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英译研究

合集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在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

首先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了中国政治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接着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探讨了方法论及实证基础。

本文对研究的贡献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政治文本翻译,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策略、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方法论、研究贡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政治文本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升,中国政治文本的翻译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由于语言、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将中国政治文本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研究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目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政治文本的翻译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治文本作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载体,其翻译涉及到国际交流和理解。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文本的政治意图和目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外政治文本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和翻译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政治文本翻译过程中的目的性和策略性,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现有研究综述和方法论的探讨,有助于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指导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选择。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政治文本翻译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政治信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指导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提升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体系。

研究者们认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决策,并且影响着翻译产品的质量和效果。

外交语言翻译策略中的政治等效原则研究——以外交部发言稿为例

外交语言翻译策略中的政治等效原则研究——以外交部发言稿为例

281CULTURE区域治理作者简介:陈熠帆,生于1999年,扬州大学本科在读,英语师范专业。

通讯作者:刘 猛,生于1978年,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0年度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外交语言翻译策略中的政治等效原则研究——以外交部发言稿为例”,项目编号:X20200216外交语言翻译策略中的政治等效原则研究*——以外交部发言稿为例扬州大学 陈熠帆,张依宁,刘猛摘要:“政治等效”翻译理论于2008年由杨明星教授首次提出,十多年来,其“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政治内涵,实现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功能”的翻译原则对外宣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被广泛运用于翻译实践当中。

近年来,国际政治局势多变,中国外交风格也逐渐转变,外交话语更加坚定有力,因此,外交话语的翻译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及严肃。

本文选取了外交部发言人近一年来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对其翻译方式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是如何体现“政治等效”这一翻译理论的。

关键词:政治等效;外交部发言;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281-0003一、“政治等效”原则的起源与内涵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时应达到对等的“读者反应”,即译语受众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源语受众对源语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在1986年,奈达又对其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偏重于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文体风格上地对等。

在2008年,我国杨明星教授结合奈达“对等理论”与当时中国外交形式,提出了“政治等效”翻译理论:外交翻译的理想目标是传达出原文的政治内涵,实现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功能。

目前,“政治等效”已经成为政治文献翻译中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翻译理论。

“政治等效”翻译理论的本质是翻译时应着重分析原文的政治语境,准确、忠实传达出原语和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政治内涵,同时强调翻译等效的动态性,译者必须与时俱进,紧贴原语的时代内涵和译入语的最新发展。

翻译的文化之维 “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翻译的文化之维 “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翻译的文化之维: “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费小平(贵州大学外语系, 贵州贵阳610064)摘要: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 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 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 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改写”; 强权者的政治; 性别政治;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913 (2004) 02 - 0133 - 04“翻译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是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a sense of questioning) 。

孙歌认为, 它“首先来自本土知识精英权力乃至利益的分配关系, 来自知识精英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1 ] (前言) ,即福柯所关注的那种“微妙的、独特的隐藏于个别之下各种各样的痕迹”[1 ] (前言) 。

毋庸讳言, 这里的“政治”超越“管理活动”、“会议”、“主席”、“政客”之类的传统概念① , 进入了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 是指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 及其相关的摆布谋略(strategies of manipulation) ②。

而“翻译的政治”当然就涉及跨语书写(translingual practice) 中的权力问题。

如果我们作一番追踪,“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至少可溯源至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 因为据刘禾女士称,当时围绕着《圣经》翻译存在着多种复杂的政治利害关系———路德革命性地将《圣经》翻译成现代德语, 成为德国新教改革运动的基石, 但伴随着一种冲撞与交融之“痕迹”[ 2 ] (P61) 。

这一踪迹“播撒”至当代西方大量的文艺批评、文化批评的著作中。

而“翻译的政治”作为一个命题的正式提出应首先归功至欧洲学者沃纳·温特(Werner Winter) 之名下, 她于1961 年发表的《作为政治行为的翻译》(Translation as Political Action) 可视为最早论及“翻译的政治”的文章。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

8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詹鑫鑫/黄河交通学院摘 要:纵观中国译论史,中国译论自古以来成就颇丰。

然而,与西方译论比较,虽历史悠久,但在理论系统的构建方面远远不及。

中国优秀的译论历史并不比西方的差,但是我们却在理论构建方面一再借用人家的理论,中国译论却没有话语权可言。

针对这些,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翻译学,从而确立中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权。

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翻译理论需要“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共生”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传统译论特点 话语权 中国特色翻译学 和而不同一、中国传统译论特点陈福康教授的《中国译学史稿》,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译论史,分四个时期,以下是对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概括:(1)中国古代译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经书翻译,内容零星,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文质之争”,“五种不翻”等);(2)晚清民初译学理论,则由信仰翻译向科技翻译转变,而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讨论,一次是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等,另一次则是关于译名问题。

(3)民国时期译学理论,可以从社团与流派角度来区分。

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论语派、哲学研究派等。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争论的焦点主要为翻译的“外部研究”。

(4)新中国成立后译学理论,即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史,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大部分论者都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意运用哲学方法来分析问题。

二是从延安时期就开始的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翻译马列著作的经验和理论得到了总结和发扬。

据记载,中国有史料记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千年之前的周代。

直至今日,中国翻译界成绩斐然。

可是,说到系统的翻译理论,我们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这与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特点不无关系。

今后的翻译理论工作应注重理论研究,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不能再停留在一般的具体的经验之谈上。

从哲学角度讲,前人所做的努力都可以说是量的积累,而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争取做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借助当代科学的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要客观定量以及准确描述,综合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引进国外的翻译研究成果作为借鉴,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译论进一步分析总结,为早日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而努力,为确立中国译论的话语权不懈奋斗。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文政治文本的英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文政治文本的英译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文政治文本的英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杨生玉【摘要】政治文本的英译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国内关于政治文本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与理论。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词汇、句法和修辞特点,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对等翻译。

【关键词】政治文本 对等功能 英译一、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和最广为人知的理论之一。

1964年,奈达提出了对等的“两个基本方向”或“对等类型”。

奈达认为,成功的翻译需要符合“翻译四项基本要求”:言之有理;传达原文精神风格;表达自然流畅;产生共鸣。

要满足上述的四项要求,译者要保证传达信息准确无误,把语法、词汇和文化指称加以改动以求达到译文的自然流畅;目的语文本的语言不应表露出受到原语的干扰,翻译要达到等效的功能,让读者产生同原语读者一样的共鸣。

二、政治文本特点分析作为政治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关于中国基本情况最全面、最浓缩、最权威的报告之一。

它包含了政治文本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可包括以下三点:1.词汇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由于其敏感性和严肃性,在词汇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求准确、正式。

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只有一字之差,意义有很大的差别。

政府工作报告中此类正式、精准的用语还有很多,凸显了其在用词上的考究与审慎。

2.句法特点。

除去上述的词汇特点,政府工作报告在句法上也有显著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无主句的使用以及长句的使用。

无主句指没有主语的句子,读者可以通过具体语境来推测其主语,理解其含义。

政府工作报告中存在大量的无主句,这样有利于保持文本的简要。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出现了一些长句,这些句子多采用并列结构,通过逗号、顿号或分号分隔成多个意群,最后形成一个长句。

这样有利于完整、准确地表达文义。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

2382020年01期总第493期ENGLISH ON CAMPUS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文/宣可佳三、外宣文本中中国特色隐喻的英译本文基于对国内会议报告、报纸杂志、文献专著等外宣文本的考察,根据语言表现形式将其中的中国特色隐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形式下的隐喻,一类是中国现当代外宣话语体系中的隐喻。

1.中国特色传统语言文化形式下的隐喻。

(1)成语隐喻。

汉语成语短小精悍、以四字结构为主。

我国外宣文本大量使用成语,成语中含有隐喻的不在少数。

成语隐喻中的相似性联想有些是中国本土特有,包含的典故援引自中华历史上独有的事例,是其他语言读者理解上的盲区。

翻译时首先要考虑这类隐喻要实现表意的功能、准确传达信息,遵守目的原则,其次在不增加目的语读者理解成本的基础上考虑保留隐喻的形式,即在遵守连贯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忠实原则。

1)意译,不保留隐喻形式。

若翻译隐喻形式必须涉及典故背景的解释、本体喻体的相似性描述,因此造成译文句型复杂、篇幅剧增,故选择只译出喻义。

例:肝胆相照treating each other with sincerity/sincerity 以邻为壑shift ifs troubles onto others2)删除不译。

汉语有时借用成语来铺陈辞藻、夸张渲染形容事物以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而英语环境习惯简练、客观、直陈式的表述。

英译时将这类修辞作用的成语隐喻删除不译。

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created miracle upon miracle 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to epic accomplishments 3)替代,翻译成目的语中的成语隐喻。

例:弱肉强食 the law of the jungle4)转为明喻。

改为明喻表达有时需要上下文支持。

例: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like seas fallen calm and rivers running clear, be clean andfree of corruption.(后文“朗朗乾坤”的意译对“海晏河清”的翻译是意义上的补充)5)直译+意译。

“政治等效”理论下的外交部网站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

“政治等效”理论下的外交部网站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

“政治等效”理论下的外交部网站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作者:林攀龙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21年第2期文/林攀龙【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外政府和民众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历史习俗等日益关注。

外交部网站是发布中国外交政策、外交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外民众直接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渠道,其典型特征就是政治色彩浓、政策性强、中国特色词汇丰富。

因此,从“政治等效”理论出发,结合外交部网站的新闻翻译,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政治等效;外交部网站;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外政府和民众日益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习俗等。

作为中国对外政策宣传的窗口,外交部网站通过发布外交新闻来展现和宣传中国的意识形态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是展示民族文化、建立中国良好形象的重要舞台,对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为基础,以外交部网站新闻翻译为案例,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

一、“政治等效”理论概述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中心主任、外语学院教授杨明星借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效理论”,结合外交学、国际政治学等提出了“政治等效”理论,对当今的外交翻译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该理论强调外交翻译不仅要准确传递源语的政治语境和政治思想,使源语与译入语读者接受到等值的政治信息,还要注重等效的动态性,并与时俱进,紧跟源语时代内涵和译入语相关语境。

外交部官网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是向国外受众传播国家立场、政治主张等的有效途径。

因此,外交部新闻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文化性,以“政治等效”理论为视角,探索外交部新闻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对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概念及特点中国特色词汇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具有揭露社会问题和生活态度的现实性意义。

变译·变异·和而不同--读黄忠廉《变译理论》

变译·变异·和而不同--读黄忠廉《变译理论》

变译变异和而不同--读黄忠廉《变译理论》
郑海凌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出现一个"相对沉寂期",也曾有学者著文讨论翻译理论研究的前途.当时,我表示了乐观的看法.在<文学翻译学>的"作者自白"里我曾写道:"这是突破前的‘沉寂'.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面临大的突破.敏感的学者都感觉到了."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郑海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加强变译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从规范视角审视变译理论在我国的接受考 [J], 田传茂
2.《变译理论》展读--兼与黄忠廉先生商榷 [J], 贾洪伟;刘静
3.从变译理论看外国人名在海峡两岸汉语中的音译变异 [J], 蔡晨;
4.变译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对策分析 [J], 张杨
5.《变译理论》的两大问题——与黄忠廉先生商榷 [J], 徐朝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英译研究
十九大的召开于中国、世界而言都是重大盛事。

随着中国的繁荣复兴,国际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我国也积极主动回应,开始以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自我,优雅动听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诚然,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好译文。

传统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宣传材料大都采用全译手段,严格遵照原文内容及风格。

但笔者研究发现,十九大英译版本有了创新之处,也存在增、减、并、缩等变译现象。

标签:变译理论;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十九大报告英译本;翻译策略
一、引言
英语读者文化背景与中方迥异,西方大多国家属资本主义社会,读者对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知之甚少,加之中国的社会主义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不同于一般社会主义国家,种种原因加大了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外宣难度以及强度。

经笔者研究,大多政治外宣材料为寻求译文对原文内容和风格的忠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者对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认知,导致读者看不懂,理解不了。

最终产生了宣传不到位、政治外宣意义落实不到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不够。

由此可见,政治话语英译,自然应以读者为中心,根据读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意识地采取变译策略是有必要的。

二、理论综述
“变译,指人或机器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其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

”(黄忠廉,《翻译方法论》3)变译策略所使用的翻译方法通常是变通加。

变译的核心行为在于发挥译者主体性,根据读者需要或者兴趣所在,摄取有效信息,提高翻译效率及可读性,达到读者与译者的双赢。

变译理论的提出,是翻译理论范畴扩大的表现,促进了当前的翻译理论走向合理化,使之更加完整、全面。

同时,该理论的提出,开拓了译者视野,为译者提供了更多翻译策略选择,这样一来,译文的质量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十九大英译中的变译现象分析
十九大报告外译,一如既往地由中央编译局组织,创新之处在于提前邀请外籍专家人驻,共同参与十九大外译译校过程。

对于以往不符合外文习惯的翻译,同外文专家一道经仔细斟酌后,进行更改。

本次的成功,与中央编译局在采取全译策略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读者,以读者为中心,考虑外籍专家意见,采取必要的变译策略息息相关。

(一)增。

增,是指譯者根据读者对原文信息的认知程度,对于译者认为读
者理解不了的信息增加必要的解释、阐释。

比如解释专有名词、解释典故出处,以及他们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诸如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词汇,加之文化差异,囫囵翻译会导致读者理解不了,读者不知作者所云,自然而然就会罢读。

这时译者就必须充分照顾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某部分内容进行解释,以便宜读者理解。

增一般可分为释、评、写。

例1:原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译文:building people’s forces that obey the party’s command,can fight and win.and maintain excellent conduct is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to achieving the two century goals(The two century goals are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thetim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rks its centenary and to buildChina into a modelTl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strong.demo-cratic,culturally advanced,and harmonious by the time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celebrates its centenary.)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评析:对于国内读者而言,“两个一百年计划”是相当熟悉的,但若是直接将两个一百年计划翻译给国外读者看,读者只会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这时译者在专有名词“the two century goals”后及时增加信息,解释何为“the two century goals”,这样子读者就能明白该词的意思。

同时我们也可看出,释义是直接增加在译文中,与译文融为一体,译文随之也会比原文篇幅长。

四、结语
中国形象、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在外传播效果如何,离不开优秀译者的推动。

为达到宣传效果,译者必须深刻认知到,译文为谁而作,何为受众所需内容。

因此,译者当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逐字逐句翻译,而当灵活处理。

换而言之,译者应当适当采取变译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将译者从以往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有利于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