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
历史上的名医

历史上的名医2021-12-17 21:09卿时明月扁鹊(前407~前310)名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鄚人。
擅长中医用药。
奠定了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
医学界尊其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誉为“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医学家。
其医术全面,尤擅外科,精于手术。
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被后誉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发明的麻沸散,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
创作的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
张仲景(154年~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
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创作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三国候官县(今福州市长乐区)人,名医。
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
其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三国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医学家、史学家,曾祖父是名将皇甫嵩。
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
被誉为“针灸鼻祖”。
徒弟挚虞、张轨。
葛洪(283—363)字稚川,东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
其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是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
孙思邈(541年~682年)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人,医药学家、道士,被誉为“药王”。
著作《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唐新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
法医学家。
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法医学之父。
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其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南宋三山(今福州)人,出身于世医家庭,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
列举我国古代的名医

列举我国古代的名医如下:①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②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③华佗。
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④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⑤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
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
⑥葛洪。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中国5大神医

中国5大神医1.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战国时代名医。
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代表作《难经》。
2.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3.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4.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5.钱乙,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扩展资料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
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
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
中国古代医学十大家

一、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华佗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
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
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二、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
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怪八脉考》、《脉决考证》等流传于世。
名言:饮食者 , 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三、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 , 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
中华十大名医 素材

中华十大名医素材摘要:一、前言二、扁鹊三、华佗四、张仲景五、皇甫谧六、叶天士七、薛生白八、宋慈九、李时中十、总结正文: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
他们不仅医术高明,还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知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便是我国历史上十位闻名遐迩的名医:一、前言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
他们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十大名医,以彰显他们的丰功伟绩。
二、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尤其擅长针灸。
扁鹊曾治愈赵国太子的尸厥症,使其起死回生,成为一代传奇。
三、华佗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外科圣手”。
他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麻醉史上最早的麻醉药物。
华佗还创作了《五禽戏》,是我国最早的保健体操。
四、张仲景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张仲景还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五、皇甫谧皇甫谧,西晋著名医学家,被誉为“针灸之祖”。
他在针灸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撰写了《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叶天士叶天士,明朝著名医学家,擅长治疗温病。
他主张“温病应以清法为主”,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叶天士的医学理论对温病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薛生白薛生白,明朝著名医学家,与叶天士并称为“温病学派两大巨头”。
他主张“治温病以清热解毒为主”,丰富了温病学派的理论体系。
八、宋慈宋慈,南宋著名法医学家,被誉为“法医学之父”。
他所著《洗冤集录》是我国古代法医学的奠基之作,对法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李时中李时中,明朝著名医学家,擅长治疗痘疹。
他主张痘疹应以“解毒、清热、滋补”为治疗原则,撰写《痘疹全书》,对痘疹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十、总结十大名医各有所长,共同为中华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纪录片视界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
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 年)。
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这考证很可疑。
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
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
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十大名医

中国十大名医1、中西医结合的鼻祖——张锡纯张锡纯是晚清著名的医学家,是中西医结合的鼻祖,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杰出贡献,他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被誉为“近代中医第一人”,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被称为我国中医界“第一可法之书”,是近代中医最受欢迎的医学著作。
所创方剂200多个,有不少方剂至今仍被广为流传,且屡用屡效。
2、药圣:李时珍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早年入主太医院,后来辞去太医职务,跋山涉水,走遍大江南北,考证古今本草著作成百上千,花费27时间,终于写成震惊中外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被达尔文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李时珍的卓越成就,被后世誉为“药圣”,被李约瑟誉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
晚年所著《濒湖脉学》更是中医脉诊入门的不二神作,至今“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成为中医入门的必读专著。
3、儿科鼻祖:钱乙钱乙是宋代的太医院丞、翰林医学士,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他一生妙手仁心,终其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践行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被后人誉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另外,钱乙创方也极其精妙,他将张仲景的肾气丸改为六味地黄丸,名流千古,至今广为流传。
4、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道士,天资聪明,却不愿入朝为官,终身为科普中医而奋斗。
写成的《千金方》(由《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组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医生,全世界第一个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全世界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古代十大名医精选

叶天士少承家学 。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 ,父亲叫 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 。 白天,他从师读经书; 晚上, 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 ”。因此 ,他从小时就自《素问》、 《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 ,无不旁搜博览。
•6.黄甫谧
•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 自号玄晏先生 。安 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 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 ,卒于西晋太康三年 (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他编撰的 《针灸甲乙经》 ,还有《历代帝王世纪》 、《高 士传》 、《逸士传》 、《列女传》 、《元晏先生 集》等书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 4.孙思邈 • 孙思邈(541或581~682) 为唐代著名道士 , 医药学家 。被人称
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 人 。幼聪颖好学 。 自谓“幼遭 风冷 ,屡造医门 , 汤药之资 , 罄尽家产 ”。及长 ,通老 、庄及百家之 说 , 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医 ,“颇觉有悟 , 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 者 , 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 , 以王室多故 ,乃隐居太白 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 , 炼气 、养形 , 究养生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 即位 , 杨坚辅政时 ,征为国子博士 ,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 中 , 游蜀中峨眉 。隋亡 , 隐于终南山 , 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 世民即位 , 召至京师 , 以其“有道 ”,授予爵位 , 固辞不受 ,再入峨 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 , 居于 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 , 高宗召见 , 拜谏议大夫 ,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 年(673) ,高宗患疾 , 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 ,辞疾还山, 高宗赐良马 ,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 , 不藏 明器 , 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名医-巫咸
∙上古名医-巫彭
∙上古名医-巫妨
∙上古名医-桐君
∙上古名医-鬼臾区
∙上古名医-僦贷季
∙上古名医-少俞
∙上古名医-俞跗
∙上古名医-少师
∙上古名医-雷公
∙上古名医-伯高
∙上古名医-岐伯[图]
∙上古名医-黄帝[图]
∙上古名医-神农氏[图]
∙上古名医-伏义氏
∙周汉晋名医--葛洪
∙周汉晋名医--涪翁与程高、郭玉∙周汉晋名医--皇甫谧
∙周汉晋名医--王叔和
∙周汉晋名医--华佗
∙周汉晋名医--张仲景
∙周汉晋名医--淳于意
∙周汉晋名医--扁鹊
∙南北朝名医--甄权
∙南北朝名医--许胤宗
∙南北朝名医--徐之才
∙南北朝名医--全元起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
∙南北朝名医--雷斆
∙隋唐名医--巢元方
∙隋唐名医--孙思邈
∙隋唐名医--张宝藏
∙隋唐名医--崔知悌
∙隋唐名医--张文仲
∙隋唐名医--韦讯
∙隋唐名医--王焘
∙隋唐名医--鉴真
∙隋唐名医--王冰
∙隋唐名医--刘禹锡
∙隋唐名医--昝殷
∙隋唐名医--李珣
∙隋唐名医--韩保升
∙宋金元名医--王惟一
∙宋金元名医--林亿
∙宋金元名医--唐慎微
∙宋金元名医--朱肱
∙宋金元名医--苏颂
∙宋金元名医--钱乙
∙宋金元名医--沈括
∙宋金元名医--许叔微
∙宋金元名医--成无己
∙宋金元名医--王履
∙宋金元名医--戴思恭
∙宋金元名医--滑寿
∙宋金元名医--危亦林
∙宋金元名医--忽思慧
∙宋金元名医--朱震亨
∙宋金元名医--王好古
∙宋金元名医--罗天益
∙宋金元名医--窦默
∙宋金元名医--张从正
∙宋金元名医--张元素
∙宋金元名医--陈自明
∙宋金元名医-李东垣
∙宋金元名医-张子和
∙宋金元名医-刘完素
∙宋金元名医-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明代名医--汪机
∙明代名医--薛己
∙明代名医--万全
∙明代名医--高武
∙明代名医--李时珍
∙明代名医--徐春甫
∙明代名医--龚廷贤
∙明代名医--方有执
∙明代名医--杨济时
∙明代名医--张介宾
∙明代名医--傅青主
∙明代名医--张景岳
∙明代名医--王肯堂
∙明代名医--吴昆
∙明代名医--缪希雍
∙清代名医--邹润安
∙清代名医--刘奎
∙清代名医--李延
∙清代名医--尤怡
∙清代名医--薛雪
∙清代名医--叶天士
∙清代名医--徐大椿
∙清代名医--赵学敏
∙清代名医--承淡安
∙清代名医--祝味菊
∙清代名医--施今墨
∙清代名医--恽铁樵
∙清代名医--张山雷
∙清代名医--曹颖甫
∙清代名医--何廉臣
∙清代名医--张锡纯
∙清代名医--唐宗海
∙清代名医--费伯雄
∙清代名医--王旭高
∙清代名医--王士雄
∙清代名医--王清任
∙清代名医--陈念祖
∙清代名医--吴塘
∙清代名医--张璐
∙清代名医--喻昌
∙清代名医--沈之问
∙清代名医--李中梓
∙清代名医--赵献可
∙清代名医--吴有性
∙清代名医--汪昂
∙近代名医--陈莲舫
∙近代名医--丁德恩
∙近代名医--刘道信
∙近代名医--赵文魁
∙近代名医--关月波
∙近代名医--冯济卿
∙近代名医--韩一斋
∙近代名医--梁保和
∙近代名医--杜自明[图] ∙近代名医--王仆诚
∙近代名医--魏舒和
∙近代名医--赵树屏
∙近代名医--郑守谦
∙近代名医--哈锐川
∙近代名医--王文鼎
∙近代名医--于道济
∙近代名医--王乐亭
∙近代名医--金厚如
∙近代名医--钱伯煊
∙近代名医--时逸人
∙近代名医--刘寿山
∙近代名医--卢英华
∙近代名医--秦伯未
∙近代名医--沈仲圭
∙近代名医--冯泉福
∙近代名医--陆石如
∙近代名医--杨艺农
∙近代名医--赵心波
∙近代名医--周慕新
∙近代名医--郗霈龄
∙近代名医--赵锡武
∙近代名医--韦文贵
∙近代名医--许公岩
∙近代名医--章次公
∙近代名医--马龙伯
∙近代名医--丁化民
∙近代名医--祝伯权
∙近代名医--夏寿人
∙近代名医--白啸山
∙近代名医--罗止园∙近代名医--袁鹤侪∙近代名医--冉雪峰∙近代名医--杨浩如∙近代名医--张菊人∙近代名医--金书田∙近代名医--刘辅庭∙近代名医--王石清∙近代名医--黄竹斋∙近代名医--高凤桐∙近代名医--蒲辅周∙近代名医--陈邦贤∙近代名医--佟阔泉∙近代名医--方伯屏∙近代名医--杨济生∙近代名医--陈慎吾∙近代名医--牛泽华∙近代名医--曹锡珍∙近代名医--祁振华∙近代名医--杨子谦∙近代名医--赵炳南∙近代名医--岳美中∙近代名医--宗维新∙近代名医--余无言∙近代名医--姚正平∙近代名医--叶心清∙近代名医--崔萃贤∙近代名医--胡荫培∙近代名医--卢冶忱∙近代名医--房芝萱∙近代名医--王鹏飞∙近代名医--刘奉五∙近代名医--刘春圃∙近代名医--魏龙骧∙近代名医--胡荫培∙近代名医--赵绍琴∙近代名医--王鸿士
∙近代名医--朱颜
∙近代名医--梁宗翰
∙近代名医--任应秋[图]
∙近代名医--祝谌予[图]
∙近代名医--郭士魁
∙近代名医--王大经
∙近代名医--黄乐山
∙近代名医--李介鸣
∙近代名医--刘渡舟[图]
∙近代名医--董建华[图]
∙近代名医--哈玉民
∙近代名医--方鸣谦
∙近代名医--董万鑫
∙近代名医--方药中
∙近代名医--任徵五
∙近代名医--夏锡五
∙近代名医--董怀一
∙丁季峰[图]
∙佟忠义[图]
∙张重华[图]
∙张赞臣[图]
∙陆南山[图]
∙徐仲才[图]
∙顾伯华[图]
∙孟仲法[图]
∙黄鸿舫[图]
∙方慎盦[图]
∙陆瘦燕[图]
∙程门雪[图]
∙蔡小荪[图]
∙朱南孙[图]
∙顾筱岩[图]
∙柏连松[图]
∙陆德铭[图]
∙于尔辛[图]
∙陈健民[图]
∙柴松岩[图]
∙吴定寰[图] ∙巫君玉[图] ∙陈文伯[图] ∙刘韵远[图] ∙王玉川[图] ∙王绵之[图] ∙方和谦[图] ∙邓铁涛[图] ∙朱良春[图] ∙任继学[图] ∙苏荣扎布[图] ∙李玉奇[图] ∙李济仁[图] ∙李振华[图] ∙李辅仁[图] ∙吴咸中[图] ∙何任[图]
∙张琪[图]
∙张灿玾[图] ∙张学文[图] ∙张镜人[图] ∙陆广莘[图] ∙周仲瑛[图] ∙贺普仁[图] ∙班秀文[图] ∙徐景藩[图] ∙郭子光[图] ∙唐由之[图] ∙程莘农[图] ∙强巴赤列[图] ∙裘沛然[图] ∙路志正[图] ∙颜正华[图] ∙颜德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