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
法律责任
•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处罚措施
• 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员工,可以采取罚款、
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 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采取行政问责、行
政处分等处理措施
02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 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 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保证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 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用于安全生产设施设备、教育培训等方面
• 保障员工安全生产所需的劳动防护用品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 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培训
• 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员工的要求
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 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和隐患
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 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
技能
• 严格遵守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规定
保护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和证据
• 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保护现场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测和
分析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智能化服务体系
• 提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线咨询、培训等服务,方便企业和员工获取安全生产法律
法规信息
• 利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拓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
到0位2。
企业应当加强 安全生产监督, 对生产过程中 的违法行为进 行查处,确保 安全生产法律 法规得到有效
实施03。
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整改与持续改进
企业应当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过 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提高
安全生产水平。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 生产隐患排查制度,定 期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隐患进行排查,及时消
03
强调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 和国消防法》 于1998年颁布 实施,2008年 进行了修订。
01
该法规定了消 防工作的基本 原则、监督管 理体制、火灾 预防、火灾扑 救、法律责任
等内容。
02
强调了生产经 营单位应当加 强消防安全管 理,预防火灾 职业病防治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 和国职业病防 治法》于2002 年颁布实施, 2018年进行了
修订。
01
该法规定了职 业病防治的基 本原则、监督 管理体制、职 业病预防、职 业病诊断与治 疗、法律责任
等内02容。
强调了生产经 营单位应当加 强职业病防治 工作,预防职 业病,保障劳 动者的健康权
04 地方法规层面: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
02 主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解读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于2002年颁布实施,2014年进行了修订。
02
该法明确了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监督管理体制、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

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年)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

在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种。

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

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年)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二.《安全生产法》立法过程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各方面 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劳动总局牵头起草《劳动 保护法(草案)》,于1987年5月由当时的劳动部上报国务院。 后在修改《劳动保护法(草案)》过程中,将法名改为《劳动 安全卫生条例》。 ◆ 1994年,原劳动部决定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并做了许多 工作。1996年4月,原劳动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局共同商定,将正 在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和《职业病 防治条例》3个法律、法规草案合并为《劳动安全卫生法(草 案)》。此后,原劳动部成立了起草小组,并完成了草案的起 草工作。 ◆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经贸委承担了安全生产综合 管理职能,并在原劳动部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职业安全法 (草案)》,于1999年12月21日报国务院法制办审查。 ◆ 2000年底,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法制办将法 名由《职业安全法》改为《安全生产法》,并在国务院2001年 立法计划中明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起草单位。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工业安全科 曾建辉
从一组数字说起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
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7年)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 种安全生产法规有119种。195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三大规程”。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年)

第五阶段:进步完善时期(1991年至今)
1991年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更好地维护了职工安全健 康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使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安全生产法规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法律保障,其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出台的有关劳动法规中就包含一定的安全生产内容。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安全生产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

于是,1972年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工人群众开展的“安全生产运动”成为安全生产法规发展的重要契机。

随后,国务院成立了全国劳动保护监察总局,开始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等。

这些法规为促进安全生产确立了基本原则、规范劳动管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对安全生产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高危行业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事故频发。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2002年国务院副总理曾庆红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从‘要做到’变为‘必须做到’”的口号。

为此,200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这部法律对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等。

此外,为了增强安全生产法律的可操作性,各地也陆续制定了许多配套法规,使法律具体化、细化。

近年来,我国对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逐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

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决定和文件,强调了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重要部署。

2014年,印发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总结》的文件,明确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总之,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通过逐步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我们为促进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然而,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法规,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一、安全生产发展历程
1、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以来,安全生产已取得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少量有关
安全生产的新规定,其中包括1925年美国的安全工作法案、1927年日本
安全工作法等。

2、20世纪30-50年代:
20世纪30-50年代,安全生产工作发展迅速,新设立了安全生产管
理部门,实施了事故防治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了安全技术检查,出台
了安全生产方面的政策、法令、法规和标准,如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发
布的安全工作条例、1953年第一届全国职工安全生产大会提出的安全生
产五原则,1956年中国劳动部颁布的《安全技术检查条例》,1959年美
国劳工部颁布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标准》等。

3、20世纪60-80年代:
20世纪60-80年代,安全生产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安全生产工作
纳入国家计划,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到更高水平,全国实施了储备安全生产
标准,职工安全培训普及。

在此期间,我国出台了《安全技术检查条例》、《职业卫生法》等法规,实施了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了安全生
产竞赛,以及职工安全教育等活动,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4、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发展,国家强化了安全生
产法律法规,出台了现行的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危险源辨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危险源辨识》
• 对从业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提 高安全防范意识 • 制定危险源辨识培训计划,确保从业 人员掌握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技巧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危险源辨识的要求,提高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 • 制定危险源辨识的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危险源辨识的监督管理
强化危险源辨识要求,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制度,加强危险源辨识工作 •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危险源辨识的监督管理,确保危险源辨识制度的落实
提高危险源辨识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地方性法规层面
• 各省份制定的安全生产 地方性法规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生产许可 制度
安全生产教育 培训制度
安全生产事故 隐患排查与治
理制度
•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 生产责任 • 政府部门的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责任 • 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 度
• 安全生产许可的范围 • 安全生产许可的程序 • 安全生产许可的监督 与管理
危险源辨识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的重要依据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应根据危险源的特性、种类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 措施 • 危险源辨识有助于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
危险源辨识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 政府部门通过危险源辨识,了解生产经营单位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全生产状况,制定监督管理措施 • 危险源辨识有助于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防范事故发生
危险源辨识的工具
• 危险源辨识表格:根据生产工艺、设备、物料等因素,制定危险源辨识表格 • 危险源辨识软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危险源辨识软件,辅助危险源辨识工作

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一我国安全生产的三个时期和1978年以来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初创时期 1949-1965 。

1949 年 11 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工作会议提出"煤矿生产安全第一"。

1952 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1954 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把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

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等行政法规建立了由劳动部门综合监管、行业部门具体管理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劳动者的安全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但"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高经济指标导致事故上升。

1958 -1961 年期间工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比"一五"时期增长了近 4 倍 1960 年 5 月 8 日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84 人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1963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恢复重建安全生产秩序事故明显下降。

------ 受"文革"冲击时期1966-1977。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被抨击为"资产阶级活命哲学"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企业管理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事故频发。

1970 年劳动部并入国家计委其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也相应转移。

这一阶段政府和企业安全管理一度失控1971-1973 年工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16119 人较1962-1967年增长2.7倍。

1975年9月成立国家劳动总局内设劳动保护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等安全工作机构。

------ 恢复和创新发展时期1978 年至今。

又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恢复和整顿提高阶段 1978-199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 年5 月1 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

1931 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60 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初建时期2、调整时期3、文革时期4、恢复发展时期5、逐步完善时期6、加速发展期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 年)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 ,“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

在1954 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

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 种。

1956 年5 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 ,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

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 年)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但从1958 年下半年,出现了盲目冒进的苗头,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伤亡事故的第一个高峰。

自1961 年开始的调整中,安全生产工作也转入正轨。

1963 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三年恢复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先后发布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国营企业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规章,使安全生产法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 年里,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安全生产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安全生产检查从一般性的检查发展为专业性和季节性的检查,推动了安全生猜你喜欢咨询银血病专家公明医院网上咨询医美咨询学校wifi 方案男性二胎检查项目免费痔疮专家在线咨询不育做哪些检查项目医院在线咨询脑科塘厦医院网上咨询肛肠科在线医院咨询产工作向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机械防护、防尘防毒、锅炉安全、防暑降温、女工保护等劳动保护工作有了显著成效。

由于“大跃进”时期忽视科学规律,冒险蛮干,只讲生产,不讲安全,大量削减安全设施,伤亡事故又明显上升,出现了第一个事故高峰期,这就是安全生产工作有发展但受挫折的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展开,全国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严肃处理伤亡事故、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工作,形成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群众运动,全国职工伤亡事故逐年下降,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8 年)经过三年调整,刚刚好转的局面由于十年动乱又被破坏。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被认为是' 活命哲学”而受到批判,因此,使工业生产秩序混乱,劳动纪律涣散,安全生产工作出现倒退,伤亡事故急剧上升,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事故高峰,这是安全生产工作遭受破坏和倒退的阶段。

第四阶段: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0年)1978年12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安全生产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发出了中央(78)76号文件和国务院(79)100 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批准国家劳动总局、卫生部关于加强厂矿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厂矿企业必须加强劳动保护工作,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尤其是对“渤海二号平台”等事故的严肃处理,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得以逐步落实;安全生产的科研、教育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

国家和各级政府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

1979 年4 月,国务院重申认真贯彻执行《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

1979 年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也明确了对交通、运输、工矿、林场、建筑等企业、事业单位,因违反规章制度,强令工人违章作业而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者的惩办,并规定了量刑标准。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新刑法),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犯罪作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1982 年2 月,国务院颁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加强矿山及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生产工作。

1983 年5 月,国务院又批转了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对劳动安全监察提出了具体要求。

1984 年7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生产性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治理尘毒危害问题,以及关于加强防尘防毒的监督检查和领导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

1987 年1 月,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规范了对职业病的管理,并将99 种职业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此外,全国有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人民政府颁布了地方劳动保护条例。

从1981 年开始,国家技术监督局加快了安全生产方面的国家标准的制定进程,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劳动安全卫生的国家标准,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法定的技术依据,也使安全生产法制在技术层面得以落实。

第五阶段:逐步完善时期(1990 年-2002 年)进入“八五”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也加快了进程。

1991 年3 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程》的第75 号令,严肃了对各类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1994 年,原劳动部决定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并做了许多工作。

1996 年4 月,原劳动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局共同商定,将正在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和《职业病防治条例》三个法律、法规草案合并为《劳动安全卫生法(草案)》。

此后,原劳动部成立了起草小组,并完成了草案的起草工作。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经贸委承担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并在原劳动部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职业安全法(草案)》,于1999 年12 月21 日报国务院法制办审查,2000 年底,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法制办将名称由《职业安全法》改为《安全生产法》,并在国务院2001 年立法计划中明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起草单位,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小组,集中力量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

经过近20 次反复推敲和修改,并征求和吸收了部分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业以及中编办、国家计委、公安部、监察部、教育部、铁道部、建设部、水利部、民航总局、质监总局、工商总局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形成了《安全生产法草案》,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2001年11月21日,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全生产法(草案)》,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01 年11 月29 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5 次会议对《安全生产法(草案)》进行了初审。

2002年4月24日和6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第28 次会议又分别对《安全生产法(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审议,并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和认真修改。

于6 月29 日下午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的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

江泽民主席当日签发第70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

《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2002年1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标志着安全生产真正走向法制化轨道。

2001 年1 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组建了副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5年2月又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于传统的安全卫生管理和运作方式,带了巨大的冲击。

最为重要的进展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劳动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法》等法律得以颁布实施。

第六阶段:加速发展期(2002 年至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建后,陆续颁布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特种设备监察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关于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程。

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安全生产领域的诸多关系逐渐理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基本建立,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不断加快,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尤其是诸多正确、有效的政策措施、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需要通过立法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修改2002 年11 月开始执行的《安全生产法》提上议事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