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 ” 。《 文解 字》 释 日 :“ ,地 主也 ,从示 、 社 说 社
收 稿 日期 :2 1 —2 2 0 1 1 -7 本 文 系 国 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国 古 代 文 人 结 社 史 ” ( 目批 准 号 :1C W0 8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中 项 1Z 4 ) “ 代 文 人结 社 丛 考 ” ( 目批 准 号 :0 Y C 5 0 2) 和 中 国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清 文 人 结 社 史 ” ( 目批 准 号 : 明 项 9 J 7 10 明 项 2 1 M 0 7 8 的成 果 之 一 。 0 1 501 ) ① 关 于 中 国 古 代 文 人结 社 的 研 究 状 况 ,可 参 阅 张 涛 ( 0世 纪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社 团 研 究 史 论 》, 《 圳 大学 学 报 》 2 0 2 深 0 6年 第 6期 。 1 4 7
社会 科 学
21 02年 第 3期
李 玉 栓 :中 国古 代 的社 、结 社 与 文人 结 社
中国古代的社、 结社与文人结社术
李 玉栓
摘 要 : 目前 学 界 关 于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结 社 的 研 究 主 要 是 实证 性 的 和 文化 学 的 , 学 理 性 研 究 尚 未 引 起 足 够 重 视 。 结 社 的 学 理 性 研 究是 对 结 社 的 本 体 进 行 研 究 ,诸 如 什 么是 结
开始 ,就 不断有 学者 对其 进行考 订 、整理 和研 究 。时至今 日,文 人结社 的研 究不 衰反 盛 ,各 种 成 果不 断涌 现 。归 纳起 来 ,目前 关于文 人结 社 的研究 成果 大致 可 以分 为两 类 :一类 是对结 社 的实证 性 研究 ,即通过 文献 的搜 罗爬剔 来辨 清结 社 的各个 细节 ,以还 原社 事 的原始 状貌 ;另一 类 是对结 社 的理 论性 研究 ,即从政 治学 、历史 学 、教育 学 、文学 等角度 来 阐释结 社与 它们 的关 系及 相互影 响 ,以揭示 结社 的 功能与 价值 ,可 以将其 统称 为文 化学 研究 。这些 研究 的重 要性 自不 待言 ,但 还

学术文人社团

学术文人社团

古代学术人文社团一、学术人文社团的兴起(先秦两汉时期)——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学术团体。

伴随春秋末年以后私学的发展,诸如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不断兴起,到战国时期,学术阵地空前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员有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杂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学术主张、不同的受业的方式,以及对当时和今后社会的影响不同,其中有些学派发展成为带有社团待征的学术集团。

例如,由儒家学派发展形成的儒学集团,由墨家学派构成的墨学集团,以及农家集团等。

1.从儒家学派到儒学集团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儒家提倡“仁”学,主张“仁爱人”和“忠恕之道”。

在统治手段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以教化为本,在“刑”“政”之外借助道德礼教来引导人们,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孔子死后,有形成了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和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

战国以后,儒家学派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术集团,与其他学派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古代学术社团的的特色。

汉武帝以后,儒家学派在融合法家、道家等学派的某些主张后成为居于学术主导地位的具有社团性质的学术团体。

2.具有社团性质的墨学团体墨家的创立者墨子,名翟,宋国人。

他的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小生产、小私有吞阶层在政治上的要求,墨家学派的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崇尚节俭。

主张“赖其力者生”,“尚贤”,提出“尚同”,“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化为不同的支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墨家学派已形成一种有着共同的信仰和宗旨,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有着独特的活动方式的团体,不言而喻,已具有古代社团的特征。

3.以团体活动的农家战国时期的农家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的。

较有影响力的,许行所领导的提倡“神农之教”的团体,有数干人。

他们主张作为贤者应该和老百姓一起耕种,靠自己劳动的果实维持自己的生活,反对包括国君在内的各级贵族不劳而获。

古代文人社团

古代文人社团

古代文人社团古代文人社团,是一个由文学爱好者组成的社团。

在古代社会中,文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是社会精英中的一部分,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表现,同时也是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的重要人物。

因此,古代文人社团成为了一个汇聚精英、交流知识和创造力的重要平台。

古代文人社团的成员大多是诗人、文人、书法家,以及文学爱好者。

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创作,使得这些文化精英的艺术水平更加精湛。

社团活动包括文艺赛会、文学沙龙、写作比赛、书法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成员之间的友谊,更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成员之间进行跨领域交流,促进文化的互动和文化的交流。

古代文人社团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以文化为中心,践行“诚实、勤奋、创新、和谐”的核心理念。

社团成员通常都是富有创造力、激情和创新精神的人,他们推崇于自己的学识和艺术天赋,也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革新和创新。

他们尤其强调诚实的品质,这是其为社会流派的文化精英所特有的一个品质。

古代文人社团的存在,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文化精神,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中有杰出的表现,同时也为经济和社会优化奠定基础。

他们的创意和创新,是支撑整个社会发展的力量之一。

此外,这些文化精英的存在与活跃,也有助于营造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益于社会文化的融合和和谐发展。

古代文人社团,是一个为文化和艺术事业倾心的群体。

他们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绚烂的一页,充满了智慧、激情、创意和创新。

相信在未来的时代,各方文化精英的共同努力和心领祖宗的传承,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事业。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文史研究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李雯雯上海师范大学摘要:有清一代,文人风气多盛于结社。

京师之地文人聚集,结社数量大为可观,是文人结社史上一笔极其丰盛的产业。

京师文人结社在清代不同时间段又有其特色发展规律,本文主要纵观整个清代历史,以时间为横轴,结合清代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政策,来具体研究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特色。

关键词:清代;京师;文人结社;发展阶段王国维先生有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明清时期,结社之风兴起,士人多有雅集吟唱,社集现象在文坛上一发不可收拾。

清代的文人结社活动与结社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清初到清中期直至清末,文人结社呈现出不同特点。

京师地区地理位置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也是清朝重要的文化热土,它以广阔的包容度成为了清代文人士子们的渊蔽,也是全国学术文化交融、传播的中心基地,所以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也有其独有特色。

整个清代京师文人的结社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初期结社在紧张时局中缓慢起步,清中期结社逐步发展,清代中后期结社发展高潮。

一、初期:清初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清代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六十年的开疆拓土,打下江山并稳固奠定了入关夺权的基础,至第三代的福临入关,终于登上了逐鹿战争的最高地位—金銮殿。

此时京师的是一个经历征战而百废待兴的都城,当时北京的内城只准旗人居住,“以汉人尽归外城,其汉人投旗者不归也。

”[1]清初统治者为了建立其对全国的统治,将重心放在大力清扫威胁其政权的敌对势力,完成全国的统一,故此顺治前的清代京师地区鲜有文人结社。

顺治年间,为了铲除明末反动遗风,全国禁止结社分党,清廷分别在顺治九年(1652)和顺治十七年(1660)下令全面禁止文人结社活动,“臣闻朋党之害,拔本塞源,尤在严禁结社订盟。

”后当朝下旨“士习不端,结社订盟,……著严行禁止,如学臣徇隐,事发一体治罪。

”[2]杨雍建在疏中陈明结社之弊端,此举对于清初文人结社的损伤甚大,全国从上到下禁止结社。

杜登春在《社事始末》中描述“自是家家闭户,人人屏迹,无有片言只字敢涉会盟之事。

文人结社体现经济发展的例子

文人结社体现经济发展的例子

文人结社体现经济发展的例子
1.宋朝的文人士大夫结社:
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经常结成各种文化团体来研究文化和政治议题,这些团体为当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这些团体促进了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讨论,也帮助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宋代的成语“群贤
毕至”就是这个时期结社文化的一种体现。

2.明清时期的书院:
中国的书院是一种传统的学校,它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团体。


清时期,书院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书院促进了文化的传
承和繁荣,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的支持。

3.台湾的社团文化:
台湾在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团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早期农民协会、教育团体,到现在的各种文化、艺术、体育和职业团体,这些社团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之,文人结社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它们不仅是文化交流的
见证,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思想支持的重要力量。

宋朝的结社

宋朝的结社

1831年,法国人托克维尔到美国访问,呆了大半年,他发现,“在美国,不仅有人人都可以组织的工商团体,而且还有其他成千上万的团体。

既有宗教团体,又有道德团体;既有十分认真的团体,又有非常无聊的团体;既有非常一般的团体,又有非常特殊的团体;既有规模庞大的团体,又有规模甚小的团体。

”如果托克维尔有机会在十二三世纪访问中国,他一定也会发现宋人的结社,也丰富得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就宋代笔记《东京梦华录》、《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记录的“社”,就有上百种,五花八门,什么社都有:演杂剧的可结成“绯绿社”,蹴球的有“齐云社”,唱曲的有“遏云社”,喜欢相扑的“角抵社”,喜欢射弩的可结成“锦标社”,喜欢纹身花绣的有“锦体社”,使棒的“英略社”,说书的有“雄辩社”,表演皮影戏的有“绘革社”,剃头的师傅也可以组成“净发社”,变戏法的有“云机社”,热爱慈善的有“放生会”,写诗的可以组织“诗社”,一群讼师组成“业觜社”,流氓组织“没命社”,好赌的可以加入“穷富赌钱社”,一群贵妇女因为经常“带珠翠珍宝首饰”参加佛事聚会,干脆成立一个“斗宝会”,连妓女们也可以成立一个“翠锦社”……各种结社应有尽有,只要你能拉到几位同好,就可以成立一个“社”。

《武林旧事》等笔记没有提及的结社,数目肯定更多,比如文的有“书社”(参加科考的士子结成读书社)、书院,武的有弓箭社、山水寨,等等。

有一件事颇能说明宋人对于结社的偏好:北宋时,有一个叫王景亮的读书人,闲得蛋痛,“与邻里仕族浮薄子数人,结为一社”,专给士大夫起不雅外号,故社团被称为“猪嘴关”,这大概就是托克维尔所说的“非常无聊的团体”。

可惜这个“猪嘴关”后来拿当朝权臣吕惠卿开玩笑,吕氏衔恨,便寻了一个借口,将王景亮等人抓了,“猪嘴关”也就解散了。

总的来说,宋人是享有高度的结社自由的。

除了黑社会性质的团体,官方基本上并不禁止民间结社,偶有立法干预,也效果不大。

小心眼的吕惠卿要报复王景亮诸人,也只能“发以他事”,而不能直接取缔“猪嘴关”。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移民与外来文化的影响
移民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移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西晋时期 的“永嘉之乱”导致的移民潮,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南北交流。
外来文化的传播: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对 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移民与文化交融:移民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创新,如丝绸之路上 的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和交融。
其地位和利益。
添加标 题
演变历程:中国古 代社会的皇权和官 僚体系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历程,随着 社会政治、经济和 文化环境的变化, 其形态和特点也不
断演变。
宗法家族制度
定义:宗法家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宗族和家庭为单位,通过血缘 关系维系。
特点:强调尊卑有序,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实行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保障家族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地方势力与民间组织
地方势力:中国古代地方上的豪门望族、土司头人等势力,对当地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民间组织:中国古代的民间组织形式多样,包括行会、帮派、民间会社等, 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 具有积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 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宗教信仰对不同阶层 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宗教信仰对社会结构的影 响和作用
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李玉栓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和文化学的,学理性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结社的学理性研究是对结社的本体进行研究,诸如什么是结社,结社与群体、集团、政党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结社的形态和类型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结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样的结社可以称为文人结社等等.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答是研究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上述两类研究更为重要.
【总页数】9页(P174-182)
【作者】李玉栓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明代文人结社研究的新高度--评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 [J], 严明
2.文人结社与民初文人心态 [J], 袁志成
3.明末清初“潜园社”考论——兼谈文人结社与明清桐城文学发展的关系 [J], 温世亮
4.明代西南地区文人结社现象考述——以巴蜀文人结社为考察中心 [J], 黄梅; 李
玉栓
5.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基于网络结社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J], 苏哲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摘要: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和文化学的,学理性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结社的学理性研究是对结社的本体进行研究,诸如什么是结社,结社与群体、集团、政党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结社的形态和类型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结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样的结社可以称为文人结社等等。

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答是研究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上述两类研究更为重要。

关键词:社;结社;文人结社中国古代的文人结社先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萌芽期、隋唐的形成期、宋元的发展期、明代的繁荣期和清代的衰落期,直至近代的重新兴起,一直是文人士子的重要活动方式,因此从清初开始,就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考订、整理和研究。

时至今日,文人结社的研究不衰反盛,各种成果不断涌现。

归纳起来,目前关于文人结社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结社的实证性研究,即通过文献的搜罗爬剔来辨清结社的各个细节,以还原社事的原始状貌;另一类是对结社的理论性研究,即从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等角度来阐释结社与它们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揭示结社的功能与价值,可以将其统称为文化学研究。

这些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还有一个基本的领域--对结社的学理性研究--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忽略了。

学理性研究也属于理论研究范畴,但它不同于对结社的文化学研究,它是对结社的本体进行研究,即什么是结社,结社与群体、集团、政党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结社的形态和类型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结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样的结社可以称为文人结社,等等。

截至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为研究者所重视①。

本文从考释"社"义出发,对上述问题一一予以剖析,尝试对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这些学理性问题作一粗浅探索,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一、"社"义考释"社"之本义,是指民间共同祭祀的土地之神。

《说文解字》释曰:"社,地主也,从示、土。

"许慎:《说文解字》卷1上,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页。

据传,共工氏之子句龙因平九州岛,被后世祀以为"社"。

《国语·鲁语上》即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在使用"社"字时,视具体语境不同,从其本义生发出多种与祭祀相关的意义。

一是指祭祀时设立的牌位,如《论语·八佾》云:"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二是指祭祀的场所,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云:"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

后来文人集会的场所也可称为社,如《民国东莞县志》载"凤台诗社,在道家山凤凰台"叶觉迈:《民国东莞县志》卷38,民国十年铅印本。

,顾宪成《又简修吾李总漕》谓"东林之社,是弟书生腐肠未断处"等顾宪成:《泾皋藏稿》卷5,清刻本。

三是指祭祀的活动,如《尚书·召诰》云:"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后人所谓的"结社",一般都是将其理解为"集结起来开展活动",如方九叙《西湖八社诗帖序》云"予尝与田豫阳氏八人结社湖曲,赋诗纪游"方九叙等:《西湖八社诗帖》卷首,清抄本。

,《明史》云"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张廷玉等:《明史》卷287,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5页。

"社"的"牌位"之意后来渐失,而"场所"和"活动"之意却一直沿用下来,并且由于这两种意义的关系过于紧密,许多"社"字今天已经很难区分到底是指哪一种意义。

在上述意义的基础上,"社"字又引申出两种意义。

一是引申为祭祀社神的节日,即社日。

宋梅尧臣《送韩子华归许昌》诗云:"社后清明前,燕与人归来。

"梅尧臣:《宛陵集》卷32,清康熙八年刻本。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感慕录》云:"庚辰岁(1640)正月十二日,还家,预文昌社。

"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不分卷,民国三十六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铅印本。

二是引申为社稷、国家。

在私社兴起以前,由于祭祀的重要性,朝廷设"国社"让人民共同祭祀,人们往往将国家、朝廷视同社稷,有时则简称为"社",此意一直沿用至今。

上述诸项"社"义与祭祀直接有关,可归为一类。

"社"的另一类义项与祭祀的关系不是非常直接,主要是指古代乡村的基层管理单位。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齐侯唁公,公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以待君命。

'"杜预注云:"二十五家为社,千社二万五千家。

"孔颖达疏云:"《礼》有里社,......以二十五家为里,故知二十五家为社也。

"可知"社"作此义项时,可与"里"并称互用。

盖当时将二十五家划为一里,同一里内共立一社,时间一长,则"里"、"社"可以互用,"社"因此就具有了地理范围的意义。

顾炎武释云:"社之名起于古之国社、里社,故古人以乡为社。

"顾炎武:《日知录》卷22,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后来社衍变成一种乡村基层单位,一直沿用至明清。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颁农桑之制一十四条,其中规定:"五十家立一社","不及五十家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远人稀者则"各自为社者"等宋濂等:《元史》卷9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54-2355页。

,这里的"社",已不再仅仅是为了共同祭祀,而是便于行政管理,"社"字的意义已不同于周之"二十五家为社"之"社"。

明代的乡村虽以里甲为基本单位,但社的建制仍未完全废除。

《明史·食货志一》云:"太祖仍元里社制,河北诸州县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

"张廷玉等:《明史》卷77,第1882页。

直至清初顾炎武仍云:"今河南、太原、青州乡镇犹以社为称。

"顾炎武:《日知录》卷22。

一般来说,当时南方多以都、村分里甲,而北方则以社、屯分里甲。

明嘉靖时桂萼即云:"今直隶、河南等处州县,以社分里甲,犹江西、湖广等处州县以村分里甲也。

"桂萼:《请修复旧制以足国安民疏》,载《皇明经世文编》卷180,陈子龙等辑,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社"字涵义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除本文所探讨的两种主要义项外,"社"还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母亲,古代江淮方言中呼母为"社",读作虽;一是指姓,元有社佑。

此二义较少见,且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无甚关联,故不列。

,直至专指"集体性组织"、"团体"的义项时,已经到了晋代。

《莲社高贤传》载慧远:"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结社念佛贤。

"佚名:《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清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刻本。

此后"社"的这一义项被固定下来,并逐渐成为其主要义项之一,如唐高骈《寄鄠杜李遂良处士》云:"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波晴"彭定求等:《全唐诗》卷59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972页。

,宋岳飞"命梁兴渡河,纠合忠义社"脱脱等:《宋史》卷365,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389页。

,元谢翱"延邑人方凤、永康吴思齐及翱开月泉吟社"曾廉:《元书》卷91,清宣统三年层漪堂刻本。

等等。

无论是举行正式的祭祀活动,还是建立基层行政单位,都伴随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人口的聚集,以致后来只要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论其组织性如何,都可被称为"社",如弓箭社、茶社、扁担社、棋社等等,正如顾炎武所言:"后人聚徒结会亦谓之社"顾炎武:《日知录》卷22。

二、社与群、会、团、党辨析群、会、团、党与社一样,都是指一定数量的成员个体的集合,因此成员聚集是他们所共有的特征。

但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考察,他们并不全都是相同的。

"群",本义指羊相聚而成的集体。

《诗·小雅·无羊》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后引申指其它同类动物(包括人)聚集而成的群。

《诗·小雅·吉日》云:"或群或友。

"郑玄笺曰:"兽三曰群,二曰友。

"《礼记·曲礼下》云:"大夫不掩群。

"孔颖达疏曰:"群,谓禽兽共聚也。

"这种集合可能是随意的,成员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其内部没有任何组织性,只要是一定数量的成员集合在一起,就可以称为"群"。

这种集合是最低级的集合。

"会",本义指盖子。

《仪礼·士虞礼》云:"命佐食启会。

"郑玄注曰:"会,合也,谓敦盖也。

"引申为汇合、聚会。

《尚书·洪范》云:"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孔颖达疏曰:"集会其有中之道而行之。

"后泛指有一定目的的集会。

《史记·项羽本纪》云:"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这种集会,是一定数量的成员因为相同利益或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集合,因而成员个体与个体之间有着一定联系,其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组织性,是比较高级的集合。

"团",本义是圆。

《墨子·经下》云:"鉴团景一。

"后引申指一定规模的聚合体,如集团、团体等。

这种团在组织结构上,与会存有相似性,同属比较高级的集合。

"党",本义指古代一种地方基层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

《论语·雍也》云:"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后指朋党或结成朋党。

《左传·僖公十年》云:"(晋)遂杀平郑、祁举及七舆大夫......皆里平之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