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循环中采用抽汽回热的热力分析
工程热力学喷气发动机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工程热力学喷气发动机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喷气发动机是一种常见的动力装置,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功率输出,工程热力学中提出了喷气发动机联合循环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喷气发动机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以及其特点。
一、工作原理1. 简介喷气发动机联合循环是一种将燃烧室废气与蒸汽动力循环相结合的系统。
在传统的喷气发动机中,大量废气含有高温高能量,而这些废气通常会被直接排放。
而联合循环则利用这些废气,通过燃烧室后的烟气余热来产生蒸汽,再将蒸汽作为额外的工作物质来驱动涡轮,从而提高热效率。
2. 工作流程联合循环的工作流程包括废气余热回收、蒸汽发生、蒸汽冷凝和蒸汽动力循环四个主要步骤。
废气余热回收:燃烧室内产生的高温废气通过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将烟气温度降低至合适的蒸汽发生温度。
蒸汽发生:降温后的废气进入蒸汽发生器,与水进行热交换,使水变为高温高压蒸汽。
蒸汽冷凝:蒸汽通过涡轮推动发电机或其他设备工作,然后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与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变为液体。
蒸汽动力循环:冷凝后的液体被泵送至蒸汽发生器,再次参与蒸汽循环。
二、特点1. 提高热效率联合循环通过废气余热回收和额外的蒸汽动力循环,使废气中的热能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热效率。
相较于传统的喷气发动机,联合循环的热效率可提高5-10个百分点。
2. 减少排放联合循环可以减少废气排放,降低对环境的负荷。
废气中的热能被充分回收利用,减少了烟气的温度和排放量,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
3. 提升动力输出利用额外的蒸汽动力循环,喷气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蒸汽的加入增加了额外的工作物质,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功率。
4. 延长发动机寿命联合循环利用蒸汽冷凝产生的液体作为润滑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件的磨损和热蚀,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5. 多能源适应性联合循环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燃油发生热再利用,还能与其他能源相结合,如天然气、生物质和核能等,具有较强的多能源适应性。
带回热的燃气轮机-有机朗肯联合循环热力设计

带回热的燃气轮机-有机朗肯联合循环热力设计曹越;赵攀;王江峰;戴义平【摘要】燃气轮机以其高效率、低污染、运行成本低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天然气资源的利用率,本文提出了带回热的燃气轮机有机朗肯(ORC)联合循环,以高临界温度的有机物为底循环工质,来回收燃气轮机排气中的余热.建立了带回热的燃气轮机ORC联合循环的模型,提出了使该联合循环热效率最优的热力设计方法,进行了不同设计条件下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燃气-蒸汽动力循环相比,带回热的燃气轮机ORC联合循环具有更高的联合循环热效率.选择甲苯作为底循环工质,可以获得最高的联合循环效率.此外,燃气轮机ORC联合循环可以用于热电联供,同时满足区域电负荷和热负荷的要求.【期刊名称】《燃气轮机技术》【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燃气轮机;有机朗肯循环;回热器;甲苯;热力设计【作者】曹越;赵攀;王江峰;戴义平【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叶轮机械研究所,西安 710049;西安交通大学叶轮机械研究所,西安 710049;西安交通大学叶轮机械研究所,西安 710049;西安交通大学叶轮机械研究所,西安 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72为解决北方城市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国务院提出进行电力行业结构调整,以天然气和燃油为能源的燃气轮机机组在电网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
而在发电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将燃气轮机纳入电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以中小型燃气轮机为原动机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解决方案,它可以在满足区域冷热电负荷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C)替代蒸汽动力循环来回收燃气轮机排气中的余热成为了近年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有机朗肯循环具有余热回收效率高、结构紧凑和不需过热等优点。
Chacartegui等人研究了适用于燃气轮机电站的ORC底循环,得出了ORC可以很好地与带有回热和高压比的燃气轮机匹配[2]。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解析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能源与动力学院
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3)燃烧过程有不完全燃烧损失
燃烧不完全,燃烧效率b<1.0 (0.96~0.99)
实际吸热量降低
qb b f Hu
qb f Hu
(4)比热容是随温度变化的,空气和燃气的 等熵指数是不一样的。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能源与动力学院
T3 T2
循环增温比
3-4 等熵膨胀(燃气透平内) 4-1 定压放热(排气,假想换热器)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能源与动力学院
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假设条件:
工质为理想气体; 热力过程均是可逆的,无能量损耗; 工质的比热容和流量不变。
组成:2个可逆绝热过程 2个可逆定压过程
1-2s 等熵压缩 3s-4s 等熵膨胀 2s-3s 等压加热 4s- 1 等压放热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能源与动力学院
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一、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差别
(2)工质流动过程是有压力损失的
* * * * * * p0 p1 , p2 p3 , p4 p0 pc 压气机进气道压损率: c * 0.01-0.015 p0
燃烧室压损率: 0.03-0.06
用滞止温度(总温)表示:
T T
* 3 * 1
决定循环性质的最重要参数
愈高,性能愈好,但对耐高温材料或冷却技术的要求越高。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能源与动力学院
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二、性能指标
1、比功和功率
比功w—单位质量工质所做的功,kJ/kg; wc—压气机的比功, kJ/kg; wt —涡轮比功, kJ/kg。 功率N—单位时间内工质所做的功,kW。
联合循环电厂汽轮机供热运行的若干问题窥探

联合循环电厂汽轮机供热运行的若干问题窥探联合循环电厂(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简称CCPP)是一种高效率的发电系统,它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发电技术——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燃料能量来发电。
在CCPP中,汽轮机以燃气轮机的排烟作为热源,实现了供热运行。
这种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探讨CCPP供热运行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CCPP供热运行的一个问题是燃气轮机排烟温度较高,导致汽轮机的供热效果不佳。
燃气轮机排烟温度通常在500℃以上,而汽轮机的蒸汽进口温度一般在400℃以下。
这种温度差导致了热能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进一步降低燃气轮机排烟温度的技术。
可以通过喷水或喷雾来降低排烟温度,或者采用换热器来回收排烟中的热能。
CCPP供热运行还面临着冷却水的需求量较大的问题。
汽轮机的供热运行需要一定数量的冷却水来保持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水资源的短缺可能导致供水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节水措施来减少冷却水的需求。
可以通过优化冷却系统的设计和操作来减少冷却水的消耗量,或者利用再生水或废水进行循环使用。
CCPP供热运行还可能面临排烟废气排放的问题。
燃气轮机的排烟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排放控制技术来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可以采用脱硫、脱氮等技术来减少排烟废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并严格执行排放标准。
CCPP供热运行还可能存在运行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由于CCPP采用了复杂的发电技术,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由于设备结构复杂,维护难度较大,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维护和检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CCPP供热运行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通过降低燃气轮机排烟温度、优化冷却水的使用、减少排烟废气排放、加强维护和检修等措施,可以改善CCPP的供热运行效果,提高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环保性能。
燃气_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能量分析及火用分析

( 4)
( 3) 由蒸汽轮机的能量平衡关系
Q 3 = W2 + QW + Q5
( 5)
得到汽轮机的效率为:
ST =
W2 Q3 - QW
( 6)
( 4)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热效率:
CC =
W 1 + W2 Qnet
=
Q net
GT + ( Q 3 Qnet
QW )
ST
( 7)
由余热锅炉能量平衡关系、燃气轮机的能量
应用[ J] . 煤气与热力 , 2003, 23, ( 9) : 559- 561. [ 2] 薛智, 党力. 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建设初探 [ J] .
西北电力技术, 2003, ( 2) : 37- 38. [ 3] 杨秀奇, 柴琨. 火用分析理论发展综述[ J] . 昆明理工大
学学报( 理工版) , 2004, 29, ( 2) : 158- 162. [ 4] 甄志, 崔 晓钢, 陈鸿 伟, 等. 火用 分析 方法 及在 工程 领
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动力装置及其 工作原理
燃气轮机排气温度高( 一般 400~ 600 ) 且流 量大( 一般 300kg s 以上) , 由于受到材料耐温、耐 压程度的限制, 汽轮 机进汽温度一般 在 540 左 右, 但 蒸汽动 力循环 装置平 均放热 温度 一般在 35 左右。
22
应用能源技术
机组的效率有影响。实际结果表明, 燃气轮机对机 组循环效率的影响最大, 因此, 提高燃气轮机的效 率比同程度的提高余热锅炉或蒸汽轮机的效率对
改善循环机组效率更为明显。 2. 2 燃气 - 蒸汽联合循环的火用分析
参照图 1( b) , 计算得到联合循环各部位火用损 失: [ 7- 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能量分析及[火用]分析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能量分析及[火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3366e2b8f67c1cfad6b8e6.png)
进行分 析 , 但其 结 果 不 能 真 正反 映 循 环 系 统 中各
热力设 备 的热力完 善性 和联合 循 环系统 的节 能效 果 ; 以热力 学第 二定 律 为基 础 的炯 分 析方 法 则 而 考虑 了实际热 力 过 程 的不 可 逆 熵增 , 揭示 了联 并
污染 等优 点受 到 越来 越 广 泛 的重 视 , 在 适 合我 并 国煤炭 资源较 为丰 富 的国情 的整体煤 气化 联合循 环 (G C 和 增 压 流 化 床燃 烧 联 合 循 环 (F C 装 IC ) PB ) 置 中 , 将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I 。分 析 燃气 一蒸 汽 也 1】 2 联合 循 环的 系统 , 以热 力学 第 一 定 律 为基 础 的 能
21 00年第 1 ( 期 总第 15 ) 4期
应用 能源 技术
2 l
燃 气 一蒸 汽联 合循 环 系统 的能 量 分析 及炯 分析
方 月兰
( 大唐长春 热 力有 限责任公 司, 吉林 长春 10 1) 303
摘 要: 燃气 一蒸汽联 合循 环 系统是利 用燃 气侧 高温吸热 和 蒸汽侧低 温放 热 来扩 大循 环 平
n t nl e cn a tr ,uss e e g t o d s c ac lto x mp e t n lss t e c mb n d a d isifu n i g fcos e x ry me d a p  ̄c c uain e a l o a ay i o i e h n e l h c ce’ x r y ls n dfee tp rs.T r u h c c l t g a d a ay i ft e g s—se m o i e y l y l Se eg o s i i rn at h g a uai n lsso a o l n n h ta c mb n d c ce wed so e e we k e s o t ii n ry p itt h ie to f te g s— se m o i e y l S ic v r t a n s f ui zng e e g on o te d rcin o a h l h ta c m n d c ce’ b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解析

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2-3 实际简单循环的特性
特点: 热力过程中有各种能量损耗,是不可逆的;
工质的热力性质和数量因燃烧而变。
假定条件(为便于与理想循环比较): ①具有相同的压比C*和初始温度T1* ; ②涡轮前燃气初温相同, T3* = T3s* ; ③环境参数均为p0、T0, 即p1* = p0 、T1* = T0 。
一、热力参数
1、压比
—说明工质在压气机内受压缩的程度。
—压气机出口的气流压力与其进口的气流压力的比值。
用滞止压力(总压)表示:
p p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 2 * 1
决定循环性能的重要参数
能源与动力学院
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2、温比
—说明工质被加热的程度。
—透平前进口燃气温度与压气机进 口气流温度的比值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能源与动力学院
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二、性能参数与压比和温比的关系
1、比功与温比压比的关系
wc cp (T2* T1* ) wt cp (T3* T4* )
wn c p (T3* T4* ) c p (T2* T1* ) * T 1 * * 2 c pT3 1 * c pT1 * 1 T3 T1 * T 4
燃气轮机与联合循环
能源与动力学院
第二章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k 1 1 wn c pT1* (1 k 1 ) ( k 1) k
( 1)压比
一定时,温比 增大,循环比功w 增大(公式上看)。
n
4*
一定时,有一最佳压比 (3) 时, 。
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供热性能分析

G J / h~1 0 9 9 G J / h .O n a d j u s t e x t r a c t i o n mo d e . t h e m a x i m u m h e a t i n g l o a d o f“ t w o — o n — o n e ”a n d“ o n e — o n — o n e ”i S 1 7 6 9
G J / h, 7 8 0 G J / h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s h e a t i n g l o a d i n c r e a s e s ,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ma x i mu m a n d mi n i mu m e l e c t ic r p o w e r
2 N o r t h C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Un i v e r s i t y , B a o d i n g 0 7 1 0 0 3,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 T a k e a F — c l a s s G T C C u n i t o f B e i j i n g g r i d a s a n e x a m p l e , t h e h e a t i n g l o a d o f b a c k p r e s s u r e mo d e w a s d e t e r m i n e d
分类号 : T M 6 1 1 .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5 8 8 4 ( 2 0 1 3 ) 0 6 - 0 4 2 3 - 0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蒸汽系统的热效率分析
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蒸汽系统的总效率 Γt 是余热锅炉 效率 Γhr与蒸汽循环效率 Γst之乘积, 即:
Γt = ΓhrΓst
(1)
余热锅炉效率由其排烟温度可以确定, 它反映了燃气轮
机排气中余热的利用程度。 蒸汽循环效率则取决于蒸汽系统
的工质参数和流量, Γst可表示为:
k
通过求解上述方程组并进行分析, 得出: 一般条件下, 低
压蒸汽参数降低对循环效率的影响比回热的影响大, 因此 Γ2 下降 (见实例计算结果)。
此外, 采用抽汽回热后 m 1 并不变化, 但 Q 01降低 (进余热
锅炉的凝结水温度升高) , 使 m 1Q 01 减小、x 1 = m 1Q 01 Q 0 也降 低。 因为 Γ1> Γ2, 由方程 (3) 知: x 1 降低使 Γst下降。
tsat. H ]) 的吸热量, kJ kg。下标“i”与m i 的下标含义相同, i= 1、
i= 2 分别代表高压受热工质、低压受热工质[4];
Q 1、Q 2 —— 燃气在温区 1、温区 2 的放热量, kJ kg 燃气; Κb—— 余热锅炉散热损失; Q 0 —— 燃气从余热锅炉入口温度降至某一固定排烟温度 的总放热量, kJ kg 燃气。
目前先进的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蒸汽系统已不再采用单 压蒸汽循环, 而是采用复杂的蒸汽循环方案 (多压蒸汽循环、 多压再热蒸汽循环) , 因此本文将针对多压蒸汽循环、多压再 热蒸汽循环方案进行研究。
本文于 1997 年 1 月 16 日收到, 1997 年 5 月 23 日改回。 邓世敏 男, 1964 年生, 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从事燃气轮机 及其联合循环技术研究, 已发表论文十余篇。 危师让 男, 1940 年生, 副总工程师, 西安交大兼职教授、博士 生导师。 林万超 男, 1934 年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火电厂热 能动力系统工程方面的理论研究。
1 引言
燃气 —— 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 展。 目前烧天然气的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净效率已 达到 55% 以上, 本世纪末有可能突破 60% , 这一先进的发电 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在设计联合循环发电 系统的过程中, 选定了燃气轮机设备之后, 联合循环的热效率 将直接取决于余热锅炉和蒸汽轮机组成的蒸汽系统的性能和 完善程度, 因此研究蒸汽系统的流程和参数匹配, 并设法对其 改进十分重要。
Γ1
Γ2
双压循环
1. 080
90. 0
0. 3711 0. 2511
双压再热循环 3. 161 0. 5886
90. 0
0. 3842 0. 2405
三压循环
3. 245
1. 041
90. 0
0. 3711 0. 3064
三压再热循环 2. 488
0. 515
90. 0
0. 3857 0. 3256
图 2 4 种蒸汽循环系统方案 P set. L 随 ∃ t 变化关系曲线 F ig12 Rela tion sh ip between P set. L and ∃ t for 4 type steam cycles
图 3 (a) 双压蒸气循环的 Γi、x i 随 ∃ t 变化关系 F ig. 3 (a) Rela tion sh ip between Γi、x i and ∃ t for dua l-pressres
d Γst d∃t
=
x
1
d Γ1 d∃t
+
x
2
d Γ2 d∃t
+
(Γ1 -
Γ2 )
dx 1
d∃t
(6)
上式中,
导数项
d Γ1 d∃t
为正,
d d
∃Γ2t、dd
x1 ∃t
为负。分析导数项的
系数, x 1 随 ∃ t 增大而减小, x 2 和 (Γ1 - Γ2) 随 ∃ t 增大而增大。各
导数项的绝对值随
第 18 卷第 4 期 1998 年 7 月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P roceed ing s of the CSEE
V o l. 18 N o. 4 J u ly 1 危师让 林万超
(电力部热工研究院 西安 710032)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 710049)
若在回热的同时降低低压蒸汽的参数, 使余热锅炉排烟 温度不变, 则余热锅炉效率不变, 这时蒸汽系统总效率 Γt 只 与蒸汽循环效率 Γst有关。
以双压蒸汽循环为对象分析回热对 Γst的影响, 见图 1。
图 1 双压蒸气循环的 T- S 图 F ig11 T- S d iagram of dua l- pressure level steam cycle
双压循环
Γ3
x1
x2
x3
Γst
0. 8925 0. 1075
0. 3582
双压再热循环
0. 8333 0. 1667
0. 3603
三压循环 0. 2477 0. 8880 0. 0665 0. 0456 0. 3612
三压再热循环 0. 2374 0. 7959 0. 1268 0. 0773 0. 3667
k
6 Γst =
m iH i
6 m iQ 0i
(2)
i= 1
i= 1
式中 k —— 蒸汽循环的压力等级数;
k = 2—— 表示双压蒸汽循环和双压再热蒸汽循环;
k = 3—— 表示三压蒸汽循环和三压再热蒸汽循环;
m i、H i、Q 0i —— 不同压力等级的蒸汽产量、不同压力等级 的 1kg 蒸汽在汽轮机中的作功、不同压力等级的 1kg 受热工
汽循环方案, Γ1 表示高压再热循环的效率。方程 (3) 表明: 多压
蒸汽循环、多压再热蒸汽循环可以看成是由不同压力等级蒸
汽循环叠加而成, 热效率 Γst是不同压力等级蒸汽循环效率按 其在余热锅炉中吸热量所占份额的加权和。
3 抽汽回热的热力分析
311 分析的前提
分析、比较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蒸汽系统采用抽汽回热 的热力性能时, 以下参数维持不变: 余热锅炉进口的燃气流量
提 要 以多压蒸汽循环、多压再热蒸汽循环为对象, 研 究了抽汽回热对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热经济性的影响, 分析 和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抽汽回热可提高联合循环蒸汽系统的 总效率, 并且存在最佳的凝结水回热温升。研究结果为联合循 环发电系统的总体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联合循环 抽汽回热 热经济性
图中 tsat. 、 H tsat. L 分别为高压、低压受热工质的相变温度, tsh. H 为 过热蒸汽温度, tc 为循环放热温度。抽汽回热使高压蒸汽循环 效率 Γ1 上升。 对低压循环, 一方面蒸汽压力和温度降低使循 环效率 Γ2 下降, 另一方面回热又使 Γ2 上升, Γ2 的变化方向要 看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为求得低压蒸汽参数变化与凝结水
综合上述分析: 当 Γ1 上升对 Γst的影响起主导作用时, 采 用回热有利; 相反, 当 Γ2 和 x 1 下降对 Γst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时, 采用回热不利。
3. 3 回热程度对热经济性的影响
用凝结水回热温升 ∃ t 表示抽汽回热的程度, 为研究 Γst随 ∃ t 的变化关系, 对方程 (3) 两边求导, 并进行整理:
取蒸汽轮机的膨胀效率为 88◊ , 对汽轮机低压缸的效率 按蒸汽湿度进行修正[5]。 4 种蒸汽系统方案的高压受热工质 的相变压力选取为 11. 000M Pa, 中、低压受热工质的相变压 力和再热压力见表 1。表 1 中 P sat. M —中压受热工质相变压力 再热压力 (M Pa) ; P sat. L —低压受热工质相变压力 (M Pa) ; T stk —余热锅炉排烟温度 (℃)。 汽、水性质由水蒸汽程序[6] 确 定。进入余热锅炉的燃气认为是 CH 4 与 4 倍的理论空气量燃 烧反应的产物, 燃气的热力性质按文献[ 7 ]提供的计算公式确 定。首先对无回热的 4 种蒸汽系统方案进行计算, 以此作为比 较的基准, 计算结果见表 1。 然后按“3”中的分析方法对各方 案采用抽汽回热的热经济效果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见图 2~ 图 5。 分析三压蒸汽循环和三压再热蒸汽循环采用抽汽回热 的热经济效果时, 为简化分析维持中压受热工质参数和再热 蒸汽参数不变, 只调整低压受热工质参数。
Γst ∃t= 0 , 而且函数必有极大值存在, 也即在某一个凝结水回热
温升范围采用回热是有利的, 而且存在最佳的凝结水回热温
升, 与之对应的蒸汽循环效率最高。
4 实例计算分析
4. 1 实例计算
对 4 种蒸汽循环方案 (双压蒸汽循环、双压再热蒸汽循 环、三压蒸汽循环、三压再热蒸汽循环) 进行计算, 取蒸汽循环 有 关 限 定 参 数 如 下: 大 气 温 度 为 15℃、凝 汽 器 压 力 为 01004M Pa、余热锅炉节点温差为 12℃、余热锅炉进口燃气温 度为 59618℃、余热锅炉进口燃气与过热蒸汽的温差为 42℃、 蒸汽过热器压降为 5◊ 、蒸汽再热器压降为 5◊ 、蒸汽管道压 降为 6◊ 、蒸汽管道散热损失为 1◊ 、余热锅炉散热损失为 1. 5◊ 、余热锅炉汽包排污量为 2◊ 、凝结水升压泵的效率为 70◊ 。
在蒸汽动力循环中采用抽汽回热能显著提高其热效率, 因而现代常规蒸汽电站无一例外地采用回热循环。 对余热锅 炉型联合循环中采用抽汽回热是否有利的问题已经进行了理 论方面的探讨, 并取得一些初步结论[1、2]。 但到目前为止这方 面的研究工作尚不够深入, 缺乏对具体流程方案的定量计算 和分析、比较, 不能为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因此为进一 步提高联合循环的热效率, 需要对其蒸汽系统采用抽汽回热 的热力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k
6 x i = m iQ 0i
m iQ oi i = 1,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