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经典文言文大全带翻译

经典文言文大全带翻译

【导语】⽂⾔⽂的学习好⽐是另⼀门语⾔的学习,语⾔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全带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全带翻译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

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也。

临溪⽽渔,溪深⽽鱼肥,酿泉为酒,泉⾹⽽酒洌,⼭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

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

那西南⽅的⼏座⼭峰,树林和⼭⾕格外秀美。

⼀眼望去,树⽊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

沿着⼭路⾛六七⾥,渐渐听到潺潺的流⽔声,看到流⽔从两座⼭峰之间倾泻⽽出的,那是酿泉。

泉⽔沿着⼭峰折绕,沿着⼭路拐弯,有⼀座亭⼦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的是谁呢?是⼭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是谁呢?太守⽤⾃⼰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饮酒,只喝⼀点⼉就醉了;⽽且年纪⼜,所以⾃号“醉翁”。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1.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查看!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短文和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和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五篇】

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全短篇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全短篇及翻译 学弈 先秦: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弈,其⼀⼈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思援⼸缴⽽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

让弈秋教导两个⼈下棋,其中⼀⼈专⼼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个⼈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以为有⼤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别⼈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 弈秋是第⼀个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也是第⼀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

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正义》⾥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徒⽗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的⼀位围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位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今已有⼆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位棋⼿,⽽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

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

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同时代的⼈,也可能稍早⼀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约⽣活在战国初期。

出现弈秋这样的⾼⼿,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不只⼀⼈。

孟⼦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

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并成为象征性名词。

后世称某⾼⼿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平与国⼿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棋艺⾼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祖”。

由于弈秋棋术⾼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想拜他⼒师。

弈秋收下了两个学⽣。

⼀个学⽣诚⼼学艺,听先⽣讲课从不敢怠慢,⼗分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晋人有好利者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

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器皿我可以装东西。

”拿了以后,就走。

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那晋人说:“我贪心特别旺盛的时候,双眼发晕冒火,天下的东西,全都好象本来就归我所有,不知道是别人的东西。

你如果(把这些东西)给我,我如果富贵了会还给你的。

”市场管理官吏发怒,用鞭子抽他,夺回他抢的东西走了。

旁边有的人讥笑他,那晋人用手指着骂道:“世人贪图利益比我更甚,往往千方百计地暗中争夺利益,无还是在白天拿东西,岂不比他们要好吗?有什么好讥笑的!”194盲人摸象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

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

“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

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

195治驼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

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

"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

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

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196慕名失实有个读书人因囊萤读书而闻名于家乡,一位同乡仰慕他的品行,便在早晨去拜访他。

他的家里人向同乡道歉,说他出门了。

同乡说:“哪有囊萤夜读而早晨却外出的人呢?”家里人说:“不为别的,是为捕捉萤火虫出去了,申时将回来。

”现在天下所敬仰推崇的人,定是那些“囊萤”读书的人。

假使读书人白天闭门读书,谁又会去拜访他呢?197叶公好龙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了鲁哀公仍不理他。

他就叫仆人去,说:“我听说你喜欢人才,因此,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

据说以前叶公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

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

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

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

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侯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 198泽人网雁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

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雁在四周巡逻。

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

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

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

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

如此这般三四次。

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

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刚刚睡着,一往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199.卫人教女卫国有个人女儿出嫁的时候教导女儿说:“一定要私下积聚钱财,做人的老婆被修,是常事啊,那种终老夫家的,(都是)侥幸才有的。

”他的女儿因此就偷偷积聚钱财,她的婆婆认为她私心太重而修了她。

他的女儿所带回的钱财是(原来)嫁妆的两倍。

她的父亲不检讨自己教子无方,却只知道其财富的增加。

现在做臣子的当官都是这一类人啊。

感:是人都是自私,何必强求当官者无私?良知和规范都是后天的教导,要懂得无私方能成其私的道理的人原就甚少,要做得到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以私有制社会形态时期,相互的有效监督机制才是唯一防止假公济私的有效办法。

感2:前面说得不大对头,强求中国封建时期要具备监督机制,其实有点过分。

因为封建时期的官,公私难分,于是选择官员乃至皇帝时,对道德品质要求的苛刻那是空前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中央政权的权威和实力。

一旦其要求失了水准,那个朝代便是要灭亡的了。

200.不龟手之药宋国有一善于做使手不皲裂的药的人,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

(有一个)外地人听说这件事,希望用一百两银子买这个药方。

(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道:“我们世世代代做漂洗,(至今)也不过挣几两银子。

现在卖药方可得一百两银子,让(我们)卖给他吧。

”外地人得到了药方,用以到吴国国王那自荐。

(正值)越国(对吴国)发难,吴国国王派他为(抗越)将领。

冬天跟越国人水战,杀得越国人大败,(吴国国王)分了块地封他为诸侯。

可以治疗皲裂的药方就一个,有的用它得到封地,有的(不过)用它(使自己)不再(终生)从事漂洗,那是因为用在的地方不同。

感: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重视知识产权,而现在却总是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指责我们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呢?真是给我们的祖先丢脸啊!这说明什么?说明现今的我们穷、落后!一张小小的治疗皲裂的药方就值百金,廿年前,谁出的起;今天,有几个人舍得出!要想不被别人指责,光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没有用的,最根本的是要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

而这又需要知识和人才。

201公共怒触不周山以前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

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位失败,气极之下一头撞向不周山,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擎天柱不周山被拦腰撞断。

天柱一倒,泥土石块哗啦啦地崩塌下来。

顷刻之间,天空剧烈地摇晃,大地剧烈地颠簸。

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系着大地的绳子崩断了,因此天空向西北倾倒,太阳、月亮和星星就每日里从东方升起,向西方降落;而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都奔腾向东,流入了东方的大海里。

202女娲补天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梁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颛:纯朴厚实),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

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海里的一种大龟)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

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了),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203刑天争神有奇异手臂人的国家在北方,那边的人有一个胳膊三只眼睛,有女有男,乘坐有文化的马。

有种鸟,有两个头,红色和黄色,在鸟的两旁。

刑天和天帝到这个地方争夺神位。

天帝截断了刑天的头,把他葬在了经常羊出没的山上。

于是刑天把乳头作为眼睛,把肚脐作为嘴巴,拿着盾牌与大斧跟天帝交战。

204精卫填海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205宋定伯捉鬼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

宋定伯问他是谁,鬼说:“我是鬼。

”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

”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

”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

”于是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可以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很好。

”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

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了。

”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点重量都没有。

他们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

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

”于是一起走。

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

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

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是刚刚死变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

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从他。

宋定伯一直到宛县的集市上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掉。

宋定伯担心它有变化,朝鬼身上吐唾沫。

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206鬼避姜三莽有一个叫姜三莽的人,为人莽撞,心眼直。

有一天,听人讲到宋定伯捉鬼卖钱的故事,很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知道鬼可以捆绑啊!那好,如果我一天夜里捉一个,吐唾沫使它变成羊,早晨牵到肉市上卖了,就可以够一天酒饭钱了。

”于是(打这以后),他天天夜里拿了绳子,带着棒子到乱坟岗,躲到废墟和坟墓旁,像狩猎的人等待狐狸兔子一样去捉鬼。

(可是,一连去了好几个晚上),连一个鬼影也没有见到。

后来他又到人们传说常闹鬼的地方,假装醉酒,躺在那里等鬼,结果还是一个鬼也没见到。

一天傍晚,他隔着林子看到很多磷火,很兴奋地跑过去:还没到那里,磷火就灭了。

他很后悔地回来了。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没有收获,于是便停止(捉鬼)了。

原来鬼欺负人,常常趁人们害怕的时候(出现)。

三莽相信鬼可以被绑起来,心里已经觉得鬼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他的这种气焰足以使鬼屈服,所以鬼反而躲避他。

207黎丘丈人梁国北部有个黎丘乡,那里有个奇鬼,善于模仿人的子孙兄弟的样子。

乡中有个老者到市上去喝醉了酒往家走,黎丘奇鬼模仿他儿子的样子,搀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

老者回到家里,酒醒后责问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能说不慈爱吗?我喝碎了,你在路上苦苦折磨我,这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以头碰地说:“您遇到鬼怪了!没有这回事呀!昨天我去东乡讨债,这是可以问别人的。

”父亲相信了儿子的话,说:“噢,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作怪了!我本来就听人说起过他。

“第二天老者特意又到市上饮酒,希望再次遇见奇鬼,把他杀死。

天刚亮就到市上去,又喝醉了。

他的儿子怕父亲回不了家,就去接他。

老者望见儿子,拔剑就刺。

老者的思想被像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而杀死了自己的真儿子。

208义猴某山隅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在远方。

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

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

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