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舍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同途殊归_论茅盾与老舍文化观的差异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8.10文化观是一个人对待文化的态度。
作家的文化观,他崇尚什么反对什么,会通过其作品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
作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其文化观会随着社会环境、心态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大致上是保持一致的。
茅盾与老舍同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为现代文学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许多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
但从其作品中可读出,他们有着迥异的文化观。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主要是:史诗式地反映时代,强烈的参与感和使命意识,注重思想深度对艺术深度的特殊意义。
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茅盾给新文学开创了政治——社会层面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
它从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起,逐渐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茅盾在谈到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时说:“长篇小说……反映生活的手段不是截取生活的片断,而是有头有尾地描绘了生活的长河。
”他是把长篇小说作为史诗来看的,体现出一种较高的美学理想追求。
茅盾以《子夜》为代表的史诗性长篇的主要特征是:它所描述的对象是比较重大的事件,它的艺术空间又是比较恢宏和广阔的;它具有比较强烈的时代精神,能较好地表现出民族的魂魄;它具有较大容量;在叙述方法上,追求一种宏大的叙述。
茅盾小说不仅史诗式地反映了时代,还艺术地表现了强烈的参与感。
它们不再满足于时代过去后的痛切总结,但也不像“普罗”小说似的急迫而轻率地站在时代前头给予时代“指导”。
它们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在时代运行中深刻地揭示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又积极地推动时代向此方向前进。
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使茅盾经历了大革命的时代变动后,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命运,革命的前途。
正是为了思索革命的出路,产生了将“自己的生命的余烬从别方向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的念头,《蚀》由此产生。
《幻灭》、《追求》总结了大革命中呈现出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通病,暗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行不通。
矛盾与老舍

一,茅盾的作品凸现历史,政治,叙事虚构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茅盾本人充满矛盾的经历尤其为他的创作添加出虚入实的意义。
正因为作家理解写实/小说内蕴的高度不稳定性,乃能将历史的先验与后设、政治的权宜和变化,展露无遗。
二,老舍的作品引领我们思考写实主义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和动人感(affectivity)因素。
从涕泪交零到嬉笑怒骂,现实的「效果」显然不是「文学反映人生」这样的口号所能体现于万一,而有赖作者和读者情绪和意向的调动。
由此展开人与我,表与里,疏离与参预的重重辩证,构成写实小说的伦理学界面。
最初的作品,虽然从总的倾向来看,坚持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且在“嬉笑唾骂的笔墨后边”,可以感觉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13,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14,他的批判和鞭挞常常是温和的,留有余地的。
有时,过多的笑谑还进一步冲淡了本来就并不强烈并不尖锐的思想命题。
老舍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分析

老舍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分析在老舍的小说中,社会现实主义倾向是一种明显的文学风格和创作倾向。
通过对老舍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描写和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倾向在他的作品中的显著特点。
首先,老舍的小说着重描绘了上个世纪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经常将触目惊心的贫困和困境置于故事的核心,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和人民生活中的不幸境地。
比如,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最终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这种描写展示了社会现实主义所关注的弱势群体的困境,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其次,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普通百姓,他们身上有着真实的生活痕迹和社会角色。
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老舍成功地刻画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展示了社会中主流和非主流群体的关系和冲突。
例如,在《春天里》中,老舍通过对小商贩李义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善良和真诚。
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代表着一类人群的形象,使读者对社会现实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老舍小说中的主题多与社会现实主义密切相关。
他关注的问题涵盖了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在《骆驼祥子》中,主题主要是关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和冲突。
祥子的命运陷入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中,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的束缚,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老舍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对社会现实主题的关注,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老舍的小说中明显呈现了社会现实主义的倾向。
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呈现,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他以真实而对人性的关怀与社会现实的关注去展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老舍的写作风格与社会现实主义的核心精神相吻合,既注重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又反映了那个特定时期人们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为后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关于老舍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比较

关于老舍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比较【论文关键词】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批判【论文摘要】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
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那么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0.引言20世纪是最惊心动魄、最辉煌卓越的一个世纪。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涌现出大批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时代巨擘,他们立场不同、观点多样,形成众多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
茅盾和老舍便是这其中当之无愧的优秀代表.是现实主义作家群众的领军人物。
二人都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现现实、揭露人生,但在相同的文学观点下,却蕴藏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茅盾早期主张文学应“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应当“表现社会生活,唤醒民众力量〞,后期转变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老舍早期注重批判国民劣根性,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中传统观念的剖析,后期加深了对旧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批判。
1.文化心理素质和早期教育决定他们文学观的开展茅盾从小接受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理想。
20岁的茅盾北大预科班毕业后谋得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一份工作,l年的工作时间是他大开眼界并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辉煌,最重要的是茅盾思想上的转变,由此而形成他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老舍出生在一个下等的旗人家庭.父亲的早亡使他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因而他从他母亲那里接受的传统的文化教育更多,儒家的经典著作及“中庸〞、“仁爱〞、“尚柔〞的人生哲学和传统思想对老舍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所接受的思想以及他周围的生活环境都感染着老舍,因而老舍的作品中大多数人物形象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如老李?离婚?、祁瑞宣?四世同堂?等形象。
比较老舍和茅盾都市题材作品的异同

比较老舍和茅盾都市题材作品的异同
茅盾的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其特点是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对整个社会生活展开全局性的描写,力图表现和把握现代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和规律;老舍则侧重从文化层面来观察和描写人物,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
这两种不同的表现角度,也带来了一些艺术手法上的不同,比如茅盾偏爱的是截取一个横断面展示整个社会生活的全貌,老舍则偏重从某一个点出发,在纵向的时间线索中表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性;茅盾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有明确的社会关系属性和位置,而老舍对自己的人物往往带有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感情体验,等等。
此外,也可以从茅盾和老舍作品中的都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这两种不同的都市文化的社会历史内涵,从中引发出现代文学对北京和上海这两种都市文化生活的描写,深化对现代文学的总体认识。
09级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参考(1)

09级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参考(1)名词解释: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是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2、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曾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报、《新大众报》,写作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
赵树理小说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中,讲求情节连贯性,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叙述语言平易质朴、口语化。
其小说心慌做以新的主题和新的生活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1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
3、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
笔名毛驴、宰予等,是中国3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
曾主编《论语》半月刊。
曾创办《人世间》和《宇宙风》。
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核心是闲适和性灵,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和娓语式笔调,达到无拘无碍、从容潇洒的境界,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代表作有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还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
4、白马湖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为代表的一个流派,他们的散文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善于在平凡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意境,严谨而有韵致”。
这一散文群体与风格早在他们20年代会聚在白马湖畔便已基本形成。
因而也称为“白马湖”作家群。
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5、孤岛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老舍与茅盾文学观比较

社生活。
茅盾作品中的主题与特色
茅盾的作品主要反映 了中国现代社会变革 和革命斗争的主题。
茅盾的作品中的人物 形象鲜明,语言简练 明快,情节紧凑。
他的作品大多以现实 主义手法描绘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 争。
04
老舍与茅盾文学观的比较
文学题材的比较
老舍的作品多关注市民生活、社会底层人物, 以及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茅盾的作品则更注 重描写社会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历史事件。
老舍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对小人 物的生活和命运给予深切的关注和描写;茅盾 的作品则更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描写了市民的生 活状态和社会风貌;茅盾的作品则更注重描写 中国农村和工人的生活。
文学风格的比较
老舍的语言幽默、讽刺,富有浓郁的地 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茅盾的语言则更注 重客观、准确、精炼的描写。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文对老舍和茅盾的文学观进行了比较分析,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两位 作家作品的解读可能存在主观性。未来研究可以尝试运用更加客观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以进 一步深化对两位作家文学观的理解。
在研究展望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关注老舍和茅盾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及他们如何 在作品中实现各自的文学观。此外,对于两位作家的文学观及其作品的影响和传承也可以进行深入研 究。
《小说月报》。
1928年,茅盾前往苏联,参 加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
1930年,茅盾回到上海,参 与“左联”的革命文化活动 。
茅盾的文学思想与主张
01
茅盾主张文学要反映时代的重大主题,服务于革命斗
争。
02 他强调文学要有思想性,要启迪人民的思想觉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批判【论文摘要】茅盾和老舍是 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
《子夜》、
《虹》、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
茅盾的经典作品《蚀》、
《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0.引言20世纪是最惊心动魄、最辉煌卓越的一个世纪。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涌现出大批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时代巨擘,他们立场不同、观点多样,形成众多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
茅盾和老舍便是这其中当之无愧的优秀代表.是现实主义作家群众的领军人物。
二人都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现现实、揭露人生,但在相同的文学观点下,却蕴藏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茅盾早期主张文学应“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应当“表现社会生活,唤醒民众力量”,后期转变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老舍早期注重批判国民劣根性,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中传统观念的剖析,后期加深了对旧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批判。
1.文化心理素质和早期教育决定他们文学观的发展茅盾从小接受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理想。
20岁的茅盾北大预科班毕业后谋得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一份工作,lO年的工作时间是他大开眼界并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辉煌,最重要的是茅盾思想上的转变,由此而形成他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老舍出生在一个下等的旗人家庭.父亲的早亡使他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因而他从他母亲那里接受的传统的文化教育更多,儒家的经典著作及“中庸”、“仁爱”、“尚柔”的人生哲学和传统思想对老舍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所接受的思想以及他周围的生活环境都感染着老舍,因而老舍的作品中大多数人物形象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如老李《离婚》、祁瑞宣《四世同堂》等形象。
老舍作品中在描写和反映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从东西文化的比较中寻找中国国民劣根性产生的原因,并且从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期待建立一种现代化的理想文化来拯救国家和个人。
2.西方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对他们的影晌中国文坛的绝大多数作家其思想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
茅盾一踏上文坛就在对俄国文学主流的认同中确立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进而又在此基础上上升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
茅盾对于俄国文学持认同的态度。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惊醒茅盾,俄国文学中“苦苦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取向把茅盾从故纸堆中召唤出来,在投身社会斗争的同时叩响了文学之门。
茅盾在一篇文章中曾明确的表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我是倾向人生派的,我觉得文学作品除能给人欣赏而外至少还须含有永存的人性,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我觉得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腐败的抗议或纠正……从自己热烈的憎恶现实的心境发出呼声要求‘血与泪’的文学,总该是正当而合乎‘自由’的事。
”[!--empirenews.page--] 3O年代的老舍更多地受到俄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他对俄国文学评价很高,他认为俄国小说“是世界伟大文艺中‘最’伟大的”。
老舍在创作中除了借鉴外国小说理论,还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探讨来发掘中国民族国民性问题。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形成自己创作的主张。
作品中不乏对传统的旧的思想的批判和揭露。
如《老张的哲学》、《微神》、《骆驼祥子》等。
通过对主人公意识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中国传统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压抑,并自然流露出一种批判精神。
这在老舍前期的文学主张里面占很大一部分。
[1][2]下一页3.从早期的文学观和文学主张上来比较一下老舍和茅盾的异同老舍初期的小说以批判国民劣根性为主.但也尽力挖掘国民思想中的优异因素,《赵子日》中的李景纯一方面忠告别人要用拼命硬干的精神改善社会,教导国民,“国民觉悟了,便是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另一方面又充当刺杀反动军官,“为民除害”英雄。
《二马》中的李子荣热情诚实、埋头苦干,用务实精神、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教民”,更具备了思想启蒙者的特点。
这些正面形象在
老舍作品中其他的具有严重国民性弱点的形象面前间接的反映出老舍的一种审美理想。
[61后来随着老舍对现实关系认识的深化,从而转变初期那种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传统观念的剖析,将审美视角投向 30年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各个方面。
从现实的发展中探讨国民性动态变化的时代原因,加深了对旧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批判。
此时的茅盾结束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而积极投身到大革命运动中,在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社会澎湃激荡时,茅盾面临时代潮流的冲击,接受并投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青年,在革命队伍中接受锻炼,参与政治运动,从而确立下自己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观.高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大旗,这种观念在《虹》、《蚀》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为解决新文学建设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茅盾曾借重于自然主义理论.并对自然主义的真实性特征、主张有选择的为新文学所用,并且主动择取自然主义来充实和强化自己“为人生”的文学观。
茅盾早期推崇的罗曼·罗兰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并汲取其“综合表现人生”的艺术精神,通过认同俄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基点出发,摄取自然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营养.滋补了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的理论之树。
[71 4.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茅盾和老舍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学主张茅盾在《文学与政治社会》中坚持了文学“趋向于政治的或社会的”方向,强调了“足救时弊”的社会功利作用,实际上茅盾是把文学积极的社会效果看得很重。
[sl而老舍则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擅长在风俗民情的描绘中揭示国民性问题。
191除此之外,老舍在文学观上还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在创作上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写了:“下意识所藏得伤痕”给人物所带来的矛盾与痛苦,如《离婚》中祥子最后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彻底堕落,也有性意识遭到压抑而造成痛苦这方面的原因。
ll 茅盾的作品中比较理性,很少关于潜性爱的描写。
茅盾主张自由的婚恋观,并且主张树立时代的新女性观,因为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描写得较为外露和开放,如《子夜》中雷鸣对林佩瑶的感情描写,《蚀》中的静女士、慧女士等对待感情和性爱的态度等。
老舍作品中的男女关系较为悲观,在老舍小说中我们很难找到青年男女由“自由恋爱”发展而组合成幸福家庭的。
他们的“自由恋爱”都是以人性异化、扭曲、悲哀、痛苦而告终。
相反那种以东方情调或由父母包办或由媒婆撮合的婚姻却显得和谐、平静。
祁瑞宣与韵梅组合的家庭最能体现出这种和谐和平静的东方婚姻的特点。
由此让人看到:西方的“个性解放”并没在老舍作品中给市民社会的小人物带来“个性解放”,而东方文化的“恬静”却被当作美的对象保存下来,即使到抗战年代还没有泯灭。
老舍是从文化的角度突出西方现代生活因异化而带来的困惑、苦恼、痛苦,然后再用东方文化加以补救,以东西方文化的优劣互补去建立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
[!--empirenews.page--] 5.结论综上所述,茅盾和老舍虽然同为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但他们却在各自的创作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
茅盾主张“为人生”、“为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文学观.重视文学的政治作用和社会功利性,是一种革命的现实主义,而老舍更注重对国民性伦理道德、社会的批判,偏重对传统文化、心理观念的剖析和反思。