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作者:李喜洋刘公铄来源:《大观》2024年第02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特色,以及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的闪光点。
河北正定常山战鼓便是这悠久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历史内涵丰厚,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非遗之光在现代社会点亮了古城,展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具生命力,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使其更具发展活力,让民间艺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关键词:非遗资源;常山战鼓;传承与创新注: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传承及发展研究”(HB23-QN037)研究成果。
一、常山战鼓的文化积淀常山战鼓是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河北省正定县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它源于战国时期,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建于隋朝的正定隆兴寺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击鼓的浮雕。
2008年,常山战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三国时期,常胜将军赵子龙每次大战,都会擂鼓助威,后来他的士兵将战鼓带回家乡,就有了今天的正定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其曲牌呈联套曲体结构,传统曲牌有《大传帐》《二传帐》《大西鼓》《小西鼓》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战鼓齐鸣》《十面埋伏》《两军对垒》《胜利凯旋》等新的阵势和曲牌。
常山战鼓目前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多在各种民间节庆、典礼场合演奏,《正定府志》载:“城市村墟,锣鼓无墟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
鼓手在演出时边击奏边舞蹈,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动作优美,让人精神振奋,彩绸飞舞,让人目不暇接。
战鼓队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配合默契,出神入化。
后经过发展融入了现代舞蹈艺术,队形整齐,变化多样,让人顷刻间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支持 。 此外 , 建立 了省 、 市各级 民族 民间文化研究保
护中心 , 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与工作部 门, 并通过 微博 、 网站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式 , 使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申报 、 普查等常规工作数字化 。 第二 , 名录制度与政策保障并行 。 当前河北省已 初步形成 国家级 、 省级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
畲 融 教 学 与研 宓
系。 为继 承和 弘扬河 北 省优 秀非 物质文 化遗 产 , 深入
2 0 1 4 年第 1 期( 总第 1 5 3 期)
尔特 民族音 乐 的传 唱 , 无一 不 成 为众 多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缩 影 。 为 了弘扬 爱尔 兰 民族文 化 , 传 承 非物 质
文化遗产 , 从政府 到国民都非常重视寻求与世界沟 通的途径 , 将素有 民族史诗之称的《 大河之舞》 搬上 了世界舞台 , 全球巡演一万余场 , 成功突破 了全球化 与现代化对 民族传统文化禁锢 的瓶颈 , 使传统 的民 族舞 蹈焕 发 出新 的活力 。 第三 , 产业带头 , 学研共赴。 浙江省为了攻克非
例如享有农耕社会图解大全之美誉的武强年画风行一方的井陉拉花享誉中外的曲阳石雕还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蔚县剪纸永年吹歌衡水内画西河大鼓河北梆子徐水狮舞女娲祭典耿村故事磁州窑烧制工艺等民间传统技艺无一不浸透着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含 融 教 学 与研 宓
2 0 1 4 年第 1 期( 总第 1 5 3 期)
何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并有效传承 下去 , 是我们 当代人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一
、
河北 省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的保 护和 传
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采取 了以下措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摘要:常山战鼓作为河北省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
常山战鼓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社会传承意义。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常山战鼓特点和艺术特性,阐述了常山战鼓这一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探讨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常山战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发展途径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河北省自古就有燕赵大地之称,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苏轼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
河北省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众多,其中常山战鼓作为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燕赵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其表演雄壮威武,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做好常山战鼓的研究和保护,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常山战鼓的历史、现状与传承河北正定县坐落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原名为真定,汉代时曾在此设立常山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
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城正定留下了灿烂瑰丽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历史上,南越王赵佗、三国常胜将军赵子龙、元剧四大家之一白朴等均籍贯正定。
鼓之源流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既是祭祀用的礼器,又在狩猎征战中广泛的应用。
在历代典籍中,对鼓的描述很多。
《山海经》中称黄帝取夔牛皮做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于涿鹿击败蚩尤,夔皮鼓发挥了鼓舞士气、震慑敌军的重要作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法宝之一。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的河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

一
、
帖 、寺墓 壁 画等 内容 ,其 中历代 书 法碑 贴 是研 究历 史文 物 、书 法 省 民族 民 问文化 保护 工程 的通 知》 《 实 施方 案 》 以及 民间文 化传 艺 术 的重 要 资料 ,而 寺墓 壁 画则 是研 究 壁 画艺 术和 美术 史 的重 要 承 人 的命 名 与管 理办 法 等政 策性 文件 。同 时,起 草 了 《 河北 省 非 资 料 ,这 些珍 贵 的文 化遗 产 ,具有 很高 的 艺术价 值 和文 物 价值 。 展 创 新 ,也 是 河 北 民间 美 术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 。河 北 省 的 手 工 艺 品 ,数量 众 多 ,艺 术成 就丰 厚 。不 仅有 历 史悠 久 的传 统陶 艺 ,如 物 质 文化 遗 产保 护条 例 》 ,并 已报 省人 大和 省 政府法 制 局 。省 财 3 . 我 省非 物质 文化遗 产保 护 与传承 对策 河北 省 历史 悠久 ,人文 荟萃 ,很多 独特 的 民 间艺术 在 这里 生 民 间绘 画取材 于 民间生 活 ,在继 承 传统 绘 画风 格 的基础 上 有所 发 政 已设立 了保 护工程 专项 资金 ,每年 1 0 0 万元。
・
非遗研 究 ・
大 众 文 艺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阈的河北民间 美术的 保护与 传承
郭 芳 ( 唐 山师 范学 院 河北 唐 山 0 6 3 0 0 0 )
摘要 :非物 质文化 遗产是 广大人 民群众在 长期 生活 实践 中形成 村 ”中 自然和 文化 遗 存 的认识 与保 护 始于 1 9 7 2 年 ,联 合 国教科 文
的智 慧和文 明的结晶,是地 方民间文化 艺术 内涵的积淀。我省是非物 组 织 制订 了 《 世界 文 化及 自然 遗产 保 护 公约 》 ,2 0 0 1 年1 1 月2 日 质文化遗产 资源大省,民间美术是散 落在我省的优 秀 民族文化遗产的 联 合 国教 育 、科学 及 文化 组织 大会 第 三十 一 届会议 通 过 《 世界 文 十 大门类之一 。各级部 门应进 一步挖掘 、保 护及传承 民间 美术 ,切 实 化 多样 性 宣言 》 。我 国于 2 0 1 1 年出台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非 物质 文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河北省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河北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方式。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冲击,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
一、河北民间音乐的特点河北民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河北省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举例来说,河北南部的音乐以山歌和小调为主,音调高亢、婉转动人,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河北北部的音乐则更加豪放、激昂,多用于表达农民的劳动情感和民间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河北民间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河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北民间音乐吸纳了中原地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不仅为河北民间音乐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也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较为传统。
长期以来,河北民间音乐主要通过口头传授和演唱会等形式进行传承。
老一辈的音乐家和艺人会亲自教导后辈,通过学徒制度将技艺传承下来。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虽然保证了音乐的纯正性和原汁原味,但也限制了传承的效果和范围。
目前,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承的环境逐渐恶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大量传统村落的拆迁,许多传统音乐家和艺人失去了传授后辈的场所和环境。
传统的学徒制度也受到了冲击,很多年轻人对于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传承的动力不足。
现代文化的冲击使河北民间音乐逐渐失去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现代流行音乐和娱乐方式的兴起使得年轻人更加喜欢现代音乐和娱乐产品。
传统的河北民间音乐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的地位逐渐边缘化,时下流行的音乐形态较少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河北民间音乐,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河北省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以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途径之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此, 河北省 区域文化保护 与传承 ,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应该通过校本课程进入学校 走进 课堂, 文化保护与传承和 学校教 育紧密结合 , 能够为 区域文化文化保护与传承建立广泛
的群 众基础,起 到文化保 护的持久长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区域 文化 ;非物质 文化 ;燕赵 文化 :校 本 课 程 中图分类号 ;Gl I 2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 -4 5 6 4 ( 2 0 1 3 ) 0 3 - 0 0 0 1 . 0 3
第2 7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廷边教 育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b i a n I n s i t t u t e o f E d u c a d o n
Vo 1 . 2 7
NO . 3
J u n e . 2 0 1 3
河 北省 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以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途径之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王丽玲 王杰彦
秦皇 岛 0 6 6 0 0 4 )
( 河北科技师范学 院,河北
摘要:河北省在 区域文化,特剐是 区域文化 中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 面存在 着严 重的市场化 、 行
政化 倾向。导致过于注重 非物质文化 的经济功能和过于关注非物质 文化 保护的短期效益.因
朝历代都建制 开发管理,著名的当然是人所 共知 的 赵 国 ” 、 “ 燕国” ,形成 了我们今天所熟知 的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河北 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人 民物质生活水平显 著提 高,对文化生活、精神 生活的需要愈来愈强 烈。河北有众多 民间传说和 成 语典故,如广为人知 的 邯郸学 步 、 完壁归 赵 、 负荆请罪 、 “ 女娲补天 ” 、 “ 孟姜女哭长城”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昌黎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河北文化。
它是昌黎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的艺术成果。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
将活跃、新颖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昌黎民歌文化,使特色浓郁的本土文化在保持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更加适应时代的进展和需求,得到更加宽泛的推广,使其保持旺盛与长久的活跃生命力。
将崭新的艺术形式、现代的艺术气息融入古老的历史文化,使其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受到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
民歌艺术融入时代气息,将人民大众的口口传唱、朴质表现与现代电子演奏乐器——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完美融合。
力求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音色、节奏、视觉效果的改编与创新,创作出更多的新品、精品,使其发扬光大,为昌黎民歌的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尽一份力,让这朵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更加艳丽。
一、昌黎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局限性(传承)1949年前, 百姓借助于“唱”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形成了曲调凄婉、如泣如诉、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演唱风格。
近五十年来, 昌黎县文化工作者不断挖掘、整理、继承、创新, 加快了昌黎民歌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昌黎民歌中的《拣棉花》、《茉莉花》、《绣灯笼》、《山里人儿好气派》等优秀作品, 在全国各级文艺汇演中获奖, 以曹玉俭为代表的民歌艺人名噪一时。
1. 昌黎民歌的风格特点: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承传的一种民间小调, 演唱内容分为“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和“生活”四类。
对这四类内容的演唱各有技巧, 但都强调用“土嗓子”演唱, 突出“味儿”。
2. 昌黎民歌的旋律特征:昌黎民歌的旋律音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语言的进一步美化。
上挑下滑的生活语言,对旋律音调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旋律委婉、细腻,节奏宽广、规律,形态变化多样。
3. 昌黎民歌的局限性:昌黎民歌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媒体形式的冲击,民间优秀文化进入了低谷。
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一
些 艺人 已成为 了城 市 人 、成 为 了正规 艺术 院 团的 演员 ,但 究 其
根本 还 是来 自于 农村 ,这就 像赵 本 山现 今 虽然 是文 艺界 的 巨擎 , 黑土 地 的道理 是 一样 的 ,农村 规 模 的萎缩 也 意味 着 昌黎 民歌 的 萎 缩 ,可 以说现 在 昌黎 民歌 的生存 空 间面 临着 艺术 多 元化 和农 村 城
H B1 3 Y S0 3 7 )
成 了城 市人 ,而 这对 于根 植 于 昌黎农 村 的 昌黎 民歌 来说 意 味着 新 生力 量和 受众 群 的减 少 ,翻 开 昌黎 民歌 的档 案 ,我们 不 难 发现 ,
昌黎 地 处 幽 燕 之 地 、 渤 海 之 滨 , 自古 便 是 人 杰 地 灵 ,是 全 但 凡 有些 成就 的昌黎 民歌 艺 人十 有 八九 是来 自于农 村 的 ,即使 有 国有 名 的重 镇 。此 地 孕育 出了如 昌黎 地秧 歌 、 昌黎 民歌 、昌黎 吹 歌 、 昌黎皮 影 等众 多 艺术 门类 ,这其 中 昌黎 地秧 歌 、 昌黎 民歌 、
当今 社 会 的问题 。在 当 今 社会 各种 新兴 艺术 五 花八 门,大 部分 年 轻人 早 已不 再对 昌黎 民歌这 种 “ 老 古董 ”产 生 兴趣 ,更 多 的人 会
把欣 赏 的重 心放 在 时 尚的通 俗音 乐 或者 高雅 的 西方 音乐 ,对 于 古
基 金 项 目:2 O1 3 年 度 河 北 省 社 科 基 金 研 究 课 题 “冀 东非 物 老 的有些 土 气 的 昌黎 民歌往 往 是不 屑一 顾 的 。并且 由于 我 国城 市 质 文化 遗产 一 昌黎 民歌 的传 承 与保 护策 略 研 究 ” ( 项 目批准 号 : 化进 程 的快 速 发展 ,使 大量 的 农村 变为 城 市 ,大量 的农 村 人也 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中华文化的集中代表和表现的形式,它的产生、传承和发展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先辈为后代留下的不可多得优秀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北省有着大量的存在,这与河北省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有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大量的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在今天河北省现状并不太好,没有继承人这事很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的,作为后备力量的那些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及其缺乏。
甚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走在消亡的边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慢慢消失。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过往与现在的反映,而且是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故事传说、戏曲表演、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方面都有体现,它们对于当代乃至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和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但是河北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在有很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传承人的断层、生存环境的改变消失、社会大众传承意识淡薄、传承资金短缺,这些都在阻挠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一步的发展下去。
但是,经过深入探索,梳理这些问题,我认为构建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运用现代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寻求市场资源补充发展资金,通过实施这些个举措可以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一步的发展前进。
全文是在充分认知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和保存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的。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综合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发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以及此传承模式的优缺点。
通过研究河北省如今传承的主要概况,并且把这些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促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第1章绪论1.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1.1.1选题的背景"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时国务院给各省市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7]。
2003年12月经省编办批准成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4年7月正式挂牌运转,并且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28]。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省在历史上被称为燕赵,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目前河北省有六批共819项(不包括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在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中,河北有39项,占全国第4位;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0类510项中,河北有78项;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7项,由此可见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2]。
因此,在努力构建“文化丝绸之路”上,河北积极推动本省文化传承交流,努力的向外传播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足,促进河北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一步发展。
1.1.2选题的意义“十里不同俗”这是中国的真实写照,在每个地方都有其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化的宝藏,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历史的体现。
不论是被传播还是被传承,研究一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挖掘与探讨包括在该区域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代表的各项共性的东西,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
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518项中,河北有39项,占全国第4位[2]。
由此可见,这是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充分肯定。
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也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增强民族的世界影响力,推动河北省文化走出国门 [25].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的研究现状(1)地方高校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范学良(2013)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光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要推动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4]。
(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应坚持的原则张楠楠(2014)认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承方式,加大创新力度,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1]。
(3)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方式韩志芳(2009)认为,可以通过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开拓文化市场、发挥教育优势、健全研究机构等举措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为丰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2]。
(4)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种海峰(2013)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6]1.2.2国外的研究现状Kenji Yoshida(2014)提出通过集体的收藏展览的方式,让群众前来观看,这样激发群众内心的传承意识,这样也能够提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价值,susan Keitumetse(2016)认为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到一起登记造册,然后束之高阁的方式,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能产生社会效益,不能体现它的自身价值,andiver. Pamela. B(2015)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恢复往日的荣光,如果光靠创新是没有用的,它们应该恢复古韵,让人感到它的内涵,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2014)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当一种文化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它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它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人要发挥一个“客人”和“主人”双面的角色,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5]。
1.3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1研究的内容本篇文章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来探讨研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通过一般传承模式,对比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完善策略。
首先,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先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让群众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的明确清晰的理解。
其次,通过描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发现其现存的问题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最后针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
1.3.2研究的方法(1)采用文献法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查找文献,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此外还并且如今网络十分的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
(2)实地调查法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随机的深入到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第一手资料。
(3)归纳综合法通过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它的问题,根据自己所学,归纳出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然后我们好对症下药。
在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时,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查阅资料和统计数据,以求得到的数据资料准确、科学。
第2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和范围.2.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强调了在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
2.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24]。
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作出了规定,其中除了包括联合国规定的,还有包括: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体育和游艺 [30]。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代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靠的就是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最基本的了。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可以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在自然经济背景下的“自然传承”,就是家庭之间“传男不传女”,师徒之间“留一手”或者说是“一辈儿只能有一个继承人”,都讲究一脉正宗传承,这种口传心授,手把手传授的自然模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模式。
2.2.1个体自然传承的优势由于,在古代大多数的传承人都是农民,没有能力上学,因此很少有文字记录,更不要说编辑成册的书流传下来了。
但是这样的传承模式有着它独有的优势:传承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往往要一身兼两职,他要向外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跌跌撞撞走到如今的。
所谓传承,既要有人传,又要有人承。
因此,传承者可以说是由学生到老师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着被认知、接受、添加与在创作,不断完善与丰富。
在自然传承下传承人为了能够生活,为了能够延续自己的手艺,他必定会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记忆,去主动的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一点都不变传下来。
他们根据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的变化,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适应水平,保持它的新鲜性。
2.2.2个体自然传承中的存在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个体自然传承毫无疑问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个体自然传承也显示出它所存在的弊端。
传承动力不足,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个体自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其传承主体都是自然人,在小农自然社会下,能够延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并不是和被传承人对此项技艺富有兴趣,而是被传承人将此项技艺学到手后,可以使他凭借此项技艺养家糊口。
而现在社会环境的改变,物质极大丰富,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拥有此项技艺后,不仅不能够让他们养家糊口,发家致富,反而会为了责任让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让他们不得不去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有的甚至为了生活直接丢弃,这不仅对传承人而且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任何益处。
打扇鼓的表演和台词都很接地气,很有当地的风格,并且没有剧本,全靠老师傅带。
但是如今演出环境的变化,让它的生存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