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及处理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行为、医疗设备、药品、医疗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患者伤害或死亡事件。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加强医疗监管,规范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2.1 定义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行为、医疗设备、药品、医疗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患者伤害或死亡事件。
2.2 范围医疗不良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医疗技术性事件:包括误诊、漏诊、手术并发症、医疗操作失误等。
(2)医疗设备性事件:包括设备故障、设备使用不当等。
(3)药品性事件:包括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使用错误等。
(4)医疗环境性事件:包括医院感染、医疗环境安全隐患等。
三、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原则3.1 及时性: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及时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3.2 真实性: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应真实可靠,不得隐瞒、虚报、篡改。
3.3 保密性:对涉及个人隐私的医疗不良事件,应严格保密,保护患者权益。
四、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4.1 科室内部上报: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2小时内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报告。
4.2 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初步核实,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理。
4.3 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应在4小时内将初步核实结果上报医院领导,并根据领导指示进行进一步处理。
4.4 医院领导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5 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应定期对医疗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五、医疗不良事件的处理5.1 对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医务人员的主观过错,进行相应的处理。
5.2 对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科室,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科室的管理责任,进行相应的处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及处理流程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5.18**May-2118- May-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Tuesday, May 18,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5.1821.5.18** May 18, 2021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21.5.18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5/182021/5/182021/5/185/18/2021 10:48:24 PM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82021/5/182021/5/18May- 2118-M ay-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82021/5/182021/5/18Tuesday, May 18, 2021
6. 监管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实行医院质量 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处(或护理部)等相关职 能部门、临床科室及病区参与的管理体系
6. 监管
各临床科室、病区应积极主动上报,全院年上 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案例,每百张床应至少 ≥10例。对于医疗安全(不良)安全事件科室应及 时总结,提出科室质量与安全改进措施
3. 接收报告单位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表(包括纸质上报 表和网络信息)统一上报至医务处,由医务处初步 审核后及时转发相应职能部门进一步分析处理
3. 接收报告单位
3.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由医务处处理 3.2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转发护理部 3.3 感染相关安全(不良)事件转发院感办 3.4 药品安全(不良)事件转发药学部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5/182021/5/182021/5/182021/5/185/18/2021
不良事件上报流程

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不良事件上报是指在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发现或接到患者、家属、访客关于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存在问题的投诉、意见或建议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并进行处理的一项工作。
不良事件上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安全事故隐患,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不良事件上报的流程主要包括事件发现、事件报告、事件调查、事件处理和事件总结五个环节。
具体流程如下:一、事件发现。
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发现或接到患者、家属、访客的投诉、意见或建议,应当及时对事件进行记录,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
二、事件报告。
1. 事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经过、影响等相关信息,尽可能提供详细的描述。
2. 事件报告应当及时提交至医疗机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或相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三、事件调查。
1. 医疗机构接到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件调查程序,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调查。
2. 调查组应当对事件的原因、责任、影响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确保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四、事件处理。
1. 根据调查结果,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责任人进行追责,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对于影响较大的事件,医疗机构应当向患者、家属、社会公开事件处理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事件总结。
1. 医疗机构应当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2. 事件总结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在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和水平。
不良事件上报流程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发现和纠正医疗安全隐患,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执行不良事件上报流程,确保不良事件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处理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处理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国家卫生计委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鼓励全院内各科室、每位职工能够及时、主动、方便地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或潜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对不良事件进行全面报告,可增强全院内职工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及时并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病人安全;通过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院内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在院内发生的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凡院内内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部门、科室、人员均适用。
院内鼓励医务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院内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以及我院内相关规定执行。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Ⅰ、Ⅱ级为重大事件,Ⅲ、Ⅳ级为一般事件。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医疗安全事件是指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医疗差错以及对患者健康产生潜在威胁的行为。
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对事件进行及时上报处理和分析,从而优化医疗服务和提高医疗水平。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建立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权益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制定严格的安全责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每个环节设立质量控制点,对医疗流程、诊疗设备、卫生用品等进行规范管理。
同时,还要贯彻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注重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和责任制1. 事件上报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的流程应该贯穿于整个医疗体系之中,包括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以及卫生主管部门等方面。
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事件发现、事件报告、事件处置。
2. 责任制(1)患者:患者应当随时关注自己的医疗安全,如果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卫生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启动投诉和监督。
(2)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疗服务规范和操作规程,遵纪守法、勤勉尽责。
一旦出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及时上报、处置,并积极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分析,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安全事件进行专门的管理和处置,聘请专业安全经理负责安全工作,建立安全工作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对每一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都应当展开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改善医疗工作流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4)卫生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作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协助医疗机构制订和完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的优化和完善医疗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及时总结医疗安全事件的上报处理情况,对不良事件分析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监督,评估分析结果,调整和完善上报制度和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ppt
15
4. 上报流程
4.4 如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2个或2个以 上部门,由医务处将不良事件转交相应的职能部 门,并协调相应职能部门共同解决,必要时召开 部门间联席会议
整理ppt
5.管理机制
5.1 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 (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 门)的自愿行为
整理ppt
18
6. 监管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实行医院质量 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处(或护理部)等相关职 能部门、临床科室及病区参与的管理体系
整理ppt
19
6. 监管
各临床科室、病区应积极主动上报,全院年上 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案例,每百张床应至少 ≥10例。对于医疗安全(不良)安全事件科室应及 时总结,提出科室质量与安全改进措施
整理ppt
22
齐心协力,共赢三甲!
整理ppt
23
整理ppt
9
3. 接收报告单位
3.5 器械、设备安全(不良)事件转发设备科 3.6 设施安全(不良)事件转发总务处 3.7 服务及风纪安全(不良)转发监审处 3.8 安全不良事件转发保卫科
整理ppt
10
4. 上报流程
4.1 上报形式 4.1.1 书面报告 发生安全(不良)事件后24小时内,当事人或其他 发现人员按照要求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 件报告表》,上报至医务处
整理ppt
5
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
2.1 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 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2 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 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整理ppt
6
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
2.3 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 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 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2.4 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整理ppt
3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范围
1.1 可能损害患者健康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事件 1.2 可能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事件 1.3 各类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事件 1.4 不符合临床诊疗规范的操作 1.5 可能引起患者额外经济损失的事件
整理ppt
4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范围
1.6 可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的事件 1.7 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损害或经济损失的事件 1.8 可能给医院带来信誉等各种损失的事件 1.9 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或隐患
整理ppt
7
3. 接收报告单位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表(包括纸质上报 表和网络信息)统一上报至医务处,由医务处初步 审核后及时转发相应职能部门进一步分析处理
整理ppt
8
3. 接收报告单位
3.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由医务处处理 3.2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转发护理部 3.3 感染相关安全(不良)事件转发院感办 3.4 药品安全(不良)事件转发药学部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上报及处理流程
评审办 2016年10月
整理ppt
1
主要内容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 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 3.接收报告单位 4.上报流程 5.管理机制 6.监管
整理ppt
2
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院不良事件:是指在医院运行以及临床诊疗 活动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增加患 者的痛苦和负担,以及影响医院工作正常运行、医 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5.2 保密性:报告人可通过各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 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整理ppt
17
5.管理机制
5.3 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 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 的依据 5.4 激励机制:对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工作态度积极的科室通报表扬,每上报1例奖励10元
4.2 发生或者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 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 立即向所在科室主任报告,同时采取适宜的形式上 报医务处
整理ppt
14
4. 上报流程
4.3 医务处初步审核后根据不良事件主要责任情况 转发给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处理
各职能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登记备案,及时调 查核实,做出处理,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落实, 消除隐患
整理ppt
20
6. 监管
职能部门应对科室上报安全(不良)事件及时 给予调查及核实,给出改进意见,每季度进行汇总, 并提交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整理ppt
21
6. 监管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应针对各职能部门 上报的安全(不良)事件,每半年召开一次评估总 结会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各职能部门,保证医疗 质量持续改进
整理ppt
11
4. 上报流程
4.1.2 网络直报 也可利用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进行网络直报
整理ppt
12
4. 上报流程
4.1.3 紧急电话报告 仅限于在安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
后果的紧急情况使用,并随后履行书面补报 夜间及节假日应统一上报医院总值班人员
整理ppt
13
4. 上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