min,吞噬率为91.04%士5.77%;杀菌率为32.72%±7.83%.临床意义吞噬、杀菌功能缺陷,见于慢性肉芽肿、肌红蛋白功能不全、膜糖蛋白缺陷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高度缺陷症、髓过氧化物酶缺乏、反复感染及恶性肿瘤等.28.中性粒细胞N趋化功能正常值趋化指数:新生儿为2.O~2.5,成人为3.O~3.5.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缺陷,见于补体C1r、C2、C3、C4缺陷病、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迟钝白细胞综合征、肌红蛋白功能不全、膜糖蛋白缺陷症、高IgE综合征、烧伤等.其他29、抗肿瘤及慢病能力评估8种试剂盒疫苗30、免疫组库分析免疫组库immunerepertoire是指在任何指定时间,某个个体的循环系统中所有功能多样性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总和.T、B淋巴细胞,分别负责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可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抗原进而清除病原体或体内肿瘤细胞.免疫组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完全反映,对免疫组库分析,可以全面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免疫球蛋白参考值、临床意义及与流感、癌症、风湿病疾病关系和作用

免疫球蛋白参考值、临床意义及与流感、癌症、风湿病疾病关系和作用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存在于血清、体液、外分泌液和一些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的英文写作im-munoglobulin,一般常缩写为Ig,通常可以分为五类,即IgA、IgG、IgM、IgD、IgE。
免疫球蛋白测定的目的在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了解人体对各种病毒、细菌的抵抗力、机体对各种抗原入侵的识别能力。
临床上常用的是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三项。
各项免疫球蛋白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如下:IgA参考值:0.7~3.8g/L;IgG参考值:7.0~17.0g/L;IgM参考值:0.6~2.5g/L;IgD参考值:IgD<100IU/ml(<0.14g/L);IgE参考值:IgE<100IU/ml(<0.24mg/L)。
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性升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单克隆性增高:多发性骨髓瘤可见IgG、IgA、IgD、IgE升高;IgM的单克隆增高又称为"巨球蛋白血症"。
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常见IgE升高。
免疫球蛋白减低:常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丙球蛋白缺乏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烫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免疫球蛋白和流感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流感病毒要侵入人体,必须面对的一道关卡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免疫力强,病毒就不得其门而入;免疫力弱,流感病毒就能轻松突破防线。
流感的症状对婴幼儿、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者的生命更是威胁,因为婴幼儿、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的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当病毒侵入人体的时候,免疫系统不足以消灭病毒,而患上流感。
青壮年身体机能活跃,免疫功能强,当流感病毒入侵时,能够产生大量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杀死或降低病毒的活性,预防感冒。
抗体(免疫球蛋白),能识别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菌并与其结合使其丧失对人体的致病能力,直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临床分析中的免疫球蛋白E测定与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免疫球蛋白E测定与应用免疫球蛋白E(IgE)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和液体中,对特定抗原发生超敏反应。
在临床分析中,免疫球蛋白E的测定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免疫球蛋白E测定与应用的相关内容。
一、免疫球蛋白E的测定方法免疫球蛋白E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荧光免疫测定法(FIA)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IgE水平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对过敏原的敏感性。
二、免疫球蛋白E的应用范围1.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过敏性疾病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产生过敏反应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变应性哮喘等。
免疫球蛋白E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过敏原以及评估过敏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案。
2.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某些寄生虫感染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其中包括免疫球蛋白E的大量产生。
通过测定IgE水平,可以辅助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3. 其他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免疫球蛋白E在其他一些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通过测定IgE 水平,可以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和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三、免疫球蛋白E测定的临床意义1. 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免疫球蛋白E的测定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医生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度。
特别是在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疾病中,免疫球蛋白E 测定的结果往往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2. 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估免疫球蛋白E测定结果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根据IgE水平的高低,可以评估过敏的程度、寄生虫感染的疗效等,为治疗的调整和疗效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3. 过敏源的筛查和避免免疫球蛋白E测定结果可以帮助确定过敏原,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过敏原避免和预防措施。
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可以减少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四、免疫球蛋白E测定的注意事项1. 样本的采集和保存免疫球蛋白E的测定需要采集血清样本,因此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避免污染。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一、免疫球蛋白检查1. 免疫球蛋白G (IgG)参考值:7—16 g/L临床意义:IgG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淋巴肉芽肿、IgG骨髓瘤。
IgG下降常见于:无γ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G IgA缺乏症、肾病综合症、IgA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 免疫球蛋白A (IgA)参考值:0.7—4.0 g/L临床意义:IgA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IgA骨髓瘤。
IgA降低常见于:无γ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G IgA缺乏症、抗IgA血症、肾病综合症、IgA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 免疫球蛋白M (IgM)参考值:0.4—2.3 g/L临床意义:IgM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
IgM降低常见于:无γ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M IgA缺乏症、肾病综合症、IgA IgG骨髓瘤、肝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补体检查1. 补体C3 (C3)参考值:0.9—1.8 g/L临床意义:C3增高常见于:各种转染病、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急性肾炎、肝癌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正常或略有升高。
C3降低常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增殖性慢性肾小球肾炎(MPGN)、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GN)、狼疮性肾炎、反复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疾患和关节疼痛等。
2. 补体C4 (C4)参考值:0.1—0.4 g/L临床意义:C4增高常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肾炎、组织损伤、多发性骨髓瘤等。
C4降低常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感染、狼疮性症候群、肝硬化、肝炎等。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五项的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是一类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对于维护人体免疫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免疫球蛋白五项(IgG,IgA,IgM,IgD,IgE)是免疫系统中最为常见的免疫球蛋白。
它们在许多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免疫球蛋白五项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异常或免疫系统疾病。
例如,IgG是机体内最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它参与体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其水平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诊断各种免疫相关的疾病。
另外,IgA主要存在于黏膜表面,其水平的变化可以提示黏膜免疫功能的异常,常用于炎症性肠道疾病的诊断。
其次,免疫球蛋白五项在预防疫苗接种中起着重要作用。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可以判断疫苗接种后机体的免疫应答情况。
例如,IgM是早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对疫苗的初次免疫反应。
而IgG则是后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已经建立了长期免疫保护。
通过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及时评估疫苗接种的有效性,为预防疫苗接种提供依据。
此外,免疫球蛋白五项在治疗免疫相关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某些疾病与特定的免疫球蛋白异常水平有关,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例如,IgE水平的升高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通过控制IgE的水平,可以减轻过敏的症状。
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与IgG的异常水平密切相关,通过调节IgG的水平,可以控制疾病的活动度。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五项在临床意义上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其水平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未来,随着免疫球蛋白研究的深入以及技术的提升,相信免疫球蛋白五项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