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本文介绍了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

标签: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避难公园”这个概念是我读园林专业之后才接触到的,我想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有很多人没有听过这个名词。

所谓的“避难公园”,实际上是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是指当地震灾害发生时以及城市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能减轻灾难对城市的危害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紧急疏散通道和临时安置场所,并为城市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有力保障的城市绿地空间体系。

它是由市域范围内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的“安全绿地”,在合理定性、定位、定量并且与其他非绿地形式的防灾用地有机结合组成的科学防灾绿地空间体系。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规划是一项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抗震减灾等规划相协调,依托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与结构,把以城市绿地为主的防灾体系扩展到整个市域范围内的规划。

1、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是综合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类型与市民紧急避难行为特征来进行分类(1)紧急避灾疏散绿地:紧急避灾疏散绿地是指发生地震等灾害3~5min 内受灾人员寻求紧急躲避的绿地空间。

服务半径为300~500m,多为毗邻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的面积规模相对小的安全绿地,它对受灾人员应急疏散避灾、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来说十分重要,应具备生活急需品、饮用水等。

(2)固定避灾疏散绿地:固定避灾疏散绿地是供避灾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灾和集中进行救援的绿地,或经由此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避灾疏散绿地的过渡型绿地。

服务半径为2000~3000m,通常可选择面积较大、人员容纳较多的市级、区级公园、广场、绿化隔离带等,规模再大些的还包括城区边缘地带的空地、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等,供居住区、街道办事处和区级政府等管理范围内的受灾人员使用。

固定防灾疏散绿地是整个防灾绿地体系的中间环节,其避灾用地面积越大,离居住区、建成区越远,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小,相对就越安全,越有利于灾后集中救助工作,具备应急供水、消防、应急照明用电、应急厕所等最基本功能设施。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梦想。

然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设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至关重要,它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预防、应对和恢复等多个环节。

首先,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城市灾害风险的评估和监测。

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强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仪等,实时获取灾害相关信息,为及时预警和应对提供依据。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因素。

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避免将重要的设施和人口密集区建设在灾害易发区域。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比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确保消防通道的畅通等。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公园等开放空间不仅能美化环境,在灾害发生时还可以作为临时的避难场所,因此在规划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核心。

这包括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和物资。

应急救援队伍应具备多种技能,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

同时,要加强日常的训练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

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预案应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和任务,规定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

并且,应急预案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和灾害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浅谈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

浅谈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

浅谈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还是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面对一次次巨大的自然灾害时,城市绿地的防灾避灾功能对城市安全性的贡献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关键词:城市绿地;自然灾害;规划;建设在我国,有关防灾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研究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的步伐。

而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一些新建公园绿地开始重视防灾避难功能,但对这些已建和在建的防灾公园绿地在灾难真正来临时究竟能满足多大社会需求量、发挥多大功能、可有效运作多长时间等,决策者和建设者并不十分明确,各地方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可以考量。

一、城市防灾绿地概念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共分为5个大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其在城市防灾中所担当的角色也会有相应的差别,故本文中所论述的防灾避险绿地主要是《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有定义的城市绿地中,具备防灾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并不是狭义上的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是防灾绿地的一个类型。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文中所论述的防灾避险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

二、城市防灾绿地规划的定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

防灾绿地体系规划是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角度,对不同类型、不同地段、不同条件的绿地在非常时期的作用加以研究,建立防灾绿地体系,以寻求灾时绿地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成为提高城市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浅析城市减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

浅析城市减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

浅析城市减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

而今,城市绿地在防御城市灾害中的作用逐步受到重视,提高城市绿地的应急避险功能,上升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上饶市为例,对减灾绿地规划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减灾绿地;规划建设1 对城市减灾绿地的理解城市绿地,尤其是以公共绿地为代表的集中绿地,由于具有较大规模、相对完善的设施和内部建筑密度较低的特性,能够有效发挥应急避险的功能,可作为应急避险的良好场所。

当城市灾害(如地震、火灾等)发生时,公共绿地可以成为应急躲避、伤病急救、人员再疏散的场所,而且其相对开阔的空间特性也可以形成一道屏障,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恶化。

目前,城市中主要发生的灾害,一是地震、火山、洪水、海啸等自然地质灾害,二是火灾、噪音、风沙尘、水土流失、化工品泄漏或爆炸造成毒气弥散等人为灾害,三是由于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以及自然灾害后发生的次生灾害等混合型灾害。

由此可见,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日常功能与应急避险功能的重叠,既要在平时满足生态、景观、文化、游憩的功能需要,又要在灾害发生的非常时期能够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尤为关键。

让一直在身边呵护人们生活的城市绿地,在危难之时都能拯救生命,成为真正的“诺亚方舟”。

2 上饶市城市减灾避险绿地存在的问题及分析2.1 存在的问题上饶市乃至全省、全国许多城市,都有绿地分布不均、应急避险设施不完善、功能有待提高等共性存在。

大多数绿地在规划和建设中,没有考虑其应急避险功能,绿地中没有配备适于避险救灾的设施。

如 2008年汶川地震中,成都市民涌入公园绿地躲避,如厕、饮水成为最大问题。

就上饶市来看,除有和其他城市共同的特点外,在城市减灾绿地的实施建设上,集中表现出如下问题:2.1.1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减灾绿地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子。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减灾防灾体系的构建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减灾防灾体系的构建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减灾防灾体系的构建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城市造成很大损失,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空间安全、预防和减少城市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

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具有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平衡生态系统等作用,还具有防震、防洪、防火和减轻灾害的功能。

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的简介入手,逐步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对如何构建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市减灾防灾体系;构建一、城市绿地系统简介(一)概念简述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地表覆盖物主体,能发挥生态平衡作用,且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生活休闲有着积极作用,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区域。

城市绿地系统以自然要素为主,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氧气和清洁的水源,是必要的粮食储备、副食品供应和居民户外休憩的场所。

它对人类的发展和景观资源的保护起着承载、美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城市绿地系统在我国按照主要功能和用地性质分为5个大类、13个种类和11个小类。

5个大类分别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

各种城市绿地按城市生态与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有效配置,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作为城市总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内容。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搞好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有效防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抗旱、防洪、保持水土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截留降水、吸收多余降水等途径可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径流速度。

城市树木的树冠可以截留相当一部分降水,据研究显示,东北红松的树冠可以截留30%-73.3%的降水,陕西油松林可以截留37.1%-100%的降水量。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灾害频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且气象条件复杂多变,降雨量大、集中等因素,洪涝灾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堤坝和排水系统,以有效调控水流,保护周边地区免受洪水侵袭。

2. 拓宽河道和整治河网:为了增加河流的承载能力,中国拓宽了一些狭窄的河道,整治了河网,消除了河道淤积等问题,以保证洪水的安全疏导。

3.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加强了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建立了现代化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地震灾害地震是中国的另一大自然灾害,尤其在西南地区,地震频繁。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震级和震源位置,及时预警和发布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避震措施。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中国加强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了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了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3. 提升公众防震意识:中国通过广泛开展防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行动,减少人员伤亡。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给沿海城市和渔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的破坏程度,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不断加强,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沿海地区的居民和渔民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我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体系

我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体系

功 能评估 、 划编制和 实施管坦 3 了 系统 认 理 规划荷 传 满 键 :风 目杜 中 圈分类号 T 8 U 96 避畸绿地 文赫 标志码 现的后譬 悍 在 功能评 什体 容 指 兽 素, 培出 , 划蝙制体 幕 i 规
埘 工1 体 f A
我国城市 防灾避 险绿 地系统 规划 工作体 系
T e P n i g Wo k S s e f r U b n D s s r P e e l n a d A o a c r e p c f C i h l n a n r y l m o r a i l r v n i n v i n e G e n S a e o h n a e o d a
esa l h tbi men yt m ar po e te c t ̄ h m pe s ts se d pr o s s h one lof e i lmenain 1 tl man g o a eme t y a oc l l ; gre s c o ds s e p eenin r s a d c pe hi ur r ec e n pa e f a t r v l an a oda c ; pln wo k y tm ;l n t n e r o d vi ne a r s se u ci o
陈存 友
胡 希 军

要 :在目鼬 关 究的基础 根 据避难行 为 研 特 Ⅱ 灾后 建安 置善求 , 提出完善 的防灾避 陆缛地规 划 [ 伫体 系包 能评 估 观 赶上作的前 提与基 础. 珏是规 划 上体 与咳 , 蝙- 博 殳施管 筛 选出 e 目 , 大 【 估 构建 能 估 栏 绕场 和 谜道2 交体 管 体系府 包括健全法 律和 规 , 定 范 标 准, 强 政 引 r 及 辟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自然灾害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以及干旱等灾害已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灾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并介绍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地震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可以破坏建筑物,造成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地震,中国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地震监测站点遍布全国各地,实时监测地壳运动。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现地震迹象时,会迅速向受影响地区的人们发布警报。

这使得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躲在安全的避难所中。

洪水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路径附近,台风经常导致强降雨,引发洪灾。

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抗洪系统,包括堤坝、水库和水闸等。

这些措施可以控制洪水的流动,并保护居民和农田免受洪水破坏。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生态恢复,保护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以减少洪水的发生。

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破坏,中国在沿海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台风监测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强度信息。

这使得人们能够采取密切的防护措施,比如撤离受影响的地区。

另一方面,中国还加强了建设技术要求,确保沿海建筑物的抗台风能力。

此外,中国还建造了海堤,以减少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冲击。

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缓解干旱的影响。

首先,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南方输送到干旱的北方。

其次,中国还积极推广节水技术,鼓励农民和工业用水单位采取节水措施。

此外,中国还建设了一系列水库和蓄水池,以储存雨水,并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中国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地震监测预警、抗洪系统、台风监测和建筑抗台风能力的提升,以及节水和水资源调配等措施,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21~127Journal o f No rthw est F or est ry U niversit y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收稿日期:2009-11-12 修回日期:2009-12-24基金项目:宝鸡/西部生态谷0研发(K332020904)。

作者简介:曲良艳,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E -m ail:89333559@ *通讯作者:弓 弼,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的教学与研究。

E -mail:gongbi@曲良艳1,弓 弼2*,金立强1,沈兆旭1,任胜普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陵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摘 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抵御、减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减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对城市防震避灾绿地体系的空间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功能要求及要素设计进行探讨,并以此为主,提出城市防洪绿地、防台风绿地、防沙尘暴绿地及防滑坡绿地的规划建设要点。

不同区域范围的城市根据其防灾重点,在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加以整合优化,构建适合城市自身的防灾绿地体系。

关键词:城市;自然灾害;防灾绿地中图分类号:S7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461(2010)05-0121-07T ypes of U rban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and Est ablishment of CorrespondingDisast er -proof Green Lands SystemQU Liang -yan 1,GONG Bi 2*,JIN L-i qiang 1,SHEN Zhao -xu 1,REN Sheng -pu 2(1.College of H or ticulture ,Northw est A&F Univ er sity ,Y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2.College of F or estry ,Northw est A&F Univ er sity ,Y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Abstract:Being urban open space,urban green land system play s an im por tant r ole in resistance and r educ -tion o f natural disaster in urban area.It i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 -tem of a city.M ain types of natur al disasters and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r ban ar -eas in China w ere analy zed.T 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fo r prev enting and avoiding natur al disastersw ere discussed in the aspects of spatial types,scal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functio nal requirements and element of design.T he key points fo r the co nstr uctio n and desig n of the gr eenbelt in flood control,an -t-i ty phoon,ant-i dust and ant-i landslide in urban area w ere put forw ard.It w as pointed o ut that C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 ith the lo cal key issures o f disaster pr eventio n to select o bjective methods in green spac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and to m ake integ ratio n and optimization,to built g reen spaces suitable w ith local situations.Key words:city;natural disaster;disaster -pr oof g reen land 城市绿地系统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空间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发挥重要作用。

防灾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1]。

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位置、规模、布局形式等不同,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如:城市边缘防护林带能够有效减缓风灾;各类隔离绿化带及道路绿化带可减缓城市火灾蔓延;滨水绿地及湿地公园可有效减少城市水灾;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及街头小型绿地能够作为紧急避难绿地;城市大型公园可作为固定及中心避难绿地,发挥应急指挥中心、医疗救援中心及灾后重建基地等功能;各类城市绿地还具有阻隔病菌源的作用。

1我国城市防灾绿地系统的研究现状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城市绿地在减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防灾绿地的建设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直至2003年11月,5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6第九条才有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对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计与人员疏散的措施0,将防灾减灾列入城市绿地功能之一,由此对我国城市绿地减防灾系统的相关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镇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意见0;2009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5中国的减灾行动6一文,将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3年北京市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但至今城市绿地系统中完整的减防灾体系构建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伴随着人们对城市自然灾害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对防灾绿地的研究成为热点。

费文君[2]针对城市的地震灾害,对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进行分析研究;聂蕊[3]、何剑民[4]、林小峰[5]、芶皓[6]等通过论证城市绿地作为各类避难场所的可行性来探讨城市绿地的防灾规划、改造、建设及防灾绿地体系的构建;周建东[7]、朱春艳[8]、邱巧玲[9]等在借鉴国外防灾绿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现状、绿地改造、防灾绿地规划设计及建设;朱红霞[10]探讨研究了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张海金[1]根据防灾绿地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防灾绿地体系由灾前防御绿地、灾时避难疏散绿地和灾后恢复重建绿地三大类组成。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借鉴日本防灾绿地体系建设模式,以防震避灾绿地研究居多,而对综合防范抵御多种灾害类型的防灾绿地体系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2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域分布特征城市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一切对城市生态环境、物质、人文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生命财产等造成或带来危害性后果的事件[11]。

目前在我国对城市具有结构性破坏和易于造成交通灾情的自然灾害种类主要有:水灾、地震、滑坡、台风和沙尘暴等5大类[12]。

对我国城市自然灾害类型进行综合区划,有针对性的进行防灾绿地类型研究与规划,是城市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王静爱[12]等将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为沿海城市灾害区、东部城市灾害区和西部城市灾害区3个一级区15个二级区,这对全国防灾绿地的区域化特征研究及全国防灾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宏观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洪水灾害的威胁及潜在威胁,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高度城市化区域范围内;台风为主要自然灾害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高度城市化区域内;沙尘暴频发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同时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北京、河北等地也伴随有一定频度的沙尘暴发生;地震的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在全国其他区域也偶有发生或存在发生的潜在威胁。

地震作为摧毁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应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重视,如台湾/9.210地震、明代关中大地震等都对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滑坡作为局部小范围发生的地质灾害,虽影响范围不大,但常伴随地震及洪灾发生,其危害影响也不容忽视。

3我国城市防灾绿地体系构建模式探讨自然灾害具有多重性,对于多数城市来讲可能存在2种以上自然灾害类型,在城市防灾绿地体系构建中,可能以某一种自然灾害作为设防对象,那么地震灾害就是首当其冲的设防对象。

地震在大多数城市中并非经常发生,但其带来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防灾绿地体系构建中,应把防震避灾绿地作为主要要素进行考虑,同时结合城市其他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建设相应的防灾绿地,构建完整的城市防灾绿地体系。

为了对城市防灾绿地体系认识更加明晰,将从防震、防水灾、防台风、防沙尘暴、防滑坡几个方向分别加以阐述,每个城市在自己的防灾绿地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加以整合优化,突出不同城市区域范围的防灾重点。

3.1城市防震避灾绿地体系3.1.1城市防震避灾绿地空间类型城市防震避灾绿地体系应根据居民的避难行为特征及城市绿地建设现状,遵循/平灾结合0的建设原则,在现有城市绿地系统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已建应急避灾场所,按照/点、线、面0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合理布局122西北林学院学报25卷123第5期曲良艳等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124西北林学院学报25卷125第5期曲良艳等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126西北林学院学报25卷参考文献:[1]张海金.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ZH ANG H J.Res earch on Function and Planning of Disas ter Prevention Green Spaces[D].S han ghai:T ong ji University, 2008.(in Chin es e)[2]费文君,王浩,史莹.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125-130.FEI W J,WANG H,SH I Y.Discussion on the u rban green s pace system plann ing for earth quak e 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r eduction[J].J ou rnal of Nan jing Forestry Un iversity:Natural S cien ce Edition,2009,33(3):125-130.(in Chin ese)[3]聂蕊.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设计[J].新建筑,2009(2):98-101.NIE R.Disaster-prevention design for u rban park green s pace [J].New Architectu re,2009(2):98-101.(in Chin ese) [4]何剑民,王珊.基于城市绿地与城市防灾减灾的探讨与研究[J].现代园林,2007(3):29-32.H E J M,W ANG S.Based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 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u rban and research[J].M odern Lands cap e Architecture,2007(3):29-32.(in Chinese)[5]林小峰.凸现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功能)))汶川大地震给园林工作者的反思[J].园林,2008(7):36-39.[6]芶皓.基于应急防灾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思路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1):70-72.GOU H.Preliminary study on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 tem based on calamity prevention[J].M o-dem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15(11):70-72.[7]周建东,王浩.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08,36(35):15419-15421.(in Chines e)ZH OU J D,W ANG H.S tu dy on fuctions and counterm eas-ur es of disas ter preven tion an d redu ction of urban g reen land [J].J ou rnal of An hui Agri.S ci.,2008,36(35):15419-15421.[8]朱春艳,王志楠,曹静怡,等.地震后的启示)))城市防灾绿地规划设计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196-201.ZH U C Y,W ANG Z N,CAO J Y.Apocalyps e after the earthquake discu ssing the u rban calamity preventab le greenbelt planning and design[J].Jour.of Fu jian Forestry S ci.an d T ech.,2009,36(1):196-201.(in C hinese)[9]邱巧玲,古德泉.国内外防灾绿地之比较与我国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2008(12):71-75.QIU Q L,GU D Q.T he comparison of dom estic and foreign disaster prevention green space an d the plannin g and construc-tion of u rban disaster sh elter green space in Chin a[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 e,2008,(12):71-75.(in Ch ines e) [10]朱红霞,康亮.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方园艺,2008(12):139-141.ZH U H X,KANG L.T he res earch on indicator system ofurban green space disaster p roof and asylum function s[J].Northern H orticultu re2008,(12):139-141.(in C hinese) [11]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4.LV Y.Study on th e Plannin g Strategy of Urb an Dis as ter-Prevention Space S ystem[D].Beijin g:Beijing Un iversity ofT echn ology,2004.(in Chin ese)[12]王静爱,史培军,王瑛,等.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编制[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42-46.W ANG J A,SH I P J,W ANG pilation of city natu raldisaster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5,14(6):42-46.(in Chinese)[13]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试行)[S].四川:四川省建设厅,2009.[14]GB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GB50413-2007.Standard for U rban Planning on Earthquake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Prevention[S].Beijing:M inis tryof Construction P.R.China,2007.(in Chin es e)[15]包志毅,陈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2):155-160.BAO Z Y,CHE N B.Construction of urb 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of u rban disaster[J].Jour-nal of Natural Dis asters,2004,13(2):155-160.(in Ch-ines e)[16]朱伟华,丁少江.深圳园林防台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0.[17]田孟琪.沙尘暴成因及防治对策浅析[J].内蒙古林业,2009(5):14-15.[18]曾建.西藏樟木滑坡防治技术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4.ZENG J.T ech nology Research of Prevention on ZhangmuLan dslide in Tib et[D].Sichuan:S outhw 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4.(in C hinese)127第5期曲良艳等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