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功率的教学设计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取教材《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功和能”部分,具体包括:2.1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2节“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以及2.3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 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及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演示用滑轮组等。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位移的”。
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介绍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4)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
(2)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3. 动能和势能的含义、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功。
(2)计算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功。
(3)根据给定条件,计算功率。
(4)分析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答案:(1)W = F × s(2)W = ∫F × ds(3)P = W / t(4)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功和功率实例。
(2)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3)了解现代科技中与功、功率相关的研究成果。
功与功率初中教案

功与功率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2. 功率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PPT。
2. 实例和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功和功率的知识。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功和功率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能力,是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 位移× cosθ,其中θ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讲解功率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是做功的快慢程度的量度。
4. 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功率 = 功 ÷ 时间。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例: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推车的力和位移分别为10N和2m,求推车做的功。
2. 学生解答:功 = 10N × 2m = 20J。
3. 给出实例:一个人用10N的力举起一块重为20kg的石头,举起石头的时间为2秒,求这个人做功的功率。
4. 学生解答:功 = 10N × 20kg × 9.8m/s² = 1960J,功率 = 1960J ÷ 2s = 980W。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给出练习题: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如果力的大小为10N,物体的位移为5m,求物体做的功。
2. 学生解答:功 = 10N × 5m = 50J。
3. 讨论:为什么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物体做的功最大?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功和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知道了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能力,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功与功率-教案

功与功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
2.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新课教学(一)功教师:下面我们共同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
问题1:如图,力F 使滑块发生位移l 这个过程中,F 对滑块做了多少功?计算公式:W=Fl 。
问题2:物体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 ,如图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2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 的作用效果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 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 2,如图所示:由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1F l 。
而分力F 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 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 2所做的功等于零。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一、学习目标:1. 能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 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3.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了解简单的滑轮组,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重、难点: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
2.认识简单的滑轮组,会计算其机械效率。
三、教学思想:由于三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在上课前小组教研确定复习版块,把教材重新组合,力求高效。
一般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复习提纲,通过做复习提纲,把本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并记忆,在课堂上主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通过中招题进行练习,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备战中招) 版块一:功教师先提问并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列举没有做功的例子:如“搬而未动”是有力没有距离;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牵引力没有做功,因为有距离没有牵引力;吊车吊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没有做功,因为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题中给的距离与拉力垂直,没有关系。
然后让学生练习: 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B.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C.吊车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5m,拉力对货物做了功;D. 小明把书从地面上捡起来,小明没有对书做功 ;2.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
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300J B.做功100J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 3.小明将放在水平面上重为3N的物理课本水平匀速拉动0.5m。
所用的水平拉力为1N,则课本重力做功 J,水平拉力做功 J。
学生在说答案的过程中要求讲方法,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另外做完后对版块一进行总结。
功与功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功与功率一、教学目标1.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功的概念–什么是功?–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2.功率的概念–什么是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的单位3.实际问题运用–计算机器做功所需时间–家用电器的功率与电费计算–汽车引擎输出功率与速度关系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你们是否听说过“功”和“功率”这两个词?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2.提出问题:你们对于“功”和“功率”的理解是什么?步骤二:讲解(20分钟)1.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并给出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功的概念:功是力在作用点上的移动所做的功,也可以理解为力乘以位移。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位移× cosθ–功的单位:焦耳(J)2.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并给出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功率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也可以理解为功除以时间。
–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 = 功 / 时间–功率的单位:瓦特(W)步骤三:实践操作(30分钟)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来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进行解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计算机器做功所需时间:给定一个机器做工所需的力和距离,计算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
–家用电器的功率与电费计算:给定家用电器的功率和使用时间,计算消耗的电能及其对应的电费。
–汽车引擎输出功率与速度关系:给定汽车引擎输出功率和车辆速度,探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2.每个小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和计算,并记录下过程和结果。
步骤四:小组分享(10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选择的实际问题、解答过程和结果。
2.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给予评价。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对功与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高一物理功和能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高一物理功和能的引入新课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
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机械能与能源》第二节《功和功率》。
详细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3.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培养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难点:如何将功和功率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砝码、计时器、电能表、演示用电机。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实验用小车,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为什么会越来越快?(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什么是功?什么是功率?2. 例题讲解(1)讲解功的计算公式,通过示例进行解释;(2)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3)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过程中的功和功率;(2)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
4. 知识拓展(1)介绍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能表、电机等;(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降低能耗。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3. 功和功率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一定距离所需的功;(2)计算一个电机在1分钟内所做的功和功率;(3)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功和功率的应用。
2. 答案:(1)功 = 力× 距离;(2)功 = 力× 距离÷ 时间;(3)如:人做功、车辆行驶、电器工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有哪些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有哪些教案是教师对新一课时讲授的整体设计,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
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
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
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
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
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和功率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功和功率》
物理教研室:尚亚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恒力做功。
会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掌握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做负功的几种方法,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如何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会求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4、掌握汽车的两种起动问题,以恒定功率启动和以恒定牵引力启动。
5、会用函数关系分析图像问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解决物理问题有两条思路,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
功的讲解应从做功的两个要素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让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转换。
学生虽然在二年级学过功和功率,但没有把知识整合成串,尤其是从能量这条思路解题,学生还没有养成好习惯。
本节课要让学生认识到用能量观点解题的优越性。
【教法建议】
可以让学生先预习本节内容,并填写相关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教师对本节的概念进行逐一讲解,以讲解例题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认识本节的内容。
然后小节。
最后学生演板练习本节课习题,通过练习发现本节课学生还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和功能关系。
【教学难点】
机车启动的两种方法和功能关系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本及练习册并填写相关填空题。
二、新课教学
1、功 (1)功的计算公式W=Fscos α,做功的两个要素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用水平 推力F 使斜面体向左水平匀速移动距离l ,物体与斜面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如图5-1-5所示.求:
(1)m 所受各力对它做的功各是多少?
解析:(1)m 受力方向及位移方向如右图所示.因物体匀速 移动,则支持力F N =m gcos θ,静摩擦力F f =mgsin θ,因 mg 、F N 、F f 均为恒力,由W =Flcos α可得重力做的功W G
=0支持力做的功WF N =mgcos θ·l·sin θ=mgl·sin θcos θ静摩擦力做的功WF f =mgsin θ·l·cos(180°-θ)=-mgl·sin θcos θ
(通过此例题加深学生对功的公式的应用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做功的两个
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以及总功的求法有1、先求合外力,然后用功的公式求出总功。
2、先求出各力做的功,然后把各力做的功进行代数和。
3、利用动能定理。
) (2)正功与负功
根据W =Fl cos α可知:
用力和瞬时速度的夹角关系去判断力做正功和负功,还可以利用功能关系去判断,此处需要补充这些知识)思考讨论,归纳得到,功的正负既不表示大小,也不表示方向,正功表示动力对物体做正功,让物体的动能增加,负功表示阻力对物体做负功,让物体的动能减少。
2、功率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① P=W/t ,P 为平均功率 ②P =Fv cos α(α为F 与v 的夹角) ,v 是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V 是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速度).
【例2】如图5-1-2所示,汽车在拱形桥上由A 匀速率运动到B ,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 )
图5-1-2
A .牵引力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相等
B .牵引力和重力做的总功大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C .合外力对汽车不做功
D .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会变化
解析:牵引力和重力做的总功与摩擦力做的功的代数和为零,A、B错误;因汽车做匀速率运动,动能增量为零,故合外力对汽车不做功,C正确;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等于重力与重力方向的分速度的乘积,故瞬时功率会变化,D正确。
(通过此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瞬时功率时一定要注意力和瞬时速度的夹角一定不能丢。
此题还复习了功能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用能量观点去解题的优越性,还让学生学习了如何求变力做的功。
)
3、机动车的两种启动方式:对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在启动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启动方式,以恒定功率启动和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现在比较如下:
v↑⇒F=P(不变)
v↓⇒a
↓a=
F-F阻
m不变⇒F P=F v↑直到P额=
(说明:机车启动的两类问题是孤立的问题,和其他知识没有太大的联系,学生只要掌握了就可以在考试得到这类题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
三、板书设计
(一)功
1、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公式:W=Fscosα
3、正功和负功:正功表示动力功,负功表示阻力功,功的正负既不表
示大小,又不表示方向。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完成功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P=W/t,P为平均功率P=Fv cos α(α为F与v的夹角)
(v是平均速度,则p为平均功率。
V是瞬时速度,则p为瞬时速度)。
(三)机动车两种启动方式
1、以恒定功率启动:
2、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理解功的定义及正功和负功的定义。
本节课学习的过程
就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用图像解题的能力和总
结归类的能力。
设计本节课的目的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尝试做
事的态度,不怕失败,只要努力去做,终究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