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陶粒混凝土常用配合比

陶粒:顾名思义,就是陶质的颗粒。陶粒的外观特征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球体,但也有一些仿碎石陶粒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球体,而呈不规则碎石状。
一、陶粒技术要求
项目
技术要求
项 目
技术要求
松散密度/
筒压强度/MPa
200-700
0.2-5.0
1h 吸水率/%
空隙率/%
8-30
13-40
二、陶粒混凝土常用配合比
1:2.26:2.26
1:2.09:2.09
0.67
0.55
0.49
0.45
0.56
0.50
0.47
230
280
305
330
270
300
320
690
680
680
680
670
680
670
690
680
680
670
680
680
670
155
155
150
150
150
150
150
三、预应力陶粒混凝土配合比
陶粒混凝土
621
634
634
193
225
减水30%
179
木0.15
0
建1.00
52.0
52.6
53.2
1h吸水率/%
筒压强度/ MPa
堆积
密实
颗粒
890
1500
2.61
41
42
10.9
10.8
>30.0
五、高强陶粒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设计
强度等级
水灰比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
陶粒砼依据标准

依据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1、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面的陶粒混凝土垫层。
2、施工准备2.1 材料及主要机具2.1.1 陶粒2.1.1.1 页岩陶粒:粒径5~30mm,松散密度为500~700kg/m3,吸水率3.5%~5%(干燥状态下30mm计),未熟化的片状物应小于10%~15%,粉末及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5%。
2.1.1.2 粘土陶粒:粒径5~30mm,松散密度为580~680kg/m3,吸水率8.3%~10%(干燥状态下1h计),粉末及粒径小于5mm的含量应小于5%。
2.1.1.3 粉煤灰陶粒:粒径5~15mm,密度为630~700kg/m3,吸水率16%~17%(干燥状态下1h计),粒径小于 5mm或大于15mm的颗粒含量均不应大于5%。
并不得混夹杂物或粘土块。
2.1.2 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10~C30时不大于5%。
2.1.3 水泥:一般采用325号、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4 外加剂:掺量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并按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2.1.5 主要机具: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或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磅秤、窄手推车、外加剂、稀释容器、平板振捣器、平锹、拍板、铁滚筒、小铁锤、錾子、钢丝刷、毛刷、半截大桶、小水桶、胶皮水管、木抹子、小水壶、2~3m木杠、5mm和30mm孔径筛子。
2.2 作业条件:2.2.1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已办完验收手续,门框安装完,+50cm水平标高线已弹在四周墙上。
2.2.2 穿过楼板的暖卫管线已安装完,管洞已浇筑细石混凝土并填塞密实。
铺设在楼板上的电气管线已办完隐检手续。
2.2.3 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通过试验室确定。
2.2.4 如果是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做垫层,必须将板缝用不小于C20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
2.2.5 冬期施工室内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
陶粒混凝土常用配合比

陶粒:顾名思义,就是陶质的颗粒。陶粒的外观特征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球体,但也有一些仿碎石陶粒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球体,而呈不规则碎石状。
一、陶粒技术要求
项目
技术要求
项 目
技术要求
松散密度/
筒压强度/MPa
200-700
吸水率/%
空隙率/%
8-30
13-40
二、陶粒混凝土常用配合比
混凝土
680
680
670
155
155
150
150
150
150
150
三、预应力陶粒混凝土配合比
陶粒混凝土
设计强度
/MPa
水泥品种
与强度等级
/ MPa
水泥用量
/(kg/m3)
水灰比
配合比(质量)
水泥:砂:陶粒
试块抗压
强度(28d)
/MPa
>30
硅酸盐水
泥
400-500
1::
>30
四、陶粒物理力学性能要求
密度/(kg/m3)
空隙率/%
孔隙率/%
1h吸水率/%
筒压强度/ MPa
堆积
密实
颗粒
890
1500
41
42
>
五、高强陶粒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设计
强度等级
水灰比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
减水剂品种
与掺量%
28d强度
/ MPa
水泥
砂
陶粒
水
C50
C50
C50
550
550
550
630
628
628
621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陶粒,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达到节
约水泥、减少碳排放、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
陶粒混凝土
的配合比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确定混凝土所需的强度等级和工程要求。
2. 根据混凝土的用途和特性,确定陶粒的种类和粒径范围。
3. 确定混凝土中陶粒的用量,一般以混凝土总质量的一定
比例进行掺加。
4. 根据陶粒的吸水性和孔隙率等特性,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中的水灰比和骨料用量。
5. 根据混凝土的施工条件和加工性能,对配合比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混凝土浇筑性好、坍落度合适,并且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陶粒的物理化学性质、骨料颗粒形状、水灰比、骨料比例、陶粒的吸水性和孔隙率等,以及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施工条件和工程要求等。
因此,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建议咨询混凝土技术专家或进行实验验证,确保配合比的科学合理性和工程可行性。
陶粒混凝土地面施工方案

陶粒混凝土地面施工方案陶粒混凝土是一种以陶粒替代部分骨料的混凝土,具有较低的密度、较高的抗冻性和抗渗性能,是一种环保、经济、耐久的地面材料。
在陶粒混凝土地面施工中,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设计方案、施工工艺等问题。
下面将对陶粒混凝土地面施工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材料选择1. 陶粒:选择粒径均匀、质量稳定的高质量陶粒。
陶粒的粒径应在5-10mm之间,可根据实际工程要求进行调整。
2.水泥:选择按照建筑材料标准合格的水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砂浆:选择合适的砂浆与陶粒进行拌和,以保证陶粒与砂浆的结合力和抗渗性。
4.其他材料:如增强剂、添加剂等,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
二、设计方案1.施工要求: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厚度和均匀度等要求。
2.结构设计:根据使用要求和荷载情况,确定混凝土地面的结构形式,包括基础层、垫层和面层的设计。
3.排水设计:根据场地的地势和使用要求,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陶粒混凝土地面的排水正常。
三、施工工艺1.地基处理:对施工区域的地基进行清理、夯实等处理,确保地基坚实平整。
2.隔离层施工:在地基上铺设隔离层,可使用防渗膜、沥青等材料,以防止地基水分对混凝土的侵蚀。
3.混凝土配比:根据设计要求制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好水灰比,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工艺性能。
4.混凝土搅拌:将选好的陶粒、水泥和砂浆按照一定比例放入搅拌机进行充分拌和,确保均匀性。
5.浇筑施工:将拌和好的混凝土倒入施工区域,通过振动板进行压实,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
6.养护处理:对浇筑好的混凝土地面进行养护处理,防止裂缝的产生,提高地面的耐久性。
总结:陶粒混凝土地面施工方案包括材料选择、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等几个方面。
在施工前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在设计方面要考虑结构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以满足使用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地基处理、混凝土配比、浇筑施工和养护处理等工艺,以保证施工质量。
现浇楼板陶粒用量计算公式

现浇楼板陶粒用量计算公式现浇楼板是指在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楼板,这种楼板的施工方式灵活,施工周期短,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
在现浇楼板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性能,陶粒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中。
陶粒是一种轻质骨料,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的密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现浇楼板的施工中,合理计算陶粒的用量是非常重要的。
陶粒用量的计算是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现浇楼板的设计要求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陶粒的用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陶粒用量 = 混凝土体积×陶粒掺量。
其中,混凝土体积是指现浇楼板需要的混凝土总体积,陶粒掺量是指每立方米混凝土中陶粒的掺量。
在计算陶粒用量时,需要首先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水泥、砂、骨料和水的比例,通常用来表示混凝土的性能和用途。
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体积。
然后,根据现浇楼板的设计要求和使用条件,确定陶粒的掺量。
陶粒的掺量通常是根据混凝土的性能和要求来确定的,一般来说,陶粒的掺量越大,混凝土的密度越小,强度和耐久性越高。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计算出陶粒的用量。
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除了计算陶粒的用量,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在现浇楼板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这样可以确保混凝土中陶粒的分布均匀,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2. 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
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和水泥的比例,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控制水灰比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确保施工质量。
在现浇楼板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只有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总之,现浇楼板陶粒用量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泵送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应用(1)

泵送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应用用粘土陶粒、粉煤灰和矿粉、机制砂、高效泵送剂配制出LC7.5轻质混凝土,表观密度低至1400Kg/m3,并经过实际试验成功完成了40m的泵送距离,提高了陶粒混凝土的工作度,成功完成陶粒混凝土的泵送,机制砂的使用既利用了废弃物资源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主要技术难点:由于黏土陶粒密度为210-300Kg/m3小于水的密度,且陶粒的表面光滑与砂浆的粘结性差,在泵送过程中,由于泵管的压力使得大多数的陶粒冲向泵管的前头造成堵管,另在泵送过程中常常需要要移动泵车而暂停泵送,在此时由于陶粒比水轻上浮,使得陶粒与水泥砂浆分离容易造成堵管;解决办法:由于陶粒的密度比较小,为尽量避免陶粒与水泥砂浆出现分离,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尽量选用合理的混凝土坍落度,1、掺入机制砂(与河砂比例8:2)调整以增大陶粒与水泥砂浆的摩擦力,同时提高细砂的综合细度模数减低混凝土用水量;2、掺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和矿粉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混凝土用水量;3、掺入高效泵送剂减少混凝土用水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1 混凝土实验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LC7.5,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其设计强度应为f cu0=f cuk+1.645σ=15.2MPa。
2原材料P.O42.5水泥,平度山水水泥;高效泵送剂(JS-II),聚羧酸韩国爱敬,青岛环能陶粒(粒径5~20mm);机制砂(细度模数3.5),河砂(细度模数2.6);粉煤灰和矿粉(Ⅱ级)潍坊电厂;矿粉S95潍坊钢厂。
3试验结果与讨论3.1粉煤灰和矿粉掺量的确定粉煤灰和矿粉作为传统的矿物掺和料应用在混凝土中已经30多年了,其品质及其均匀性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
粉煤灰和矿粉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掺量,根据其品质、均匀性和混凝土设计要求的不同而适当调整。
本文先根据要求确定LC7.5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然后按超量取代法用粉煤灰和矿粉置换部分水泥,经过抗压强度试验确定粉煤灰和矿粉的最终掺量,试验配合比及结果见表1。
陶粒砼依据标准

依据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1、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面的陶粒混凝土垫层。
2、施工准备2.1 材料及主要机具2.1.1 陶粒2.1.1.1 页岩陶粒:粒径5~30mm,松散密度为500~700kg/m3,吸水率3.5%~5%(干燥状态下30mm计),未熟化的片状物应小于10%~15%,粉末及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5%。
2.1.1.2 粘土陶粒:粒径5~30mm,松散密度为580~680kg/m3,吸水率8.3%~10%(干燥状态下1h计),粉末及粒径小于5mm的含量应小于5%。
2.1.1.3 粉煤灰陶粒:粒径5~15mm,密度为630~700kg/m3,吸水率16%~17%(干燥状态下1h计),粒径小于 5mm或大于15mm的颗粒含量均不应大于5%。
并不得混夹杂物或粘土块。
2.1.2 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10~C30时不大于5%。
2.1.3 水泥:一般采用325号、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4 外加剂:掺量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并按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2.1.5 主要机具: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或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磅秤、窄手推车、外加剂、稀释容器、平板振捣器、平锹、拍板、铁滚筒、小铁锤、錾子、钢丝刷、毛刷、半截大桶、小水桶、胶皮水管、木抹子、小水壶、2~3m木杠、5mm和30mm孔径筛子。
2.2 作业条件:2.2.1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已办完验收手续,门框安装完,+50cm水平标高线已弹在四周墙上。
2.2.2 穿过楼板的暖卫管线已安装完,管洞已浇筑细石混凝土并填塞密实。
铺设在楼板上的电气管线已办完隐检手续。
2.2.3 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通过试验室确定。
2.2.4 如果是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做垫层,必须将板缝用不小于C20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
2.2.5 冬期施工室内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设计参数选择
低于 LC20 4.0
LC20~LC35 5.0
高于 LC35 6.0
2.1 不同适配强度的陶粒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可按表 2.1 选用。 表 2.1 陶粒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3) 适配强度 (MPa) <5.0 5.0~7.5 7.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40 40~50 50~60 400 260~320 280~360 500 250~300 260~340 280~370 600 230~280 240~320 260~350 280~350 300~400 陶粒密度等级 700 220~300 240~320 260~340 280~380 330~400 380~450 420~500 800 900 1000
注:1. 表中值适用于圆球型和普通型陶粒,对于碎石型陶粒,宜增加 10kg 左右的用水 量; 2. 表中值适用于砂轻混凝土;若采用轻砂时,宜取轻砂 1h 吸水率为附加水量;若 无轻砂吸水率数据时,可适当增加用水量,并按施工稠度要求进行调整。 2.4 陶粒混凝土的砂率可按表 2.4 选用。当采用松散体积法设计配合比时,表中数值为松散 体积砂率;当采用绝对体积法设计配合比时,表中数值为绝对体积砂率。 表 2.4 陶粒混凝土的砂率 陶粒混凝土用途 预制构件 现浇混凝土 细骨料品种 轻砂 普通砂 轻砂 普通砂 砂率(%) 35~50 30~40 —— 35~45
陶粒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的限制应符合表 2.2 的规定。 表 2.2 陶粒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混凝土所处的环境条件 不受风雪影响混凝土 受风雪影响的露天混凝土;位于水中及水位 升降范围内的混凝土和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 寒冷地区位于水位升降范围内的混凝土和受 水压或除冰盐作用的混凝土 严寒和寒冷地区位于水位升降范围内和受硫 酸盐、除冰盐等腐蚀的混凝土 最大水灰比 不作定 0.50 0.45 0.40 最小水泥用量(kg/m3) 配筋混凝土 270 325 375 400 素混凝土 250 300 350 375
LC15
LC20 LC25
注:1. 表中值为范围上限,以 32.5 级水泥为基准; 2. LC20 的混凝土宜采用Ⅰ、Ⅱ级粉煤灰, LC15 的素混凝土可采用Ⅲ级粉煤灰; 3. 在有试验根据时,粉煤灰取代水泥百分率可适当放宽。 (3)根据基准混凝土水泥用量( mco )和选用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百分率( c ) ,按下式计算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mco ) :
附加用水量计算应符合 3.4 条的规定。 9. 按下式计算陶粒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并与设计要求的干表观密度进行对比,如其误差大 于 2%,则应按下式重新调整和计算配合比。
cd 1.15mc 观密度(kg/m3) 。
3.4 根据陶粒的预湿处理方法和细骨料的品总,附加水量宜按下表所列公式计算。 表 3.4 附加水量的计算 项目 陶粒预湿,细骨料为普砂 陶粒不预湿,细骨料为普砂 陶粒预湿,细骨料为轻砂 陶粒不预湿,细骨料为轻砂 注:1. 附加水量( mwa )
Vs Vt S p
(2) (3 ) (4) (5)
ms Vs 1s
Va Vt Vs
ma Va 1a
式中 Vs 、 Va 、 Vt ——分别为每立方米细骨料、粗骨料和粗细骨料的松散体积(m3) ;
ms 、 ma ——分别为每立方米细骨料和粗骨料的用量(kg) ;
; S p ——砂率(%)
(4)以既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混凝土配置强度和干表观密度又具有最小水泥用量的配合比作 为选定的配合比; (5)对选定配合比进行质量校正。其方法是先按公式(10)计算出陶粒混凝土的湿表观密 度,然后再与拌合物的实测表观密度相比,按公式(11)计算校正系数:
cc ma ms mc m f mwt
240~330 270~370 320~390 360~430 390~490 430~530 450~550
260~360 310~380 360~430 380~480 420~520 440~540
250~350 300~370 350~420 370~470 410~510 430~530
注:1. 表中横线以上为采用 32.5 级水泥时水泥用量值;横线以下为采用 42.5 级水泥时 的水泥用量值; 2.表中下限值适用于圆球型和普通型陶粒,上限值适用于碎石型陶粒和全轻混凝 土; (全轻混凝土:由轻砂做细骨料配置而成的轻骨料混凝土;砂轻混凝土:由 普通砂或部分轻砂做细骨料配制而成的轻骨料混凝土。 ) 3 3. 最高水泥用量不宜超过 550kg/m 。 2.2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中的水灰比应以净水灰比表示。配制全轻混凝土时,可采用总水灰表 示,但应加以说明。
注: 1. 当混合使用普通砂和轻砂作细骨料时, 砂率宜取中间值, 宜按普通砂和轻砂的混 合比例进行插入计算; 2. 当采用圆球型陶粒时,砂率宜取表中值下限;采用碎石型时,则宜取上限。 2.5 当采用松散体积法设计配合比时,粗细骨料松散状态的总体积可按表 2.5 选用。
表 2.5 粗细骨料总体积 粗细骨料粒径 圆球型 普通型 碎石型 细骨料品种 轻砂 普通砂 轻砂 普通砂 轻砂 普通砂 粗细骨料总体积(m3) 1.25~1.50 1.10~1.40 1.30~1.60 1.10~1.50 1.35~1.65 1.10~1.60
mwa 0
mwa ma a
mwa ms s
mwa ma a ms s
a 、 s 分别为陶粒、细骨料的吸水率。
2.当轻骨料含水时,必须在附加水量中扣除自然含水量。 3.5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基准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应按 3.2 条或 3.3 条的步骤进行; (2)粉煤灰取代水泥率应按表 3.5 的要求确定; 表 3.5 粉煤灰取代水泥率 混凝土强度等级 取代普通硅酸盐水泥率 c (%) 取代矿渣硅酸盐水泥率 c (%) 25 15 20 20 10 15
注:1. 严寒地区指最寒冷月份的月平均温度低于-15℃,寒冷地区指最寒冷月份的月平 均温度处于-5~-15℃之间; 2.水泥用量不包括掺合料。 2.3 陶粒混凝土的净用水量根据塌落度和施工要求,可按表 2.3 选用。 表 2.3 陶粒混凝土的净用水量 陶粒混凝土用途 预制构件及制品: (1)振动加压成型 (2)振动台成型 (3)振动棒或平板振动器振实 现浇混凝土: (1)机械振捣 (2)人工振捣或钢筋密集 塌落度(mm) —— 0~10 30~80 50~100 ≥80 净用水量(kg/m3) 45~140 140~180 165~215 180~225 200~230
mc mco (1 c )
范围内选取,并按下式计算粉煤灰掺量( m f ) :
( 8)
(4)根据所用粉煤灰级别和陶粒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粉煤灰的超重系数( c )可在 1.2~2.0
m f c (mco mc )
(9)
(5)分别计算每立方米粉煤灰陶粒混凝土中水泥、粉煤灰和细骨料的绝对体积。按粉煤灰 超出水泥的体积,扣除同体积的细骨料用量; (6)用水量保持与基准混凝土相同,通过适配,以符合稠度要求来调整用水量; 3.6 计算出的陶粒混凝土配合比必须通过适配予以调整。配合比的调整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以计算得陶粒混凝土配合比为基础, 再选择与之相差±10%的相邻两个水泥用量, 用水 量不变,砂率相应适当增减,分别按三个配合比拌制混凝土拌合物。测定拌合物的稠度,调 整用水量,以达到要求的稠度为止; (2) 按校正后的三个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适配, 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和振实湿表观密度, 制作确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的试块,每种配合比至少制作一组; (3)标准养护 28d 后,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干表观密度。
式中 f cu ,o ——陶粒混凝土的适配强度(MPa) ; ——陶粒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即强度等级) (MPa) ; f c u, k
(1)
——陶粒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
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根据同品种、同强度等级陶粒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计算时, 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 25 组。 当无统计资料时,强度标准差可按下表取值。 表 1.1 强度标准差 (MPa) 混凝土强度等级
(10) (11)
co / cc
式中
——校正系数;
co ——按配合比各组成材料计算得湿表观密度(kg/m3) ;
cc ——混凝土拌合物的实测振实湿表观密度(kg/m3) ;
ma 、 ms 、 mc 、 m f 、 mwt ——分别为配合比计算所得的陶粒、细骨料、水泥、粉煤灰
用量和总用水量(kg/m3) 。 (6)选定配合比中的各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即为最终的配合比设计值。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一 一般要求
1.1 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主要应满足抗压强度、密度和稠度的要求,并以合理使用材料 和节约水泥为原则。必要时尚应符合对混凝土性能(如弹性模量、碳化和抗冻性等)的特殊 要求。 1.2 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适配确定。其适配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fcu ,o fcu ,k 1.645
三 配合比计算与调整
3.1 砂轻混凝土和全轻混凝土宜按松散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计算,砂轻混凝土也可采用决定体 积法。配合比计算中粗细骨料用量均应以干燥状态为基准。 3.2 松散体积法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设计要求的陶粒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用途,确定粗细骨料的种类和粗细骨 料的最大粒径; 2. 测定粗骨料的堆积密度。筒压强度和 1h 吸水率,并测定细骨料的堆积密度; 3. 按上文 1.2 条计算陶粒混凝土适配强度; 4. 按上文 2.1 条选择水泥用量; 5. 根据施工稠度的要求,按上文 2.3 选择净用水量; 6. 根据陶粒混凝土用途按上文 2.4 条选取松散体积砂率; 7. 根据粗细骨料的类型, 按上文 2.5 条选用粗细骨料总体积, 并按下列公式计算每立方米陶 粒混凝土的粗细骨料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