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阴阳共生、刚柔并济、强弱互化、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天道轮回

阴阳共生、刚柔并济、强弱互化、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天道轮回

阴阳共生、刚柔并济、强弱互化、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天道轮回周易否卦说:先否后喜。

否卦象传说:否终则倾。

正所谓否极则泰来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子曰:欲速则不达。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⑤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⑤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中的一般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亦不外乎阴阳二字。

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

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

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气在下,入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的病。

浊阴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

是因为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上升为云,云气下降变成雨;雨下降于天,是地气之所化;云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

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人体的变化也如此,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

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从五脏流走。

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

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

饮食五味滋养形体,使真气得到充实。

真气进而产生精,精又可以化生一切。

精是由真气产生的,形体是由五味形成的。

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精。

又经过气化作用充实形体。

如果饮食不节,就会伤害形体,气偏胜了,也会有损于精。

真气产生了精血,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而为气;如饮食不节,不但物质之精受伤且功能之气亦受损。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

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

对于五味来讲,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胃肠通利。

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

亢阳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

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

气味之中,辛甘并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并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人体内,阴阳是相对平衡的。

如果阴气偏盛,阳气必然受损害。

同样,阳气偏盛,阴气也必受损害。

阳气偏盛就会生热,阴气偏盛就会生寒。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 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 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 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 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 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 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 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 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 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 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 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原文〕
故积阳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 沉降,凝聚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 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 长,又主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 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

2.1阴阳应象大论

2.1阴阳应象大论

3.“五气”偏胜致病
[原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 则濡泻。
马莳注:风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动焉,如振掉、摇动之类皆 是也。 王冰注: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理,聚 而为痈脓之肿。 王冰注:干于外则皮肤皴拆,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及津液 则肉干而皮著于骨也。(《六元正纪大论》“燥胜则干”注) 张景岳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王冰注: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 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胜而泻,故谓之濡泻。
3.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满脉,邪气亢盛,充
斥脉体。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
5.伏气致病
[原文]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 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背诵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阳气发越——温病 秋伤于湿——冬——郁而化热——咳嗽
[医案举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肝脉循 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 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 效。
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 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
(《王九峰医案》)
[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1]。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府。
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的味属阴,多沉降而 走下窍;凡药物饮食的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
王冰注:“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 吸之门。” 2.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吴崑注:“阴 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 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原文【 XJ】这是《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继续解读阴阳调和与阴阳失调的重要性。

文章以大量的笔墨,通过自然界相关的现象,即“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来解读人体内的阴阳,继续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黄帝内经_收藏版

黄帝内经_收藏版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

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原文]201 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本,指阴阳。

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jie)虐;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皇帝内经·素问》
释义:
天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又有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

人有五藏,五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可以伤气。

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

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

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

因此说过于喜怒如不加以节制;对于寒暑如不善于调试,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

因此,引起过盛就一定要走向他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他的反面。

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过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过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放生飧泄的病。

夏季受的暑气过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过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