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的思考
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

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一、遮蔽与去蔽一说到诗意语文,叠印在我们脑海里的总是这样一些课堂觉知的碎片:1、教师的话语风格:唯美的。
2、课堂氛围的类型:煽情的。
3、教学技术:多媒体。
4、读的偏好:表现的。
5、课的结构和布局:精致的。
功利的、技术的、实用的眼睛遮蔽了诗意的存在。
二、对诗意的聚焦与追问1、“诗意”的多重解读:叶秀山先生在分析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指出“诗意的境界”实乃“自由的境界”。
诗意的境界,总是与朦朦胧胧、似知非知的境界有关。
诗意的境界,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
徐复观先生说过:“真正好的诗,他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
”诗意是一种不为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因此也是一种幸福的境界。
赵汀阳先生指出,幸福要有“双重关注”,既关注结果的价值,也关注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
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1139页)余光中:如果能对万物富有同情心、想象力,就离诗更近了。
——诗意,滋生于浩瀚温柔的慈爱悲悯之心。
人性的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垂爱和怜惜。
——诗意,滋养着人的浪漫情怀,需要想象力,需要梦。
——诗意,意味着美感和审美。
审美是超越了实用的、实际的、实利的、实惠的,但美是无用之用。
——诗意,是无限的创新与超越。
三、诗意地教语文1、全身心投入的教学热情2、无拘无束的教学心态3、高屋建瓴的教学布局4、举重若轻的教学功力5、冲破禁锢的教学胆识6、不计得失的教学自由7、独立思考的教学人格四、教出语文的诗意1、举像入境,诗意语文的言语呈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移情体验,诗意语文的生命敞开《我的战友邱少云》3、独特感悟,诗意语文的思想舒展《草船借箭》4、传承文化,诗意语文的精神寻根《泊船瓜州》5、放飞想象,诗意语文的灵性馈赠《由“0”引发的官司》《二泉映月》6、启迪智慧,诗意语文的主体觉醒《丑小鸭》7、实现自我,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荷花》五、与诗意语文特别有缘的人1、追求心灵自由的人。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篇一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更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荷花》一课,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课路顺着文中。
朗读、品味、写话,语文的味道十足,特别是对一个“冒”字的赏析,称得上是关键词教学的典范!另一方面,王老师又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创造荷花的美。
语言学习与审美熏陶,既相得益彰又水乳交融。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轫,便是这一课中的这个“冒”字!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里,王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园内”,“流连其间”,又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大火把这“不可估量”的文明“化为灰烬”。
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我们看,然后将它生生地摔碎在我们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转身的空间。
在这一课里,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面对圆明园,他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
诗意语文,于“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的建构中自觉寻求理想的情感解读模式。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透过那些迭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
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
《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意语文》读后感篇1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
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
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
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
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
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
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一个包含了丰富诗意的语言和文学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
艺术,更是一种对生活、情感和思想的体现。
在诗意语文中,文字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还是一种情感和意象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引
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使得文字不再是干涩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美感的艺术品。
诗意语文的传播对象不仅仅是文字工作者,更是广大读者。
通过诗意语文的阅读,读
者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情感,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启发。
诗意语文可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人性、理解情感,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生活品质。
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诗意语文的意义愈发
重要,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享受,使得人们不再追求空洞的物质,而是
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诗意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可以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在生活中,
我们可以用诗意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日常生活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通过诗
意语文,我们可以用更生动、更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从而丰富自己的
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诗意语文还可以成为一种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工具。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利
用诗意语文来营造一个充满温馨和美感的环境,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通过诗意语文的传播和推广,我们可以为社会营造出更多美好的语言和文学氛围,从而使
得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丽。
曲径通幽 ——关于诗意语文点滴思考

曲径通幽——关于诗意语文点滴思考读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如沐春风,犹醍醐灌顶。
语文,我以为应该是绿色的,就如自然季节的变换,植物吐绿开花结果般自然,又是一个须臾不曾停顿的过程,三百六十五天,慢慢积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这样的过程是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对语文学科边界的思考有人说,语文无所不包,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这样说,语文就成了无所不能的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就没法区分,语文的任务也就不明朗了。
语文的任务是什么?语文的门槛是什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什么?我认为,语文最终要完成的任务是“学会表达”。
口头表达就是“说”;书面表达就是“写”,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会说”、“会写”。
问题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呢?我以为,不能直奔目的而去,而是曲径通幽。
二、对教学生“学会表达”的思考——功夫在诗外学生没有表达欲望,这是一种痛苦;有了想法表达不出来,更是一种痛苦。
不想表达而去表达,那是无病呻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表达可又无法表达出来,那是一种煎熬,即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所以,要想学生学会表达,先要让学生“想表达”,然后才是“去表达”。
如何让学生“想表达”呢?人是情感动物,一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生活才会对他有所触动,他才会对生活,对生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善发现,懂欣赏,会感恩,生活的质量指数高,表达欲就会强。
你多看会儿云,云就会为你起舞;多看会水,谁就会为你歌唱;多看看花,花就会为你绽放……生活有了色彩,就会有想法。
那么有了想法又如何去表达呢?这要从语文教学存有的弊端说起。
三、对当前语文教学弊端的思考——语文不是无情物既然语文的任务是“学会表达”,那么阅读课和作文课应该是一致的。
学生学课文,为的是学写作;作文课是练笔,这是一个吸收和释放的过程,就像呼吸一样,有吸有呼,一吸一呼,生命才得以正常运行。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诗意语文”这个词汇来源于诗歌,其含义是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并通过文字的艺术表现方式传达给读者。
在一定程度上,“诗意语文”是以诗为基础,融入到语文教育中的一种理念,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创作诗歌,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情感力、审美力和思维力。
诗歌是人类言语和文化的珍贵留存,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生活、情感的理解和反思。
而这种语言方式既包括了词汇、句法、韵律等语言因素,也包括了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诗歌既是语文的心灵,也是语文的艺术。
在教育实践中,以“诗意语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诗歌素养的同时,也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了阅读分析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分析方面,不能仅仅只是解读文本表面意思,还要注重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和启示。
在创作方面,要注重让学生在诗歌的启迪下,自由创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
在实践中,“诗意语文”的方法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采用阅读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诗歌。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较短、较简单的诗歌作品,通过初步解读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它们传递的情感和感受,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妙。
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纯粹地记忆词句,通过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创作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与学生交流、启发,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和经历,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放手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最后,可以通过课堂演讲、评比、展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获得同学以及老师的认可和评价,激励其继续钻研诗歌,加深对语文艺术的理解和领悟。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打开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人叹服。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王老师对文本的孜孜不倦的深刻钻研。
在《诗意语文》一书中,曾亲聆王老师《枫桥夜泊》的教学。
这首诗我教过起码四五遍,但是总感觉没有进步,仅停留在对诗意的理解层面,无法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
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让我深深折服,再特意找来《枫桥夜泊》的课堂实录学习,再一次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王老师从《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的确,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课堂上,王老师几句简单的点评,一段抒情的过渡语、一首补充阅读的小诗,一张总理日程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阅读的广泛,知识面的宽广,因此而积累的深厚底蕴。
这决不是靠突击一两个晚上搜集一些资料所能达到的境地。
王老师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言: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啊,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平和的心态和神圣的使命感。
不为短期的效应,不为眼前的功利,为了花草树木整个的一生长远考虑,像春雨润物无声,奠定扎实的根基,让小苗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陶醉在学习中,语文学习成了他们内在的需要和生活的一部分。
王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他自己也这样感叹:“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睡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语文而精彩!”孩童如花,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如果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作“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样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来做,那他的人生必定充满快乐和收获。
《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范文

《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范文寒假我看的第二本书就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拿到书后,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
捧着《诗意语文》,好像王老师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演讲方式呈现给大家的。
王松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
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
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诗意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欣赏,有意识地加重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书中讲了文本细读也让我感触深刻,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
就是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嚼,慢慢赏,才能读出味道来,更重要的他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想王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时,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
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语文的思考
孙红燕
各位老师:
早上好!
第一次坐在这里,面对诸多前辈,内心惶恐的很。
对与不对,还请各位多加包涵。
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诗意语文的思考》。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
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一个真切而美好的梦。
我们憧憬着,努力着。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让课堂流动着诗的旋律?下面我想以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诗意的语文呼唤人性的课堂
《只有一个地球》是我听过的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这节课是03年冬天在我们文化中心上的。
相信我们当中的很多教师可能还有印象。
当时,他上课用的班级正是我所带的班级:五年级二班,按学生座次选取一半的学生上课。
当时,我还特意抽取了平时沉默寡言占的比率多的一半学生上课,心想:“考考名师的水平。
”出人意料的是,不管是好的,差的,爱说的,沉默的,表现得都异常精彩。
一种强烈的震撼充满了我的心。
当时真的有一种无所施从的感觉。
“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这句话在我的心里重复了好几遍。
何况《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在普通不过的说明文呀。
但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却处处闪烁着诗性的光芒。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师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
王老师说道: 读着读着。
生态灾难,仿佛变成了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 :仿佛变成了没有节制的无数的灾难。
生 :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坟墓,它们葬送了人类的前程。
而这一个个坟墓是人类自己挖掘的。
老师进一步引导:听到了吗?同学们。
一座座坟墓呀!掘墓的人是谁?就是我们
人类自己啊!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回答: 无比大的可怕的威胁 一个个陷阱。
师:一个个陷阱。
一个个没有底的黑洞洞的陷阱,掉下去的人必将出不来啊!同学们之所以有这些感受,那时因为你的思想,你的感情是这些文字变活了,文字站起来了。
在这里,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生发想像,使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被化成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激荡着人的心灵,引发着人的思考。
在这些环节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
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竭力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表达情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表达情感的自由。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给学生这些我们本该给予的一切,我们始终关注的是自己,或者始终关注的是教材,而拥有王老师这样的学生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让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的《只有一个地球》,诗意灵动!因此,我说,诗意的语文呼唤人性的课堂。
二.诗意语文洋溢着感性的气息。
在他的语文课堂上,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
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轻声读书,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心底的那根弦儿?”“大家边听边看,用自己的心去看,要看得真切、看得仔细。
”“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重温她昔日的美丽,心情还会像当初那样轻松吗?”“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了。
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个地球的孩子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啊!”面对如此感性的语言,老师的话语又怎能不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充满诗意的想像呢?诗意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
三.诗意语文彰显着个性的色彩。
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
在他的课上,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力图让其浓烈起来、真切起来。
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
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
自觉地学。
请看这一教学环节: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样一些人,这样的一些话语,这样的一些情境。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
睁开眼睛。
读着读着,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种怎样的情境在你的眼前浮出来?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洪水泛滥,大气层被破坏,一些人们拿着锋利的去凶狠的去杀一些小动物。
师:一些什么样的小动物?你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青蛙、鸟、蛇等一些有益的小动物,全都被人类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师:你看到了一只青蛙被这些拿着锋利的刀的人割下了什么?
生:割下了后腿。
师:还割下了什么?
生:割下了肉。
师:你能看到这幅血淋淋的画面吗?你能听到青蛙在临死之前的那种惨叫吗?你能感受到青蛙在忍受这些人的锋利的刀宰割时的那抽搐吗?那种挣扎吗?想想这些,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读,人类啊,无知的,贪婪的,愚蠢的人类啊,在对地球干些什么?
在这里,王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作者的语言,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激励他们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
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
在这样的课堂上,处处流淌着诗的韵律,让学生个性的色彩得到最大限度的昭显。
因为种种客观因素,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但“高度不是目标,最美,是我们上行的姿态”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语文的快乐,语文的诗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最简单的追求,也是我们最简单的快乐。
何况,我刚才谈到的这节课,恰恰是王崧舟老师第三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
这不更加告诉我们:无论是谁,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让我们共同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寻找语文的诗意栖居地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