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论文摘要:作为农村经济部门的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然而一些基层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些相关性问题研究不够深入,自身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了农民朋友们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程度。
农村土地流转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一种必然的产物,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土地规模化发展,土地集约化经营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多年来国家和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得到改善,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还是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笔者通过本文首先来介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定义,而后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仅供读者朋友们借鉴、参考。
1 农村土地流转的定义1.1农村土地农村土地的定义,从字面上来讲就是农村的土地,但是这样的解释太过于笼统,有人也片面的认为,农村土地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其实这样又太过于片面。
农村土地有它的定义,农村土地是指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1.2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是一种经济组织行为,首先是在合法的前提下,由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保留其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2.1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行为规范性不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受政策体系的影响。
如果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或者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将直接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行为规范性。
长治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

长治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发展对策土地是广大农民最重要的财富来源。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仅有866.71m2,土地是稀缺生产资料,要在现有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设和谐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因此,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开放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我国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村土地流转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发展,但现实中土地流转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例如在流转方式、流转程序等方面存在着大量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各地的土地流转情况也各不相同,以山西省长治市土地流转为例,笔者通过分析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成因,从中找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为推动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土地流转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山西省长治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也迅猛发展起来,土地流转的规模和范围也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目前,长治市有3463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369.6万亩,已签订承包合同61.11万份,已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60.71万份,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3.78万亩。
总体看来,农户已逐渐形成流转意识,当地的土地流转有其一定的特征。
具体如下:1.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流转形式主要有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委托经营和股份合作等形式。
其中,租赁是当地采取的最多的流转形式,出租的土地面积达到18.61万亩,占所有流转形式的42.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民外出务工无法兼顾农业生产,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而不得不采用的流转方式。
在所有流转形式中,转让形式所占比重最小,占所有流转形式的2.6%,这主要是由于一旦转让,就等于失去原有土地的承包权,除了极少数已经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外,大多数农民不愿意采取此种流转方式。
2.流转协议以口头约定为主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长治市土地流转协议正在依照农业部统一实行的示范合同样本制定,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仍以口头约定为主。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范文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该制度主要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政府等多方利益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
其次,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保障不够完善,部分地区存在强制流转、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
此外,土地流转政策执行不力,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土地流转效率低下。
四、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措施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2. 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4. 推进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5. 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和参与度。
五、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将朝着更加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1. 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土地流转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
2. 推动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论文

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改革趋向于市场化运行。
目前,我国各类市场体系正在加快发展,且不断完善规范,唯有农地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农地市场是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建立规范的农地市场,并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才能使农村的土地、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
该文件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证分析——以肇州县兴城镇大阁村为例农地流转是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过程。
农地流转的方式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肇州县兴城镇农地流转概况,具体如下:(一)数据来源我们以黑龙江省肇州县大阁村为例对农地流转面积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数据均来自实地调研。
大阁村位于兴城镇东侧2公里,共851户,其中140多户有一定的土地流转,该村相对周边农村较为富裕,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
该村耕地1186.67公顷,主要是旱田,作物为玉米和烤烟,其中烤烟的收益较高但有一定的风险,该村有较少的养殖和牧业,大阁村临近兴城镇,土地流转的相对较多。
大阁村五年内的土地流转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二)模型原理及统计分析针对土地流转的面积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
模型原理如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β0+β1+ε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农户收入;为解释变量,代表农地流转面积;β0为截距,β1为系数,两者均为待估系数;ε为扰动项,体现了y的变化中没有被所解释的部分,即除以外其他所有对y产生影响的因素的综合体现。
毕业论文《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土地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延续和完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现行农村各项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的必然。
它是一个历史进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
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流转方面的方针政策,既要积极,更要稳妥。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途径,只有当农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宅基地等都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流转时,才能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才能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农地流转现状问题对策Abstract:Land Circulation is to improve the household contract management system. It’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 to advance the rural urbanization, to transfer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step by step,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n the market economic conditions. It’s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measure of the present rural reforms and an effective mean to speed up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market of the rights of contracting rural l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productivity. It is an historical process, but not a periodical mission. It should be not only positive, but also sound to promote the market of the rights of contracting rural land and to improve th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land circul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thoroughly understand and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Sevente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PC to build the system of transference of the right to use rural land and to explore the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 of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nly when the agricultural land, land for non-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land, and housing sites can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market economy rational circulation, can deal with the impact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 WTO brings, can promot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effectively resolved.Keywords: Land Circul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Measure目录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述 (1)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作用 (1)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2)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4)(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问题的成因 (5)五、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7)参考文献 (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的前提条件下,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以及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原承包方依法将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等具体的民事权利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土地流转论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完成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一方面,土地在农民家庭经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一些农村劳动力自愿摆脱土地的羁绊,或远离家乡热土外出打工,或到农村城镇经商置业,或就近服务于二、三产业,呈现出空前的“退一进二闯三”的职业分化转移趋势;另一方面,农村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业经营规模化,而土地使用逐步向专业能手集中又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与完善土地流转,已成为目前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藁城市土地局组织人员对全市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和主要形式截至目前,藁城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9216亩,占全市家庭经营面积2.54%,涉及农户4201户,占农户总数的2。
47%。
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转包。
即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绘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
全市实行转包的土地面积有1296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7.4%。
2.转让。
即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方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灭失。
全市实行转让的面积有2354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2。
3%。
3.互换。
即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全市实行互换的面积有452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
4%。
4.人股。
即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
课题研究论文:农村研究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农村研究论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改革,这一体制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发展要求,首先,承包土地的成本逐渐变高,我国把经济发展放在工业上面,在城市有更多的、更好的发展前景,好多农村人选择进城打工,这样子,家里的土地不得不选择流转,把土地的使用权转给别的有需要的人;其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缺乏,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所以大多数农村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一些企业为了扩展自己的规模,纷纷给予农民大量好处,从他们手中购买土地;第四,村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投资建设,比如郊区会选择大量修建楼房,来解决城市房子紧缺的问题。
土地流转给大多数农村人解决了经济负担,同时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目前,土地流转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包括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
其中,转包是主要的形式,只是暂时地把土地转给别人。
以安仁县为例,它是一个农业大县,土地流转约占总土地资源的百分之二十,耕地面积约占土地流转的百分之七十,可见,耕地流转现象较为普遍。
此外,呈现出四个特点: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以及集体经济带动型。
从上面可以看出当前农业土地流转的现状,即土地流转在农村已经变得很普及,并且耕地的流转占为主要地位,更多的是在这些耕地上发展集中型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更多是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不得不承认的是,土地流转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一部分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增加了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对于缩短城乡差距起了积极作用;再者,合理配置了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将荒废之地充分挖掘它们的价值,开发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此外,改变了土地经营模式,将其集中化经营,提高了技术含量,推动市场的发展。
1.土地流转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
学位论文-—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土地流转问题

学位论文-—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土地流转问题前言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
”1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我国当前广大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之一。
依法切实保障土地权益,是农民最企盼、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当前,随着人地矛盾的不断尖锐,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越发引人关注。
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关注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与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工的问题,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尽管各自的切入角度与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无疑都是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对策建议的研究,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但是在国外,大部分国家土地是私有的,土地产权在这些国家是清晰的,土地可以直接自由地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他们的研究较多是集中在土地交易状况、土地交易的影响因素、地租地价理论等,更多的是理论层面上的研究。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括了土地流转的演进过程,第二部分主要总结了土地流转在演进过程中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法制因素、市场机制、配套制度和政府规制行为角度深入分析制约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主要是总结出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9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2)Keywords (2)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演进 (2)(一)土地使用权流转禁止阶段 (3)(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尝试阶段 (3)(三)土地使用权流转合法化阶段 (4)(四)土地使用权流转规范化阶段 (5)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一)土地流转总体不够规范 (5)(二)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 (6)(三)土地流转期限比较短 (7)(四)改变了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 (8)(五)土地流转多发生于农户之间 (8)三、制约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分析 (8)(一)土地产权不明晰 (8)(二)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10)(三)配套制度不完善 (11)四、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与启示 (13)(一)建立健全完备法律体系使土地产权清晰 (13)(二)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13)(三)政府引导保障土地流转规范顺畅 (14)(四)建立补偿机制保护农民利益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8)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土地流转问题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潜藏巨大利益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引发了热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探索
摘要: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土地流转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也出现了许多复杂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增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农民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
虽然当前农民外出打工盛行,劳务工资等一系列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业收入是农民的本源收入。
特别是一些距离城镇市场比较近的农村,农民通过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每年的收入在好光景时是不菲的,这些土地若进行流转,农民获得的收入很少。
另外,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由于长时间的农业劳作,接受新工作的意愿低、接受新工作的能力也差,农民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
并且,业主与农民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时间一般较长,农民每亩土地的租金固定,随着土地的不断升值,农民的收入被变相压低,流转收益“低固位化”。
[1]
2.流转的土地被业主承包后经营农田效率不高、效益不乐观,没有真正发挥土地规模化优势。
近年来农用工具及生产资料不断上
涨,再加上租金成本和雇佣人工成本,经过土地流转业主的经营成本很高。
并且还要承担来自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产品市场波动的风险。
业主承包经营收益低,特别是遇到干旱、洪涝灾害等气候,业主损失相当严重。
在当前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经营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还要靠手工劳作。
由农民身份转换成的农业工人,在耕种过程中粗放经营、滥用肥力、损害耕地的可持续性,抵消了农地规模经营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在一些地区,出现流转后土地规模经营每亩单产小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小农经营的
产量,业主规模经营农地效率不高、效益下降的现象。
3.流转土地经营的非农化现象严重。
国家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流转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可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有的业主经营流转土地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事非农生产获得更多的利益。
在政府流转土地的规划中,出于对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允许对土地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
但是有些地区打着“发展农业”的幌子,在农业耕地上从事其他用途开发,例如发展房地产、餐饮等。
4.土地流转导致种植粮食面积减少,增加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风险。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
由于我国粮食作物的比较收益较低,虽然国家对种粮有一部分补贴,但是业主种粮积极性仍然很低。
土地流转过后,业主一般选择优质经济作物、塑料大棚、水产养殖等一系列特色农业,很少种植粮食作物。
所以土地流转市场化、加大农作物种植的非粮化,不断挑战着我国粮食
安全。
5.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导致土地流转后出现诸多矛盾和纠纷。
当前许多地方土地流转处于自发状态,通过口头协议等一些非规范的合同形式将土地流转给亲戚朋友。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没有明确界定,一旦发生矛盾,纠纷不易解决;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违背农民自愿原则,行政主导代替农民自愿,流转主体错位。
农民不能发挥土地流转的主体作用,土地流转利益得不到保障。
6.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引发了社会治安不稳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除了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由于农村就业机会较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有到城市务工。
随着城市用工对技能的重视以及城市生活成本高,导致失去土地的农民重返农村。
当前土地流转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农民补偿较低,农民出现“流转贫困”现象,农村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是一种必然趋势,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低下、破除土地潜力受到束缚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农村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1.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保障农民是土地流转利益的主体。
目前,农村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即土地归
社区集体所有、农民按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
把“三权分离”作为我国土地流转的一个基本点,确保农民对承包权长期甚至永久占有.只有坚持农民对土地承包权事实上的永久占有,才能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话语权。
[2]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还很漫长,在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农民还必须依靠土地,小农经营还将长期存在,主观的违背农民意愿而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损害了农民利益。
应赋予农民在业主不能按时履行合同、土地经营不善时收回土地的经营权。
2.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的公开透明。
土地流转双方享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通过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
这种市场化运作可以激活农村土地市场,弥补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经营的缺陷。
另外,通过市场机制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和约束,对土地流转的运行机制、价格、违约责任给予严格规定,并且加强市场公正、透明,防止土地流转的投机行为,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风险评估机制,降低土地流转经营的风险,提高业主履约的能力,确保土地经营、业主履约,将农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3.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加强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建设,特别要细化某些原则性系统,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细则,制定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权利的界定、使用权流转的补偿标准及收益分配、
土地流转争端的处理等问题加以细化,尽快使农村土地流转纳入法制化轨道。
土地流转合同中要明确约定土地流转的类型、面积、经营方向、土地开发程度、耕地的保护,防止土地流转的非农化的发生,提高土地非农化的违法成本。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
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就业、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问题,土地流转就很难在农村广泛有效地推广。
首先,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额,建立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和省级调剂制度;其次,完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
医疗保险是农民非常关心的问题,防止农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推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稳健运行,解决困难人群医疗保障难题。
5.建立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和资本、技术、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来”的良性互动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各要素并非孤立的发挥作用,它们通过耦合、补偿和替代,促进各要素彼此间的吸纳和辐射,增强要素各自组织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加大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使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更好的生活。
引进优质的资本、技术、龙头企业等当前农业发展稀缺的生产要素,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j].农村经济,2011,(02).
[2] 朱秀茹、张永敏.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