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合集下载

《资本论》精要解读

《资本论》精要解读

《资本论》精要解读《资本论》是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这部著作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维持生计。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目的是让劳动力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也在不断加剧。

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

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则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方面,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只有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资本论》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2. 商品和货币3. 资本和剩余价值4. 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资本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教学难点: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资本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运用《资本论》的理论进行解释。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资本论》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商品和货币,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

3. 讲解资本和剩余价值,引导学生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4. 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6. 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深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其对《资本论》理论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相关学术评论和解读文章。

3. 现实经济案例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讲解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2. 第二课时:讲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引入剩余价值理论。

3. 第三课时:深入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

4. 第四课时: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讨论其内在矛盾。

5.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共37页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共37页文档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大一资本论知识点

大一资本论知识点

大一资本论知识点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运动规律和资本积累过程。

在大一学习资本论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1. 资本的定义和本质资本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剥削阶级统治下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的本质是价值的积累,它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和再投资实现增值。

2. 商品和劳动价值商品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单元。

劳动价值是商品交换中的基础,它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单位,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

3. 资本的二重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这种二重性使得资本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意味着资本家通过重新投资剩余价值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本积累。

4. 剩余价值和剥削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实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剩余价值的占有。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

生产关系是指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限度。

6.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剧,最终将导致危机的爆发。

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剥削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8.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革命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经历了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演进。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

以上是大一资本论知识点的简要概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为今后深入学习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资本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

2. 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资本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简介2. 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特点4. 剩余价值理论5.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资本论》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观点。

2. 教学难点: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资本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中的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解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资本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第二课时:讲解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3. 第三课时: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特点。

4. 第四课时:讲解剩余价值理论。

5. 第五课时:分析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引导:《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通过学习,我们将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积累的过程。

2. 讲解:详细讲解《资本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等。

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中的经济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解读。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加深对《资本论》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深入解析《资本论》

深入解析《资本论》

深入解析《资本论》Overview1.引言: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2.第一部分:价值理论的基础3.第二部分:资本的积累过程4.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发展趋势5.第四部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展望6.结语:《资本论》的现实意义2/8引言: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为《资本论》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形成: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资本论》的出版与传播:1867年首卷问世,随后几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理论武器,深刻影响了全球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3/8第一部分: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的形成•商品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前者满足人的需求,后者体现了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劳动的两重性: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量度: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在平均技术水平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4/8第二部分: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发展趋势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资本主义体系下,生产力快速发展导致商品供应超过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力相对减弱,形成供需失衡。

•利润率下降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和普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企业盈利压力增大,影响投资意愿。

•周期性危机循环: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自我调节机制,但过度生产和市场饱和会周期性地引发经济危机,表现为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的现象。

5/8第四部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展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工人阶级的觉醒:揭示工人阶级如何从被压迫状态觉醒,通过组织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过渡条件:阐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总8页)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总8页)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总8页)1. "资本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固定在许多人的关系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一定数量的劳动和产品的价值被转化为资本的内在质量"这句话直白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即资本的本质在于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换而形成的。

资本的概念不是简单地指一种货币或物质,而是指所有与资本主义秩序相关联的网络、体系和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使得产品的价值可以被转化为资本的内在质量,从而成为生产关系中的主要要素。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者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而雇佣者则占有这一价值"这句话阐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基本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了商品,雇主通过购买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并出售,从而赚取利润。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而工人只能获取与其劳动力价值等价的工资。

这个基本的经济关系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

3. "资本家寻找的不是单纯的消费价值,而是可以转化为更多资本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核心目标。

在资本主义下,资本家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利润,而是希望投资所得的利润能够再次追求更大的利润。

因此,资本家不仅要关注所生产商品的消费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商品所包含的交换价值和可以转化为更多资本的潜在价值。

这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的追求利润的动力。

4. "资本增长的边界,是劳动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增长"这句话从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如果人口增长放缓或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那么资本的增长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资本主义的内在局限性就在于它局限于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创新,而这两者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5. "垄断造成的剩余利润是在资本主义下的一种增长方式,垄断利润包含在一般利润中,并以一般利润的形式付给资本家"这句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所带来的影响。

浅析《资本论》的要点

浅析《资本论》的要点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 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013年八大经济热点事件 中国大妈炒 金榜上有名…
无言的结局…
第二篇-第六篇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主义工资 剩余价值规律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社会总资本的扩 大再生产,是一部分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生产在规模扩大的条 件下重复进行。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1、资本积累的两个条件 2、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资本论》 第三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值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 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共七篇。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价值规律 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 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在金属货币流通 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 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为关键。
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 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生产理论。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 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 的资本积累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

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4、“不变资本这个概念决不排斥它的组成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其意思要说明B.不变资本价值的变动是在它作为资本执行职能以外发生的C.机器设备等价值的变动会影响执行职能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转移D.不变资本组成部分的价值变动不会改变不变资本的性质(①不变资本:变为生产资料及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②它强调的核心是在价值形成,价值增值过程未发生变化,未增值不等于它自身价值不发生变化(以生产棉纱为例))5、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

(第11章)p1351)生产工人的内涵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从生产力角度看,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凡是创造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

2)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直接劳动过程扩展到间接劳动过程,生产关系的演变又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创造价值的工人缩小到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

【生产工人: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值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工人的范围,扩大的两个方面,(1)①总体来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因为总体工人和结合劳动产品的出现,促使生产劳动从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扩展到了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

以前一个生产过程,只需一个人即可完整的完成,现在工人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只是局部完成一种任务即可。

②具体,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增加。

(2)概念缩小了。

因为对于资本家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值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6、“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第1卷第17章)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

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

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7、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P162(1)资本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工人的工资随之增加;如10000元资本c:v=4:1=8000c:2000v 12000元资本=4:1=9600c:2400v(2)工资的提高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因为,第一,工资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二,工资的提高没有改变工人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3)资本积累规定了工资提高的界限①不能危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②不能影响资本积累8、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

P1819.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第1章第4节)1)产业资本循环包括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形式。

2)货币资本循环突出的是流通过程,其表现是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从而产生了货币通过流通产生了更多货币的假象,因而它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的形式;3)货币资本循环把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价值增殖表现的最为明显,因此货币资本循环相对其他资本循环形式来说是最典型的,因此货币资本循环既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也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10、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构成上的变化。

(第23章第2节)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1)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资本价值构成直接反应资本技术构成,即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

2)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单个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需要的生产资料数量增加,从而会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进而引起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加和可变资本价值的相对减少。

3)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生产资料价值的下降,因此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会低于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11、“货币即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①如果把劳动看作是商品,其结果就是要么违反价值规律,要么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2分)②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即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手上的货币即物化的劳动直接交换,那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相等,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6先令,资本家也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6先先令,这种情况符合价值规律,但却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第二种情况是:活劳动大于物化劳动,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6先令价值,资本家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的只有3先令,这种情况使资本家可以获得剩余价值,但却违反了价值规律。

(6分)③马克思正确地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说明了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它本身的价值,从而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12、简述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①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必须全部卖掉。

(把物质形态变为价值形态)(2分)②年产品中必须要有补偿上一年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分)③年产品中必须要有追加资本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

(2分)④必须要有追加的劳动力。

(1分)13、商品所有权规律与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系1)联系: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从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而来的。

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2)共性:商品所有权规律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都是在商品经济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因为第一、劳动力的买卖过程是按照价值规律来进行;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买者获得商品使用权的结果;第三、资本家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是通过等价交换获得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结果。

第四、资本家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也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来进行的。

3)区别:第一、涵义不同。

商品所有权规律指:生产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占有其产品,按等价交换原则交换其产品的规律。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

第二、特点不同。

商品所有权规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等价交换;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形式上的等价交换,内容上的无偿占有。

第三、所有权和劳动的关系不同。

在商品所有权规律中,所有权和劳动时结合在一起的;而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中所有权和劳动是相分离的。

第四、产品的归属不同。

在商品所有权规律中,产品属于劳动者所有;而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中,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劳动者。

第五、产品价值的构成不同。

在商品所有权规律中,产品价值包括C+V,而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中,产品价值中不仅包括预付资本价值,而且还包括剩余价值。

第六、劳动者的地位不同。

在商品所有权规律中劳动者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而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中,工人仅仅是劳动力的出卖者。

【共性:都是在商品经济中发挥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劳动力的买卖是等价交换,资本家的商品买卖是等价交换。

区别:含义不同,从概念分析,具体的特点不同,不同在哪,所有权和劳动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归属,价值构成,劳动者的地位不同】14、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不能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能认识是什么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不科学、不严密。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