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22 月光曲 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23.月光曲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陶醉、霎时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

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

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

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分辨事物与联想,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准备)钢琴曲《月光曲》及相关课件(教学流程)一、整体入手新授课文二、变序教学体悟情感1、品读欣赏,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1)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

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出示音乐课件: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

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一道银光,银光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风平浪静,给人轻松、舒畅之感,音乐柔和、舒缓、有细微跳跃;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

②“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朗读时,语速加快、激昂有力。

(2)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

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

(联想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使你所写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①既使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

②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

③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22《月光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月光曲》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阅读课文。

文章意境优美。

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把读者带入到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3.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联想的魅力,并能应用于小练笔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及贝多芬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这对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为何弹曲。

1.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奏曲子呢?2.教师板书。

抱同情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贝多芬,去看看他是如何践行自己的诺言,让自己做一个幸福的人的。

二、聚焦对话——遇到知音。

出示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6、7自然段,思考贝多芬为什么要给兄妹俩弹第二支曲子?1、聚焦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1)出示句子读第六七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

问:为什么贝多芬还要给盲姑娘再弹一曲呢?(学生自由回答)(2)通过“纯熟”“深”词语理解知音。

(3)盲姑娘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4)让我们一起走进盲姑娘,感受她那激动的内心,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部编版《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8篇

部编版《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8篇

部编版《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8篇《月光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⑴字、词的掌握情况: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⑴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⑴交流初读感受: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⑴质疑问难: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探究课文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钢琴、幽静”等词语。

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霎时间、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如:“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并对“幽静”与“清幽”这组近义词加以区别,来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妥当。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3、习作运用通过课文第9自然段,学习作者由音乐联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经过想象,构成了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这样的表达方法。

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了解8个生字的读音及它们的正确写法;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波涛汹涌”等新词。

(2)收集课文主人公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

(3)借助查阅资料初读,读懂课文内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

“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

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1)这个曲子叫什么?(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

”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六年级上册《⽉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位杰出的⽼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策划的过程。

那么⼤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部编六年级上册《⽉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部编六年级上册《⽉光曲》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光曲》是六上第⼋单元的⼀篇精读课⽂,是本册⼋篇⽼教材中的其中⼀篇。

这是⼀篇意境优美的课⽂,讲述了德国著名⾳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乐的痴迷⽽即兴创作出《⽉光曲》的传奇故事。

读后,我们也仿佛进⼊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了⽆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炉,⽂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选编这篇课⽂的意图,⼀是让学⽣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乐艺术的魅⼒;⼆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恰当的联想,使⽂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学习⽬标和重难点 学习⽬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感受课⽂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光曲》的经过,体会⾳乐的魅⼒,感受贝多芬博⼤⾼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表达的⽅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字词,了解了贝多芬⽣平。

今天就让我们⾛进课⽂,更深⼊地去了解贝多芬。

(⼆)学习贝多芬弹奏《⽉光曲》的内容(第9⾃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段?课件出⽰第9⾃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这段⽂字有没有描写《⽉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亮和⼤海) 2、⾃由读这⼀段,这段⽂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描绘了⼏个画⾯? ⽉亮升起微波粼粼 ⽉亮升⾼卷起巨浪 ⽉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读 3、这三个画⾯都有⽉光的照耀,⼗分地美。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月光曲 教学教案(多篇)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月光曲 教学教案(多篇)

23 月光曲【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悟贝多芬的音乐宿命和音乐信仰,能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能力:深入感受《月光曲》的音乐内涵,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审美创造: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关注描写:课文人物形象鲜明。

盲姑娘是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贝多芬对穷苦百姓充满同情之心。

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人物形象对于理解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原因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重点)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一曲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导入:轻柔的音乐,如同潺潺的细流,洗涤我们的心灵;激昂的音乐,如同灿烂的阳光,照亮我们的心扉。

上节课,我们跟随锺子期领略了伯牙琴声中的恢弘气势,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美妙的《月光曲》。

(板书:月光曲)2.播放《月光曲》,师生共同欣赏,感受音乐的美妙。

3.了解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出示课件4)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厘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1.初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5)2.学习字词(出示课件6)3.厘清脉络(出示课件7)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内容呢?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贝多芬并点明他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个传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月光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情感、情境于一体的文章,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月光曲》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久远,地点有别,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仅要抓住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一条明线,还要紧紧抓住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这条暗线。

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主题。

同时,《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

因此,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具体事例、体会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写作方式。

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月光曲》片段】同学们,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

【课件出示课题】【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图像】同学们,谁来把你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分享?预设:【课件出示资料袋: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

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同学们,这篇课文记叙的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了解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音乐的初步感知,让学生聆听这首乐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梳理内容同学们,请自学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注意的事项。

2、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谱写钢琴幽静断断续续茅屋烛光失明纯熟清幽琴键景象陶醉3、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

然后与同学交流质疑,同学能解决的,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轮读课文。

随机正音:“纯”是翘舌音,读chún,不读cún;“缕”读lǚ,不读liǔ。

同学们,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预设: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同学们,请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作好批注。

设计意图:虽为第三学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在自学中,通过初读感知,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同学们,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

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演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同学们,课下请利用网络查找《月光曲》,闭目倾听,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利用音乐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使学生在感情上接近课文。

第二课时一、直接入课,整体感知【课件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同学们,《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轮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预设:【课件出示: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同学们,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预设:【课件出示:“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请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尝试说说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小组交流交流。

预设:【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交代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设计意图: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准。

这里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创作经过做铺垫。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1、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

同学们,谁来朗读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的部分?同学们,根据故事的发展,莱茵河边上的小镇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还应该有什么?同学们,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小结:同学们,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可以说这儿的小路是“幽静的小路”。

同学们,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你猜贝多芬走在这僻静的小镇上,听到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课件出示:贝多芬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同学们,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预设: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人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提示: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课件出示对话练习:一个男的( )地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同学们,哪两个同学来读读?同学们,现在老师是记者,想采访扮演姑娘的同学:你的这句话真的是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你为什么说“随便说说”呢?小结:同学们,“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

这体现出盲姑娘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体贴的人啊!同学们,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兄妹俩的生活境遇,再练习朗读。

同学们,你体会到贝多芬此时的什么情感?请带着这种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

2、贝多芬弹奏第二首曲子。

同学们,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同学们,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弹出来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预设:【课件出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同学们,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的?请你圈出有关语句,并批注你读课文后的感悟。

【课件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同学们,现在老师来范读这部分,你们闭目想象:月光是怎样的?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眼前出现的图画。

同学们,月光是这样的清幽,盲姑娘却看不见。

可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

那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1、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

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微波粼粼”是什么意思?“洒满”呢?这时的贝多芬是怎样弹琴的?预设: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着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是怎样的?3、第三幅画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境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同学们,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预设: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小结:同学们,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

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

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同学们,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象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同学们,《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贝多芬悄然而至,悄然离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学们,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写。

【课件播放《月光曲》】同学们,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这首曲子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