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五行篇校注

合集下载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君子 ……知远之近 , 知风之自 , 知 微之显 , 可与入德矣 。《诗》云 : 潜虽伏 矣 , 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 , 无恶 于志 。君子所不可及者 , 其唯人之所不 见乎 ! 《诗》云 : 相在尔室 , 尚不愧于屋 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 , 不言而信 ……是
① 帛书《五行》之《说》的思想 ,实以“心贵”为其核心 。参阅李景 林《教养的本原 ———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第九章 ,辽宁人民出版 社 ,1998 年 。
讲 “慎独”。 《中 庸》论 “慎 独”, 亦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
《中庸》首章说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 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 莫显乎微 , 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 。”此义与《大学》完全相同 。 但《中庸》由此更进一步指出 , 人由至诚之 道 , 而达内外合一之境 , 则能德化天下 。《中 庸》末章云 :
关键词 慎独 诚中形外 舍体 独心 三无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2003) 06 - 0023 - 05
从传世文献看 ,先秦儒言“慎独”,多强调 君子臻其生命之内外一体 , 而能德化天下之 义 。故 其 所 注 重 之 点 , 在“慎”的 工 夫 , 而 对 “独”的内涵 ,反倒未作深入的讨论 。长沙马王 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之《说》的部分对“慎独” 作了一个新的界说 “: 独其心”或“慎其心”。此 说从“心贵”① 的角度揭示了“独”之深刻的思 想内涵 ,这对于理解先秦儒慎独之说 ,有很重 要的意义 。同时 , 帛书《五行》“独其心”的观 念 ,很可以看作子思与孟子之间的一个重要的 环节 。这值得我们去做一番探讨 。
帛书《五行》、庸》《、荀》偏重在工夫论的角度论“慎独”的意义 ,其所重在一个 “慎”字 。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 ,则注重从“心贵”的角度对“独”作本体义的揭示 。所谓 “舍其体而独其心”“, 体”非指身体性 ,而是指礼的仪文形式方面 。“舍体”,应以《礼记·孔 子闲居》所论“三无”作解 。消解礼的外在形式意义而归于心灵的内在与独特性 ,把“形善 于外”的德化作用统归于内心道德自由创造转化其存在的敞开性 ,这是帛书《五行》“舍 体”而“独心”的慎独说之基本内涵 。帛书《五行》“说”部之“心贵”、“独其心”的观念 ,为子 思至孟子思想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 。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注释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注释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注释概述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注释是一本对老子《道德经》进行详细注释的书籍。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注释的要义在于通过对《道德经》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注释,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老子的思想。

内容背景介绍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其主要著作为《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

《道德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注释是在现代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解读和注释。

书籍结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注释的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引言:介绍老子的背景、思想和著作的重要性。

2. 第一章:对《道德经》的第一章进行解读和注释,引导读者进入老子的思想世界。

3. 第二章:对《道德经》的第二章进行解读和注释,深入探讨老子的哲学观点。

4. …… 5. 第十八章:对《道德经》的第十八章进行解读和注释,总结老子的思想,并提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6. 结语:对全书的总结和展望。

解读和注释帛书版老子五千言注释对《道德经》的每一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注释。

解读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解读:对《道德经》的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分析词义、句法结构等,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

2. 思想解读:解读《道德经》中隐含的哲学思想,包括老子的道、德、无为等核心概念,帮助读者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

3. 文化解读:通过对文本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意象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比较解读:通过与其他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的比较,帮助读者理解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独特性。

注释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注释:解释《道德经》中使用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引证注释:引用其他古代文献和学者研究成果,对《道德经》中的引证进行解释和说明,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参考资料。

竹帛《五行》校釋

竹帛《五行》校釋

竹帛《五行》校釋竹帛《五行》校釋凡例《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凡例()──竹本不同於帛本之處;〔〕──帛本有竹本缺{}──竹本有帛本缺〈〉──校改字□ ──缺字……──佚失數言以上,不能補──衍誤字也《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竹帛《五行》篇校注{五行}: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

智(義)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

義(禮)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

禮(智)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

聖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

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經二君子無(亡)中心之憂則無(亡)中心之智,無(亡)中心之智則無(亡)中心之悅,無(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亡)德。

〔君子無中心之憂則無中心之聖,無中心之聖則無中心之悅,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

〕五行皆形於(于)〔厥〕內,{而}時行之,謂之君子。

士有志於君子道,謂之志士。

經四善弗為無(亡)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

思{不}精(清)不察,思不長不〔得,思不輕不〕形。

不形〔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亡)德。

經五不仁,思不能精(清);不智,思不能長。

不仁不智。

未見君子,憂心不能{惙惙,既見君子,心不}能悅。

〔《詩》曰:「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亦既見之,亦既覯之,我心則悅。

」此之謂也。

不仁,思不能精(清);不聖,思不能輕。

不仁不聖。

未見君子,憂心{不能忡忡},既見君子,心不{能降}。

經六仁之思也精(清),精(清)則察,察則安,安則溫,溫則{悅,悅則戚,戚則親,親則}不憂(愛),不憂(愛)則王(玉)色,王(玉)色則形,形則仁。

智之思也長,長則得,得則不忘,不忘則明,明則{見賢人,見賢人則玉色,王色}則形,形則智。

聖之思也輕,輕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王言(玉音),王言(玉音)則{形,形則}聖。

〔說六『聖之思也輕』。

道德经帛书本注释pdf

道德经帛书本注释pdf

道德经帛书本注释以下是《道德经》帛书本的部分原文、注释及译文: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一个“道” 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恒” 在帛书甲本中为“恒”,在通行本中为“常”,意思是永恒、长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一个“名” 指的是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 表示天地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状态,是万物的起始;“有”表示天地万物已经形成的状态,是万物的根源。

4.“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欲”指的是欲望、想法;“眇” 通“妙”,微妙的意思;“噭”通“徼”,边界、端倪的意思。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表现。

5.“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两者” 指的是“无” 和“有”,它们是同一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 表示深奥、玄妙;“众妙之门” 指的是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3.译文: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这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用来称呼事物,但这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万物的起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表现。

无和有是同一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深奥又深奥,是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简帛《五行》“经文”比较【提要】帛书、竹简《五行》虽各有优劣,但在次序、结构上却以帛书本为优;竹简《五行》并非最早的传本;《五行》前后部分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前半部分主要讨论“德之行”,后半部分则讨论“行”,目前学界流行的帛书本打乱圣、智之论的说法不能成立。

【关键词】五行帛书竹简圣智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五行》分别在马王堆汉墓和郭店楚墓中两次出土,说明这部后来曾一度遗失的典籍在当时却颇为流行,在思想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对二者的文本进行比较,以搞清《五行》的抄写、流传情况,并最大限度恢复其原貌。

简、帛《五行》的最大差别是帛书有经、说两个部分,而竹简有经无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因为说是后人对经的解释和阐发,竹简抄写时它尚未完成,因此,经、说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没有必要将其混为一谈。

单就经的部分而言,竹简与帛书在结构和次序上也存在一些差别,考虑到经文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那么,竹简与帛书哪个更为合理,哪个更接近《五行》的原貌,便是我们这里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一)简、帛《五行》经文虽在抄写上有一些出入,但最大的差别却集中在帛书(以庞朴先生整理为准,见《帛书〈五行〉篇研究·校注》,第43—90页。

)的经十至经二十之间,也即是竹简的经十九至三十六简之间。

为讨论方便,先将帛书和竹简的次序分列于下。

帛书本的次序是:【经十】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

【经十一】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

【经十二】不远不敬,不敬不严,不严不尊,不尊不恭,不恭无礼。

【经十三】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

【经十四】颜色容貌温,变①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

【经十五】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

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

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经十六】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恭而博交,礼也。

简帛《五行经》释解

简帛《五行经》释解

简帛《五行经》释解古佚书《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首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因为这些地域在先秦时属于楚国故地,故这些竹简被称为“楚简”。

其中,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804枚竹简中,有50枚竹简上的内容与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篇相近,经专家考证,确认为另一个版本的《五行》篇。

楚简《五行》全篇现存1144字,分章符号27个,与帛书本的“经”大体相同,而无帛书本的“说”。

中间有一部分内容的次序与帛书版本有较大不同。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报告中指出,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初。

两种版本《五行》的先后面世,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热潮。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论是对于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的《五行》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有重伦理者,有谈养生者,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则比较罕见。

《五行》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的原生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有什么渊源?它的诞生时间,是否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五行》中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有无指导和应用价值?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立足于对文化基因的把握,在基因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第一部分为简帛两种版本的比对,重点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五行经》为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同时,罗列2014年中华书局发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的《五行》释文,重点保留了【经】的部分,方便读者自行阅读、参考。

第二部分,对“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进行了学术论证,指出楚简《五行》的原生态,是黄老德道文化系统中十分珍贵的修身明德求真基础理论“教材”,属于大道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是德道文化类的基因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依据“论大道之文为经”的原则,做了《五行经》定名论证。

从马王堆帛书《五行》看荀子慎独思想

从马王堆帛书《五行》看荀子慎独思想
此, 笔者在这里打算针对上述几个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 对《 中 庸》 之中“ 慎其独” 的 理解是相同的, 同训为谨慎, 大意是 浅见, 如有不当还请相关同仁指正。

在独处闲居之时也要谨慎自己的行为举止。

《 中庸》 《 大学》 及《 礼器》 慎独传统说
其次 , 《 礼记 ・ 大学》 当中关于“ 慎其独” 的原话是“ 所谓


从 马王堆 帛书 《 五行》 看苟子慎独思想
商 晓辉 谢 扬举
( 西 北 大学 中国思 想文化研 究所 , 西安 7 1 0 0 6 9 )

要: 马王堆 帛书《 五行 》 “ 慎 其独” 之 中, 慎 字的意 思为诚 , 独是 内心的 感受。“ 慎 其独” 可 以理 解 为诚 其独 , 即从 内
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 其意” 而言的; 对于第二个慎独, 郑玄和孔颖达二人没有任何 君子慎其独也” 。郑玄的解释是“ 慎独者, 慎其闲居之所为。 解释, 想必是因为二人认为已经在《 中庸》 之中对此句话解释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 自以为不见睹, 不见 闻, 则必肆尽其情 得很详细, 这里没有再解释的必要了。而朱熹的解释是 “ 闲 也。若有 占听之者, 是为显见, 甚于众人之 中为之” 。郑玄对 居, 独处也……此言小人阴为不善 , 而阳欲掩之, 则是非不知 慎独的解释是“ 慎其闲居之所为” , 认为在闲居独处之时要谨 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 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
然, 掩其不善, 而着其善。人之视 己, 如见其肺肝然 , 则何益
《 礼记 ・ 中 庸》 之中的原话是“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矣!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两次提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 到“ 故君子慎其独也” , 第一个慎独显然没有异议, 是对应“ 诚

竹帛《五行》篇比较-文化研究

竹帛《五行》篇比较-文化研究

竹帛《五行》篇比较-文化研究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有一本被名为《五行》篇。

整整20年後,1993年冬,湖北荆门郭店村第一号楚墓出土的众多竹书中,有一本自名为《五行》篇。

两篇《五行》的最大不同是:帛书有《经》有《说》,竹书有《经》无《说》。

《经》的部份,除几个章节次序互换外,内容方面基本相同。

20年前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个《五行》篇,正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作为子思孟轲学派代表作来批判的那个“五行”;20年後它与子思其他著作相伴再次出土,并且自名曰《五行》,遂使此前的断案永毋庸议。

中国论文联盟整理。

但是,新的出土也带来了新的困惑。

那就是:何以竹书没有解说部份,帛书的解说是否後缀上去的,以及,竹帛二经的次序不同,有无实质性的意义。

(一)让我们从容易开始的地方开始,首先来比较一下二者的章节次序差异。

为了叙述上的简便,我将沿用20年前对帛书《五行》篇的处理法,将全书分为28章[1];相应地,竹书《五行》也分成同样的章节,以便对照。

对照一下将会发现,在章节上,两书有两处不同。

一处靠近末尾,谈认识论的那几章,帛书的顺序是:目而知之,譬而知之,喻而知之,几而知之;竹书的顺序是:目而知之,喻而知之,譬而知之,几而知之。

这里谈的是四种认识方法,其中的“譬”和“喻”,都属于类推法,只是用语上的不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

两书在叙述上颠倒了一下,即使不是传抄之误或笔误,也很难说有优劣之分。

所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处章节上的不同较大,涉及到第10章至第20章间的所有次序,而且关系到思想内容方面,值得认真注意。

帛书的第10章、11章、12章、13章,分别谈仁、义、礼、圣智之所以;第14章、15章、16章、17章,对仁、义、礼、圣智的所以,再做进一步的论述。

第18章,总说仁义礼智圣五行,19章,总说仁义礼智四行。

竹书第10章以前的章序,与帛书同。

惟第10章,先谈圣智(文同帛书第13章);11章、12章、13章,分谈仁、义、礼(文同帛书第10、11、12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佚书《五行》篇在本世纪末曾两次出土,一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另一次是一九九三年十月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

马王堆的帛书有两种发布的释文,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九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一〉(简称七四本),一是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三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五行〉(简称八○本或帛本)。

本书以“八○本”作底本,与荆门市博物馆编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之《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简称竹本)互校;原件影印件及释文两种,见前。

二、依拙著《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一九八○年七月第一版、一九八八年八月第二版)旧例,解全文为28章,分别《经》《说》,标列序号,如【经10】【说28】等;更移《说》就《经》,以清眉目;《说》文牒《经》文句,以『』号表示。

三、凡竹本不同於帛本处,以()号标明;帛本具有而竹本所无者,加〔〕号示异;竹本独有帛本所无、或帛本汗漫缺失而见于竹本者,以〖〗号列出。

四、帛本已标明之通假字及增删字,迳作释文,不再迂回;其偶存之技术性错误,改正後加注说明。

本书对帛本释文所加之校补,以〈〉号区别,所作之校改,则缀以<>号,所除之衍误,字外加□。

【经1】〖五行〗(1):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2);不形於内,谓之行(3)。

智(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4)。

义(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礼(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德之〗(5)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6),谓之善。

善、人道也(7);德、天道也。

【注】(1)行,heng二声,读如珩。

五行(wu heng)为“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wu xing)有别。

仁义礼智圣之改为仁义礼智信,及其与金木水火土的配搭,是西汉时事;五行(wu heng)亦以避文帝刘恒讳而改称五常。

(2)内,心中。

形,成形。

仁,在此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或形而上的天道;经人领悟而成形於人心,是为“德之行(heng)”或一种德行(heng)。

下四句同此。

又,【经28】即最末一章之【说】文谓,仁形於内之形为“悦”,义形於内之形为“畏”,礼形於内之形为“恭”。

(3)不形於内谓之行,谓若未经领悟而未能成形於心,只是体现於行动,则叫做“行(xing)”。

(4)帛本以“仁智义礼圣”为序,竹本作“仁义礼智圣”。

查《管子·水地》九德为“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荀子·法行》七德为“仁知义行勇情辞”,《礼记·聘义》十德为“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皆以“仁、知、义”相连;而竹本《五行》篇的具体论述次序则为“仁义礼智”,《孟子》说四端亦为“仁义礼智”,郭店楚简他篇亦多“仁义”并称。

由此似可推知竹本【经1】次序在先,帛本次序受到後来习惯影响。

(5)帛本无“德之”二字。

当依竹本补。

盖“圣”乃一种德行(heng),不是善行(xing);只能形於内,不能“不形於内”。

纵或有众不能形圣德於内,亦无损其为“德之行”;故曰“不形於内,谓之德之行”。

(6)四行(si xing),即上列的不形於内的仁义礼智四者。

(7)仁义礼智四行为人道。

参见《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智也:仁义礼智,人道具矣。

”【经2】君子无(亡)中心之忧则无(亡)中心之智(1),无(亡)中心之智则无(亡)中心之悦(2),无(亡)中心之悦则不安(3),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亡)德(4)。

〔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5),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6)〕【注】(1)忧,非五行之一亦非四行之一,而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五行四行的前提条件。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智者,恒存乎×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皆有以忧为智前提,无忧则无智之意。

(2)中心之悦,指形於内的仁。

参见【说28】说悦。

(3)安,心安理得。

【说13】曰:“安也者,言与其体偕安也。

”与其体,当指心与其体。

(4)德始於忧,成於乐。

(5)《孟子·离娄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後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可视为“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之一解。

又,与帛书《五行》同卷之古佚书《德圣》篇有“知人道曰智,知天道曰圣”句,可知本章谈“中心之智”“中心之圣”,乃分论人道天道,总括上章之“四行”“五行”者。

(6)竹本缺此节五句,当系误夺,应据帛书补。

【经3】五行皆形於(于)〔厥〕内(1),〖而〗时行之,谓之君子。

士有志於君子道(2),谓之志士(3)。

【注】(1)厥、其。

(2)君子道,即天之道或天道,见【说17】“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说。

(3)士与君子,道德修养的两种境界。

《荀子·哀公》:“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又《荀子·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经4】善弗为无(亡)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1)。

思〖不〗精(清)不察,思不长不〔得,思不轻不〕形(2)。

不形〔则〕不安(3),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亡)德。

【注】(1)善,仁义礼智四行之和。

德,仁义礼智圣五行之和。

善在为,德须志(即心响往之);为与志,必先知之;知则赖於思。

儒者以思为人之五事之一,与貌言视听并列;见《尚书·洪范》篇。

(2)竹帛本“清”“精”之异,以文义言,当从帛书作“精”。

《孔丛子·说义》有云:“且君子之虑多,多虑则意不精。

以不精之意,察难知之人,宜其有失也。

”亦不精则不察之义。

又,据【经5、6】,知思之精与察,指“仁”言;思之长与得,指“智”言;思之轻与形,指“圣”言。

(3)不形,五行不形於内也。

【经5】不仁,思不能精(清);不智,思不能长(1)。

不仁不智(2)。

未见君子,忧心不能〖××,既见君子,心不〗能悦(3)。

〔《诗》曰:“未见君子,忧心××。

〕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悦。

”(4)此之谓也。

不仁,思不能精(清);不圣,思不能轻。

不仁不圣。

未见君子,忧心〖不能忡忡〗,既见君子,心不〖能降〗(5)。

【注】(1)《淮南子·人间训》有“愚人之思啜”句,高诱注:“啜,短也。

”亦不智思不能长之义。

(2)不仁不智,据【说10】句法可推知,乃“不仁则不智”义。

下段“不仁不圣”同。

(3)谓若未见君子时,并无中心之忧,则既见君子後,将亦无中心之悦。

(4)(5)《诗·召南·草虫》之篇。

诗曰:“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未见君子,忧心啜啜。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悦”。

【经6】仁之思也精(清),精(清)则察,察则安,安则温(1),温则〖悦,悦则戚,戚则亲,亲则〗不忧(爱)(2),不忧(爱)则王(玉)色(3),王(玉)色则形(4),形则仁。

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5)。

圣之思也轻(6),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王言(玉音)(7),王言(玉音)则〖形,形则〗圣(8)。

〔【说6】『圣之思也轻』。

思也者,思天也(9);轻者尚矣(10)。

『轻则形』。

形者,形其所思也。

酉下子轻思<思轻>於翟,路人如斩;酉下子见其如斩也,路人如流。

言其思之形也(11)。

『形则不忘』。

不忘者,不忘其所□〈思〉也(12),圣之结於心者也。

『不忘则聪』。

聪者,圣之藏於耳者也(13),犹孔子之闻轻者之鼓而得夏之卢也(14)。

『聪则闻君子道』。

道者,天道也,闻君子道之志耳而知之也。

『闻君子道则玉音』。

□□□□□□而美者也,圣者闻志耳而知其所以为□者也。

『玉音则圣<形>(15)』。

□□□□『〈形则圣〉(16)』。

□□□□圣。

〕【注】(1)温,宽缓和柔也。

参《论语·季氏》:“色思温。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

”又,竹本“温”从心不从氵,意在强调其为心态。

(2)不忧,当从竹本作“爱”,【经10】“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可证。

(3)玉色,《韩诗外传·一》有云:“古者天子入则撞蕤宾以冶容貌,容貌得则颜色齐,颜色齐则肌肤安。

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倮介之虫,无不延颈以听;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

”《尚书大传》〈皋繇谟〉篇略同;又,〈洛诰〉篇有“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句。

则玉色,温而厉之色也。

(4)形,谓仁乃形於内也。

(5)《文子·上仁》:“知贤之谓智。

”《孟子·尽心下》:“智之与贤者也。

”(6)《礼记·中庸》所谓的“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及《荀子·不苟》:“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

”可作“圣之思也轻”之解。

又,自此句始,【经】文有【说】。

(7)“王言”当从竹本作“玉音”,【说】文可证。

《荀子·法行》:“夫玉者……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

”《管子·水地》:“夫玉……叩之,气音清搏澈远,纯而不杀。

”又,陈奂《诗毛氏传疏》疏《白驹》“毋金玉尔音”曰:“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

”(8)本章及前两章皆以仁智圣并举。

智圣在此代表善、德即四行与五行或人道与天道(参【经2】【注5】引《德圣》);仁则代表六德即人伦道德。

详见本书《三重道德论》。

(9)天,指天道;思天,志於道也。

(10)尚,上也。

《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似可释此处之“圣之思也轻”。

(11)本段含义不明。

“七四本”曰:“酉下子疑是柳下惠。

”“八○本”曰:“斩流皆喻行止之态,《商君书·赏刑》述晋文公将明刑以亲百姓,’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

”(12)思字以意补。

(13)《书·洪范》:“听曰聪。

”古佚书《德圣》:“圣者,声也。

……其谓之圣者,取诸声也。

”《文子》:“闻而知之,圣也。

”(定县汉简1193)《白虎通·圣人》:“圣者,声也。

……闻声知情。

”又,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游》:“古听、声、圣乃一字。

其字即作×,从口耳会意。

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动作则为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