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口进洞方案分析
洞口进洞施工方案

贵阳市盐沙路道路新建工程E标石灰坡隧道进口端隧道进洞施工方案编制:年月日审核:年月日批准:年月日中铁隧道集团贵阳市盐沙路道路新建工程E标项目经理部二Ο一一年四月一日目录1工程设计 (2)2工程水文地质 (2)3前期准备工作 (3)4总体施工方案 (4)5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5)5。
1截、排水系统 (5)5.2边、仰坡开挖及防护 (6)5。
3洞口开挖支护及套拱 (7)5。
4超前大管棚 (9)5。
4。
1设计参数 (9)5。
4.2施工工艺流程 (9)5。
4。
3施工工艺说明 (10)5.5隧道洞身开挖及支护 (13)5。
5.1设计参数 (13)5。
5.2“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法 (13)5。
5。
3支护施工方法 (20)6前期隧道劳动力组织 (31)7隧道前期施工主要设备配套 (32)8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33)9施工安全、环保保证措施 (33)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市盐沙路道路新建工程E标贵阳市盐沙路道路新建工程E标石灰坡隧道进口端隧道进洞施工方案1工程设计沙线作为城市“三环十六放射”骨架路网中的“射线”道路之一,以快速疏导城市中心区交通的交通功能为主,起到沟通城市环线、实现交通转换、分流中心区交通压力的作用.本次设计的道路南起市北路,北止于沙文立交,本项目全长约17km,结合规划分析论证,主线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为60km/h。
道路设计里程为K11+700~K14+820(含短链),总长为2606米,主要分为土石方工程、挡土墙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道路标准断面为4米人行道+12米车行道+2米中分带+12米车行道+4米人行道=34米;桥梁标准断面为0.5米+12米+0.5米=13米;隧道行车道宽度为3.95米+3.75米+3。
7米=11。
4米。
隧道工程包括石灰坡隧道,隧道设计起讫里程桩号为ZK12+670~ZK13+490(长820m)、YK12+860 ~ YK13+540(长680m).二号隧道设计建筑限界宽12。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研究

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研究隧道进洞支护技术是指在隧道掘进过程中,为保证施工的安全、稳定和顺利进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固和保护隧道,以克服地质条件的不利影响。
浅埋偏压隧道是指埋深相对较浅、地应力较大的隧道,在隧道进洞时,由于地下水位高,土体存在较大的水压力,对隧道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本文将对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支护技术进行研究。
1.地质条件分析2.进洞掘进方法选择根据地质条件和隧道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进行进洞。
常用的掘进方法包括顶部开挖法、底部开挖法、全断面开挖法等。
在浅埋偏压隧道中,应根据地下水的压力和地应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支护结构设计根据进洞隧道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设计合适的支护结构。
浅埋偏压隧道的支护结构应包括初期支护和永久支护两个阶段。
初期支护包括钻孔桩、喷射混凝土等方法,用于抵抗地下水的压力和土体的裂缝。
永久支护包括钢支撑、喷射混凝土衬砌等方法,用于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4.水封技术应用由于浅埋偏压隧道存在地下水的压力和水流,需要采用水封技术来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和压力。
水封技术包括水封帷幕、水平水封、垂直水封等方法。
水封帷幕是通过在洞口周围钻孔注浆,形成一个密闭的水封帷幕,阻止地下水的进入;水平水封和垂直水封是在洞口周围进行加固,以防止地下水的渗透和压力对隧道的影响。
5.监测和控制在隧道进洞支护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地表沉降、应力变化等,通过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支护结构,确保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总结: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支护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要求和施工方法等因素。
通过详细的地质条件分析,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法和支护结构,采用水封技术进行地下水的控制,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和施工的安全性。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不同,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寻找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支护技术,提高隧道的建设质量和效率。
石龙隧道出口进洞方案(右线)

目录工程概况临时设施施工方案施工总体安排施工工序仰坡上危岩清除截水沟施工仰坡地表清方开挖支护,隧道半断面路基拉槽洞口路堑施工浅埋地段施工进洞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石龙隧道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凉水乡境内,出洞位置附近有简易公路相通,简易公路与巴南区境内的国道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隧道出口位于一南东—北西向深切冲沟的东侧,洞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基本正交,地势西高东底,洞口前缘分布一深切冲沟,沟底高程448.000米,低于设计路面高程,沟内常年有水通过。
出洞口段表层为第四系崩坡积层堆积,岩层为黄灰色、黄褐色亚黏土夹砂岩,泥岩碎块石,层厚0-13.85米,斜坡上基岩零星出露,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蓬莱组,岩性为中厚状紫红色泥岩,洞口上部为灰白色厚状砂岩。
二、临时设施1、施工便道已修至洞口。
2、临时用电接二蹬岩处高压线(1万伏),在洞口配150KVA变压器一台。
3、为解决洞口工程前期用风,采用20m3空压机2台。
4、施工用高压水池位于凉水道班下修建拦水坝,于2004年8月5日已完工,高压水管采用150钢管,已从高压水池位置接至洞口。
5、临时拌合站,材料堆放场地,设在便道外侧靠近正线位置。
拌合站设两台50L强制式搅拌机。
三、施工方案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地质资料来看,隧道的边仰坡物质组成以第四系土层和泥岩为主,洞口段泥页岩地表风化较重,强度较低,土质边坡稳定性差。
所以本方案在施工安排时以安全为主考虑。
(一)、施工总体安排施工先后顺序:首先对仰坡上的危岩按设计要求刷坡,消除不安全因素。
洞顶天沟开挖砌筑,避免仰坡受雨水冲刷。
仰坡地表堆积层清理至基岩面。
按设计坡度放样仰坡开挖线,开挖仰坡及时支护,至半断面开挖底标高。
洞身超前支护开挖洞身,及时支护,对围岩勤量测,撑握围岩收敛值。
(二)、施工工序1、仰坡上危岩清除采取打眼放炮。
所用机械:T28气脚式风动凿岩机钻孔,20m3空压机供风。
由于危石体积庞大,底部外露,下伏泥岩在风水的侵蚀风化作用下已严重风化,且与完整的砂岩层之间存在贯通构造裂隙。
隧道进洞施工方案

隧道进洞施工方案隧道是为了连接两个地点而穿过山体或水体而建造的一种工程结构。
施工隧道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和方案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隧道进洞施工方案,包括前期准备、进洞施工和后期处理等几个主要步骤。
一、前期准备1. 挖掘洞口:根据设计要求,在山体或水体的两端挖掘出洞口。
在挖掘洞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地质情况和土壤稳定性,做好加固和支护工作,确保洞口的稳定性。
2. 准备施工设备:根据隧道的尺寸和施工要求,选择适当的施工设备。
常用的设备包括钻探机、挖掘机、起重机等。
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施工人员培训: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施工操作规范、安全技能等。
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
二、进洞施工1. 前场开拓:在洞口附近进行前场开拓工作,包括临时设备布置、临时道路建设等。
保证施工现场的顺利进行。
2. 隧道掘进:根据设计要求和地质情况选择掘进方法。
常用的掘进方法包括钻爆法、盾构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隧道掘进。
3. 支护工程:在隧道掘进的同时,进行支护工程的施工。
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包括锚杆、喷锚网、钢筋混凝土衬砌等。
4. 排水处理:隧道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地下水的问题,需要进行排水处理。
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将隧道内的积水及时排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5. 施工记录和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记录施工的各项数据和指标。
定期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施工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三、后期处理1. 隧道开挖完工:当隧道的开挖工程完成后,进行必要的测量和检验。
确保隧道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2. 隧道衬砌施工:根据隧道设计要求,进行隧道衬砌工程的施工。
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和材料,确保隧道的牢固和安全。
3. 设备拆除和现场清理:施工设备和临时构筑物的拆除和清理工作。
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和安全。
4. 隧道通车前检验:在隧道通车前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测试。
隧道施工-出口暗洞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出口暗洞施工方案出口暗洞施工长度为DⅡK1568+880~DⅡK1569+650(共770m),以明暗分界点里程DⅡK1569++650开始向进口方向组织施工。
采用铣挖机配合液压破碎锤开挖,局部地段采用风镐修整,Ⅳ级围岩地段采用三台阶法施工,Ⅴ级围岩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
富水地段、下穿地面建筑物及浅埋地段考虑采用CD法、CRD 法为备选方案。
装载机、挖掘机配合大型自卸汽车运输出碴,洞内通风采用长管路压入式通风。
(1)为争取早日进洞,在进行暗洞施工前,先从DⅡK1569+900明挖位置开始向出口方向进行斜向拉槽,拉槽至DⅡK1569+650,长度300m,作为临时便道,根据汽车的爬坡性能,设置10%纵坡,确保洞内重车的正常行驶。
拉槽宽度按照开挖深度及边坡坡率进行计算,每10m定出开挖边线。
边坡坡率为1:1.25,因开挖深度较大,在边坡适当高度处设碎落台,碎落台宽度应不小于2m。
开挖方式采用斜向拉槽,分层开挖,挖掘机配合自卸式汽车装运土方。
每层开挖完成后,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土钉墙及时做好边坡防护。
DⅡK1569+650明暗交界处按1:1坡率进行开挖,并做好防护。
(2)拉槽深度达到暗洞上台阶底部标高后施作长管棚进行超前支护,长管棚采用φ108mm钢管,注浆参数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确定。
长管棚施作完成后再斜向拉槽至暗洞中台阶底部标高,形成三台阶施工断面。
(3)因隧道为反坡施工,排水困难。
为了有效排除洞内的污水,每200m 设一处集水坑,采用水泵一次抽排至洞外污水处理池。
为防止下穿xx段大量涌水,应备用一台大功率抽水设施。
(4)隧道采用压入式通风,通风机型号为110KW的轴流式风机,设置于暗洞洞口,风管采用φ1300mm软式风管,布设于拱腰中部,洞内每200m设一台射流风机进行辅助通风。
出口暗洞进洞施工方案示意图如下:地面线出口暗挖施工纵断面示意图一φ108管棚1:1仰坡钢筋网喷射砼锚杆D ⅡK 1569+950明暗分界点D ⅡK 1569+65030~50m地面线出口暗挖施工纵断面示意图二φ108管棚1:1仰坡钢筋网喷射砼锚杆D ⅡK 1569+950明暗分界点D ⅡK 1569+65030~50m20~30m 3~5m地面线出口暗挖施工纵断面示意图三φ108管棚1:1仰坡钢筋网喷射砼锚杆φ130cm风管通风机施工便道10%D ⅡK 1569+950明暗分界点D ⅡK 1569+65030~50m20~30m20~30m 3~5m。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法及要点

隧道工程进出洞施工方法及要点1.1.1设计优化根据项目进场后对洞口位置复勘的结果,焦树坪隧道出口地形与原设计严重不符,出口左右洞均位于陡峻峭壁位置,悬壁临河,现场地形十分复杂,具备山陡、沟深、谷窄、临路、近水等特点,隧道进洞施工条件极差。
图4-12 隧道洞口位置三维地形图隧道右洞洞口位于50m高陡峻峭壁位置,下临河道,与河道高差约50m,水平距离约43m,且洞口深入岩体6m,洞口段埋深约20m,隧道不具备直接进洞条件,围岩实际为中风化片麻岩,灰绿色、灰黄色,完整性较好,片麻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如按原设计方案施工,存在以下问题:(1)隧道洞口位于山体内,洞口边仰坡爆破开挖方量大,约2400m³,将对山体结构破坏严重,施工耗时较长,对其他工程干扰极大,安全风险极高。
(2)削坡后隧道洞口缺乏作业平台,受洞口场地限制,无法进行大管棚作业、正常进洞施工和二衬台车拼装等。
针对现场问题,通过动态的设计和合理的方案应用,彻底解决陡峻峭壁位置隧道进洞问题。
(1)将洞口大开挖设计优化为“隧道延长+倒削竹洞门”形式,为避免大规模的山体爆破开挖,实现隧道“早进洞”,将隧道暗洞进行3m延长,从而减少开挖方量,同时将洞门形式调整为倒削竹,避免了端墙式洞门墙趾对桥台背墙的影响。
焦树坪隧道右洞1:0.3便道营盘河大桥0#台图4-13 隧道洞口段调整后示意图(2)采用小型钻孔机具进行“分层分段爆破”技术,施作洞口5m 小平台;同时根据洞口围岩较好情况,通过动态设计将超前大管棚变更为双层超前小导管,利用洞口小平台,完成超前作业,保证进洞时间和安全;并采用洞渣进行多级挡墙砌筑和回填,扩宽洞前平台至13m ,解决陡峻峭壁位置进洞难题,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在洞前短平台问题(洞前平台仅13m )上采用二衬台车“逐段拼装逐段进洞”技术,降低了交叉作业造成的施工干扰,解决了短平台二衬台车拼装难题。
1.1.2边仰坡施工1.1.2.1 分层分段爆破削坡流程图图4-14 分层分段爆破削坡施工工艺流程图1.1.2.2 测量放样按照变更后图纸中给定的洞口边仰坡坡率、平台宽度、明暗洞交界点、边仰坡起点设计高程、宽度,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洞口边仰坡开口线测量放样。
隧道进洞方案

隧道进洞方案1. 引言隧道建设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连接城市各个部分、提供交通便利的功能。
而隧道的进洞方案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涉及到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性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隧道进洞方案的相关内容,包括进洞方法、进洞工艺、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2. 进洞方法隧道的进洞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手工掘进、机械掘进和爆破掘进。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
2.1 手工掘进手工掘进是一种传统的隧道进洞方法,它主要依靠人力进行。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规模、地质条件较为简单的隧道。
手工掘进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作效率较低,但由于操作相对简单,施工质量相对较高。
2.2 机械掘进机械掘进是利用特殊的隧道掘进机械进行施工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
机械掘进具有施工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设备成本高、维护困难等问题。
2.3 爆破掘进爆破掘进是通过爆破技术来进行隧道进洞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有大量岩石需要破碎的隧道。
爆破掘进具有施工速度快、适应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安全风险等问题。
3. 进洞工艺隧道进洞工艺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及相关技术要点。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进洞工艺。
3.1 前洞开挖前洞开挖是指在进行隧道进洞时先开挖隧道的前部分。
这一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进洞方法,如手工掘进、机械掘进或爆破掘进。
同时,需要针对地质情况进行合理的前洞支护,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稳定。
3.2 地面导向地面导向是指在进行隧道进洞时,通过特殊的导向系统将隧道掘进机械准确导向至预定的方向。
这一工艺需要依靠导向设备、激光技术等手段,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3.3 后洞支护后洞支护是指在完成隧道进洞后,对洞口进行支护和固结的工艺。
这一工艺需要根据隧道的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选择相应的支护方式,如喷锚支护、钢筋混凝土衬砌等。
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在隧道进洞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隧道明洞及洞口专项方案

目录1、编制根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编制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施工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总体施工工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施工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施工机械配置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6、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8、质量控制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隧道总体实测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隧道明洞实测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隧道明洞防水层实测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章编号:1671-8496(2003)04-0004-03隧道洞口进洞方案分析鄢宏庆1 宋从军2(1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2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610031)摘要:隧道洞口进洞宜“早进晚出”,本文通过总结京珠高速公路乌坑坝隧道的洞口进洞设计方案,以及根据实际的地形地质条件作出优化设计方案,提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隧道 进洞方案 优化设计中图分类号:U45 献标识码:A1 前言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已逐渐进入山区,公路隧道的建设规模也日益增大。
由于高速公路具有流量多、速度快的特点,以及隧道自身修建不宜太宽,所以,高速公路设计中一般为上下行分离两座独立隧道,两隧道间最小间距根据围岩情况、开挖宽度等因素决定,一般不宜小于40米。
上述因素给路线选线造成一定困难。
同时山区地形、地质情况复杂,也给公路隧道洞口进洞设计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力求采用最经济实用的设计,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下面通过介绍京珠国道主干线粤境小塘至甘塘段通过粤北大瑶山区路线的乌坑坝隧道的洞口进洞设计方案,以及根据实际的地形地质条件作出的优化设计,提出在特有的地形、地质情况下隧道洞口进洞设计方案的一些看法,为同行在复杂地质地形洞口进洞方案上提供一些思路。
2 乌坑坝隧道的地形、地质情况乌坑坝隧道所在地为中低山区,属构造剥蚀地貌,山势陡峭,沟谷下切,地面坡势陡峻,坡角33~350,冲沟发育呈树支状,双口河在隧道右侧自北向南反时针环绕山嘴坡角流过,并与进出口段靠近隧道。
隧道区域构造位于南北向斜山复背斜南倾伏端,构造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褶皱隆起,地层岩性为寒武系八村群砂岩及石英砂岩。
左线进出口桩号为LK81+112和LK82+445,隧道长1333 m ,线位基本位于半径1540m 的平曲线上。
如图1所示。
3 乌坑坝隧道左线北京端洞口进洞设计方案及优化设计方案3.1 概述乌坑坝隧道左线北京端洞口地形陡峻,自然坡度在45~50°之间,洞口有一小溪流过,洞口部位的洞身处于严重浅埋偏压地段,但距离不长。
地质资料表明,粘土覆盖层的厚度约1.5~3.0m ,砂岩岩层层面倾向同坡面基本一致,山体稳定性极差,但洞身部位岩性较好。
原设计采用明洞及明洞顶回填反压调整洞口偏压,保证洞身的稳定及开挖的顺利进行。
为了加快洞口的进洞开挖,施工中施工单位在小溪和洞身之间修筑了一条施工便道,破坏了山体覆盖层的平衡,加上雨水的影响,致使洞口段粘土覆盖层大范围顺岩层面向右侧滑塌,导致掌子面的岩层有顺层滑移的危险,而暗挖洞身在洞口15m 范围内右侧拱肩的覆盖层厚度只有1.5m~2.5m 。
3.2 优化设计方案为保证施工的安全和洞身的稳定,采取了如下的优化。
优化设计如图2所示。
(1)对地表坡面采用20MnSi Φ22砂浆锚杆及网喷混凝土进行防护,防止坡面进一步滑塌[2];(2)为防止洞身右侧岩层在开挖爆破中的滑移以及拱肩覆盖层的陷塌,在山体右侧砌筑15号片石混凝土挡土墙,并回填碎石土、碾压后形成反压,同时在洞口左侧拱肩部分施工部分16m 长的大直径的超前钢管,作为对回填碎石土的承重托架。
3.3 处治效果评价收稿日期:2003-09-11录用日期:2003-10-30 作者简介:鄢宏庆(1969.2-),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图1 乌坑坝隧道平面图5通过上述辅助施工措施后,再进行洞身的开挖,已顺利通过洞口偏压段。
很明显,优化设计采取的辅助措施安全有效。
4 乌坑坝隧道左线珠海端洞口进洞设计方案及优化设计方案4.1 概述乌坑坝隧道左线珠海端洞口原有地貌地形陡峻,双口河在洞口前方流过,洞口进洞近于正交,原设计该处采用开挖路堑后直接进洞,隧道洞口与乌坑坝双口河1#桥北京台相距2.7m 。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坪乳公路正进行紧张的施工,施工中把大量的路基挖方直接向双口河倾倒,完全破坏了洞口原有的地形地貌;坪乳公路由于路线左侧边坡开挖高度较高,其边坡不稳定,防护工程巨大,为减少其工程费用和减缓边坡对车辆的危害,在施工期间把坪乳公路的平面线位向双口河侧整体移动了10~15m ,致使其路基部分建在废方之上,也与隧道洞口更近;同时考虑到双口河受坪乳公路施工废方的充填,双口河在南水水库泄洪时最高水位抬高4~6米,迫使高速公路的纵面线位在洞口段向上提高了5.6m ,使隧道的进洞口更加靠近坪乳公路,因而洞口的进洞方案和洞口的边仰坡开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保证坪乳公路的正常行车和长期稳定以及保证洞口边仰坡弃方的稳定[3]。
64.2 优化设计方案为不影响乌坑坝隧道的正常施工,首先在乌坑坝隧道珠海端右线洞口外向左洞施工水平导坑,进行左线隧道珠海端的开挖;其次在不影响坪乳公路的正常行车的情况下,对洞口段进行详细的地形、地质勘测,摸清洞口的地质情况和洞口的虚渣堆积厚度。
根据详细的地质和地貌情况,确定以清方减载为主的优化设计方案,具体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在洞口段的坪乳公路外侧4m 处修建一道72m 长的桩板墙防护工程,用以保证在隧道边、仰坡清方减载时坪乳公路永久稳定。
桩板墙防护如图3和图4所示。
(2)清除桩板墙外侧洞口附近的边仰坡废方,尽量恢复原有洞口地貌。
(3)由于调整路线纵坡后,洞口段隧道存在浅埋及较严重的偏压,为保证桩板墙的稳定,洞口段采用加设挡墙,回填后通过地表注浆及长管棚等辅助施工措施进洞。
(4)根据洞口原有地形确定隧道暗洞进洞位置,洞口边仰坡开挖后采取常规方法进行防护,为保证高速公路营运安全,根据基础情况尽量把洞口向外拉。
(5)为避免左右线洞口和乌坑坝1#桥、0#桥台受洪水及南水水库泄洪的冲刷,在左右线桥台之间设置挡墙。
4.3 处治效果评价目前,该隧道已建成通车,洞口段未出现任何质量安全事故,坪乳公路也确保稳定和通车顺畅。
5 结语在复杂地形、地质的条件下进行公路隧道洞口设计无疑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往往会影响着工程的造价与进度是否符合要求,问题严重时会出现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必须注意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在勘察阶段,应特别重视洞口处地形图和断面的测量,加强洞口处地质调查工作;(2)在施工阶段,必须坚持动态设计和动态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和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优化,以适应新情况。
当然,规范施工和领会设计意图总是最基本的。
参考文献:[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3] 孙钧.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Analysis on the Entrance Scheme of tunnelYAN Hong-qing 1 SONG Cong-jun 1(1,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650, 2School of Civil E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Abstract: The entrance of the tunnel should be complied with the rule that ‘enter earlier and out later’. The scheme of the Wukengba tunnel entrance has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ptimiz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 and some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here.Keywords: tunnel; the tunnel entrance scheme; design optimizing(上接第34页)[3] 何继挺.展朝勇.代公路施工机械.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4] 李世华.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Analysis about the Matching Character of the Engine and the HydraulicTorque Converter on the LoaderJIANG Bo L V Qi-hui(Guangdong Communnication Polytechnic,Guangzhou,510650,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the power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he velocity, a more perfect project about the matching of the engine and the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is put forward in the article. Keywords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Engine;Loader;M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