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庐阳工业园概念性规划

合集下载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最新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版

最新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版

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2011版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修改稿)1.总则1.0.1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和对有限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加快形成本市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发展格局,特制定本导则。

1.0.2《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为审核项目用地规模及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为制定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文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2.实施规定需供地的新建工业项目,在审核其用地规模和规划方案审批时须符合以下要求和准入条件:2.0.1 规划选址工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必须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符合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和导向,项目体现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

2.0.2 用地规模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投资总额等指标,与本导则进行比较评估其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定是否供地和供地规模。

如有下列情况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生产。

用地规模低于20亩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亩均税收低于3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低于3亿的工业项目。

2.0.3 容积率工业项目的生产性建筑部分(研发、宿舍楼部分建筑面积不参与指标计算)容积率应大于本导则规定的所在大类行业所在区域控制值。

低于本导则规定的重大工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报市规委会批准确定容积率。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单栋(组)标准化厂房面积应大于5万平方米,容积率应大于3.0;成片建设标准化厂房,应配套适量的生产、生活设施,容积率应大于2.5。

鼓励建设高层工业厂房。

2.0.4 建筑密度多层工业厂房的建筑密度应大于35%。

2.0.5 建筑系数对生产工艺特殊需要室外装备或场地的工业项目,其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及堆场占地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应大于40%。

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二次公告一前言、规划名称及概况1.1 前言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设立于2004年,2006年2月2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秘[2006]22号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合肥庐阳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的批复》中同意设立望江经济开发区,现有开发区面积1.2平方公里,开发区西侧紧靠县城老城区,东侧为望东大桥(济广高速),距高速出入口500米,南部为桥港经济开发区。

区内共引进工业项目89家,协议固定资产投入116亿元,现有66家企业建成投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

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创业)基地、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创业基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纺织工业园被列为省“861”行动计划和30个产业集群之一,同时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5月开发区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原环评报告》),安徽省环保厅于2007年8月16日组织专家对该环评报告书进行了技术评审,原安徽省环境保护局于2007年9月20日以环评函[2007]879号文对望江县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予以批复。

2010 年1 月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面临着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园区发展迅速,待落户企业众多,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安徽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级暂行办法》(皖政办秘[2012]68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皖政办[2010]39号)和《安庆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望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安庆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根据安徽省国土厅关于对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面积的复函,本次在现有开发区用地1.2km2的基础上,扩开发区用地北至东环路,南至蓝天路,西至长河路和幸福路,东至长青路,扩区面积10.26km2,扩区后开发区总面积为11.46km2。

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2019版共8页word资料

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2019版共8页word资料

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修改稿)1.总则1.0.1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和对有限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加快形成本市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发展格局,特制定本导则。

1.0.2《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为审核项目用地规模及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为制定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文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2.实施规定需供地的新建工业项目,在审核其用地规模和规划方案审批时须符合以下要求和准入条件:2.0.1 规划选址工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必须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符合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和导向,项目体现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

2.0.2 用地规模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投资总额等指标,与本导则进行比较评估其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定是否供地和供地规模。

如有下列情况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生产。

用地规模低于20亩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亩均税收低于3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低于3亿的工业项目。

2.0.3 容积率工业项目的生产性建筑部分(研发、宿舍楼部分建筑面积不参与指标计算)容积率应大于本导则规定的所在大类行业所在区域控制值。

低于本导则规定的重大工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报市规委会批准确定容积率。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单栋(组)标准化厂房面积应大于5万平方米,容积率应大于3.0;成片建设标准化厂房,应配套适量的生产、生活设施,容积率应大于2.5。

鼓励建设高层工业厂房。

2.0.4 建筑密度多层工业厂房的建筑密度应大于35%。

2.0.5 建筑系数对生产工艺特殊需要室外装备或场地的工业项目,其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及堆场占地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应大于40%。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产业园总体规划的必要性2002年3月,合肥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四个行政区,即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蜀山区。

庐阳区所属范围为板桥河以西,南淝河以北以及环城路以内的老城,辖两镇一乡十个街道,人口37.14万人, 面积136.86平方公里。

纵观庐阳区的行政区域,除城区以外,大部分区域位于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上游,建设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随着合肥市“千亿”规划的出台,各区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庐阳区也不例外。

庐阳区人民政府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提出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战略目标,随后提出建设庐阳产业园的规划设想。

我院于2002年6月与庐阳区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在城市北门地区建立庐阳产业园。

经过多方讨论,将淮南铁路以西、合九铁路以北、铝厂以南、蒙城北路以东作为产业园用地,其中太和路以东为近期建设范围、太和路以西为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

之所以选择该地区建设产业园,是因为该地区属板桥河水系,不在两座水库的径流范围,产业园不会对两座水库产生水体污染。

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与2002年12月完成。

庐阳产业园已动工建设,目前已引进项目18个,打通了部分道路,拆迁恢复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起步区的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指生产用地)已基本用完,部分项目已进入起步区以外的用地。

按照目前的速度,近期的6.07平方公里可能不到2005年即被用完。

同时,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园区内的部分道路和用地也作了一定的调整。

为了保证产业园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产业园的远期进行总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庐阳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编制产业园远期总体规划。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建设条件分析一、庐阳产业园建设环境1.庐阳产业园范围在编制庐阳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时,已对庐阳产业园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并将庐阳产业园近期建设范围确定为:北到双凤工业区,东到淮南铁路;南到怀远路,西到规划中的太和路,西北到第二物资公司仓库铁路专用线,面积约6.07平方公里, 太和路以西至蒙城北路之间作为庐阳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合肥市⼯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试⾏)第⼀章总则第⼀条为推进招商引资⼯程,加⼤合肥⼯业园区建设的⼒度和进度,按照“统⼀规划、统⼀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建设合肥现代化新型⼯业园区,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条本标准适⽤于合肥市已编制规划并经批准的⼯业园区。

⼯业园区包括蜀⼭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业产业园区。

第三条本标准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含道路、供⽔、污⽔、⾬⽔、供电、燃⽓、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章规划要求和建设⽬标第四条⼯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城市统⼀规划和管理。

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

⼯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建设同步,保证⼊园企业项⽬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第五条⼯业园区道路建设标准(⼀)、⼯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格⽹状”路⽹结构。

规划道路按等级分为快速路、主⼲道、次⼲道和⽀路。

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60—80⽶,双向⼋到⼗车道,主⼲道红线宽度控制在45—60⽶,双向六到⼋车道;次⼲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双向四到六车道,⽀路18⽶—24⽶,双向⼆到四车道。

园区主⼲道、次⼲道及⽀路严格按照规划进⾏控制和建设。

(⼆)、⼯业园区道路⽤地占园区总⽤地⽐例10—18%。

(三)、地块机动车出⼊⼝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规划确定的园区道路交叉⼝,沿道路红线转⾓切点位置向主⼲道⽅向延伸80⽶范围,向次⼲道⽅向延伸50⽶范围,其他道路延伸30⽶范围及⽴交路⼝向连接道⽅向延伸200⽶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左转⽅向出⼊⼝。

最新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版

最新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版

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2011版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修改稿)1.总则1.0.1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和对有限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加快形成本市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发展格局,特制定本导则。

1.0.2《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为审核项目用地规模及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为制定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文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2.实施规定需供地的新建工业项目,在审核其用地规模和规划方案审批时须符合以下要求和准入条件:2.0.1 规划选址工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必须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符合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和导向,项目体现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

2.0.2 用地规模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投资总额等指标,与本导则进行比较评估其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定是否供地和供地规模。

如有下列情况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生产。

用地规模低于20亩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亩均税收低于3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低于3亿的工业项目。

2.0.3 容积率工业项目的生产性建筑部分(研发、宿舍楼部分建筑面积不参与指标计算)容积率应大于本导则规定的所在大类行业所在区域控制值。

低于本导则规定的重大工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报市规委会批准确定容积率。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单栋(组)标准化厂房面积应大于5万平方米,容积率应大于3.0;成片建设标准化厂房,应配套适量的生产、生活设施,容积率应大于2.5。

鼓励建设高层工业厂房。

2.0.4 建筑密度多层工业厂房的建筑密度应大于35%。

2.0.5 建筑系数对生产工艺特殊需要室外装备或场地的工业项目,其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及堆场占地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应大于40%。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简介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简介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简介(2001-2005年)合肥居皖之中,襟江带淮,坐落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秦代置县,汉代为知名的商业都会,隋朝至明清时,一直是庐州府府治所在地,史称庐州。

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美誉。

1949年1月,合肥解放建市,并成为安徽省省会。

建市之初,建成区面积仅5.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合肥现辖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和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市域总面积749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438.2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为适应21世纪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以及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发挥省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合肥市于2001年开始对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进行调整,2002年7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从2001年到2005年。

近期建设规划在维持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形态、布局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合肥市城市规模作了适当调整。

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合肥市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的16个乡镇辖区,总面积1672.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6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规划到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9.2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4.6平方米。

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建设,推动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优化市域城镇布局,形成以合肥主城区为中心,店埠、上派、水湖镇为次中心,中心建制镇为基础,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UYAN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December 2009
5.6《合肥市杏花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年)
解读: 功能定位 主导功能:绿地、居住、商贸 绿色之地:该区以都市生态休闲为主,规划大型户外休闲运动、体验场 地、大型游乐园,适量建设休闲娱乐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适量高档商 务办公。 生态之居:通过高品质住区建设和整体环境的提升,使本规划区成为极具 吸引力的生态居住地,从而增强本区凝聚力、为本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创造条件、并不断提升本区城市价值。 商贸中心:结合北环现有大型商贸设施打造以专业市场、商业服务、金融 保险、特色餐饮、商务休闲为主的北环现代商贸中心。 建议: 1)充分利用北二环以北,蒙城北路以西的北环现代商贸中心,在规划 区域内不集中设置大片的商贸中心。 2)受电厂的影响对电厂周边的地块进行调整。
December 2009
2、 现状分析
2.1 用地现状分析 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企业用地、仓储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为主,分别占园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为7.53%、0.54%、 42.09%、3.38%、0.8%。
其中住宅主要为水库复建点和农民住宅。住宅区住宅以1~2层为 主,呈现低层、高密度特征且建筑质量较差;公共设施包括城建医院、 沿街商业,社居委、经贸学校、林店医院、五一小学、能源学校等;工 业相对集中于原合瓦路和蒙城北路上,主要包括合肥电厂、合肥友谊制 药厂、合肥鑫汇工贸公司、合肥永青印务公司、合肥市王仁和米线厂、 合肥兴华机械公司、合肥天润日用化工公司等;仓储用地包括合肥庐阳 区粮食仓库、省丝绸股份仓储公司仓库、省科学器材公司仓库等;规划 区内市政设施主要是北二环加油站、合肥六水厂。 2.2现状用地建设情况分析
5.5《合肥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调整》(2008年)
解读: 1)空间布局:“四轴两区”, 纵轴:城市快速路蒙城路、城市主干道阜阳北路; 横轴:城市次干道天水路、城市次干道源水路。 两区即西部居住区、东部工业区。 2)城市道路和铁路。 城市道路: 南北方向:蒙城路与阜阳北路是庐阳工业园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其贯 穿北部组团,南至中心城区,北接双凤大道经双凤工业区至双墩镇,从 北外高速上合宁、合徐高速公路。 东西方向:规划的天水路,源水路是沟通蒙城北路与阜阳北路的主要道 路,向东可与新站试验区及新站拓展区联系。 铁路:淮南铁路从园区东侧经过,并在园区内设有货站(合肥货运交通枢 纽)。 3)工业园内部道路规划 三纵三横 三纵即蒙城北路、阜阳北路,天河路, 三横即源水路、天水路、淮北路。 建议: 天河路作为主要的货运道路,今后交通量较大,建议延长天河路北端至 双凤工业园区,即可解决双凤工业园区的货运同时也可疏导庐阳产业园 区的交通量。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December 2009
6、 规划原则
6.1、工业主导服务配套原则 6.2、土地资源集约性发展原则 6.3、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原则 6.4、产业发展与配套相协调的发展原则 6.5、弹性灵活的发展原则 6.6、整体规划滚动发展的原则
7、 功能定位
规划定位为都市综合工业新区,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积极发展无污染 和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同时带动物流业和服务配套产业的滚动发展 为一体的都市型新型工业园区。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合肥市庐阳工业园概念性规划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HEFEI, CHINA
Dec . 2009
December 2009
Contents
目录
01
规划说明
1、 规划背景 2、 现状分析 3、 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4、 规划依据 5、 上位规划解读 6、 规划原则 7、 功能定位 8、 规划调整 9、 分期建设 10、 经济技术指标 11、 投资分析
现状地形较为平坦。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December 2009
3、 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3.1、对土地价值集约利用的合理性再认识 目前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率不高,工业用地的开发强度偏低,部分土地
围而未建,不符合都市工业的发展规律的要求,必须调整土地的利用强 度和开发质量。 3.2、产业提升和功能定位对用地布局的新要求
居住组团,重点规划蒙城北路以东地块高档居住社区。
5.2《合肥市"141"城市空间规划》(2007年) 解读: 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城,四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西部组团,西南组团),一个 滨湖新区。 建议: 规划区位于北部组团与主城区之间。 利用区位的优势打造成北部组团与主城区的连接纽带。
5.3《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 解读: 1)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近期城市重点向南、向西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北部、东部和西南部的发 展,优化城市布局。 2)仓储区 完善建设3个仓储集中区,包括派河北仓储集中区、合肥北站仓储集中 区和大兴仓储集中区。 3)道路交通系统 初步建成以快速路、一级主干路组成的城市快速通道系统,加大次干路 和支路的覆盖范围,形成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等级分明的道路系 统。 4)生态建设重点 构建生态网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重点保护:一湖、一山、两水、四脉、多片。 一湖,即巢湖。一山,即大蜀山。两水,即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 建议: 乘着近期建设的步伐,大力加强庐阳产业园区道路交通系统、城市景 观、以及产业的建设。
根据市委市府城市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和城市总体规划对园区的定 位要求,结合现状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发展策略,必须对 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3.3、对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的促进作用
现状园区的城市面貌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千篇一律,为工业配套的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对招商引资,树立投资信心,不利于形成积 聚效应。
合肥庐阳工业区距老城区仅6公里,合肥市向北两条快速通道阜阳北 路和蒙城北路贯穿园区。铁路交通尤其便利,合肥铁路货运枢纽坐落园 区东侧,园区内拥有10公里铁路专用线。
合肥庐阳工业区处于合肥市“141”发展战略中北部城市发展轴和交 通咽喉的位置。
本规划区位置 老城区位置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区域内已建设了大量工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建设量较 少且空地较少。空地主要集中在蒙城北路以东,灵溪路以西占总用地的 39.62%;已建以及在建的用地占总用地的40.95%;收储用地占总用地的 10.3%。
2.3现状道路交通分析 庐阳工业区内规划主要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蒙城北路、阜阳北路
这两条贯通主城区与北部组团的重要交通廊道已建成通车。 荷塘路、连水路整段建成通车;沱河路、汲桥路已修至金池路;天水
2)生态绿地系统:两楔两廊两带
其中“两楔”是指:在蒙城北路以西地区结合大房郢水源地保护形成城
市西北部的楔形绿地;在北部组团与东部组团之间规划预留约1公里宽
的生态绿地,形成城市东北楔形绿地。
建议:
1)阜阳北路作为连接城市主城区和北路组团的城市主要道路,建议着
力打造阜阳北路城市界面,展现区域形象。
2)建议结合蒙城北路以西地区大房郢水库的景观资源以及北部组团的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December 2009
5.4《合肥北部组团发展规划》(2007年)
解读: 1)道路交通系统 骨架路网体系——“七横七纵” 其中“七纵”:为蒙城北路、阜阳北路、凤麟大道、淮南北路、三元大 道、天润大道、铜陵北路。 2)生态绿地系统 北部组团生态绿地格局为“两楔两廊两带”,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 生态网络系统。 其中“两楔”是指:在蒙城北路以西地区结合大房郢水源地保护形成城 市西北部的楔形绿地;在北部组团与东部组团之间规划预留约1公里宽 的生态绿地,形成城市东北楔形绿地。 建议: 1)阜阳北路作为连接城市主城区和北路组团的城市主要道路,建议着 力打造阜阳北路城市界面,展现区域形象。 2)建议结合蒙城北路以西地区大房郢水库的景观资源以及北部组团的 居住组团,重点规划蒙城北路以东地块高档居住社区。
December 2009
01 规划说明
Planning Description
December 2009
1、 规划背景
合肥庐阳工业区位于合肥市北部,总规划面积11.95平方公里,范围为 南到淮北路、北至长丰县、东为淮南铁路线、西靠蒙城北路。
合肥庐阳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是庐阳区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重要 举措,是庐阳区招商引资整合企业资源,扩大城乡就业,提高经济总 量,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省级开发区,是省发改委批准的 合肥市唯一一家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试点。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December 2009
5、 上位规划解读
5.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解读: 1)道路交通系统:骨架路网体系——“七横七纵”
其中“七纵”:为蒙城北路、阜阳北路、凤麟大道、淮南北路、三元大
道、天润大道、铜陵北路。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December 2009
LUYANG INDUSTRY PARK CONCEPTUAL PLANNING
December 2009
4、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一2010年)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合肥市各专项规划 《合肥市庐阳工业园总体规划》(2008) 《大房郢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 《合肥市141城市空间规划》(2007) 《杏花村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合肥铁路综合货运枢纽规划》 《蒙城北路城市设计》 《合肥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