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_杨帆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事件的角色演变和场域角逐——以“奥巴马女郎”事件为例

来 。 ”(
发表了一篇题 为 《 巴马总统给我带来 了什么 》的博文 , 奥 继 续 引起网友 的关注 。她声 明 自己因这件 事情 走红完 全
不 涉 及 炒 作 ,是 一 次 意 外 。 1 月4日 ,王 紫 菲 再 次 发 表 博 2
文 ,披露其在奥 巴马演讲 现场 的脱 衣举动 实属炒作行 为,
并 对 事 件 的 策 划 始 末 进行 了详 述 。 这就 是 所 谓 的 “ 巴马 奥 女 郎 ” 事件 。( ’
达到适合媒介报道 的目的。
“ 巴 马女 郎 ” 奥
、
媒介|件 的角色演变 I ‘
( ) 一 媒介事件的两种主要概念
权 接近媒介 的普通 民
众 。 “ 巴马 女 郎 ” 奥 事件在 网络的走红 , 使 每 一 位 看 到 此 事 件
的 人 都 经 历 着 一 种
不 在 场 的现 场 体 验 。 按 照 卡 茨 在 《 介 事 件 》 一 书 中 的评 媒 述 ,媒 介 事 件 的 出 现 是 人 类 传 播 活动 与 视 觉 文化 中 的 一 次 伟 大 变 革 ,那 么 现 在 这 种 在 网 络 上 流 行 起 来 的媒 介 事 件 可
i 1 l
,r
一
蚕i 强 l
嚣
娶
.●
-
着黑衣端坐在奥 巴马背后的听众席 ,她的这一脱 衣过程被
制成 动 画上 传 于 网络 ,并 迅 速 走 红 网 络 ,引 发 网 友人 肉搜 索。 2 0 年 1 月 2 日 ,这 位 女 子 的 身 份 曝 光 。 她 叫 王 紫 09 1 O 菲 ,是 上 海 交 大 的 一 名在 读 研 究生 。这 次事 件 后 ,她 被 网 友 称 为 “ 巴马 女 郎 ” 。 1 月2 日 ,王 紫 菲通 过 新 浪 博 客 奥 1 4
城市文化传播载体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2017年第16期 NEW MEDIA RESEARCH城市文化传播载体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杨 帆1,2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2.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311摘 要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名片,微信等微媒介的兴起为城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呈现方式。
文章力图从微信公众平台对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城市文化;微信公众平台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104-02作者简介:杨 帆,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外化,城市文化传播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要提升城市文化传播的力度,拓展城市文化传播的途径,必然重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传播载体。
本文试图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探寻传播载体对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可行性策略。
近十年海量的新兴媒介出现,比传统媒体更为便捷、互动性更强,同时兼具个性化特征。
“媒体内容向产品延伸,受者也逐渐演变成了用户。
微传播的用户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即很难仅仅凭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等情况完全地描述消费阶层,态度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成为更加重要的划分指标。
”[1]在不同形态的文化传播当中,利用具有普遍意义的名义征用一切符号进行宣传,通过封闭的朋友圈式的传播,其影响更为深远。
1 城市文化传播瓶颈亟须破解新媒体使得城市文化传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呈现方式,改变了其原有的文化传播格局,并且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从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城市文化传播过于平面化。
一般情况下,城市文化传播者都更倾向于展示城市的外在风貌,而对其历史底蕴的探究则明显弱化,旅游城市更为严重。
在众多旅游城市的文化宣传中,多展示城市景点与商业特征,基本没有体现城市的深层文化内涵。
以旅游城市秦皇岛为例,景区趋同现象严重,各类游乐设施难以与其他城市进行有效竞争,同质化的建设冲淡了秦皇岛作为海滨旅游城市的独特个性,更难以呈现燕赵大地的文化风貌。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策划事件的传播特点——以2013年CCTV网络春晚为例

电视 、 I P电视 、 公 交 电视等终端播 出, 依 靠新媒体技术创造 了广泛的影响 力。 媒介 事件影响力 的大小取决于 两个 因素 : 事件的重要 性和
媒 体对 事件 的持 续报道 , 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 式的媒介 事件 , 它的有 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 予其的传播特点 密不可分。
【 关键词 】 新媒 体环境
定的受众 ; 名人 家乡微电影讲 述普通人的
理 想 和烦 恼 , 贴近生 活 , 同时 又 利 用 名 人
不断升 温。 除此之外 , 网络春 晚还 借助报 纸 、广播等媒介进行主题活动的宣传 , 根 据选择 性定 律 ,受众 对信息选择性接触 、
选 择性 理解 和选 择性 记忆 , 但 是 当媒 体 策
和集 中化 的 报 道 形 态 ; 效 果 要 素 — — 一 定 范 围 内 的立 体 效 果 。 ̄ 2 o 1 3 年C C T V 网络
个 提 高关 注 度 的 重 要渠 道 , 加 之 裂变 式
春 晚是 由媒体 策划 、 主办、 推广的一 次议 题式 的媒介事件 , 它的传播模式在这 四个 要素 的范 围内兼备 了新媒体 环境赋予 的
传 媒e 时 代I N E W S W O R L D
新 媒 体 环 境 下 媒 体 策 划 事件 的传 播 特 点
以2 O 1 3 年C C T V网络春晚为例
。闫英 明
【 摘
要 】由央视 网举办的第三届 C C T V网络春晚 以 “ 中国梦: 我爱 中国的 N个理 由”为主题 , 在 中央电视 台、 C N T V网络 电视 、 手机
民、 听众 , 还是读者 、 观众 , 都 在这 样的宣
传 态 势 下 接 受 了这 一 议 程 , 网络 春 晚 也 慢
(财务知识)网上关于著名经济学家杨帆与女学生的肢体冲突的报道

网上关于“著名经济学家杨帆与女学生的肢体冲突”的报道核心提示:1月4日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上选修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杨帆抓住女生书包,女生说杨帆一点为人师表的尊严都没有,并在扭打和挣脱过程中踢了杨帆几脚。
杨帆,著名经济学家,1951年生于北京,2003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环境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国防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州日报1月9日报道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肢体冲突。
第二天,杨帆在学校官方网站发布“致有关院领导的信”,对前天晚上的事件做了简要说明,并要求学校处理相关学生。
同时委托其研究生公布了该课堂“未坚持听完课学生”的名单,称“原则上缺席者不能及格”。
随后不久相关帖子都被删掉。
事发:学生少教授关门1月4日晚,该校昌平校区阶八大教室,杨帆教授给学生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的最后一节课,不少学生在上课之时把论文上交后就离开。
杨帆来了后先照着PPT讲了一会课,突然停下来,扫视了一下同学,发现人数大大不够。
“我们就揣度着没来的人要倒霉了。
”然后杨帆开始骂那些走了的人:那些学生不像话,把论文交了就想走,没道德欺骗老师。
他表示没在的学生全部都要挂科。
后经统计,该课程报名有240人,有101人交完卷子就走了或听了几分钟就走了。
恶化:女生离场引发冲突签到过后杨帆接着讲课。
在阶八门口渐渐聚集了二三十名选修此课的同学。
不久,门外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杨帆并不理会。
一名男同学忽然跑到门口,抬起脚狠狠地踹了一下门。
杨帆打开门开始破口大骂道:“是谁踢的门给我站出来,扰乱课堂,混蛋,畜生!给我站出来,属老鼠的啊!!”杨帆见无人反应便愤而入教室锁上了门。
杨帆开始教育学生:不要这样的学生,合起伙来跟老师捣乱。
我这个人脾气大,别把我惹恼了。
杨帆事件 典型的逃课与非典型的愤怒

杨帆事件典型的逃课与非典型的愤怒2008年01月10日作者:张若渔来源:中国网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
(《广州日报》1月9日)师生关系紧张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而老师因逃课学生太多而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似乎还鲜有耳闻。
但反过来说,此事发生在杨帆教授身上倒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杨教授素来以“非主流经济学家”自命,其著书立说颇有斗士风范,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个性十足的人物。
或许,正是他的这种鲜明个性,为此次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热战”埋下了伏笔。
杨帆之冲冠一怒,怒得不能说没有道理,作为一个老师面对近一半的学生逃课,任谁也做不到平和视之。
只不过,杨教授在处理问题时语言失当、行为过激、斯文扫地,而这显然恶化了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课堂气氛,就此出现了令人难堪的一幕:一女生愤而离场,杨教授不放,拉扯之中小女生拳脚相向,杨教授更加怒不可遏,强行拉其去保卫处。
一堂课就这样成为一场闹剧。
可以说,这样一场闹剧,以一种可笑、可叹、可悲的方式,把大学课堂泡沫化和师生关系功利化的扭曲生态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逃课,在当今大学已是太过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一堂课没有几个缺课的,反倒成了咄咄怪事,大学课堂的泡沫化面貌清晰可见、醒目逼人。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着严重的“混学分”心态,所谓“不挂科就万岁”。
在这种心态之下,一以贯之去上课的学生屈指可数,更多的学生则以种种理由逃课,至于去做什么不得而知。
想必有人会以“老师教得不好”相反诘,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这都是一个托词。
大名鼎鼎、著作等身的杨帆教授的课竟有一半的学生缺席就是很好的例证。
话又说回来,大学课堂的泡沫化,教师绝对难辞其咎。
必须说明,这并非教学水平意义上的而是教学责任心意义上的归咎。
以目前大学教育考评现状,学生来不来上课对教师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来不来都一样”,因此教师对学生逃课在很多时候都是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构成纵容;再者,与学生搞好关系,涉及到学生对老师的打分,而又有多少老师愿意冒着得罪学生的危险去管理逃课呢?由此不难看出,逃课之所以蔚为大观,是在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心双重缺失之下,二者信守默契、一力合谋的必然结果。
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第一章测试1.以下哪一项不是新媒体的特征?()A:单向性B:互动性C:网络化D:数字化答案:A2.Web3.0时代的特征形式是?()A:智能+个性B:广播+接收C:云计算D:大家都是贡献者答案:A3.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几大浪潮?()A:四B:一C:三D:二答案:C4.对新媒体的定义有哪几个视角?()A:传播特性与社会功能的B:作为新的媒介形式的代名词C:以旧论新视角D:技术发展的视角答案:ABCD5.新媒体的特质有哪些?()A:“互动的媒介”B:开放融合C:以人为本D:互动性答案:ABC6.Web1.0时代的媒体形式是?()A:搜狐B:百度C:雅虎D:新浪答案:ABCD7.Web2.0时代的媒体形式是?()A:虚拟社区B:社交网络C:虚拟现实D:人工智能答案:AB8.Web3.0时代的媒体形式是?()A:微信B:TwitterC:facebookD:新浪微博答案:ABCD9.新媒体发展三大特征是?()A:带宽不断提高B:信息海量C:多种接入方式并存D:手机逐渐取代PC答案:ACD10.基于Web3.0的智能媒体形式是?()A:互联网+人工智能B:语义网C:虚拟现实D:云计算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有?()A:六度分割理论B:拟态环境C:媒介偏倚理论D:议程设置理论答案:C2.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是?()A:互动性B:传播方式的根本改变C:单向变双向D:一点对多点答案:B3.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的最大特征是()A:网状传播B:点对点传播C:病毒式传播D:发散式传播答案:B4.新媒体环境下群体传播的极端表现是()A:网络谣言B:群体极化现象C:网络暴力D:网络审判答案:B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A:冷媒介与热媒介B:媒介是人的延伸C:媒介即信息D:拟态环境答案:ABC6.以下是冷媒介的是?()A:网络B:漫画C:电视D:电话答案:BCD7.微博的传播模式是()A:组群聚合式传播B:网状链接式的裂变传播C:点对点式传播D:多中心的一对多式传播答案:BD8.网络社会是指()A:是由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B:作为现实空间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式C:与现实社会空间一致D:遵循现实社会的规则答案:AB9.物联网的特点是()A:万物互联B:普世服务智能化C:自治终端互联化D:普通对象设备化答案:BCD10.以下属于物联网的有()A:智能建筑B:遥感勘测C:数字化医疗D:智能运输答案:ABCD第三章测试1.媒体的社会功能是()A:娱乐功能B:联系协调、宣传执行政策C:环境监测、解释信息D:文化传承答案:ABCD2.媒体的社会治理功能从横向领域看,可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A:政治B:社会C:文化D:经济答案:ABD3.在纵向的功能维度上,媒体主要在哪几个层面进行社会管理?()A:关系协调B:个人管理C:信息集散D:行动组织答案:ACD4.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A:融合性B:网络化C:数字化D:互动性答案:ABCD5.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有()A:网络审判B:网络水军C:网络暴力D:网络谣言答案:ABCD6.网络诈骗形式有()A:网络中奖诈B:假冒好友诈骗C:网络“钓鱼”D:网络陷阱答案:ABC7.网络侵权包括()A:侵犯隐私权B:侵犯人格权C:侵犯知识产权D:侵犯人身安全答案:BC8.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主要角色有()A:情报员B:管理者C:领航员D:协调员答案:ABCD9.新媒体组织作为动员者主要承担什么功能?()A:管理网络B:发布消息C:应对危机D:传递正能量答案:CD10.新媒体行为失范的原因?()A:媒体组织原因B:社会背景原因C:利益诱惑D:从业人员因素答案:ABD第四章测试1.优势身份意味着()的占有。
新媒介事件情境下自主创新节目的传播构建分析——以《中国诗词大

家 对 中国 文 化 及 原 创 节 目的 热 爱 和 反 思 。 《 中国诗词大会 》延续 了央视系列节 目以中国文化为基本 内容 , 以 自主创新 为立足点 的创作 模式 , 是央视首档全 民参与 的诗词节 目。节 目以 “ 赏中华诗词 、 寻文化基 因、 品生活之美 ” 为基本宗 旨, 力求通 过对诗词 知识 的 比拼 以及 赏析 , 带 动全 民 重 温那些 曾经学 过 的古 诗词 , 分享 诗词 之美 , 感受 诗词之 趣 ,
学带探讨
穗
翥
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介事件情境 下 自主创 新节 目的传 播构 建分析
— —
以 《中国诗词大会 》为例
朱 瑞
( 黑龙江大学 新 闻传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8 0)
摘 要: 随着互联 网时代 的发展 , 媒介技 术的 日益成 熟。在 新媒体环境 下 , 媒介 事件层 出不 穷, 由 中央 电视 台科 教 频道 自主研 发的 大型演播 室文化益智 节 目 《中国诗词 大会 》在播 出之后 赢得 了收视 率和 口碑 的双丰收 。在 当代新媒 介事件情号下 , 这档 自主创新 节 目的传播构建值得分析 。 关键 词 : 新媒介事件 ; 传播 ; 《中国诗词大会 》 中 图 分 类 号 :G 2 0 6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0 5 — 0 0 6 8 — 0 1 随着 互联 网时代 的发展 、 媒介技术 的 日益成熟 , 在新媒体 环境 下发酵 的媒介 事件层 出不穷 , 持续 吸引着人们 的注意力 。 由中央电视 台科教 频道 自主研发 的大型演播室文 化益智节 目 《 中 国诗词 大会 》在播 出之后赢得 了收视率和 口碑 的双丰收 , 第 二 季播 出后 更是 刷 屏 了各 大社 交平 台 ,“ 武亦 姝 … ‘ 白茹 云… ‘ 飞花令 ”等 与节 目内容相关 的词条登上各大平 台的热搜 榜, 形成 了一时的热点媒介事件 。 美 国著名传播 学家丹尼 尔・ 戴扬 和伊莱休 ・ 卡茨在 《 媒 介 事件—— 历史 的现场直播 》一书中认为媒介 事件是 “ 那些令 国人乃 至世人 屏息驻 足 的电视直播 的历史 事件 , 主要 是 国家 级 的大事 件 ” 。¨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技 术的进 步 ,“ 新 媒介事 件 ”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 出, 其本 质是基于互联 网的热 点事 件 演绎 。网络媒 体 因其具有 成本低 、 互 动强 、 传 播快和平 民化 等特征 , 已迅速成为受众 传播 和接 收信息 的首选 媒介 , 而 “ 新 媒介 事件 ”的发生频率也 随着受 众对 网络 的普遍 使用呈暴涨 趋势。 《中国诗词 大会 》作 为新媒 介事件情 景下 出现 的中 国 自主创 新节 目, 其传播 的构建值得思考 和分析 。 《中国诗词大会 》节 目解读 ( 一 ) 《中国诗 词大会 》节 目简介 近年来 , 引 进 的外 来综 艺节 目经过本 土化 改 良取 得 了 良 好的收视率。而中国 自主创新 的综艺节 目一直 出现短缺局 面。 中央 电视 台在推出 《 中国汉字 听写大会 》 《 中国成语大会 》 《中 国谜语大会 》等一 系列 大型原创文化类 电视节 目后 , 引发 了大
“媒介事件”概念辨析

、
戴 扬和卡茨 还将媒介 事件总结 为竞赛 、 征服和加 冕三类 。 从 奥运 会到世 界杯再 到 总统竞 选辩论 , 体 育和政 治是 竞赛 的 主 要领 地 ; 人 类 的巨大 飞跃 , 如美 国宇航 员首 登月 球 , 是 征服 的主要 表现 ; 加冕 则完 全是仪 式 , 如查 尔斯与 黛安娜 的婚 礼 、 奥斯卡金奖等 。 通 过对 以上媒 介 事 件 的原 始概 念 、 特征、 分类 的梳理 来 看, 戴扬 和卡 茨引入 仪式人 类学 的理论 来 阐释大众 传播 的过 程, 这无 疑具 有里程 碑式 的意 义。但也 可 以看 出这 一范 式具 有较 大 的局 限性 , 其严 格 的界定致 使这 一概 念 的理 论 内涵和 外延过 窄 , 大量 重大新 闻事件不能被 包括在 内, 而且新媒 体技 术 的发展带 来的去 中心化也分 散了人们对仪 式性事件 的注意 力, 这一概念 的说服力大大削弱 。 二、 广义上 的媒介事件 : 媒介事件与奇观、 伪事件 、 新 闻策划 广义上 的媒 介事 件 , 泛指 一切 经 由媒体 报道 后产 生一定 社会影 响的事件 , 它既可能是 被媒体放 大的真事件 , 也可 能是 社 会上 各种 利益集 团为 吸引媒 体报 道而策 划 的假 事件 , 还 有 可能是新 闻界直接参与制造的新 闻事件 。在此基础上 ,“ 媒介 事件 ”这 一概念常与伪事件 、 新 闻策划 等概念混用。 我国学者刘 自熊在 《 解析 “ 媒介事 件” 的内涵 》一文 中 提 出 了解 释媒 介事 件的两 种理论 范式 : 一 是真 实事件一 媒介 化 ( 编码 : 聚焦 、 放大 、 删减 、 扭 曲 )一媒 介事件 ( 奇观 ) , 主要 强调 的是媒介化 本身对真 实事件和 环境的扭 曲与变形 。这一 思想 最早见 于李 普曼提 出的 “ 拟态 环境 ”和 “ 刻板 印象 ” , 其 都是 指经 由媒体 改造 后 的事实 ; 伯格 和拉 克曼 的社会建 构论 也是 这一 思想 的体 现 ; 费斯 克在 《 媒 介事件 —— 日常文 化与 政治变迁 》中 , 更是直接将媒介事件界定为媒介 ( 尤其是电视 ) 化 的事件 , 这些 事件 的真实 就部 分依赖 于其媒 介化 , 他认 为媒介事件表 明了真实 和虚假之 间的界限在 日益模 糊 ; 法 国社 会学 家盖 ・ 德堡 和美 国文化学家凯 尔纳使用 “ 奇观 ”( 又称景 观 )一词来描述这一媒介文化现象 , 批判媒介所创造 的 “ 虚假 意识”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核心 。二是媒介化 的动 机 ( 个人 、 社会组织 、 媒介 、 政府 ) 一导演事件 ( 预编码 : 人为安排 、 表演 ) 一媒介化一 媒介事件 ( 伪事件 ) , 相较于 范式 一是真实 发生的 事件 , 范式二则 强调 “ 人为制造” , 即根据 目的导演媒介事件 。 “ 伪事件 ”是 由美 国历史 学家丹 尼尔 ・ J ・ 布尔斯 廷 1 9 6 1 年 在其 著作 《 想 象 》一 书中提 出的概 念 , 将其界 定 为经过设 计 而刻意制 造出来 的新 闻 ; 如果不经过设计 , 则 可能不会发 生的 事件 ; 他把 诸如 记者招 待会 、 大厦剪 彩 、 游行示 威乃 至候选 人 电视辩 论等事 件都 归为 “ 伪 事件 ” 。 伪事 件 的特点就 在于 它的 “ 不 真不假” 。“ 不真”是指不经策划它本不会发生 , 完全 是无 中生 有 ; “ 不假 ”是指它确 实是实际发 生的 。布尔斯 廷认 为, 正 是 由于 “ 假 事件 ”具有 “ 不真不假 ” 的特点 , 用 以表述 的语 言是超越真伪 的, 它们往 往 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 。 在媒介化 事件 中 , 新 闻策 划因其策划 主体 的特 殊性 , 常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杨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摘要: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是媒介环境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在由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而成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事件的生成范式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使得媒介事件的影响早已超出事件本身,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像网一样包裹着我们,又像空气一样如影随形,是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现实。
关键词:媒介环境、媒介事件、新媒介环境、媒介事件的两种范式近两年里“媒介社会”可谓是多事之秋,从沸沸扬扬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几近疯狂的“杨丽娟追星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厦门总投资额达108亿的“PX”项目在市民的集体“散步”中择地改迁,而已经营业了六个年头的“故宫的星巴克”也在公众强烈的质疑声中黯然退场。
陕西“华南虎事件”在网民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中,最终演变成一部悬疑片,赌命、年画虎、寻虎、验照,华南虎的40张数码照片和31张胶卷负片一波四折。
这些事件中,处处都有网民的身影,时时都有媒体的声音。
其实,消失21年的华南虎是不是真的现身远没有那么重要,媒介环境的改变,受众地位的再定义,以及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影响,才是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每一种技术都立即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新环境”。
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呈现出前所未的有交互性,不仅使得普通人也成为建构媒介事件的重要元素,而且也使得媒介事件的影响力跨越国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 媒介环境1、媒介环境的提出首先触及“媒介环境”这一概念的是那位“声名赫赫开万户”的大政家李普曼。
在他年轻时写的那部舆论学的开山之作《舆论学》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李普曼认为,我们的身外世界(实性世界)变得越来越广阔纷杂,如今人们已很难直接去感知它、把握它、理解它,诸如关税、贸易、财政预算、战争与和平等众多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都远远超出人们直接接触、亲身感受的范围。
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实际上已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
而脑海图景的作用就在于把臆想的秩序及联系加诸于庞杂混乱、无所适从的身外世界,变无序为有序,从而为自身提供一个“可触可见可思议”的环境。
因此,所谓的脑海图景就是指经过简化的“伪环境”。
2、媒介环境的界定研究媒介的角度不同,对媒介环境的理解也不一样,一般有三种。
A、媒介所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称之为“媒介生态环境”。
生态一词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名词,它表述的是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生态一词与媒介相联系,在我国,始见于1990年裘正义先生《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
裘先生在文中首次明确地把大众媒介系统看成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把大众媒介群体或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理解为社会有机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机械的或者随意的过程,那么,社会生态学的许多原理同样适用于媒介发展的研究”。
他认为,媒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媒介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成为媒介工作者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跨世纪课题。
B、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氛围,是由大众传播活动群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1称之为“媒介文化环境”,其构成要素有媒介威望、社会意识、团队精神、行为规范、求实精神。
2C、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所营造和建构的虚拟环境,本文所谈及的媒介环境即是从这个层面上的理解。
3、媒介环境的两个部分媒介环境中有两个部分最重要、最引人注目:一是媒介事件,一是媒介人物,他们构成媒介环境的主体。
3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都是经过媒介折射的事件本身和现实人物的虚化影像。
它们并不等同于其在现实环境中的原初状态,而是经过了媒介的选择和加工。
二、媒介事件1、媒介事件的三种界定A、伪事件美国著名的历史和传播学家丹尼尔•波尔斯丁是较早明确谈到媒介事件的学者,在他1961年出版的《形象》(The Image)一书中,使用了“Pseudo-events”一词,“pseudo”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假的或有意欺骗”,因此有人将“Pseudo-events”译为“伪事件”或“假事件”。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辟出专门一节谈论媒介事件,进一步阐述了波尔斯丁的观点。
他说,有人察觉到,当前的历史充满“有意安排的事件”——主要是制造来供媒介报道的事件。
这就是媒介事件。
B、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凯茨是两位国际著名的传播学家,他们自20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关注并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媒介事件进行研究。
在1992年出版的《媒介事件》一书中,他们对媒介事件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说,认为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是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
C、媒介传播的事件我国较早涉及媒介事件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他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给媒介事件赋予了新的内容。
他认为,“媒介事件远远不限于伪事件,事实上我们是把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通称为媒介事件,不管它是人为制造的伪事件,还是自然发生的真事件。
媒介事件可能为真,可能为伪,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事件都是事件本身的虚化影像。
”4本文所研究的媒介事件建立在第三种界定之上的,即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并具有重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
这样既汇集了李彬和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对媒介事件所作界定的精髓,又克服了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把媒介事件简单地等同于电视事件的不足。
2、媒介事件的功效媒介事件的功效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各种媒体对事件多角度、多层面连续不断地报道。
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媒介事件的影响往往能达到空前的程度,从而具有一种超凡的凝聚力。
在媒介事件笼罩下的人群,由于对媒体所报道事件的高度关注,处于一种激昂的兴奋状态,表现为容易激动、神经敏感、情绪容易受到周围人和事的感染。
媒介事件在某种意义1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4.2 郭赫男,《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保管地:四川大学,2006.20.3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03.4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03.上来说,激发起了人们内心潜在的共性价值,如普天同庆的喜悦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相比较而言,人的个性在媒介事件的影响下则趋于弱化。
三、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1、新媒介环境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迅猛发展,为文化和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与进步,传统媒体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与互动正在建构一个新的媒介环境。
A、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议程设置互动媒介事件的建构与舆论的形成密切相关,根据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的假说,舆论的形成与三个条件有关: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并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并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并由此产生普遍效果。
因此,媒体之间联动对媒介事件的建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议程从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媒体,通常由一家或几家传统媒体率先就社会上的某一焦点事件或事态进行报道,然后网友立刻在BBS上转贴报道内容,并以此为由头开展进一步讨论,形成网络舆论,进而推动其它传统媒体纷纷加以报道,最终形成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共振。
议程从网络媒体流向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网络上的个人博客、播客,以及在BBS上发表观点、意见、建议,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之后,传统媒体加以转载或重新包装后进行报道,而这些报道又重新引导BBS网友对议题的热烈讨论,并最终形成舆论的合力。
B、“把关人”的弱化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
数字技术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正在削弱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角色和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网上发布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传统媒体未予披露的新闻内幕,也可以是传统媒体众多信息的集纳甚至个人生活的所见所闻等等,这使得过去大众传媒组织所特有的把关“特权”开始为广大的公众享有;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人们在网络上接收信息的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这种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使得广大公众与传媒组织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共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表象化、知识匮乏化现象的发生;网络传播的超时空性,使人们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可以更快的传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寻求一种社会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网络的滚滚洪流中一试身手。
C、打破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1各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建立在由传统媒体一统天下之时大众传播观,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建构的媒介环境中,特别是网络媒体交互式的传播特性,使这一经典理论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0.大众传播的特点于一身,使过去难以产生全面社会影响的其它传播方式能够更深刻地作用于更大范围的受众,从而使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变得复杂化。
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的程度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
群体的压力会让人产生失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在网络中,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如果人们在某个群体中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
同时,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它方面也陷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使得“群体压力”的主客体都变得模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