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合集下载

《元日》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元日》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元日宋代: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

《元日》全文及分析

《元日》全文及分析

《元日》全文及分析“元日”通常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元日”为题创作诗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王安石的《元日》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这句诗开篇就营造出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爆竹,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邪避灾的一种习俗,爆竹的声响宣告着旧岁的结束,新岁的开始。

这种热闹的场景,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年的欢快与活力。

“春风送暖入屠苏”,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的气息,人们欢快地畅饮着屠苏酒。

屠苏是一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据说在古代,新年时饮屠苏酒有预防疫病、祈求健康长寿的寓意。

春风送暖,不仅带来了自然的温暖,更带来了人们心中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和憧憬。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到处都是一片明亮的景象。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这句诗描绘出了新年第一天阳光普照的祥和画面,给人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总是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用于辟邪。

换桃符这一习俗,象征着除旧迎新,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期盼。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生动地展现了宋代春节的欢乐氛围和人们的迎新之情。

从爆竹声响到春风送暖,从曈曈日色到新桃旧符的更替,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息。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朴素自然。

诗人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元素,如爆竹、屠苏、桃符等,以点带面地展现了整个春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同时,诗歌还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爆竹声中一岁除”与“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与“总把新桃换旧符”,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从主题思想来看,《元日》不仅仅是对春节习俗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除旧布新、革故鼎新的期盼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元日》原文及翻译

《元日》原文及翻译

《元日》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元日》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和鉴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元日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今天。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元日古诗的诗意

元日古诗的诗意

元日古诗的诗意《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下面给大家分享元日古诗原文及诗意,欢迎阅读!元日作者: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今天。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

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元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安石

《元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安石

《元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安石《元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安石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元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

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王安石古诗《元日》赏析

王安石古诗《元日》赏析

王安石古诗《元日》赏析王安石古诗《元日》赏析《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王安石古诗《元日》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歡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歡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元日》原文及赏析

《元日》原文及赏析

《元日》原文及赏析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元日》原文及赏析的文章:说起这《元日》啊,那可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经典之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说这开头“爆竹声中一岁除”,那画面感简直了!我还记得小时候过年,每到除夕夜,那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大人们欢欢喜喜地在院子里放着鞭炮,我们小孩子呢,捂着耳朵,又兴奋又有点害怕,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那炸开的烟花,心里别提多高兴啦!这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不就意味着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嘛。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更是充满了温暖和欢乐。

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那温热的屠苏酒。

大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互相说着吉祥话。

小孩子呢,也跟着抿上一小口,辣得直吐舌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那股子温暖劲儿,就像春风一样,吹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千门万户曈曈日”,想想新年第一天,那阳光洒在千家万户的门窗上,明亮而温暖。

那光芒仿佛带着新的希望和生机,让人心里亮堂堂的。

我有次过年早起,一推开窗户,那金色的阳光就照了进来,瞬间觉得新的一年充满了无限可能。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过年的一个重要习俗。

大家忙着把旧的春联和门神换下,贴上崭新的。

我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爸爸一起贴春联,爸爸站在梯子上,我在下面给他递胶水和春联。

贴好后,我们站在门口,看着那红彤彤的春联,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和喜悦。

整首诗啊,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把新年的欢乐、热闹和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描绘得淋漓尽致。

王安石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元日的独特魅力。

而且啊,这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那个时代,新年就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变革的时刻。

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期待着生活能变得更好,就像换去旧符换上新桃一样,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很多过年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元日》里所传达的那种对新年的喜悦和期待,一直都没有变。

每当过年的时候,读起这首诗,都会让人心里暖暖的,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欢乐和温馨的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手段】
媒体再现+自学+讲解
【教学过程】
过程一
修改意见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着这喜庆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交流。
2、那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过年的吗?有个叫王安石的人,他可了不起了,是个大文学家,仅仅用了28个字就将宋朝老百姓过年的热闹场景写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板书《元日》)。“元”是第一、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让我们赶快去看一看吧。
王安石的志向就是在全国上下推行新政策,让老百姓过的更好,,当时身为宰相的他对做好这件事也充满了——自信,口中不由吟到:“爆竹---”(生齐读)
师: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带着春节的喜悦,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一起吟诵:“爆竹---”(生齐诵)
四、熟读成诵、完成练习
1、现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就是(四读:熟读成诵)。(指名背、齐背)
二、初读古诗
1、出示自读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三、图文结合,读懂“元日”。
1、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宋朝老百姓在这一天都做了哪些事了吧?
2、反馈交流1:燃爆竹。(板书)
(1)你能来读读这句诗吗?你读懂了什么?(师强调:岁,年。例一岁一枯荣。除,去、更换)
(4)出示“桃符”,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出示图:这儿有一副春联,老师把他用简化字写了下来,据说他是第一副春联,我们一起来读读。
(6)你想,宋朝的老百姓还会贴上哪些春联?(老百姓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都通过春联表达了出来)
5、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说。
6、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古代人民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先指名读,再齐读。
(2)孩子们,你们放过爆竹没有?场面怎样?开心吗?看,(出示图)孩子们燃起了爆竹,他们和你们一样,多开心啊!听,耳边到处是“噼噼啪啪”的声音,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鞭炮声起),好一派热闹欢乐的场景!让我们把这份欢乐带到朗读中去。
(3)指名读,齐读。
3、反馈交流2:这种热闹这份欢乐仍在继续,他们接下来又做了什么?饮屠苏(板书)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情
1、设疑:年年元日,今又元日,此时的王安石已度过了人生中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可他却偏偏在这年写下《元日》。孩子们,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他为什么要在今年写下这首诗?)
2、师引导: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补充:(出示)。现在你们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能来说说王安石为什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写下《元日》?(新的一年,新年美好的第一天,也蕴含着新的希望。)
4、再读古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5、小结:师:暖洋洋的晨光中,响起阵阵喜庆的鞭炮声,这时王安石看着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崭新的对联,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忍不住大声吟到:“爆竹---”(生齐读)
(1)指名读,理解诗意。
(2)看,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喝着新年的第一杯酒,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体会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来诵读“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
(3)让我们把这种热闹、这份欢乐,这股浓浓的春意融入到朗读中吧。(指名朗读、齐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出示练习,完成练习。
五、小结所学,布置预习
师:“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关情”啊!王安石的这首诗,仅仅用了——2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这一派热闹欢乐的元日景象,寄托了他对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同样是写冬天的诗,唐代诗人柳宗元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情。建议同学们回去预习《江雪》,看看不同的诗人他们眼中的景物有何不同,他们所表达的心境又有何不同。
云阳学校四年级语文指导教学书
(编号:2014学年第1学期第25号)
课题:《元日》课型新授主编人:谭息宝审核人:洪晓琳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乐于分享,能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人,能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
2、情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4、反馈交流3:老百姓在这一天不仅放爆竹、喝屠苏酒,还会做什么?换桃符(板书)
(1)指名读句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根据学生回答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着重理解“曈曈日”注意“曈”的偏旁,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
(3)指名读(让我们把这种光明、这种希望,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出信
(热闹、欢乐)换桃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