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信三十年
航天新征程航天发展历程介绍弘扬载人航天精神ppt

中国三十年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2003年10月15日: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安全返 回,实现了“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标志着我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在轨期间,计划实施3-4次出舱活动,并将首次使用梦天实 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转移物品,航天员的舱外活动范围也更 为广泛,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挑战。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看点
看点二:两个航天员乘组将首度太空“会师”。 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 在太空“会师”,“面对面”进行在轨交接, 堪称本次任务的首要看点。在轨交接将是未来 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主要的任务交接模式,相 较地面交接更加高效可靠。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实现了 “成功发射、正常飞行、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的任务目标,掌握了环境控 制与生命保障、飞行器控制、航天医学保障等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 技术,首次开展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工程通过实施四次无人飞 行任务,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 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实现了第一步任务目标。
1999年1Biblioteka 月20日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考核了运载 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 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标志着 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2001年-2002年
发射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 日和2002年12月30日,先后发射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飞船, 通过系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多项科学实(试)验的在轨完成,为实现载人 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 30年逐梦苍穹

51 |聚焦|◎编辑|刘相龙中国载人航天30年逐梦苍穹9月2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整整30周年。
9月2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整整30周年。
3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发射了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在轨加注燃料、航天员中长期在轨驻留等许多关键技术,并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首座先进的大型空间站,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推向高潮。
———————————————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的抉择———————————————其实,我国在1964年至1966年就发射了多枚生物火箭,先后把小白鼠、大白鼠和小狗等动物送上了天,而且所有试验生物都安全地回收了。
这些生物火箭试验开创了我国宇宙生物试验的先河,为航天医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6年,我国制定第一个“载人宇宙航行规划”,设想在1973年至1975年发射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并开始了我国载人飞船的总体方案论证工作。
在1968年1月召开的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上,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曙光”1号。
同年4月1日,我国正式组建了代号为“507”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有关航天员生命保障、医监医保以及航天员选拔训练的任务。
1970年7月14日,党中央批准实施“曙光”1号载人飞船工程,也叫“714”工程。
1971年,我国从1000名空军飞行员里最终选拔出了20名预备航天员,并全面开展了载人飞船方案论证工作。
但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和技术等基础非常薄弱,“曙光”1号飞船工程自1971年10月以后就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75年3月,国家正式宣布我国首个载人航天工程下马,把航天的重点放在了研制应用卫星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此,我国从1986年起开始实施“863”计划,即发展高技术,其中包括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中国载人航天终于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科技赋能保冬奥 中国航信展风采

科技赋能保冬奥中国航信展风采作者:王宇戈来源:《企业文明》2022年第03期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華美乐章。
作为参与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中央企业,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资委党委和北京冬奥组委各项工作要求,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充分发挥高科技企业优势,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冬奥会抵离信息系统,积极参与冬奥会涉奥航班行李全流程跟踪、冬奥村值机前移等服务保障工作,用科技赋能,展民航风采,为冬奥助力。
自主开发冬奥会抵离信息系统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抵离信息系统(以下简称:ADS),是收集、管理和共享各利益相关方人员及随行物品详细抵离信息的系统,由中国航信自主开发和运维,该系统实现了赛会相关人员、航班、行李等信息的整合发布,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抵离保障服务,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019年6月,鉴于中国航信成功保障2008年奥运会值机前移的工作经验,北京冬奥组委多次邀请中国航信参与冬奥抵离信息工作研讨。
2020年5月,中国航信凭借丰富的民航系统研发及运维管理经验,正式负责抵离信息系统整体开发、测试、技术支持以及维保工作。
2021年3月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抵离信息系统上线仪式在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园办公区举行,标志着北京冬奥会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抵离信息系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一期上线后,北京冬奥组委和中国航信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大环境,在反复研究抵离业务后,项目组设计并加班加点开发了系统新版本。
在通过冬奥组委技术部又一次严格测试后, 2021年9月1日抵离信息系统V2.0版本正式对外上线发布。
2021年10月至12月,抵离信息系统正式亮相并服务于“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的保障工作。
首张国产电子客票诞生记

首张国产电子客票诞生记作者:马文方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16年第49期如今,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抓起手机、打开电脑或者拨打电话,分分钟就能把机票搞定。
但这事儿要是放在30多年前,即便是在北京,单是订票就麻烦大了。
这30多年,隐藏在电子客票背后的是其应用从主机平台到开放平台再到国产自主平台的跨越,是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更是航信技术团队技艺日臻成熟的修炼过程。
技术实力派修炼上世纪80年代初,民航售票全部是手工作业,一手交钱一手交票。
在北京,想买机票,要么去西单民航大厦,要么去位于公主坟的民航售票处,全北京仅此两个售票点。
始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民航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而民航售票系统这种手工作业的方式,已成为制约民航发展的瓶颈之一。
1979年底,作为“七五”国家电子振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中国民航组成机构,对建立民航计算机旅客服务系统等有关问题进行调研。
1980年4月,民航计算机总站筹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
1984年初,民航计算机总站成立,隶属民航总局航行司通信处领导,开始就计算机订座系统(GDS的前身)的引进工作进行准备。
GDS是应用于民用航空运输和整个旅游业的大型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
它将全球的旅游销售机构与航空公司、旅馆、租车公司、旅游公司关联起来,为顾客提供快捷、便利、可靠的服务。
当时国际上GDS设备供应商只有两家,即两个老牌的主机厂家IBM和优利(Unisys)。
经过考察和论证,最终,中国民航选择了优利的系统。
起初,由于受巴统的出口限制,这套系统只能暂时放在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机房。
项目组成员只好以中航集团员工的名义去国泰航空的机房开发。
几年之后,解禁后的系统搬回北京,放在与中国美术馆一街之隔的民航总局大厦。
1986年7月,中国民航引进美国的民航旅客计算机订座系统,在广州投产使用。
“我一到公司,就做应用系统的研发。
当时我们大概有50人,还有五六个外国专家做技术支持。
_全球航空旅游电脑订位系统GDS_第02篇_第005章

第二節 中國航信之發展
三、中國航信的未來展望 (一) 加大對主營業務的投入,以新一代旅客服
務系統建設提升國民航旅客服務水準 1. 隨著旅客出行方式的改變和互聯網、電子客
票技術的發展,交通運輸旅遊價值鏈逐漸向 以客戶為中心的“一站式”服務轉變。 2. 新一代旅客服務系統是基於開放架構,以旅 客為中心的訂座、分銷、離港、電子商務、 結算等核心系統的總稱。
1-25
第二節 中國航信之發展
(二) 建設新的運行中心,夯實公司可持續發展 基礎
1.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10年後預計將達到7億 人次。作為中國航信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 運行中心的負載能力已經成為制約公司發展 的瓶頸。
2.計畫在北京郊區建設新的高等級運行中心, 滿足公司未來5—10年的發展需要。
1-26
(四) 航空財務結算清算產品 1. 收入管理業務處理產品。 2. 資料分析產品。 3. 收入管理外包服務。 4. 清算業務服務。 5. BSP資料處理與應用服務。
(五) 旅遊交通業務產品 1. 機場服務櫃檯。 2. “航旅通”酒店分銷。 3. 旅遊集散分銷平臺。 4. 保險分銷-航意險銷售系統、美亞旅行保 險系統。 5. 移動增值服務。
1-30
結語
由於兩岸航線航點增加,而中國大陸的旅行業 和航空公司普遍使用的中國航信(TravelSky)系 統,已從2004年引進台灣旅行業界陸續使用,主 要使用於查詢大陸內陸航線機位與增強票價準確 性。相較於其它全球GDS不同的營運目標,中國 航信建構起中國的航空業、旅行業與機場之資訊 工程,其不僅肩負航空公司系統支持,旅行業代 理人分銷訂位系統,更支援機場建設的系統。通 過上述介紹中國航信之成立沿革、營運規模、營 運服務、發展願景、研發產品、任務貢獻等,以 北京為電腦系統中心的自主研發過程得知,中國 航信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已清楚勾勒願景的 藍圖。
中国航信通用航空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智慧通航

以运营为支撑、拓展运输销售 为核心目标,建立的一套通航短 途运输市场运营与销售一体化业 务解决方案。满足通航公司、机 场的低成本运营、精简组织机构、 高效率运营等需求。
为多个通航公司提供自动化、 智能化的航班飞行运营管理和航 班销售管理,为多个代理人提供 机票预订及包机申请相关功能, 并提供订单管理功能,平台通过 双授权将通航公司和代理人的合 作联系起来,实现多对多的渠道 链接关系。
02
通航信息化产品系列
产品 介绍
通用航空管理平台
询
决策支持 / 机场建设、 飞机销售、航材供给 线上审批、应急指挥
信息分享、交易平台
企业系统云服务
付 监
交查
客户
采
购
控
审批 监管
价值
云计算 分享
销售 运营
通航公司信息管理系统
架次、时长 动态监测
企业/公司、机场
03
通航信息化工作未来设想
智慧 通航
01 从局方管理系统做起,延伸至所有运营企业, 间接再扩展至保障业。
中国航信通用航空信息化
通用航空建安设全运实行践监与管智信息慧与通分航析平台
——评审汇报20160405
RightTechnology,RightDirection
Confidential|2016©TravelSkyAllRightsReserved
目录 中国航信通用航空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智慧通航
01 中国航信公司概况
民航销售 服务网络
30年 安全运营
经验
民航专业 研发队伍
服务能力
大数据 云服务 能力
行业地位
政府优势
行业影响力
主业产品 带动优势
民航单位 合作基础
“航旅纵横”打造全新出行方式

“航旅纵横”打造全新出行方式作者:冯霄霞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年第32期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国航信”)作为中国民航信息化的先行者与领导者,与中国民航共同发展成长,凭借技术优势与创新精神,为国内外的航空公司提供着优质的机票分销等信息服务,所运营的中国民航商务信息系统被称为"中国民航健康运行的神经",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壮大,航信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GDS公司。
探索发展“云计算技术”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信息发布的绝佳渠道,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通过移动互联接受和传输信息。
而与智能手机息息相关的APP也迎来了爆炸式增长。
作为一家IT企业,中航信毫无疑问的也“嗅”到了移动互联网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
早在2009年,中国航信就启动了对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以及产品化选型开发工作。
2012及2013年,中国航信通过自主开发分别获得了云数据复制产品(CDR)和云基础架构平台产品(TCD)的软件著作权。
依托这两个云计算产品中国航信在近几年逐步开展了面向政府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云计算服务。
截至目前中国航信已为十余家政府及中央企业客户提供了包括云资源租赁、云平台建设、云容灾等云计算相关服务。
“航旅纵横”完善出行方式多年来,中航信一直致力于成为航空旅游业领先的信息技术及商务服务提供商,中航信积极思考如何解决民航业现存问题,“航旅纵横”APP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航旅纵横”的目标是改变国内旅客现有的民航出行体验,用手机解决民航出行的一切问题。
设计者直面民航旅客切实需求,着力解决现存民航业的现实问题,本着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以简化出行为设计理念,形成航班、行程、社交多维一体化出行服务体系。
“航旅纵横”改变传统的值机模式,为旅客提供国内主要航空公司的手机值机功能,帮助旅客提取办理值机手续,还开发了独具创意的诸如同步查找同道中人、实时在线交流等特色功能,为旅程增添更多有趣的社交元素等。
中国航信三十年

中国航信三十年作者:徐?强????文章来源: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点击数:136????更新时间:2009-12-1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平均以17.5%的速度增长。
在2005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大国。
中国航信——作为中国民航最早组建信息化系统,与中国民航共同发展成长,凭借技术优势与创新精神,为国内外的航空公司提供着优质的机票分销等信息服务,所运营的中国民航商务信息系统被称为“中国民航健康运行的神经”,目前是世界第四大GDS (全球旅游分销系统)公司。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国航信伴随着中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而发展壮大,30年来以服务民航、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提高民航信息化水平,不断推出方便旅客出行的信息服务产品,为促进中国民航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航信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民航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行业。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全球航空公司的机票销售和运营管理一直处在琐碎繁复的手工作业阶段。
1964年,美利坚航空公司(AA)与IBM合作开发出能够实现座位控制和销售功能的航班控制系统(ICS,Inventory Control System),实现了航空公司销售部门业务处理自动化,提高了航空公司的生产效率。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各大航空公司将ICS推广到机票代理人,形成代理人分销系统(CRS,Computer Reservation System),使CRS成为航空公司掌握销售控制权、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CRS从分销机票到分销酒店、从航空业延伸到旅游业、从各国扩展到全球,逐步演变成分销机票、酒店、旅游、轮船等各种旅行产品的全球性电子分销网络,被称为全球分销系统(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4家GDS公司分别是欧洲的Amadeus、美国的Sabre、Travelport和中国的中航信(Travelsk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信三十年作者:徐?强????文章来源: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点击数:136????更新时间:2009-12-1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平均以17.5%的速度增长。
在2005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大国。
中国航信—— 作为中国民航最早组建信息化系统,与中国民航共同发展成长,凭借技术优势与创新精神,为国内外的航空公司提供着优质的机票分销等信息服务,所运营的中国民航商务信息系统被称为“中国民航健康运行的神经”,目前是世界第四大GDS(全球旅游分销系统)公司。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国航信伴随着中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而发展壮大,30年来以服务民航、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提高民航信息化水平,不断推出方便旅客出行的信息服务产品,为促进中国民航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航信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民航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行业。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全球航空公司的机票销售和运营管理一直处在琐碎繁复的手工作业 阶段。
1964年,美利坚航空公司(AA)与IBM合作开发出能够实现座位控制和销售功能的航班控制系统(ICS,Inventory Control System),实现了航空公司销售部门业务处理自动化,提高了航空公司的生产效率。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各大航空公司将ICS推广到机票代理人,形成代 理人分销系统(CRS,Computer Reservation System),使CRS成为航空公司掌握销售控制权、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CRS 从分销机票到分销酒店、从航空业延伸到旅游业、 从各国扩展到全球,逐步演变成分销机票、酒店、旅游、轮船等各种旅行产品的全球性电子分销网络,被称为全球分销系统(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4家GDS公司分别是欧洲的Amadeus、美国的Sabre、Travelport和中国的中航信(Travelsky)。
中国民航信息技术起步较早,早在民航隶属空军时期,航空导航、适航等领域就开始使用信息技术。
但真正意义上的民航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从民航商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开始的。
中国航信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民航商务信息化的过程,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 一是起步筹备阶段(1979—1984年) 1979年年底,作为“七五”国家电子振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中国民航组成机构,对建立民航计算机旅客服务系统等有关问题进行调研。
1980年4月,民 航计算机总站筹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
1984年年初,民航计算机总站成立,隶属民航总局航行司通信处领导,就计算机订座系统的引进工作进行了准备。
二是创业开拓阶段(1985—1996年) 1986年7月,中国民航引进美国的民航旅客计算机订座系统在广州投产使用。
1987年,经民航局研究决定,成立中国民用航空计算机中心,并于1996 年改名为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
1988年9月,机场旅客处理系统(DCS)首先在广州白云机场试运行。
1991年,中国航空 结算中心成立,并于1994年推出航空收入结算系统、航空货运系统(ACS)。
1996年,民航计算机中心通过对订座系统(ICS)的改造,推出了代理人 分销系统(CRS),使国内代理人分销行业得到迅猛发展。
三是高速发展阶段(1997—2007年) 1999年12月,信天游网站正 式对社会公众服务,中国民航业开始步入电子商务时代。
2000年,由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联合国内所有运输航空公司发起成立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 司,并于2001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2001年,由中国航信承建的GDS工程主体工程通过了民航总局的验收,标志着中国航信完成由区域CRS到具 备全球旅游分销能力GDS的转变。
2002年,以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为主体,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成立,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中国航空结算中心划入中 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管理,与国航、南航、东航、航油、航材共同组成了民航业的六大中央企业。
2007年,中国航信系统旅客订座量突破2亿。
四是做强做大阶段(2007年之后) 2008年,公司发展战略进一步清晰,提出了中国航信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航空运输旅游和相关行业领先的信息技术及商务服务提供商,致力成为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一流公司。
按照三年夯实基础,五年稳步提高,十年发展壮大的发展步骤,通过经营方式的“四个转变”,即变“客运为主”为“客货运并举”,变“国内经 营”为“跨国经营”,变“技术服务”为“技术商务双服务”,变“服务航空”为“服务航空运输和旅游”,来实施做强做大走出去战略。
公司的这一发展战略得到 了国资委与民航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8年年底,根据国资委与民航局的批复,以香港上市的航信股份为主体,通过向集团公司定向增发股票,将集团公司所属 全资子公司结算公司的资产与业务注入股份公司,实现了中国航信主营业务和资产重组并境外整体上市。
2009年年初,实现了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管理一体 化。
中国航信三十年的巨大成图为旅客正在使用中国航信开发就的自助值机系统办理乘机手续。
一、建立中国本土的民航商务信息系统 1985年引进的大型计算机系统,是按照美国对航班的管理模式设计的,为满足我国民航业的发展要求,中国航信的开拓者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用了一年多 时间对系统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从而建立起了适合我国民航实际情况的民航计算机订座系统,也培养了一批民航信息技术专家。
在民航计算机订 座系统建立之初,中国民航只有一家航空公司。
为了适应中国民航体制改革的需要,1994年,中国航信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将中国民航旅客服务订座系 统改造成支持多家航空公司业务发展的系统,为中国民航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1996年,在原订座系统的基础上,完成了机票代理商订座系统(CRS)与航空 公司订座系统(ICS)的分离,促进了国内销售代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1994年,推出了航空收入结算系统、航空货运系统(ACS),民航集中式计算机货运 系统荣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收入管理计算机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中国航信BSP数据处理业务获国际航协 2005年度审计A级评定,成为全球71个BSP数据处理服务提供商中唯一A级获得者。
经过20年的建设,中国航信构建起了支撑民航业 发展的订座、离港、分销、结算四大商务信息系统, 服务范围延伸到了300多个国内城市、100多个国际城市,连接了国内及港澳地区27家航空公司、147个机场、6500多家机票销售代理,跻身全球 GDS前4强,成为全球唯一在发展中国家独立运营并能继续发展的大型民航商务信息系统网络。
由于民航业发展的国际化特点,民航商务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也领 先于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行业的其他信息系统。
中国航信运行的商务信息系统,是国内交通运输旅游行业覆盖最广、最先进的信息系统。
二、完成全国百家机场离港系统建设推广 离港系统是现代化机场必备的信息系统之一,也是航空公司建立常旅客、收益管理、电子客票系统的先决条件。
2002年,经民航总局立项,中国航信开始实施 在吞吐量前100位机场投产建设离港系统的“百家离港”工程。
2003年年中,“百家离港”工程圆满完成,使航空公司收益系统、电子客票等信息系统建设迅 猛发展,也掀起了机场信息化建设高潮,极大地提升了整个民航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百家离港”工程完成后,中国航信又继续实施了“后百家离港”工程。
目前,全国147家机场已经投产使用了中国航信的离港系统。
三、在中国率先实现100%的电子客票 2007年,历经7 年的建设推广,中国民航在起步晚的情况下,后来居上,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100%的电子客票。
中国航信自主研发的电子客票系统,完全符合国际航协电子客票 标准及中国民航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了主机系统和开放平台各自的优势,创造了出票、值机、结算的电子化流程,帮助航空公司进行产品规划、销售、结算、运输和 服务的整合,是对行业客票业务流程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该系统不仅能够完全实现传统纸票的所有功能,而且在订票、离港、结算等方面有了更全面、安全、快 捷、便利的发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正是由于民航局的统一部署,中国航信的系统化、标准化实施与推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电子客票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四、建设航空联盟信息平台 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顺应国际航空运输业的联盟化、自由化趋势,国内航空公司先后提出了加入航空联盟的目标。
信息系统作为航空公司的基础运营平台,对航 空公司加入航空联盟并参与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占到了入盟工作量的近40%。
早在2004年年初,中国航信就提前成立了项目组,对三大国际航空联盟进行了 考察,进行航信系统改造。
2005年航信系统实现了对寰宇一家(One World)的全面支持;2007年先后成功支持了南航加入天合联盟(Sky Team),国航、上航加入星空联盟(Star Alliance)。
中国航信独立建设的航空联盟信息平台,在主机系统内存扩展技术、大容量数据交换技术等方面均有诸多突破与创新,标志着中国航信的技术 支持能力完全能够满足航空公司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五、建立中国民航离港三级备份安全体系 离港系统是机场为旅客办理 乘机手续的关键系统,如果出现故障,则会造成航班晚点,大量旅客滞留机场的严重后果,甚至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中国航信在深入研究和多方论证 的基础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2001年开始,用了近7年时间建立起了离港系统三级备份安全体系:第一级是同机房主机热备,通过大型主机的松耦合技 术,在单台主机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其他主机仍然能够支撑系统运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第二级是同城异地灾备,通过远程数据同步,将实时交易数据同步传送到 另一机房的系统磁盘上,在生产机房发生灾难性事故的情况下启用备份系统,确保在一小时内恢复系统服务;第三级是机场本地备份系统,在全国62家大中型机场 全面部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机场旅客处理系统(NewAPP),实现了离港系统在机场本地的实时可靠备份。
到2007年年底,中国航信建成的三级 备份体系,不但在技术上具有独创性,而且其安全性、稳定性在全世界同类系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确保了北京奥运会期间离港系统的无故障运行,中国航信因此也 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六、实现旅客简化出行 电子客票在国内的普及,使 旅客足不出户就能够预订国际国内机票,享受到了信息时代民航运输的方便、快捷。
进而,中国航信又推出了符合国际航协标准的自助值机系统,旅客不需要在值机 柜台排队,自己就能办理乘机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