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_陈谦信

合集下载

单因素·多因素·层次系统——中国犯罪原因研究层次30年之述评

单因素·多因素·层次系统——中国犯罪原因研究层次30年之述评

2010年4月第22卷 第2期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Ap r 12010Vol 122 No 1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谦信(),男,福建长乐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级刑法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犯罪学研究。

单因素多因素层次系统———中国犯罪原因研究层次30年之述评陈谦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犯罪原因研究层次的总体发展脉络是:最早由单一因素研究开始,逐渐转入多种因素研究的阶段;多因素研究由平面的综合研究走向立体原因层次系统论的研究。

从犯罪原因的单因素理论、犯罪原因的多因素理论到犯罪原因的层次系统论,概括地揭示了新中国犯罪原因论的发展史,说明了我们对犯罪原因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关键词:犯罪原因;研究层次;单因素理论;多因素理论;层次系统论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75(2010)02-0064-04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犯罪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建立起来。

在犯罪学研究初期,中国犯罪学者受西方犯罪原因理论的影响,起步于从单一方面来探寻犯罪原因。

可以说,中国犯罪原因研究也是从单因素论开始的。

继单因素论之后出现的是多因素理论,其基本涵义就是犯罪行为是由多种因素而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产生的,该理论只说明引起犯罪的诸多因素是什么,而没有揭示诸多因素在犯罪产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相互关系。

[1]现代犯罪学是以层次系统论为主要代表的。

该理论认为犯罪原因实质上是一个犯罪的原因系统,在犯罪的原因体系中,几个层次有联系地结合着,引起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诸多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系统。

我国犯罪学界一般认为,犯罪原因是一个多质、多层次、多变量的错综复杂的动态原因系统,其中既有政治、经济、法制、文化和社会等因素,又有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直接因素,又有间接因素,且各种因素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在过程中发生互动关系。

中国犯罪学研究报告述评

中国犯罪学研究报告述评

2009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闵征本述评所引用的文献,时间范围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之间。

承接上一年度述评,继续对一年来中国犯罪学研究所取得的知识增量予以客观呈现,并作简要评价,对下一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作出预测和建议。

本述评将出现几处引用某作者同一作品学术观点的情形,为节省篇幅,方便读者阅读,在给出第一条索引后,凡未再作新的说明,之后各条均出自上一索引。

一、简况2009年取得的学术成果主要有,出版了以下学术著作:1.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8月版),其中刊登犯罪学基础理论文章5篇,犯罪学实务研究文章27篇。

2.出版《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包括《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中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综述》、《中国刑事政策研究综述》、《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中国少年司法研究综述》共6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8月版)。

3.出版《现代西方犯罪学译丛》,包括“解读”系列8本,即:《社区刑罚——缓刑、政策和社会变化》、《犯罪预防——社会控制、风险与后现代》、《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的态度》、《刑事司法中的风险》、《心理学与犯罪——透视理论与实践》、《被害人与恢复性司法》、《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犯罪与社会秩序》、《犯罪统计数据——揭示犯罪暗数》<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本译丛是从英国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与司法》丛书中挑选出来的。

该《犯罪与司法》丛书由英国著名犯罪学家麦克·马吉尔任主编,颇具国际影响,是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教授犯罪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关键资料”。

4.出版文集。

中国犯罪学学会编印的《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下简称《学会文集》),该文集分为犯罪学基本理论、青少年犯罪问题、企业犯罪的社会治理问题、其他共4个专题,收入172篇文章。

此外还有刘强、姜爱东、朱久伟等人的《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浅析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在心理学领域,犯罪心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现阶段,我国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为犯罪心理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接下来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最后探讨了我国犯罪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问题;对策1当前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目前,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犯罪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考虑,目前我国在构建相关体系时存在一定的劣势。

主要包括:首先,我国比较具有系统性的犯罪心理学体系在构建时主要参考的是心灵学派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体系中的很多内容都蕴含了浓厚的心理哲学的味道。

但是,体系中不太涉及行为主义的内容。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机点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此之后,认知心理学和心灵心理学开始走向融合。

但是,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并没有关注这一点。

也就是说,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和世界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是脱节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人员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在比较重要的国际性会议上,很少能够接收到我国学者的重要言论。

第二,目前我国推行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方式限制了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在研究犯罪心理学时,我国学者比较重视思辨和定性研究,对于实证不是很重视,对于定量研究也是很重视。

第三,学科定位和国际主流是脱节的。

从学科定位的角度讲,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具有较为严重的边缘化特点,这使得该学科的地位不是十分的稳定。

现阶段,我国高校将犯罪心理学划分到了大法学专业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和犯罪心理学科有联系的主要是社会学等。

但是,从国际社会的角度讲,犯罪心理学主要和临床心理学等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

我国对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理论的发展。

2 近30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最开始关注犯罪心理学的时间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我国虽然开始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陷入了停滞状态。

中国犯罪学研究历程中的庆幸与遗憾

中国犯罪学研究历程中的庆幸与遗憾
介绍 , 对 国 内犯 罪 现象 、 类型 、 原 因的描述 与 归纳 , 或是 从 概念 到 概念 的推 演 , 这些 研 究 的 最大 弱 点 是将
学术研究停留于介绍、 描述、 归纳等初级层面 , 并且大量重复。缺少对中国犯罪规律 的深层次研究和思
考, 在 犯罪 学 的宏观 理论 、 中观 理论 和微 观理论 方 面 , 我 们依 然缺 少研 究 大家 , 缺 少有 独立 研究 体系 和理 论体 系 的研 究 团队和研 究 人员 , 这应 当是 最大 的遗 憾 。3 0年 的犯 罪 学研究 中 , 中国没 有 出现 像 “ 冲 突理 论” 、 “ 标签 理论 ” 、 “ 城 市 同心 圆理论 ” 等对 西方 刑事 司法 改革 产生 重大 影 响的犯 罪学 理论 。我们 的 犯罪 学研究 至今 无法 解释 3 0年 来 中国犯 罪持续 上 升 的真正 原 因和 内在规律 ; 我 们 的对策研 究 对 中国治 理犯 罪 的影 响力 很小 , 或者 说提 出的对策 方案无 法 对症 下药 。有些 犯 罪学 的议题 在 2 0世 纪 8 O年代讨 论 过 ,
现在又试图重新提起 , 比如 , 犯罪 的起源 ;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及与犯罪和犯罪控制的关系; 共产主 义社会是否会消灭犯罪等 。笔者一直在想 , 这些议题从概念到概念 , 从遐想到推理 , 对 犯罪规律的探索 到底有 多大 价值 。
改 革开 放三 十多年 , 中 国社会 发 生 了巨大 的变化 , 急剧 的社会 变迁 、 人们 价值 观念 的演 变 、 社 会 正式
二、 从 实证 研 究 入 手破 解 犯 罪 难 题
犯 罪学 从其 源头 上看 是一 门实 证性 的科 学 , 创 始 人 龙勃 罗梭 ( L o m b r o s o ) 从 解 剖 学 和统 计 学 的视 角 对犯 罪者 的生理 特征 进行 归纳 , 提 出 了“ 返祖 现象 ” 和犯 罪人 论 ; 迪 尔凯 姆 ( E・ D u r k h 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m) 在 考察 法 国大 革 命期 间社 会 变 迁 与 犯 罪 、 自杀 等 社 会 问 题 的关 系 的基 础 上 , 提出 了“ 失范理论 ” ; 索尔斯坦 ・ 塞 林 ( T h o r t e n S e l l i n) 在 考察美 国的第 一代 和第二 代移 民所 遇 到 的文 化 冲突 的差 异 与其 犯 罪 特征 的 关 系后 ,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

第 一 , 国犯 罪学 的研究 对象 , 我 主要 是研 究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各个 时期犯 罪 的情况 、特点及其变 化规律 ; 第 二 , 国犯罪 现象存 在 的原 因 , 我 这是 犯罪 学研究 的 中 心 内容和关键环节 ; 三 , 国社会 的犯罪 预防措施 。 第 我 故而. 此体 系说 主张犯 罪学理论 体 系可 以这样 建 构 :
( 中国人 民大 学 法 学院 , 京 10 7 ) 北 0 8 2 摘 要 : 罪 学体 系即犯 罪 学研 究 对 象的结构 关 系。它有 两种含 义 , 犯 即作 为犯 罪学教科 书的体
系和作 为犯 罪 学学科 群 的体 系。改革 开放 3 来 , 国犯 罪 学研 究得到 了迅 猛 发展 . 成 了 自己 0年 我 形 独 立的 学科体 系。 中国犯 罪学体 系研 究 3 的发展 史 , 明 了我 国对犯 罪 学体 系的认识 是逐 步提 0年 说
“ 绪论—犯 罪原 因一 几种 主要犯 罪—犯 罪预 防 ” 体 系说认为犯罪学 由以下三个 紧密联 系的部分组成 :
四章 。 分别 为 “ 罪 与犯罪 学现状 ”“ 犯 、犯罪行 为 ”“ 、犯 罪分 类 ” “ 罪原 因” 以“ 罪 原 因 ” 主章 . 余 和 犯 , 犯 为 其 三 章 为辅 论 。 因为 原 因论 虽是 犯 前 阶段 主要论 题 , 但 必 须从 现状 与 行 为谈 起 , 初 学者 有 一 个认 识 基 使
犯罪 行政 为助 力 。闭 言 前
发展 , 成 了 自己独立 的学科 体 系 , 形 但在 对其 具体 内 容 体 系 的划分 上 , 表 现 出一 定 的差 异 本 文 旨在 仍 对 我 国犯 罪学 界 改 革开 放 三 十年 来关 于 “ 罪 学 体 犯

09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

09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

2009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本述评所引用的文献,时间范围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之间。

承接上一年度述评,继续对一年来中国犯罪学研究所取得的知识增量予以客观呈现,并作简要评价,对下一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作出预测和建议。

本述评将出现几处引用某作者同一作品学术观点的情形,为节省篇幅,方便读者阅读,在给出第一条索引后,凡未再作新的说明,之后各条均出自上一索引。

一、概况2009年取得的学术成果主要有,出版了以下学术著作:1.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7卷,其中刊登犯罪学基础理论文章5篇,犯罪学实务研究文章27篇。

2.出版《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包括《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中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综述》、《中国刑事政策研究综述》、《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中国少年司法研究综述》共6本。

3.出版《现代西方犯罪学译丛》,包括“解读”系列8本,即:《社区刑罚——缓刑、政策和社会变化》、《犯罪预防——社会控制、风险与后现代》、《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的态度》、《刑事司法中的风险》、《心理学与犯罪——透视理论与实践》、《被害人与恢复性司法》、《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犯罪与社会秩序》、《犯罪统计数据——揭示犯罪暗数》,本译丛是从英国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与司法》丛书中挑选出来的。

该《犯罪与司法》丛书英国著名犯罪学家麦克·马吉尔任主编,颇具国际影响,是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教授犯罪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关键资料”。

4.出版文集。

中国犯罪学学会编印的《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文集分为犯罪学基本理论、青少年犯罪问题、企业犯罪的社会治理问题、其他共4个专题,收入172篇文章。

此外还有刘强、姜爱东、朱久伟等人的《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

5.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著作和论文。

主要有冯树梁的《预防犯罪的中国之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刘晓梅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犯罪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刘晓梅主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预防和惩治腐败犯罪研究》、姚建龙的《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的案例:少年司法研究30年》和《青少年犯罪研究之学科化:回顾与反思》、陈谦倍的《单因素·多因素·层次系统——新中国犯罪原因研究层次之述评》、罗锋著《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控制战略》。

我国犯罪学研究方法与方法研究

我国犯罪学研究方法与方法研究
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方法亦显得十分的重要,正如拉伦茨所言:“法学之成 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之方法”;“我们不能轻率地接受法官的裁判,特别是当它们含 有价值判断时,我们必须审查他们与其他裁判以及一般承认的原则是否相符,它们在事理上是否恰 当。然而,这些要求全都无法完成,假使我们不尊重一定的方法论的话。”④法学之研究,探其根本 必然发生方法论的问题;亦可谓法学的研究,至其终结,必须就方法论的问题,加以探讨@。目前在 研究方法的专门著作中,有德国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我国台湾地区杨寿仁的《法学方法论》, 国内有陈金钊、谢晖主持的《法律方法》。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漠视方法的国度,这种现 象虽在近年有所改观,但是在总体上还是先天不足,后天的培养不够。在当今中国的法学研究中。 学者们似乎都急功近利的急于解决社会存在的法律问题,对研究方法、法律概念等本体问题研究嗤 之以鼻,这是缺乏深厚学术积淀的中国法学的一大悲哀。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亦是未摆脱这个巢穴, 对于研究方法的培养和使用十分不重视,为此笔者不惴冒昧,从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说起,分析我 国犯罪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如何建构和使用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以期 对繁荣犯罪学有所裨益,以期能够使得犯罪学研究达到“海纳百川,其容乃大”的学术境界。
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以青少年犯罪 研究为切入点的我国犯罪学研究逐渐得到了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犯罪学课程,学者们纷纷著书立 说,学术专著如雨后春笋,一时间我国的犯罪学研究呈现出势如破竹之态。1982年我国成立了青少 年犯罪研究协会,后更名为犯罪学研究协会,这标志着我国才独立的开展犯罪学研究。20年来,经 过学者们的不懈努力,犯罪学逐渐成为了一门显学,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出现了犯罪的高潮, 学者们纷纷下海涉足犯罪学,企图在犯罪学的领域能够淘一桶金,造成了犯罪学的研究方兴未艾, 蔚然壮观,犯罪学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著名的犯罪学家康树华教授、储怀值教授、王牧教授、周 密教授和周路教授以及新生代的吴宗宪研究员和皮艺军教授、郭建安教授等,他们纷纷扛起犯罪学 的研究大旗,身先士卒,有<犯罪学》、<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学》、《犯罪学纲要》、《西方犯 罪学史》等大量成果涌现;并有犯罪社会学派、犯罪学派、犯罪人类学等学术派别林立,学派分立, 促进了犯罪学的发展。同时有“本能异化”学说、“犯罪市场学说”、“犯罪场学说”、“犯罪标签学说” 等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于犯罪学的繁荣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犯罪学的发展 对于丰富刑法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而对犯罪学经过长期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法学家仅仅付之一笑 的时代已经过去,犯罪学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人们再也不可能拒绝承认其对法律的影响。”o

犯罪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犯罪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关 键 词 犯 罪 学 可 视 化 知 识 图 谱 引 文 分 析 Cite SpaceⅡ
一 、研 究 方 法 和 数 据 采 集
1965 年 ,科 学 计 量 学 家 普 赖 斯 (D·Price)发 现 ,在 科 学 引 文 网 络 中 ,越 是 频 繁 被 引 用 的 文 章 越 可 能 是 新 近发表的文章,他于是 提 出 “研 究 前 沿”的 概 念 以 描 述 学 科 研 究 领 域 的 过 渡 本 质。① 1994 年,皮 尔 逊 (O· Persson)对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做出界 定:“从 文 献 计 量 学 来 看,引 文 形 成 了 研 究 前 沿,被 引 文 献 组 成 了 知 识基础。”知识基础由 文 献 共 引 聚 类 来 表 示,文 献 共 引 聚 类 中 的 文 章 越 多,知 识 基 础 也 越 加 深 厚。② 美 国 Drexel大 学 陈 超 美 博 士 认 为 ,文 献 在 演 进 过 程 中 的 相 互 引 用 关 系 可 以 用 “研 究 前 沿 ”和 “知 识 基 础 ”间 的 时 变 对偶来表现,在这里,引文并不是局限于固定 的、与 时 间 无 关 的 知 识 基 础 上,而 是 期 望 研 究 领 域 的 知 识 基 础 将会同其研究前沿一起随着时间的 变 化 而 演 进,可 见 此 处 定 义 的 研 究 前 沿 强 调 的 是 新 趋 势 和 突 变 特 征 。③ 基于此,本文以陈超美博士研究组开发的 Cite SpaceⅡ作为犯罪学文献可视化和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以求直 观地展示犯罪学领域的经典文献与学科演进路径。
(二 )作 者 分 析 有学术影响力作者群体的状况体现了学 科 科 研 实 践 的 趋 向,是 某 一 学 科 领 域 科 研 活 动 的 缩 影 之 一,通 过对作者群体进行研究,可以把握科研活动的 广 度 和 深 度,对 于 科 研 活 动 的 管 理、组 织、协 调 和 引 导 都 有 积 极的意义。① 作者学术影响力可以通过 发 文 量 和 被 引 频 次 ②来 衡 量,这 两 个 指 标 分 别 从 数 量 和 质 量 两 个 角 度反映作者的科研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运行 Cite SpaceⅡ 软件,从析出数 据 中 得 到 犯 罪 学 研 究 高 产 作 者 与 高 被 引 作 者 一 览 表 (见 表 1、表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学体系是指在有关犯罪学的知识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各个部分间的结构关系,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

它是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反映和系统形式。

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

[1]7犯罪学体系关系到犯罪学的成熟与发展,关系到犯罪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在对其具体内容体系的划分上,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本文旨在对我国犯罪学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犯罪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概括性梳理,尝试选取相关论点进行阐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一、犯罪学教科书体系1.“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认为,依照犯罪的自然过程,应将犯罪分为罪前、罪中、罪后三个阶段来研究,并以如何消除犯罪为整个犯罪问题的归结。

此体系说将犯罪学理论体系划分为三篇,即“罪前篇”、“罪中篇”和“罪后篇”。

“罪前篇”共有四章,分别为“犯罪与犯罪学现状”、“犯罪行为”、“犯罪分类”和“犯罪原因”,以“犯罪原因”为主章,其余三章为辅论。

因为原因论虽是犯前阶段主要论题,但必须从现状与行为谈起,使初学者有一个认识基础,才能进一步探究犯罪原因,也才能使初学者认识到犯罪分类理论的实质。

“罪中篇”共有两章,以“犯罪实施”为主章,辅以“年龄、性别的犯罪学意义”一章,因为“犯罪实施”是犯罪学的一个新增论题,是研究犯罪活动规律的论题,而犯罪是有年龄与性别的特点的。

“罪后篇”共有三章,以“犯罪预防(犯罪的防治)”为主章,辅以“罪后诸问题”与“犯罪行政”两章,因为探究犯罪预防必先从罪后诸问题开始,并以犯罪行政为助力。

[2]前言“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按照犯罪的自然过程来构建犯罪学体系,形成“罪前—罪中—罪后”的体系,这符合事物最初的存在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体系说有其合理之处。

这种体系中除了关注“犯罪原因”外,还将“犯罪预防”纳入到犯罪学体系中来研究,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但这种体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只是对犯罪最初形态的一种阐述。

此外这种体系中对犯罪现象的研究过于薄弱。

2.“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认为犯罪学由以下三个紧密联系的部分组成:第一,我国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犯罪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第二,我国犯罪现象存在的原因,这是犯罪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第三,我国社会的犯罪预防措施。

故而,此体系说主张犯罪学理论体系可以这样建构: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陈谦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犯罪学体系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

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的发展史,说明了我国对犯罪学体系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关键词:犯罪学体系;教科书体系;学科群体系;述评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0)01-0092-05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陈谦信(1981-),男,福建长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犯罪学研究。

第12卷第1期石家庄学院学报Vol.12,No.12010年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Jan.2010第一编“绪论”,复分为四章———第一章犯罪与犯罪学的概念、理论基础、对象、任务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犯罪及其规律,第四章犯罪的动机、行为与分类;第二编“犯罪原因”,复分为三章———第五章犯罪原因概念,第六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犯罪原因,第七章犯罪人犯罪的主观原因;第三编“目前几种主要犯罪”,复分为两章———第八章青少年犯罪,第九章几种主要的犯罪类型;第四编“犯罪预防”,复分为三章———第十章犯罪预测,第十一章犯罪预测与综合治理,第十二章犯罪预防体系与机构。

[3]1-9“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抓住了犯罪学研究的核心———犯罪原因,同时遵循广义犯罪学模式,注重研究犯罪预防,从多角度研究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体系说有其合理性。

其不足之处在于,对犯罪现象描述过少,仅探讨了“犯罪现象的因果关系”问题,而且由于内容单薄还够不上作为一大板块,只是犯罪原因论的一部分,作为一节放在“犯罪原因概念”一章之下,这与犯罪现象在犯罪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3.“犯罪学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即刑事政策)”体系说“犯罪学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即刑事政策)”体系说以群体犯罪范畴为基础,围绕犯罪学的核心———犯罪原因论(这个犯罪原因论是一个能够完整科学地解释犯罪产生的系统结构,即纵向的分为犯罪根源、基本原因、直接原因、诱因等,横向的分为犯罪原因、条件和其他影响因素),确立必要的概念、范畴,阐释犯罪的本质、本源、表现、变化规律及其对策,力求建立完整的犯罪学理论体系。

从犯罪学对象的确定中,产生了犯罪学的三个基本领域:犯罪现象论(研究犯罪的表现形式、结构和发展变化)、犯罪原因论(研究犯罪的原因和条件问题)和犯罪对策论(即刑事政策学)。

犯罪学的这三个研究领域构成了犯罪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也是犯罪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加上犯罪学绪论,就构成了犯罪学的基本的理论体系:第一编“绪论”,第二编“犯罪现象论”,第三编“犯罪原因论”,第四编“犯罪对策论(即刑事政策)”。

[4]50应当说,犯罪学受命于社会控制、减少和预防犯罪的需要,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是它理所当然的研究对象。

“犯罪学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即刑事政策)”体系说,以犯罪原因为核心的同时,确立了有关概念和范畴,阐释了犯罪现象、犯罪对策,力求把犯罪学理论体系与犯罪原因论观点统一起来,做到理论体系与观点相一致,符合科学研究的方向。

此外,犯罪现象论研究犯罪的表现形式、结构和发展变化,有利于认识犯罪本质、揭示犯罪产生根源、预测犯罪、制定有效刑事政策。

这种体系把“犯罪现象论”上升为与“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平级的地位,使之成为犯罪学的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领域,这在犯罪学理论体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犯罪学界之后的体系研究基本上遵循这一模式进行。

4.“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体系说“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体系说主张犯罪学是由“四论”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绪论”(涉及犯罪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任务等议题)、“犯罪现象论”(研究犯罪的表现形式、类型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犯罪原因论”(研究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和“犯罪对策论”(研究国家为打击和预防犯罪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和范畴)。

后三论是犯罪学的本体论,是犯罪学的三个基本领域,即犯罪是什么、如何产生、如何对付,这符合认识事物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犯罪现象作为犯罪学的基本范畴,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建立学科理论体系来看,它在犯罪科学中是相对于个体犯罪行为、具体犯罪行为、个别犯罪行为和个人犯罪行为等多种涵义的基本范畴提出来的,是指群体犯罪现象、抽象犯罪现象、一般犯罪现象、社会危害现象。

[5]272-274,260-261,299-300应当说,我国犯罪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十多年的时间里,关于犯罪学理论体系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以“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体系说的提出为标志,我国犯罪学基本上确定了“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和“犯罪对策论”的“四论”理论体系。

犯罪学理论体系的这四个方面,在许多犯罪学专著和教材里被采用,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犯罪学学者的赞同,成为犯罪学通论体系。

这个犯罪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我国犯罪学学科的不断完善,为犯罪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创了美好的前景,在犯罪学理论体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1期陈谦信: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935.“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类型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论”体系说“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类型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论”体系说指出,一般而言,犯罪学的体系包括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和犯罪对策论或者犯罪预防论四个基本的结构部分。

随着犯罪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往往也把对犯罪类型的研究从犯罪现象论中分立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部分———犯罪类型论。

在犯罪类型论中,探求犯罪的类型特点、原因和对策等,故而可将犯罪学体系分为如下五篇———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类型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论。

其中,第三篇为犯罪类型论,共十二章。

首先阐明了犯罪类型的概念、划分犯罪类型的意义及其基本原则,然后分类专门论述我国当前发生比较多的几种犯罪类型,如青少年犯罪、暴力犯罪、经济犯罪、性犯罪、团伙犯罪、法人犯罪、重新犯罪。

有的犯罪目前虽不严重,但可以预测未来将有增长的趋势,如女性犯罪、老年人犯罪、计算机犯罪以及其他类型犯罪。

[6]前言“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类型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论”体系说把对犯罪类型的研究从犯罪现象论中分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犯罪类型论,与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论平级,着重叙述青少年犯罪等十类犯罪,基本内容为概念、现状、特点和对策等。

鉴于犯罪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想掌握犯罪现象的本质和查明各种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要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分类,确定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犯罪类型论的研究是深入研究犯罪学的必要步骤,是犯罪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样,此种体系说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犯罪学的主要问题,在内容结构方面完善了“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的模式框架,对犯罪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犯罪学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预防论—犯罪专题论”体系说“犯罪学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预防论—犯罪专题论”体系说指出,为了系统地总结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的成果,使广大读者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建国以来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各种主要观点及其论据,可将犯罪学学科体系分为五编二十八个专题。

这五编分别为:第一编“犯罪学绪论”、第二编“犯罪现象论”、第三编“犯罪原因论”、第四编“犯罪预防论”、第五编“犯罪专题论”。

其中,“犯罪专题论”一编以专题形式探讨累犯惯犯、青少年犯罪、军人犯罪问题、团伙犯罪、女性犯罪、性犯罪、暴力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过失犯罪等十类犯罪,每个专题基本内容为概念、现状、特点、类型、原因、发展趋势和对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