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古代文言文及翻译

古代文言文及翻译

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1.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文言文全部翻译中文

文言文全部翻译中文

原文:游园不值,方知有客至。

偶值主人出,把酒话桑麻。

山色远含烟,竹影深依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游历园中,却发现并无价值,正当我疑惑之际,忽有客人来访。

恰好遇到主人外出,我们拿起酒杯,谈论起农桑之事。

远处的山色被淡淡的烟雾笼罩,竹林里的影子依偎在房屋旁。

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弹奏着琴,又放声高歌。

深林中的人们不知道,明亮的月光却来与我相伴。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天地间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浩瀚的大江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

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白色的波浪九道流转,如同雪山般巍峨。

我兴致勃勃地吟咏庐山的歌谣,灵感源自庐山的美景。

闲暇之余,我凝视着石镜,清澈的水面洗净了我的心灵。

谢公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苍苔覆盖。

我早年服用仙丹,超脱了尘世的纷扰,琴音三叠,道行初成。

遥望那仙人,在彩云之中手执荷花,朝拜玉京。

我期待着在九垓之上,与卢敖一同游历太清仙境。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译文:明月何时才能出现?我举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难以承受。

起身舞动,清影相伴,何如人间?转瞬间,朱红色的阁楼,低垂的绮户,照亮了无眠的夜晚。

不应该有遗憾,为何总是在离别时月亮圆满?。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查看!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文言文的翻译字词

文言文的翻译字词

1. 乃:表示“是、就是”,如:“吾乃孟子。

”(我是孟子。

)2. 之:代词,表示“他、她、它”,如:“孔子之门人,颜回之贤。

”(孔子的学生,颜回很贤能。

)3. 而已:表示“罢了、就如此”,如:“吾食之而已。

”(我只吃这么多了。

)4. 何以:表示“为什么”,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为什么解忧?只有杜康酒。

)5. 故:表示“所以、因此”,如:“孔子学琴于师旷,故能知音。

”(孔子向师旷学琴,所以能懂得音乐。

)6. 虽:表示“即使”,如:“虽千里之外,吾往矣。

”(即使千里之外,我也去了。

)7. 焉:表示“在哪里”,如:“吾将焉求?”(我将去哪里寻求?)8. 以:表示“用、以……为”,如:“吾以马为良。

”(我认为马是好东西。

)9. 之:表示“的”,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的乐趣,得到心中,寄托在酒中。

)10. 而:表示“并且、而且”,如:“吾友三人,皆才子,而吾独愚。

”(我的三个朋友都是才子,而我却很愚笨。

)11. 宜:表示“应该、应当”,如:“宜早作准备。

”(应该早点做好准备。

)12. 而且者:表示“……并且……”,如:“吾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学而不厌。

”(我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学而不厌。

)13. 所:表示“……的地方、……的”,如:“吾有所思,不可具道。

”(我有一些想法,无法一一说明。

)14. 之:表示“……的样子”,如:“其貌不扬,而其才横溢。

”(他长得不怎么样,但才华横溢。

)15. 也:表示“……的样子”,如:“其心似火,其行似风。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他的行为像风一样迅疾。

)16. 以其:表示“因为……”,如:“以其才高,故人皆敬之。

”(因为他才华横溢,所以人们都很尊敬他。

)17. 之:表示“……的”,如:“吾欲游名山,观胜景,以广吾之见。

”(我想游览名山,观赏美景,以开阔我的眼界。

)18. 而且者:表示“……并且……”,如:“吾欲学琴,以陶冶性情,而且修身养性。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常用翻译词

文言文常用翻译词

一、名词1. 尝:曾经、曾经做过某事例:尝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 乃:就、于是、因此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之:的、之(代词)、到、从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而:并且、但是、而且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所以、因此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动词1. 为:做、成为、担任例:为之奈何?2. 见:看到、遇见、拜见例:吾欲见公,公不肯见。

3. 闻:听说、传闻、听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 行:行走、行动、行为例:吾欲行,必以信。

5. 至:到达、达到、至于例:至矣哉!此之谓至善。

三、形容词1. 美哉:美好、美丽例:美哉,我少年中国!2. 疾:快、急、痛苦例:疾风知劲草。

3. 大哉:伟大、宏大例:大哉,尧舜禹汤!4. 甚:非常、十分例:甚矣,汝之不才!5. 良:好、优秀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四、副词1. 谁知:不料、没想到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乃:竟然、居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岂:难道、岂不是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 乃:才、仅仅例:吾乃草莽之人,何敢犯天威。

5. 岂:怎么、怎能例:岂有此理!总之,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常用翻译词只是冰山一角,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这些常用翻译词,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所以人们不只是亲近他们的亲人,不只是疼爱他们的子女,使老人能够安享天年,青年人能够不吝惜出力来侍奉老人、疼爱孩子,小孩能够被细心照顾,年老无妻、年迈无夫、年幼无父、年老无子以及残废、生病的人都能被赡养。

男子有自己的职业,女子有好的归宿。

财物,厌恶它被丢弃在地上形成浪费,却不是自己收藏;力气,厌恶它不从身上使出来,却不是为了自己。

因此阴谋、闭塞没有发生,盗窃、造反作乱没有兴起,所以门从外面掩上却不关闭。

这就是大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为一家私有。

人们各自亲近他们的亲人,各自疼爱他们的子女。

财物藏给自己,出力也是为了自己。

把诸侯父死传子、兄死传弟作为礼制,把内城、外城、护城河作为坚固的屏障,把礼仪、道义作为纲纪。

来使君臣关系端正,来使父子关系笃厚,来使兄弟和睦,来使夫妻和谐,来确立尊卑贵贱的制度,来划分田地的阡陌疆界、设立居住的闾里制度,来尊崇勇敢和智慧的人,来推重为自己的行为。

所以阴谋因此兴起,而战争也由此兴起。

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成为用这些制度治理天下的人中的佼佼者。

这六位贤明的人,没有不郑重认真地对待礼的。

用礼使君主处理得当的事情明白,用礼成全人民使他们诚信,使人民的罪过明白,使奖赏仁义成为定则,讲说人民使他们推让,把这些作为一定的纲纪给人民看。

如果有不用这些制度的人,即使是居权势职位的人,也要把他罢免,人们都把他当作祸害。

这就是小康。

”《孔孟语录》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

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

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上感叹:“事物流逝就和这水流一样呀,日夜不停!”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察看一个人,只消看他现在做的是什么,以前做的是什么,他所追求的是什么。

人的本质怎么能够掩藏得住呢,人的本质怎么能够掩藏得住呢?古代汉语中,“视”、“观”、“察”三字都有看的意思,但是程度和范围都有轻重大小上的不同。

“视”就是我们说的“看”,“观”则有“经常看”的意思,“察”则是“审视”的意思。

这三个词的词义依次加重,包含了这样的意义:看一个人,要现实地、历史地、审慎地、一贯地去看,也就是综合考察的意思。

这种观察人、认识人的方法,到现在也是适用的。

对一个人的评价,既要看他的昨天,也要看他的今天,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一贯追求,察人者对此不可不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

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把自己家的老人当作老人,把(这种待人态度)推及到对别人家的老人;把自己家的年幼人当作年幼人,把(这种待人态度)推及到对别人家的年幼人。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

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

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

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

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

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

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

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

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

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

《君子之交淡若水》桑户先生说:“您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碧玉,背上出生的婴儿就跑。

有人说:…他是为了钱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

舍弃价值千金的碧玉,背着出生婴儿就跑,为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婴儿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

”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离弃;以天性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

相互包容与相互离弃差别也就太远了。

况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切,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七月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十一月北风哗哗响,十二月寒气冷飕飕。

粗布衣裳都没有,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

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

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三春太阳暖洋洋,黄莺儿欢唱在枝头。

姑娘们手挽深竹篮,沿着小路向前走,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

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

姑娘不禁暗悲愁,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八月里芦花满汀洲。

三月里桑树要整枝,拿起刀锯和斧头。

除掉高枝与长条,轻采柔桑片片收。

七月里伯劳成对鸣,八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

染成黑色染成黄,我染的大红颜色最艳秀,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

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

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

十一月里打狗獾,猎得狐狸取下皮,为那公子做轻裘。

十二月农闲人欢聚,继续练武耍戈矛。

留下小猪自家吃,大猪公家去享受。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

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

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

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

干完关照妻和子:不久新年逢岁首。

进入屋里歇个够。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

八月里齐把枣子打,十月里又将稻谷收。

新米新谷酿春酒,好给老爷去做寿。

七月里好瓜吃在口,八月里葫芦摘在手,九月里苎麻种子留。

多采苦菜多砍柴,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十月里喜把庄稼收。

小米高粱和谷子,粟麻小麦加大豆。

唉呀我们种田人,庄稼活儿没尽头,又为公家宫室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